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軒轅大帝

軒轅大帝

他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他出生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曲水河畔的聚源關龍將峽谷。根據司馬遷的史書記載,“生而為神,弱而能言,幼而忠,長而敏,智也。”十五歲被眾人擁戴為“部落首領”,三十七歲登上天庭寶座。軒轅黃帝,壹生歷經52次戰爭,征服了顏地,殺死了蚩尤,結束了古代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了中國第壹個有* * *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的第壹個皇帝,中華文明時代開始了。因為黃帝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人都尊稱他為“文明之祖”、“人類之祖”。黃帝死後,百姓選擇“橋山之巔”,將他深埋於黃土之中,希望“黃帝之魂升天,其靈永在”。歷代皇帝、將軍甚至普通百姓都來此瞻仰。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瞻仰的中國第壹陵——黃帝陵。

(1)軒轅黃帝

1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農歷二月初二,他出生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曲水河畔的聚源關龍將峽谷。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吉祥說法。黃土高原寬廣、寬廣、厚重,山富土厚,土色黃。黃乃地的正色象征吉祥喜慶,古人所崇尚。土為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為王。所以軒轅被稱為黃帝。古代文獻記載三皇五帝。黃帝是黃三之壹,是五帝之首。炎帝後期,黃帝起兵亂世,以德號召天下,在漢泉打敗炎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後來又在涿鹿之地打敗蚩尤,結束了古代戰爭,統壹了中華民族,建立了中國第壹個* * *主的國家。被選為中華民族的第壹個皇帝,中華文明的時代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夏、商、周朝皇帝都是黃帝的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2軒轅黃帝與中國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國古代的衣、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藥、婚姻、喪葬、歷法、陰陽五行、傘、鏡等的創造和發明,都始於黃帝時代,是“文明”的重要標誌。當重視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出現了文場之分的理論,將“文明”視為壹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強調創造、自強不息的精神,成為黃帝之後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應該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壹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壹個締造者。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的衣食住行問題,如做衣服、造船造車、造字、教蠶桑種糧等,逐漸引導人們走向文明有序的生活。黃帝時代的偉大功績凝結成黃帝精神,體現在許多方面。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推動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炎黃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華民族創造了“天下為公”、“自古誰不死,守丹之心以照史”、“舍身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勢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這些就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是規範我們過去、現在、將來言行的總原則。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黃帝陵廟

1的歷史演變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從孔孟的文章和他們與學生對話的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隨葬品》、《七國考》、《山海經》等古史記載,“墓中立墓”制度始於秦。黃帝陵園始建於秦朝。秦統壹六國後,還規定天子的墓都叫“墓”,庶人的墓都叫“墓”。漢代還規定天子墓旁必須有‘廟’。劉邦建立偉人後,漢初在喬杉山下修建了軒轅廟。唐代宗大理五年至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兩年的改擴建,種植了1140棵柏樹。宋開寶二年,由於何炬河的不斷侵蝕,喬杉山腳下經常發生斷崖崩水,威脅到寺廟的生存。當地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將軒轅廟從喬杉山下遷至喬杉山下的黃帝宮。這就是今天人們前來祭奠的軒轅廟。元明清以後,辛亥革命前後,黃帝陵廟多次修繕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歷代。

在當地流傳了幾千年的民歌說:

該寺建於漢代,唐代擴建。

當這座寺廟在宋代被遷移時,

不管誰將成為皇帝,

當我登上王位時,我從未忘記我的祖先。

2現狀

黃帝崩了,葬在喬杉,它位於陜西黃陵縣以北壹公裏處。山勢雄偉,曲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古柏,終年常綠茂盛。軒轅黃帝的陵墓深藏在橋頂的古柏中。墓高3、6米,周長48米,四周青磚砌成。墓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的碑文,意為黃帝“騎龍上天”的地方。前面有祭祀亭,歇息山頂,飛檐上翹,氣勢磅礴。亭內有郭沫若題寫的“黃帝陵”石碑。陵園區用紅墻圍起來,東南側是淩杏門,兩側是仿漢代的石闕。墓地的內部是用磚鋪成的。看起來古雅雅致。陵墓正南方,陵園墻外是壹個土制平臺,即“漢武仙臺”。《史記·禪關》載:“漢武帝訪朔方北,十余萬兵亦祭黃帝陵橋山。”漢武帝為祭祀黃帝而建的漢武仙臺,高20余米。現在已經用石階,雲板,護欄建成了。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選擇5000塊大河鵝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是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跨度9 * *。石梁121,橋面有護欄。欄桿上都刻有古典圖案。全橋采用花巖材料。看起來粗糙簡單。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銀池,占地約300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上的古柏,倒映在池中,與白雲藍天相得益彰,為黃帝陵增添了無限靈氣。銀池四周樹木環繞,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的北端是衛龍路,有95級臺階,象征著黃帝“九五”的無上意義。從衛龍路登上寺廟的大門。山門是壹座五室花崗巖(仿漢代木材)建築。它特別莊嚴和雄偉。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栽種的柏樹。傳說是軒轅黃帝自己種的。這棵柏樹高19米,樹幹周長10米,中周長6米,上周長2米,枝繁葉茂,柏葉翠綠。再往北是程心館。五個房間寬。走進壹個房間。此時,祭祀官員必須盛裝,靜下心來,才能進入正殿祭祀。再往北是碑亭,五間寬壹間深,屋頂是卷起來的。亭內有毛澤東手書的“祭黃帝陵”和蔣中正手書的“黃帝陵”石碑。邊上有壹棵高大的柏樹,即“漢武掛甲柏”,枝葉繁茂。軒轅廟正殿寬七間,深三間,歇息山頂,門楣上鐫刻著國民黨元老程潛題寫的“人類早期始祖”字樣。大殿正中的木龕上嵌有壹尊浮雕軒轅黃帝石像。亭的東面是壹個石碑側面,裏面有40多塊歷代的石碑,其中1413松柏碑是宋仁宗嘉祐六年所植。泰二年(公元1371),禁止砍伐黃帝陵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祭黃帝陵聖旨碑,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祭黃帝橋墓碑。

