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我要革命故事,急急急!好的話,有另外的加分哦!

我要革命故事,急急急!好的話,有另外的加分哦!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產黨在上海召開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各地***產主義小組(當時,在法國的***產主義小組還沒有和國內取得聯系,所以沒有派代表出席)。推舉的代表***12人:湖南小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劉仁靜、張國燾,濟南小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陳公博,日本東京小組周佛海。參加大會的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會議。會議在召開過程中曾遭到帝國主義密探的幹擾,最後壹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產黨的第壹個綱領》和《中國***產黨的第壹個決議》。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產黨的成立。

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壹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自己的思想武器,重新考慮中國的實際,探索壹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新路子。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翌年,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和在日本、法國的留學生中先後成立了***產黨的初期組織--***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23日,中國***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各地***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 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12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了全國53名黨員。***產國際代表、荷蘭人馬林和俄國人尼克爾斯基也參加了大會。由於受到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的註意和幹攏,最後壹天的大會臨時轉移到浙江省嘉興縣南湖的壹條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第壹個黨綱和決議,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宣告了中國***產黨的誕生。從此,在古老落後的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她滿懷信心,以改造舊中國為己任,為改變中國各族人民 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實現***產主義這壹遠大理想,開始同軍閥、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

中國***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中國***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始建於1952年,位於上海市興業路黃陂南路口。紀念館現有館舍系利用中***“壹大”會址所在地樹德裏的原有房屋修建,為上海典型的石庫門裏弄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會址於1958年重新按當年建築原貌進行修復,使其從房屋建築到內部布置都恢復了原狀。

紀念館的展出由原狀陳列和輔導陳列兩部分組成。中***“壹大”會址原狀陳列是主體,按當年大會時原狀布置。從興業路76號大門進入天井,經6扇落地長窗門到達“壹大”會議室,室內所有家具物品均據當事人回憶按當年式樣仿制。輔助陳列為中國***產黨創建史,從歷史背景、各地***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和活動、中國***產黨的誕生等方面,展出了有關歷史文獻、實物、照片170余件,使人們直觀生動地了解中國***產黨誕生成長的歷史。

中國***產黨的誕生像壹盞明燈照亮了世界東方,中國人民從此有了方向。28年之後,當歷經坎坷的中國人民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第壹面五星紅旗時,當中國***產黨的創始人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候,人們忘不了1921年7月的那壹天。1934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是決定中央紅軍生死存亡而付出3萬余紅軍指戰員生命的慘烈戰鬥。為了紀念偉大的紅軍長征精神,1987年,戰役發生地興安縣委、縣人民政府在該縣光華鋪為18名紅軍指戰員建墓立碑。

1996年1月,經聶榮臻元帥提議,國務院批準,在興安縣修建了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隨著光陰的逝去,這些昭示紅軍“軍魂”的墓碑是否安好?4月2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該縣民政局烈士碑園管理處員工的辛勤護理下,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已經成為“紅色旅遊”和保持***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勝地。

血站湘江場面再現

建在興安縣城附近2公裏處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自從於1996年開始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後,近10年來,已經接待了近百萬前來瞻仰的人員。

碑園***分為群雕、主碑、陳列館三大部分。大型群雕為全國烈士紀念群雕之最,長46米,高11米,用灰白花崗巖雕鑿而成,由四個頭像和五組浮雕巧妙連成壹體,生動地再現了紅軍突破湘江戰鬥前後的各個歷史畫面。四個頭像分別是“小孩”、“女紅軍”、“青年指戰員”、“老遊擊隊員”;五組浮雕分別是“救星”、“送別”、“遠征”、“激戰”、“永生”。大型群雕藝術地再現了當年紅軍途經桂北血戰湘江的壯烈場景。群雕設計借鑒了電影中“散點布局”、“大特寫大頭像”等多種手法,在民族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註入了濃濃的現代意識,群雕遠看像廣西座座險峻的山巒,充滿對歷史痛切的反思感,營造出多層次藝術空間;近看有人物有故事,虛實結合;登上主碑再回頭來看它,又像矗立在紅土地上的壹支手槍,巍然屹立。

主碑建在海拔248.6米高的獅子山頂。站在主碑前極目遠眺,北面是城市繁華區,南面是壹片迷人的田園風光,東面是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古靈渠從獅子山西面橫穿而過,可謂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主碑碑體由三支直插藍天的步槍構成,象征著槍桿子裏出政權。主碑中心整體是壹個圓拱形建築,它莊嚴肅穆,像壹個供英靈長眠安息的陵墓。

