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以前的城隍廟是做什麽用的?

以前的城隍廟是做什麽用的?

城隍廟,源於古代祭祀水(神)和水(城),是周公八神之壹。“城”本來是指挖起來的高墻,“鏟”本來是指沒有水的護城河。為了保護城中百姓的安全,古代人造城建造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護城河和護城河。他們認為壹切與人民生活和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靈,所以城市和城市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將其納入自己的神祗,稱其為斬邪護國之神,掌管冥界亡魂。

從原始信仰開始

在古代,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是弱小的。壹種潛在的恐懼使人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上,通過壹定的祭祀來尋求自然力和祖先的保護。在“萬物有靈”和“天人合壹”觀念的支配下,出現了與神靈有關的崇拜和祭祀儀式,逐漸形成了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們原始信仰中崇拜的自然神之壹。據記載,城隍最早見於《周禮·天子八蠟》中的水神。《禮記·郊特祭XI》載:“天子乃大蠟八。曙紅開始是蠟。蠟是也,索是也,十二月,集萬物而求之。”“大蠟八”是什麽意思?八神犧牲了。許慎《說文》雲蠟《從昨日蟲鳴》...稱年終祭祀之名”。所以大蠟八就是年底祭祀的八神。它們是:司司、百神、農神、郵差、獸神、方、水勇和昆蟲。其中,水是第七位。水堤是農田裏的溝,水堤神也是溝神。後來古代城市也要建城墻,城墻外有護城河。有水的護城河叫“池”,沒水的護城河叫“鋦”。“城隍”壹詞最早出現在《易經》泰卦的前六個字中:“城隍還原為聖旨,不要用師長,從自己的城隍講生活,廉潔節儉。”其中“城”指城墻,“黃”指護城河。“城隍”壹詞常用來指城市。最早見於班固《兩京序》:“京師建宮,深城隍。”根據原始崇拜,凡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靈,而“若對人民有所貢獻,就會崇拜他們,若能抵禦災害,就會崇拜他們”(《五禮》)。城墻和護城河為防禦敵人,野獸和保護城市人民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水神被升級為城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包容性是我們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最顯著的特征之壹,城隍信仰也是如此。隨著城隍在老百姓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道教也把城隍納入了自己的精神體系。在杜光庭編纂的《道門柯凡全集》中,有列出城隍在祭神儀式中地位的記載。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城隍逐漸成為道教崇拜的冥界主神之壹。道教的很多祭祀活動,都要邀請城隍到場。道教源於民間並影響民間,甚至滲透到千家萬戶。城隍原是民間神靈。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後,接受了佛教的冥界制度,城隍開始成為冥界的長官,掌管冥界的事務。比如宋代佛教的“水陸法會”,就開始把城隍列為重要神靈之壹。

中國民間信仰主要是指對共同神靈的信仰,其典型特征是傳統信仰的神靈與各種宗教的神靈反復篩選、淘汰、組合,從而形成壹個混亂的神靈信仰體系。這清楚地反映了中國世俗信仰的多樣性。因此,中國民間信仰具有多宗教、多神崇拜的特點。可以說,民間信仰的神靈群體沒有體系,但這些信仰之間並沒有本質的沖突。壹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另壹方面也體現了“和”的民間信仰的文化精神特征。

黃成教,從我們祖先的原始信仰和民間信仰,到後世的宗教信仰,都起源於農耕文明。古代長安作為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壹,長期以來壹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決定了它成為精神文化的傳播地。於是,古老的長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城隍信仰的發源地和傳播地。

漢代紀信,城隍最早的人格神。

城隍神逐漸從自然神變成了人格神。在傳統社會,人們希望英雄死後英氣長存,作為土地神保護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向人神演變的過程中,漢代的紀信是最早的。長安不僅是城隍信仰的發源地和傳播地,而且還產生了最早的城隍——紀信。

