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中國七大古都在哪裏,現在叫什麽?

中國七大古都在哪裏,現在叫什麽?

中國是壹個有幾千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遼闊的疆域上出現了許多頗具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家首都。由於他們的特殊地位,他們致力於建設土地。這些古都無論是建築規模、建築模式還是建築風格,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往往表現出當時最高的建築水平,對中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著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進化史就是壹部比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中國有數百個城市曾經是國家的首都,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個,被稱為七大古都,即安陽、Xi、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長期以來,安陽被說是中國六大古都,安陽並沒有被列為著名古都。正因如此,很多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個結論應該有所改變。65438-0988年,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將安陽列為中國古都之壹,確定為七大古都之首。古都安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14世紀,安陽就被定為首都。當時商朝第20任國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歷時273年,直至商朝滅亡。這壹時期,商朝統治者大力建設,刻意經營,使殷成為壹個古老的大都市,當時稱為大邑商、天壹商、尚義。商朝以後,壹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中原王朝多次定都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毫無建樹。由於戰爭,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壹片廢墟。宋代以後,這裏發現了殷時期的文化和建築遺跡。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發掘,基本上搞清楚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安陽1km,東西寬10km,南北寬5km,總面積24km2以上。在這壹帶,* * *發現了50多處宮殿建築遺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北區有15遺址,比較分散,是皇家居住區。中心區有21處,排列整齊,有壹條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著三個城門,還有幾處大型夯土遺址。它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遺址,規模較小,布局淩亂,年代較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宮殿遺址西南約300米處,有壹條長750米、深5米、寬10至20米的梯形壕溝,是宮殿的人工防禦設施。在王室之外,散布著許多住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殿區隔江相望的洹水北岸西三公裏,是商王公貴胄的葬地。墓葬10座。

從現存的殷墟遺址來看,這個古都已經表現出了比較成熟的城市建築水平。宮殿、住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宮殿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屋地基夯土達到2米厚,還有許多整齊精美的石柱和銅柱。陵區大墓壹般穴深8 ~ 13米,最大墓面積400平方米,長32米。洞穴的中心是由巨大的木頭制成的,這些木頭被切割成長方形的截面,相互重疊,形成壹個井字形的墳墓。這些都說明殷墟是壹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都。

目前,安陽已成為河南省的壹個重要城市,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前往參觀,吸引了大量遊客。

西安

Xi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期,西周、秦朝、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 10個朝代建立了Xi安,周幽王、秦始皇先後在Xi安建都。作為壹座歷時1062年的古都,Xi古城歷史悠久,不僅是中國所有城市中最高的,在世界名城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Xi安城的宏偉規模和歷史重要性是從隋朝開始確立的。隋文帝即位後,命著名建築師宇文愷重新規劃設計安城,並負責監督施工。為了做好設計,宇文凱遊歷了幾個著名的城市,研究吸收了它們的建築特色,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地貌。他認為:長安城“久亡”,“舊城亂”,水量不足。城東南方的龍首,地勢極佳,適合修建大都城。於是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整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到了唐朝,又進行了局部的整修和擴建,並改名長安城為唐朝的都城。這個首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代長安城由外城、皇城、宮城三堵城墻組成。城墻全部由夯土建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裏。城墻四周是高大的城墻,城墻厚約12米,兩邊各有三個城門,城外有壹條寬闊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城市中軸線的北面,宮城位於皇城的北面。

宮城是天皇和後妃居住的地方,天皇也在這裏處理國事。皇城是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壹條寬闊的人行橫道,像是士兵操練的廣場,也是天皇接待數百名官員和外國使節問候的地方。皇城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道規劃非常嚴謹,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軸線對稱,方方正正。南北中軸線是朱雀街,從外廓南側的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面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內民居與宮殿相聯系的局面。市內地勢東北高,東南低。該市有六個東西向高地地區。規劃中利用高地布置宮殿、衙門、大型寺廟,突出城市主體建築,控制整個城市的制高點。這些商業區位於城市東西兩側的中間,叫做東市和西施。兩個城市都被設計成“井”型街道,分為9個社區,每個社區經營壹個行業的商品。西城南北長1000多米,東西寬900多米,城墻環繞。居住區被每條街道劃分為110個巷,每個巷都是壹個相對獨立封閉的整體。用夯土築成的方墻都設有方門,大廣場有四個方門,小廣場有兩個。晚上,在禁酒令或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廣場大門關閉。每個廣場都有道路,寬約15米,有多條小路通往各家門前,稱為方渠。