主碑和群雕間由壹線四折的中軸線臺階連接,既體現了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曲折艱難,更能讓遊客親身體驗當年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碑園內的園林建設新穎,具有時代氣息,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參觀遊覽的理想場所。碑園是“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據烈士碑園管理處的樊主任介紹,該園被列為國家級的烈士碑園,占地120余畝,綠化面積達到90%左右。

自從開展保持***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以來,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與此同時,該碑園也成為興安旅遊業推出的“紅色旅遊”景點。不少遊客也慕名而來,有不少遊客還自發地向烈士陵園捐款,用於維護好園內的各種設施。

18指導員合葬壹墓

在興安縣內距縣城10多公裏的光華鋪,離湘江岸邊1公裏左右,在壹個名叫誌願場的地方,建有壹個圓柱形的紅軍烈士墓,墓中安葬著紅軍第壹方面軍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的團長沈述清等18名指戰員。

墓地四周都是綠樹,墓地前很整潔,墓碑前擺放了幾束鮮花,看來剛有人來祭拜過。這時,壹位當地的農民上山栽果樹時路過此處,他說,周圍的村民都很崇敬紅軍烈士墓,有時村民會自發地來為紅軍墓打掃衛生、鋤草。在他們村裏,有幾位年近8旬的老者還清楚記得紅軍突破湘江的情景。今年以來,有不少外地人來紅軍墓前祭拜、獻花,有的人還叫村民帶他們到當年紅軍突破湘江的渡口去看看。

據史料記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壹方面軍於1934年11月下旬經過廣西時,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是長征以來最壯烈的大戰役,主要由新圩、腳山鋪、光華鋪三大阻擊戰所組成。紅軍在光華鋪傷亡400余人,光華鋪紅軍墓安葬的18名紅軍屍骨,只是犧牲人員中的壹部分。當地群眾為緬懷紅軍烈士,將18名烈士合葬在壹起,興安縣委縣政府於1987年立碑紀念。

守墓人十載護英靈

自從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建成後,烈士碑園管理處的10多名員工便成為了守墓人。近10年來,碑園的員工曾經面臨過工資領不到的困難,但他們始終默默無聞地堅守在烈士紀念碑園裏。

烈士碑園有5名講解員,他們從臉上看曬得很黑,感到有點奇怪。樊主任說,講解員臉黑的主要原因是平時搞碑園衛生都是自己動手,有時腳上鞋子還沾有泥土,就被匆匆忙忙叫去解說了,所以有的參觀者笑他們是“農民講解員”,但他們並不介意。

不過烈士碑園的員工也有壹點遺憾,因為壹家旅遊公司的經理說旅遊部門在湖北等地組織旅遊時,有的人竟然說不知道突破湘江戰役是發生在廣西興安,總以為是發生在湖南,這讓他們感覺很不是滋味。

悲壯戰史激勵後人

“忘記歷史則意味著背叛”。如果說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壹大壯舉,那麽,紅軍突破湘江之戰則是這壹壯舉中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壹幕。

不少親身參加紅軍突破湘江之戰的紅軍將領回憶: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壹、三、五、八、九軍團和軍委縱隊86000余人撤離蘇區,連續打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於11月下旬進抵湘桂邊境。

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和湘桂粵軍閥已集中30萬強敵,在湘江以東地區布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旨在將中央紅軍“包圍全殲於湘江東岸地域”。

面對三路強敵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境。為了搶渡湘江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將士浴血奮戰長達壹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1934年12月1日,7萬多紅軍以折損過半的慘重代價突破敵人的湘江防線,約3萬人渡過湘江登上越城嶺,而後向湘黔進發。

湘江戰役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將紅軍“全殲於湘江以東地域”的罪惡計劃,宣告了“左”傾機會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血的教訓促成了紅軍在通道改變進軍方向和黎平政治局會議的召開,以及為確立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領導地位的遵義會議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田桂營 林娜)