據《長安縣誌·王渠城隍廟會》“相傳在楚漢滎陽之戰中,韓將紀信偽裝成漢王,從包圍圈中救出劉邦,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城隍將軍,並在長安王曲寺建廟,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成為廟會。”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見於《漢書》第壹卷《史記·項羽本紀》及相關地方資料。劉邦稱帝後,賞賜並封紀信黃袍,選上林苑(今王曲鎮)建大廟祭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來成為廟會。據說在文景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加強統治,紀信被封為城隍,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據史書記載,從王曲祭祀城隍算起,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的城隍主周瑜早了400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城隍信仰不斷加強,對屈城隍的祭祀活動也不斷興盛。到了唐代,城隍崇拜已成為全國各地的普遍習俗。每年,當地官員都會定期或在當地民眾遭遇旱澇等自然災害時,代表壹方百姓祭祀城隍。王曲鎮神靠近唐代長安城,成為官民祭祀的對象。可想而知當時祭祀活動的盛況。到了宋代,城隍廟被正式列入祭祀大典,並明確規定新官上任三日內必須到城隍廟參拜,這是借城隍廟之力來控制官員。王曲成黃繼信,亦名“忠公”,元代後稱“福德王”。明太祖朱元璋封城隍,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城隍對應於世俗行政組織,但其職能高於世俗行政長官,從而實現對地方官民的精神統治。王渠被明朝封為“忠烈侯”,享有三德,祭祀活動更為重要和隆重。清朝繼續使用明朝的制度。

據宋人趙、史《客退記》記載,至宋代,各地供奉嵇信的城隍廟已有數十座。《城隍》中的城隍名為鎮江、清遠、寧國、太平、襄陽、杏園、福州、南安、華亭、蕪湖,都稱為吉鑫。

如今,據粗略統計,中國仍有30多座城隍廟被紀信奉為城隍。最著名的有:古都Xi安,陜西陽曲、杏園、戶縣,安徽蕪湖、寧國,甘肅蘭州、天水、西固,河南鄭州、方城、固始,江蘇滎陽、密縣、鎮江,浙江臨安,湖北清遠,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四川撫州,廣西太平等等。其中,甘肅天水、四川南充、陜西戶縣等地都將紀信視為本地人,修建城隍廟作為對桑梓故土的貢品。因為河南是紀信行軍作戰的主戰場,也是他最終投降的地方,所以他修建寺廟供奉紀信為城隍。

民間普遍信仰

宋代以後,城隍信仰已成為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隨著我國城隍信仰的發展,全國人民所信仰的城隍神更加個性化、地方化、多樣化,大多被當地人民普遍認可的死去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比如古都Xi安,全國很多城市至今還在祭祀漢高祖的大將紀信,戰國時期的蘇州祭春節。

朝廷授予城隍稱號

晚唐末年,清太元年(934),城隍被立為王。

元朝文宗年間,朝廷允許主神共享妻子。從那以後,耶和華神的殿中就有壹個睡堂,供奉耶和華神和他的妻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就更被推崇了。相傳朱元璋稱帝前,曾入住城隍廟,躲過劫難。朱元璋稱帝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立都城城隍為監察司王,職為壹品。等於朝廷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同時任命各府城隍為監,職位為二等;聘任馮舟黃成為公司監事,職務為三級;馮縣鎮神是公司的監事,職位是四級。正是在這壹時期,各地州縣紛紛修建城隍廟。首都城隍廟由皇帝親自修建,宮中撥銀。寺中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州縣按等級依次效仿。規模和等級完全以當地政府辦公室為基礎,並根據等級準備了官方制服。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頒布了專門的城隍祭祀制度。並去掉了城隍的稱號,將京都城隍命名為“城隍”。其他的只是指某個政府,某個州或者某個縣。清代基本繼承了明代的城隍規制。