城市裏所有的街道都是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的直路。主要街道25條,其中東西方向14,南北方向11。街道路面很寬。其中南北朱雀街貫穿整個長安城,街寬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街道都在100米以上,甚至沿著城市邊緣的小路也有25米寬。這麽寬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儀式和排場的需要。

長安的宮殿非常大。據考證,長安的主要大殿是漢元殿和奈德殿,遠遠大於故宮的三大殿。城內寺廟也很多,有865座,438+0座佛寺,28座尼姑庵,30座道觀,6座女廟,2座清真寺,4座胡奧廟。城內還有比較完整的引水排水系統,體現了當時的精心規劃。

洛陽

洛陽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有東周、東漢、魏朝、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九朝故都”之稱。

最早的洛陽城在今天洛陽的西部。它是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於周初建立的。它叫周望城。周公把反對周朝的商朝遺民遷到此地嚴加看管,而他本人也經常在此居住,使得城市日益發展,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繁榮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在長安建都。後來,楊迪皇帝楊光殺了他的父親隋文帝,成為皇帝。據說他曾遊覽洛陽,站在丘山下,感嘆古人為何不在此建都。壹個朝臣受寵若驚,說這是上壹代留給妳的。楊光很高興,於是在曹魏下令在洛陽城南建新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使洛陽城日益繁榮。

宇文愷還主持了洛陽城的設計和監造。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新城沒有采用和長安壹樣的設計,比如不是南北中軸線,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也不在中間,而是在北面的西面,街道也比長安窄,壹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臨邙山,南臨龍門雙闕。情況非常危險。平面布局略呈方形。南北最長位置7312米,東西最長位置7290米。洛河自西向東橫穿市區,將洛陽壹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連接著洛陽的南北兩部分。同時,放沂水,?引鄂水入城,開了幾條運河,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十分發達。

隋朝建造洛陽是壹項巨大的工程,每個月都有壹百多萬工匠在此工作。建壹座宮殿,要從張羽(今江西)運大樹,三千人擡壹柱。壹天只要二三十裏,壹個縱隊的能力就是65438+萬工人。

洛陽在唐代被認為是東方的首都。武則天當政時,這裏被改為眾神之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朝陽宮和唐明(萬象祠)。然而,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隨後的朝代,雖然以洛陽為首都,但受限於國力,城市建設成果寥寥無幾。

今天的洛陽古城建於宋代。京*五元年(1034),王增為河南官判官,主持重建洛陽城,當時城墻為土城。明洪武六年(1373),土城改為磚墻,挖護城河。當時城池周長4公裏,345級臺階,高13米,溝深17米,寬10米,城門四座。明朝後期,城內城墻和建築毀於戰火。清朝初年重建洛陽,規模和建築基本延續到解放前夕。

開啟

開封位於河南省的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為魏國都城,五代時期的侯亮、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晉朝七個朝代都建立在這裏。最繁榮的時期是北宋,當時開封被稱為東京。宋和東京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美。和其他古代大都市壹樣,也是由外城、內城、宮城組成。

外城周長19公裏,築有堅固城墻。每隔155米,在城墻上修建壹座防禦建築。南有三門,西有二門,東有二門,西有二門。北面有四個門。所有城門都有甕,甕上有墻。為了守城,整個外城被壹條寬十余尺的護城河所包圍。這條河的兩岸種著柳樹。明朝時外城遺址還存在,但清朝道光二十壹年(1841),黃河泛濫,淤塞。

外城的中心部分是內城,周長9公裏。南、北有三門,東、西有二門、兩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位於內城中心,南面有三門,東西南北只有1門。城墻四角有角樓。宮城的主要建築基本對稱,排列非常整齊。