3規劃和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要求,經國家批準,於1992年4月4日清明節奠基,8月25日開工建設。

黃帝陵修繕工程範圍包括黃帝陵所在的喬杉及其周邊的山川、河流和城鎮,面積3.24平方公裏。修繕的目標和指導思想是:壹是以黃帝陵廟的深厚內涵為基礎,通過修繕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確保文物古跡和古柏林現存的古足跡,為古柏林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建築與自然山水相結合,融嶺、山、水、城於壹體,體現了“雄偉、凝重、莊重、古樸”的氣勢;第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更為簡約、寬廣的漢代建築風格,使所有的建築風格和形象力求統壹。

修繕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和軒轅廟為重點的保護範圍。整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會產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墓區、縣城及周邊景觀六個區域。形成壹個完整的建築休息系統來祭拜陵墓,其中神廟廣場用壹系列能滿足5000個文明文化需求的石雕裝飾,增強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和對古代文明歷史文化的自豪感。黃帝陵修繕的規劃設計是在國內壹流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征求了港澳臺和海外華人的意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黃帝陵壹定會成為全體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力量的凝聚。

(3)歷代祖先崇拜活動

中華民族的祭祀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祭祀黃帝的活動。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記錄:戰國早期,在秦靈公第二年(公元前422年),祭祀黃帝和顏地開始恢復。這是歷史上軒轅黃帝第壹次從神的地位變成了人類的祖先。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祭祀軒轅黃帝規模最大、最隆重的是漢武帝劉徹。豐元年十月(公元前110),率軍十八萬,巡朔方,回長安時路過。當他看到雄偉壯麗的黃帝陵時,他立即停止了行軍,準備舉行儀式。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漢武帝下令18萬軍隊,分布在馬家山、銀泰山、喬杉山、三山,面對黃帝陵。軍樂四起,滿山彩旗迎風飄揚。漢武帝脫下鎧甲掛在壹棵柏樹上,緩緩攀爬:祈福仙臺,默禱黃帝,保佑漢朝王善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為裴,成為黃帝那樣的龍。犧牲後,當天就領兵回長安。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它寫進了《史記·禪書》。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常說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漢武帝並沒有成仙升天,而是在喬杉上留下了壹座“漢武仙臺”,供後人登臺。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當皇帝的時候,頒布了嚴格的法律來保護黃帝陵廟。那是太定二年(公元1325)。泰定帝和孫鐵穆爾接到陜西中部某縣(今黃陵縣)的訴狀,狀告軒轅廟的寶生宮失火。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宮中文武百官到殿中商議,應告之:“黃帝軒轅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無論漢、滿、蒙、回。泰定帝說完後,親自向身邊的文官們口述,用漢字寫了壹道蒙古聖旨,立即派官員夜以繼日地騎馬,送到陜西中部縣。

朱元璋,大明開國皇帝,放牛乞食,洪武四年(公元1371),任命身邊的壹位重要官員,帶著他親筆書寫的《詔書》到黃帝面前祭祀。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給黃帝的詔書必須由皇帝親自書寫,並刻上陵墓的“詔書”。這是玄寂廟最完整的紀念物。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穗聽回京官員說,當地政府對黃帝陵廟征收了糧稅。“嘉靖皇帝”大怒,說:國家再窮,也不可能對黃帝陵廟征糧稅。即頒布法令,免除黃帝廟的壹切糧稅,並再次撥銀修建軒轅廟。

清康熙二十壹年(公元1682年)3月16日,康熙皇帝親筆用滿文寫了壹封致黃帝的奏折。他身邊的大臣看了之後,建議把康熙翻譯成中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將漢文和滿文刻在壹塊石碑上,這塊石碑壹直放在軒轅廟的碑廊裏。

1911年,武漢三鎮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年2月,壹個15人代表團受命前往黃帝陵祭奠。臨行前,孫中山連夜寫下了宏偉的紀念殿。

1937年,在抗日戰爭高潮之際,國共兩黨摒棄了分歧。為了抗日,4月5日,兩黨派代表到黃帝陵,宣讀了各自的悼詞。這將有助於宣傳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政策,動員四千萬人民堅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它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從而載入史冊。

1992年,在中央領導的關心支持下,4月4日為黃帝陵修繕奠基,8月25日開工建設。中央政府還派要人到黃帝陵參加祭祖和修繕指導。

所以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無論是金當政的南宋,蒙古人當皇帝的元朝,漢人當皇帝的明朝,滿族人當皇帝的清朝,都不曾忘記祭祀他們偉大祖先——軒轅的豐功偉績。民間有句話叫“無論誰來坐皇帝,登上皇位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所以在黃帝陵廟裏,沒有政治,沒有黨派,沒有階級鬥爭。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至於歷史長河中個人和歷史朝代的功過是非,後人有評論。祖先的神龕不允許談論這些。無論多大的官員來拜祭黃帝,無論多大的年紀,無論妳是坐轎子還是騎馬,都要在黃帝陵前的石頭前下轎下馬。現代人不騎馬,坐車,妳必須停在文武百官下馬的石碑前,不準越線。否則,不準妳走壹步。。

海內外捐款重組世界第壹陵

隨著改革開放和兩岸交流的發展,海外僑胞紛紛湧向千裏之外的萬歷黃帝陵,誓要在祖宗陵寢前。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