1.Xi安都城城隍廟

級別最高、影響最大的安城隍廟已有620年的歷史。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朱元璋親自修建,朱元璋的次子朱商親自監督修繕,並在唐、遼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修建之初,被朱元璋命名為城隍廟,管轄西北各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等級最高,影響最大。自洪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創建至今,已有620年的歷史。600年來,都城城隍廟歷經沈浮。自從元朝定都北京後,Xi安就失去了作為國家首都的優勢和榮耀。明清時期,經濟中心主要位於江南,陜西逐漸成為西北偏遠落後地區。但朱元璋當年修建的城隍廟依然雄偉壯觀。清雍正元年,重修宏大,殿宇雄偉。壹場大火燒毀了大都城隍廟的大部分建築。時任川陜總督的年羹堯將軍下令拆除明宮,用秦宮的木材重建都城神祠。改造後“規模宏大,殿宇宏偉,青瓦檀木雕刻精美,地基寬闊。”清光緒十三年,廟前商戶不慎失火,燒毀大門及東西店鋪,損失慘重。時任陜西省省長的葉伯英親自倡導並籌集重建資金。1942侵華日軍轟炸Xi安,於1942在城隍廟投下兩顆炸彈,炸毀了藏經閣。書畫、道經、典籍、古樂譜等多處明代珍貴文物毀於壹旦,大殿東北角、後檐損毀嚴重。斷檐斷柱,彈孔依稀可見。解放後,城隍廟的小百貨市場聞名天下。解放後,城隍廟的道教徒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由於良好的群眾信仰基礎,每到初壹、十五,城隍廟的信眾如潮水般湧來,周邊的百姓也不得不經過,從而形成了城隍廟遠近聞名的小百貨市場,有力地促進了整個西街的經濟繁榮。這壹時期,城隍廟的鼓樂更是名揚天下,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院的多位專家教授陸續來到這裏收集意見、調研。1961年,城隍廟方丈安先生應邀率鼓樂社赴京演出,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成為這壹時期的歷史佳話。安教授被收入《世界音樂詞典》,成為現代史上收入該詞典的兩位中國民間音樂家之壹。(另壹個是阿炳)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迫停止,城隍廟是第壹個。廟前的大牌樓被當時的Xi安古建隊拆除,變成了柴火。大雄寶殿城隍銅像被撞熔,經書樂聲此起彼伏。廟裏的道士樂師被流放到民間,宗教活動被迫停止,香火中斷。20世紀80年代後,改革開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實。Xi市政府高度重視,投入巨資修復了牌坊和西街的兩家店鋪。廟裏的道士受到鼓勵,節衣縮食,多方布施。文昌閣、二道門、東西配殿、兩間廂房等建築已修復。

2.浙江省寧波市城隍廟

城隍廟,又稱寧波縣城隍廟,位於市中心。寧波城隍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隍廟之壹。該寺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屢遭火災。現存寺廟重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縣廟內有照壁、頭門、二門、戲臺、正殿、後殿。這座建築完整而宏偉。舞臺建得特別漂亮。戲臺歇息於山頂,單檐,藻井形似雞籠,飾以龍鳳金,遠遠望去熠熠生輝。縣廟內保存有30多塊石碑和宋景等古跡。如今,城隍廟已經成為寧波最大的購物中心,這裏的商店和小吃隨處可見,真是了解寧波民俗的好地方。

3.湖南省安仁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縣城城關鎮鳳凰山。是安仁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安仁道教協會就設在寺內。這座寺廟由道士李松林主持。城隍廟位於鳳凰山腰,東西向,青山環繞。這座寺廟宏偉壯觀,雕刻精美。鳳凰山的靈氣也賦予了寺廟無限的生命力。因為這座寺廟的存在,鳳凰山也成為了儒道佛融為壹體的人間仙境。據民間傳說,鳳凰山的菩薩靈有求必應,吸引了邊縣許多信眾男女燒香朝拜,香火興盛多年。

4.甘肅省蘭州市城隍廟

城隍廟在蘭州市張掖路。建於宋代,有3個寺廟專門用於紀念漢代將軍紀信,也被稱為紀信寺。明代重建後改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於大火,重建。坐北朝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有三個大門,分別是忠勇豪邁的侯方,第二個大門是硬頂式的環廊劇場,北面是卷棚式的廳堂和山頂式的享受,後面是重檐壹翼的正殿,鐘鼓樓等等。回廊下原來的壁畫已經不在了。1956成為蘭州第壹個工人俱樂部。