這座城市的街道設計非常完美。城市有四條主幹道,其余街道基本以這四條主幹道為中心,形成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東京城市的設計改變了早期首都嚴格的李芳制度和集中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商店隨處可見,晚上還有通宵夜市。這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描述的城市壹角。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逐漸衰落。晉代明昌五年(1194),黃河改道。之後河水壹直在開封附近,使得開封水患不斷,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壹次。根據記錄。黃河入侵開封6次,入侵外城2次,入侵內城4次,四處泛濫40余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遊南岸,東部和南部被連綿起伏的群山環繞。東有秦淮河流域,北有玄武湖,西有石山、馬鞍山,東北有中山。形勢十分兇險,有“龍虎鬥”之稱。它是古代重要的城市之壹。三國時期的東吳及其以後的六朝,即東晉、宋、齊、梁、陳,都在此建都,故又稱“六朝古都”。三國時期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王國也在此建都,取名江寧。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並在此建都,這裏才被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期,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狀是在明代確定的。

南京的城墻非常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占領南京城。他采納了徽州人朱升“築高墻,積糧慢為王”的建議,特意修建了城墻。石灰、糯米漿和桐油用作墻的混合物,桐油和土壤用作墻頂的混合物。修築城墻時,朱元璋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墻底部用花崗巖和石灰巖砌成,壹般寬10 ~ 18米,上部用大磚砌成,頂部寬4 ~ 9米。城市高度14 ~ 21米,平均高度超過12米。頂面鋪著石板,供士兵馳騁。在城墻外,有壹個周長為66的輪廓城市。8公裏,比當時世界第壹大城市巴黎還長8公裏。在城墻周圍,有2000個碉堡,超過13000個垛口。全市面積120平方公裏。環繞南京城外的雨花臺、紫金山、幕府山。外城有18門。內城有13座城門,其中壹座叫聚寶門(今中華門),非常雄偉壯觀,是中國最大的古城建築。造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六省125縣燒制,然後通過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印有郡名、生產商和制磚商的名字。整個都市圈不是方形的,而是隨著地勢的起伏而建。南北長10公裏,東西窄,最寬處5。5公裏。

皇城建在南京城東擴的壹塊土地上。飛機是方形的,裏面是宮城。帝都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以壹條由南向北的中軸線為骨幹,宮殿建在中間。午門左邊是祠堂,右邊是社壇,延伸到壹條馬路前。兩邊都有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後來成為首都的北京完全采納。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部分是土,危險的部分是磚門和城墻。* * * 18大門已經開了,現在沒了。

南京的商圈主要分布在秦淮河兩岸,手工藝品散落在城中。至今仍有許多織棉作坊、弓箭作坊、皮革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坐落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城與湖相互包容,成為壹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獨壹無二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他的《杭州刺史堂墻》中描述杭州“長二十裏,鋪三萬間”,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是吳越國的首都,這是杭州建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裏的基礎上,開始修建規模宏大的城墻建築,同時在城墻內規劃建造宮殿、街道、運河、集市、房屋。此時,西湖已經逐漸成為杭州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西湖,在城內挖三池,用竹筒瓦管連接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翻修和新建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雷峰塔、六和塔、白塔、保和。M塔等四大名塔,除雷峰塔外仍保留三座。為了發展海上交通,當時還整治了錢塘江,溝通了與外省、日本、朝鮮的海上往來。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州行政,但仍是壹座名城。王績、簡媜、沈禮、陳翔都管理過城市和湖區。熙寧二年(1069),蘇軾被任命為杭將軍(僅次於周知),三年後卸任。元*五元年(1066),五十四歲的蘇軾被任命為蘇州周知。在這兩個任期內,蘇軾為城市和湖區的改造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西湖,而且還疏浚運河,以確保水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南宋政權正式建都杭州(當時叫臨安),是壹個朝代的都城。在100多年的時間裏,杭州人口從65438+10萬發展到26萬和55萬,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統治者正等著在鳳凰山修建壹座大宮殿,這座宮殿環繞城市9英裏,北起鳳山門,西至萬松嶺,東至修朝門,南至江幹。從朝天門往北,是壹條4300米長的石板鋪成的雅街。城市裏還有大量的小巷和市場。當時吳在《梁璐夢》中描寫杭城的景觀,說:“民居房高,檐連樓,內無空間。”為了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立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負責接待外賓,並在武林門外修建了國驛,在後朝門外修建了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那時候有很多娛樂設施——城市,就像上海世界壹樣。最大的有五個,分別是清河坊附近的南瓦、回民街的中瓦、楊坎頭的大瓦(上瓦)、中安橋南的北瓦和春情街的喬普瓦(東瓦)。其中,北窪最大。壹個瓷磚市場被分成幾個“彩色專欄”,每個專欄都有不同種類的民間藝術或由著名演員主演的戲劇。比如北窪有13個勾欄,分別表演歷史書、小說、戲劇、相撲、木偶豺狼(有壹個棍頭木偶、壹個絲木偶、壹個水木偶等。)、說唱、泥巴話、學農村話、電影院、棒子、教鳥等等。城內也有規模較大的皇學、官學、郡學,也有不少鄉學、家宅等建築。每條巷子至少有壹兩個,可見杭州文化建築布局相對發達。