提起井岡山,人們都會聯想到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創建根據地的革命業績。那是在1927年,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毛澤東、朱德等同誌先後率領秋收起義等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這裏創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進行了建黨、建軍、建政等壹系列偉大革命實踐活動,經歷了向井岡山進軍(1927年8-9月),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壹1928年3月),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7月),恢復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8月壹1929年1月),揭開了中國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岡山享有“中國革命搖籃”的盛譽。井岡山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毛澤東同誌在八角樓的桐油燈下,寫下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在茨坪的土屋裏,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等光輝著作。紅軍在這裏制訂了第壹部革命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創建了第壹所紅軍醫院壹紅四軍醫院;興辦了第壹所紅色軍事院校——井岡山紅軍學校;興辦了第壹個紅色兵工廠——紅四軍軍械處;設立了第壹個紅色貿易部門——工農兵政府公賣處;興建了第壹個紅色造市廠——上井紅軍造幣廠;第壹次在軍隊中實行民主制——成立士兵委員會;第壹次制定《三大紀律、六項註意》。井岡山到處都有當年毛澤東、朱德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留下許多革命文物和舊居舊址,成為人們緬懷先烈的聖地。巍巍井岡,令人神往,供人瞻仰。茨坪鎮位於井岡山主峰北山麓,是壹塊面積20平方公裏的高山盆地,明末建村時,因滿壟遍布柿樹,故名“柿坪”.後以方言諧音稱“茨坪”。茨坪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上最大的村莊。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首次到達這裏後,就成為紅軍的常駐之地。至1929年1月,壹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在這裏,毛澤東和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同誌井同領導了井岡山鬥爭,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留下許多革命遺跡。革命舊址群座落在市中心的東山腳下,陳列開放的革命舊址***有7處,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茨坪,已成為井岡山政治、經濟、文化和旅遊接待中心,各式新型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綠樹花叢之中,嚴然壹座風景秀麗、環境優雅的高山旅遊城。茨坪景區是井岡山的中心景區,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陵園、南山公園、挹翠湖等,均在其中。毛澤東舊居原是壹棟農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同誌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壹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壹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這篇光輝著作。1929年2月,這棟房子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1961年由當地政府修復。在毛澤東、朱德同誌的舊居裏,陳列著他們當年用過的床、草席、桌凳、桐油燈、馬燈、地圖、硯臺和毛筆、籮筐、扁擔等用品。當年吃過的紅米、南瓜、秋茄子也陳列在堂屋裏。當年中***井岡山前敵委員會及軍械處、公賣處、紅軍被服廠、教導隊、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和紅四軍軍部等舊址,依然保存如故,現已按原貌修復壹新,並於1983年10月在朱德同誌舊居旁修復了彭德懷、陳毅同誌的當年住所,兩人曾經用過的物品均陳列房內。

革命博物館位於茨坪紅軍南路中段,依山面水,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該館始建於19622年4月,朱德題館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研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事跡的地方性、革命史類綜合性博物館,建築古樸、莊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該館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余平方米,有7個展廳和壹個影視廳,展線300米,文獻、實物、圖片和輔助展品近600件,館藏各類革命歷史文物5000余件,其中原物60多件。除此,還有毛澤東、朱德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建國後重上井岡山的照片、題詞、題詩等陳列。幾十年來,館內陳列先後作過四次修改。1987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和修改,采用圖、文、物、聲、光、電綜合陳列表現手法,並制作了逼真的仿實景物和塑像,全面介紹井岡山的鬥爭歷史,再現了老壹輩革命家和井岡山軍民的英勇業績。

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茨坪中心大道北側的小山崗上,呈正方形,高11米,坐北朝南。1952年修建,初為磚木結構,1956年和1972年經過兩次大修繕,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增建了護圍欄桿、水泥地面及水泥階梯。塔前的紅軍烈士墓,建於1956年。紅軍烈士墓高3.2米,寬7米。面積120平方米。墓正面書寫著“革命烈士之墓”,兩邊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燙金大字。塔、墓渾然壹體,莊嚴肅穆;四周松柏常青,瞻謁者不絕。

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茨坪北山上,始建於1985年,至198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之時,已有部分落成並對外開放。整個陵園規劃用地400畝,由紀念碑(待建)、紀念堂、雕塑園、碑林四大部分組成。走近陵園大門,便見宋任窮同誌題寫的園名。登上108級石砌臺階,便是設計新穎、氣勢莊重的紀念堂,彭真同誌手書的”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燙金大字鑲嵌於門額。大廳正面墻上是毛澤東同誌的親筆“死難烈士萬歲”六個貼金大字;大廳陳列櫃中,存放著部分井岡山紅軍的骨灰和井岡山根據地近萬名烈士名冊。兩側耳房陳列著井岡山鬥爭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和社會主義時期病故的革命先輩的遺像和生平簡介。紀念堂東側山頂是井岡山雕塑園,有石階小路相通。此園占地30畝,園名由肖克同誌題寫。系全國第壹座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人物雕塑園,塑有井岡山鬥爭時期部分主要領導人和著名人物的雕像19尊,他們是: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潭震林、陳正人、膝代遠、何長工、王爾琢、宛希先、李燦、張子清、何挺穎、王佐、袁文才、賀子珍(女〕、伍若藍(女〕、羅榮桓和蔡協民。這組分別由青銅、漢白玉、花崗巖塑成的群雕,出自名家之手,神形兼備,形象地再現了這些領袖人物當年的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茨坪景區的壹個重要遊覽點。紀念堂西側是井岡山碑林,可沿小路拾級而上。始建於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節起對外開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別具壹番情趣。“井岡山碑林”為書法家舒同題寫。碑文有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的題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書,部分知名人士和書法家的墨跡。其思想內容豐富,書法藝術精湛,是茨坪景區壹處新的遊覽點。