5.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普寧老城區洪陽東北(洪陽鎮古為普寧縣城,2008年進入全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古鎮),位於洪陽市下草鋪,縣政府東北約300米,與文昌閣相鄰。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距普寧建縣已有很長時間。城隍廟剪影(12照片)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綿洲重修中堂和門樓門廊。四十八年,安定美(掛紅旗)重修後殿兩廊六部,前後三廳兩天井,* *十壹間,東西寬約27米,南北寬約60米,總建築面積約1620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供奉馬關。大門風格是千裏眼和萬王理,大廳中的主要大廳是專用於黃成勛爵的雕像。後殿分為三個大殿,分別供奉黃成夫人、十八羅漢和千手觀音,體現了中國佛儒合壹的思想。有三個房間,正廳和後廳,裏面放養著烏龜,水池兩邊種著木棉樹,水池中間有壹座拱橋,正廳前的院子裏有參天的古榕樹,正廳兩邊的走廊供奉著神靈。整個城隍廟有大大小小的佛像***108尊。每年正月十七或十八,洪陽都會有“應城黃公”,即“洪陽城隍公攜妻出遊盛況”,場面極為熱鬧。紅陽鎮著名的古建築有德安裏等。弘陽城隍廟與林則徐逝世的林則徐紀念館(即文昌閣)相鄰,和* * *壹起構成壹個景區。

6.廣東省揭陽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現在市區的黃成路,始建於南宋,後毀於明洪武二年重建(1369)。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堂等。城隍廟頂為懸山,七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鬥拱架。正廳的四面墻只起保護作用,不承受屋頂的壓力。結構獨特。地震後,雖然墻壁倒塌,但梁架安然無恙。其梁、雕刀明亮、剛勁有力,既有明代建築風格,又有當地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築歷史遺存的精華。揭陽城隍廟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位於揭陽東門城隍街,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明洪武二年(1369)在成胥德縣重建。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的建築融合了明清建築風格和潮汕當地傳統工藝特色。主體建築為木石承重結構,機械結構科學嚴謹。正殿的墻壁只起到保護作用。該建築結構具有很高的抗震性能。自明代以來歷經數十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成為現代人研究古建築的標本。據《揭陽縣誌·彈詞》記載,城隍廟位於揭源廣場東側,深26尺,寬80尺。城隍廟以正殿為中心,有南北中軸線,左右兩廊兩廂,為對稱建築,進入庭院。主要建築有牌樓、大門、廳堂、鐘樓、鼓樓、後殿(夫人殿),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

7.河南省鄭州市城隍廟

鄭州市商城路以北(全稱:靈遊後廟,鎮神)。建於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此後多次修繕。寺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前廳、音樂樓、大雄寶殿和寢殿。建築全部覆琉璃瓦,卷棚飛檐,造型精美,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兩層小樓,依山傍水的風格。書脊上有幾個遊龍浮雕,鳳凰上下飛舞,左右有荷花和獅子,極為傳神。大殿主脊兩端雕有吞吻脊柱的動物,兩側雕有數條龍,飾以鳳凰、牡丹;寺內刻有“八仙過海”、松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栩栩如生。

8.山西省長治市城隍廟

六安城隍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廟道巷。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清道光十四年(1834)。現存城隍廟的正殿和角堂為元代建築,寢殿、戲樓、玄劍樓為明代建築,軒、耳堂為清代建築。城隍廟是為了祭祀城隍之神而建,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市的神。城隍廟占地面積12229平方米,建築面積5175.03平方米。縱軸長408米。從南到北依次為六龍壁、洪門、木排樓、石排樓、山門、沖樓(宣建樓)、戲樓、閑庭、中堂、臥房、東西附廳、廊室等建築。