元朝占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被洗劫的杭州依然展現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不同的風貌,以至於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來到這裏時,都忍不住稱之為“世界上最珍貴、最富有的城市”。

北京

北京是壹座世界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裏是壹座節儉的城市。唐朝叫幽州;遼朝時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是作為都城的開始。統治者稱為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叫北京。

遼朝有五個都城,燕京只是其中之壹,但卻是最大的壹個。在城市建築方面,遼朝只在唐代重修了幽州城墻,並在城西南建了壹座小宮城,名曰Oi。這座城市的大多數宮殿都沿襲了以前的建築。金朝占領燕京後,天德三年(1151)由章昊、孔彥周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都,貞元元年(1153)正式遷都。當時修建規模很大,宮殿、城墻、房屋、花園都很齊全。只有80萬農民工和40萬軍人被征用。但元朝入侵中都後,舊建築幾乎被毀。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擊敗金軍,占領中都城,建立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東北建立更大的新城,也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河北邢臺人劉規劃設計。此外,還邀請了壹位名叫黑迪爾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擔任首都監察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設工作。

元代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北京多次調研後確定的。在施工中,根據地形的傾斜度鋪設地下水道並安裝排水設備,然後按照分區布置的原則在地面上進行建設。

大都城的平面近乎正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西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面有三個城門,西面有三個城門,南面有三個城門,城外有壹條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南中央,官城在皇城南面。市內主要幹道大多與南部成正比,西部與東部成正比。有九條主要道路,都通向城門。只是沿著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水運方便,開了壹條斜街。主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街巷。

大都城的主體建築是宮城,基本都是圍繞著太液池而建。主要有兩組宮殿,分別是大明殿和燕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宮殿建築,如太後居住的西禦苑,王子居住的盛興宮等等。

明朝北京在元朝的基礎上做了壹些改革。首先,北城墻向南縮進了2。5km第二,分別將皇城和都城的南墻移至南面,並修建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代北京城的整體布局體現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圖。皇城的壹部分是按照南京的體制修建的,規模非常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李周考公基“左祖右舍,錢潮右舍”的傳統,在皇城的東、西(左)各建壹座祠堂,西(右)建壹座國壇。並在南、北、東、西四個方向修建了天、地、日、月四座祭壇和廟宇。明代北京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位置,從外城南門永定門到鐘鼓樓,形成壹條8公裏的軸線,經過9個門,直達故宮的3殿,突出了宮殿的威力。43米高的景山堆積在故宮北面,豐富了城市的主要輪廓。

清代的北京,除了在內城建立了許多面積較大的皇家貴族住宅,在西郊建立了許多獨立式花園之外,城市、宮城和主幹道系統的布局保持不變。這些花園大部分都被外國侵略者摧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