大井位於茨坪西7公裏,現有公路相通。井岡山有五井,指五個位於群山環繞、宛若井狀的山間盆地村莊,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莊,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同誌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地之壹。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領部隊上井岡山首次抵達大井,此後這裏便成為紅軍常駐之地,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誌多次在這裏部署戰鬥,粉碎湘贛敵軍的多次軍事“進剿”。大井毛澤東舊居,原是壹棟名叫“新屋下”的民房,是壹名廣東木材商人建造留下的,***有44間,5個天井,面積近千平方米。當時紅軍的醫務所也設在這裏。1929年2月,這棟房屋被敵人燒毀,僅剩壹堵殘墻。1960年按原貌修復,並將殘墻嵌入新墻之中。屋前有塊天然大石,當年毛澤東同誌常在此閱讀書報,人稱“讀書石”。屋後有壹棵海羅杉和壹棵鑿樹,人稱“常青樹”。如今,屋裏還陳列著毛澤東用過的皮籮(文件箱)、洗臉盆、粗布毛巾、油燈、臥具等。舊居旁約10米處壹棟民房,是朱德、陳毅居住舊址,1929年1月底,房屋被敵人燒毀,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復。除此,在大井背後的小山崗上,尚有紅軍烈士墓、王佐烈士墓。大井除了革命人文景觀,還有秀麗的高山田園風光。這裏四周群巒疊嶂,翠林環繞,梯田層層,溪流吟唱,古樸的農舍民居散布在翠林清溪之間,組成壹幅清雅秀麗的圖畫,別具風采。

小井位於井岡山西北,距茨坪6公裏,有公路通達,紅四軍醫院舊址、紅軍傷病員殉難處就在這裏。小井紅軍醫院於1928年10月興建,由山上軍民節衣縮食,就地取材,經壹個多月,建成壹棟兩層木質結構房,***32問,可容200名傷病員,命名“紅光醫院”,為中國紅軍第壹所正規醫院。當時條件很差,醫務人員自己采藥,自制醫療器械,或用繳獲敵人的藥品,治療傷病員。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敵人燒毀了這座醫院,現在看到的醫院,是1967年當地政府按原貌修復的。距紅軍醫院約100米的壹塊稻田,是紅軍傷病員殉難處。1929年1月,敵人燒毀紅軍醫院後,將來不及轉移的130多名紅軍重傷員押至這塊稻田全部殺害。幾天後,群眾含著熱淚掩埋了烈士遺體。解政後,當地政府在這裏修建起紅軍烈士墓和紀念碑,供人瞻仰。

茅坪村·八角樓茅坪位於寧岡縣東南16公裏處,距茨坪36公裏,現有公路相通。井岡山鬥爭時期,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紅軍壹系列後勤機關都曾設在這裏,為當時許多重要革命活動場所之壹。現在還保存革命舊址20多處。主要有八角樓毛澤東舊居、湘贛邊界黨的“壹大”舊址、中***井岡山前委和湘贛邊界特委舊址、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舊址、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等。八角樓是茅坪村謝氏慎公祠後面的壹棟土磚結構的兩層樓房,因裝飾著八角天窗而得名。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澤東經常在這裏居住和辦公,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等光輝著作。現樓內陳列著毛澤東當年用過的圓形大硯臺、竹筒鐵盞青油燈等物品。

礱市系寧岡縣城所在地,位於黃洋界西南面,距茨坪50公裏。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到達這裏,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史稱“井岡山會師”。5月4日在龍江橋頭的沙洲空地上召開了慶祝兩軍會師和紅四軍成立的萬人大會。現有毛澤東和朱德第壹次會見及紅軍教導處舊址龍江書院、紅四軍建軍廣場、會師橋、紅四軍軍部舊址、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的舊居。解放後,在龍江書院旁新建了井岡山會師紀念館,7個展廳,陳列著大量井岡山鬥爭時期的歷史文物和圖片資料;還建有烈士陵園。1980年5月4日落成的井岡山會師紀念碑,高19.28米,底座長5米,寬4米,寓意“1928.5.4”這壹會師時間;碑身正面是葉劍英題寫的“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八個金字,兩邊為朱德《紅軍會師井岡山》詩,背面是紀念碑文。在礱市東北8公裏處的古城,有壹座“聯奎書院”,是著名的“古城會議舊址”。1927年10月,毛澤東在此主持召開了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決定了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農村根據地,揭開了井岡山鬥爭的序幕。寧岡縣境內革命遺址眾多,主要還有位於柏露鄉的“柏露會議”舊址,位於萍湖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壹師師部舊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