9.河南省安陽市城隍廟

道觀。河南省安陽市古城區鼓樓東街。建造年代不詳;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寺廟坐北朝南,現僅存牌樓、大門、五大殿、東西兩翼等建築,大部分是1982年重修的。這裏曾經是供奉城隍的地方,現在是安陽著名的歷史遺跡之壹。

10.廣東省惠州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平海古城西側,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歷經多次重建。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摧毀了。上世紀80年代末,在當地民眾和香港同胞的捐助下得以重建。城隍廟建築精美,每層樓的屋檐周圍都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故事。從廟門到屋檐、雕像、書桌、對聯、碑文、雕塑等。,保留了古建築的藝術特色,其字畫中滲透著勸人驅邪行善的意識。廟前有城隍角樓,右側有城隍亭,高6米,三層結構。右前角有舞臺和可容納2000人的露天廣場。

11.臺灣省臺南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臺灣省臺南市清水裏青年路133號。臺灣省原為福建省下屬政府,故名(福成皇寺)。它是臺灣省最早建成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朝初年二十三日,清代曾多次修復。該廟供奉城主,分24個司。寺廟雖小,但香火十足。在農歷五月的第十壹天,有源源不斷的聖誕祈禱和祝願。清乾隆年間為臺灣省七大主廟、八大寺廟之壹,現列為臺灣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12.臺灣省澎湖縣城隍廟

道觀。臺灣省澎湖縣拒馬公鎮重慶光明路20號。據《臺灣省寺大觀》記載,始建於清初,二十四年(1759)重修擴建。同治四年(1865)當地文人:在寺內設宣傳社,後設誘善堂,後設道德善堂,彼此對立;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增修殿前墻,後又重修修繕兩次。寺廟格局四合壹,占地4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禮拜殿、正殿和兩側的警衛室。三川寺鳳尾飛起,直指蒼穹,鋪紅瓦,無雕,古樸大方;正殿正中神龕供奉城隍,紅臉大胡子,溫文爾雅,文、武判官侍立左右;殿宇與房梁之間掛著壹個大算盤,上面刻著“世間為何要空?神與天各有大乘”;沿著水廊走,可以看到兩邊的警衛室,房間都是城隍屬下專用的。七老爺謝弼安、八老爺範武存、四將軍陸、朱斯、尹、靳善斯、蘇、快王爺斯、還有惡刑斯等。,各路神仙面目各異,手持刑具,令人不寒而栗。

13.陜西省三原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的泉街中段。始建於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年來歷經9次修繕加建。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之壹,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市的神,後來被道教信仰。從三國到清末,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著名學者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龐大,建築宏偉,在全國首屈壹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樓、殿、廊、亭等單座建築40余座。以平衡和對稱的方式排列在垂直軸和水平軸上。五個畫廊向縱深和兩側延伸。中軸線上有三個門,四個重新排列的廣場和五個重檐大廳。營門、戲樓、鐘鼓樓、仙殿、拜殿、陪殿、睡殿等主要建築各具特色。所有建築均覆以玻璃,雕梁畫棟,雄偉秀麗如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廓規整、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雕刻精美、裝飾典雅的特點。坐落在城隍廟內的三原縣博物館,收藏了近3000件珍貴文物和100多件石刻,其中嶽飛的《列子》和於右任的書法真跡為世人所稱道。

14.臺灣省新竹市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簡介

新竹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中山路,為二級古跡。它的寺廟規模是當時臺灣省最高的,掌管冥界與死者之間獎懲的神是城隍,所以城隍廟的布局就像古代的衙門。新竹城隍廟裏的市場大排檔,已經成為新竹的特色之壹。

新竹城隍廟的歷史發展

新竹城隍廟創建於清幹隆13 (1748),由淡水同治曾日甫發起。臺北府成立於1875,但政府仍在新竹,於是黃成勛爵被提升為城隍(。到1891,臺灣官方和民眾在此舉行祈福大會,護國濟民避災。因此,次年改名為‘金鳳淩薇公爵,新竹都城城隍廟’,是臺灣唯壹的都城城隍廟,也是唯壹的省級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的建築風格

新竹城隍廟經過多次修繕,現建於民國13年。三川寺和三層屋頂最具特色,寺內文武判官範、謝將軍、司竹快的雕刻精美生動。屋頂橫梁上掛著的大鐵算盤,據說是城隍用來計算人間罪惡的,所以兩邊的對聯上寫著‘何必多管人間事,上天自有大乘’;新竹城隍廟前的石獅和其他雕刻具有藝術價值。《龍柱》是臺北名師辛阿初的作品。雕刻精致生動,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沈箱。是泉州惠安大木匠王壹順的作品,很有歷史意義。

15.上海城隍廟

在上海眾多的道教指導者中,上海城隍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宏偉的建築而聞名於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黃浦區老城隍廟

上海老城隍廟,位於上海城隍廟最繁華的旅遊區,是上海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殿建築數量不斷增加。最鼎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作為上海重要的道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期間自然遭受了重大打擊,雕像被毀,寺廟改作他用。65438年至0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修復,重新成為由正統道士管理的道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正殿前翼使用權歸還,二期修復工程隨即展開。如今的上海城隍廟包括廟、甲子廟、財神廟、慈航廟、城隍廟、娘娘廟、父母廟、關廟、文昌廟等九大殿堂,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

16.山西省芮城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芮城南街,芮城博物館就在這裏。它始建於宋代祥符時期(1008~1016),重建於明景泰六年(1455),順治三年(1646)冬毀於火,重建於康熙十年(65438),歷經千年戰亂和風雨侵蝕,它是壹個奇跡香亭是元代遺物,俗稱“看臺”。它的柱子短而粗,拱門巨大,建築造型粗獷厚重,古雅的外觀具有強烈的早期建築特征,讓人壹眼就能感受到動蕩的金元時期,其倉促粗糙的建築手法也不失。仙殿與香亭之間有東、西廂房,左右對稱,寬九間,深壹間。獻殿寬五間,深兩間,四根明柱,前檐有廊,中間有門通往正殿,建於清代。最精彩的是大禮堂,寬五間,深三間。柱頭有滾剎,柱有側角,柱頭鬥拱鋪五層雙下。屋頂輕輕合攏,鬥拱巨大,拱瓣清晰,是典型的宋代規制。歇山部分“二龍戲珠”的掛玻璃盤為明代所制,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玻璃吻和玻璃脊裝飾華麗精致,是古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大廳的形狀簡單,優雅和宏偉。雖然少數構件已被修復和更換,但大木構件和鬥拱仍是宋代的遺物。它站在這組建築的中間,像壹位高貴的女士,那種優雅不言而喻。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代、清代的著名碑、像、墓誌98件,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藏品中的文物還包括郭子儀的生日屏風和生日圖,真武、米芾、董其昌等名家的書法卷軸,以及愛國將領楊虎城贈送的寶劍等珍貴文物。徜徉於此,從磚到石,從那些梁和拱門,濃郁的古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17.廣東省鶴山市城隍廟

鶴城鎮昆園路(古勞村)西端,建於清雍正十壹年(1733),是建縣初期縣城“十宗祠八廟”中唯壹的壹座寺廟。該寺原占地700多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座建築,中間隔著兩口井。前樓在文革中被毀,現在只剩下後座。天井兩側建瓦蓋,右側有“土護神”、“見神”(濟公)、“趙元帥”、“加持壽星”。左邊有“鬼神”、“二王爺神”、“五王爺神”、“包公神”、“壽星公神”、“太歲神”。後座正面有兩根直立的石柱,刻著壹副對聯,清人所寫,蒼勁有力。第壹部分:“久聞神靈異於水族”,第二部分:“重建寺廟面貌,從此山城控制何勇鎮名區”。門兩邊有兩個馬步(兵),牽著馬,隨時等著妳。後座殿有四根直徑40厘米的圓形柚木柱,支撐上蓋,柱腳為花籃式石墊。大殿正中是玉皇大帝,右邊是黃成大帝,左邊是文昌君。每天的香火都是最旺的。遊客絡繹不絕。

等等,還有很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