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長江隧橋開通對崇明旅遊的影響 1000字左右的文章

長江隧橋開通對崇明旅遊的影響 1000字左右的文章

OMG 這個難度也太大了點 1000字啊 網上找了點

自10月31日長江隧橋正式通車以來,長江隧橋建成通車對崇明旅遊的拉動作用立竿見影,每天陡增的客流大量湧入崇明島,而周末更是出現私家車高峰,從而導致島上如廁難、停車難、行車難、就餐難等情況,遊覽體驗也大打折扣。

崇明旅遊局局長沈永平昨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隧橋開通壹周以來,旅遊人次雖然大大增加,對崇明經濟的拉動卻非常有限。

據集散中心以及旅行社人士透露,目前赴崇明的遊客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壹天所能帶動的消費僅40至80元/人,從長遠來看並不能給崇明旅遊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

業內人士稱,“崇明隧橋熱或只能持續半年。”業內人士呼籲,崇明旅遊應註重保護生態環境,並打造壹批休閑度假的配套設施,從而延長隧橋效應。

現狀:

70%是中老年遊客

從11月1日至昨天,經隧橋到崇明觀光的遊客數已達30萬人次,超過隧橋開通前兩個月的接待量。生態島旅遊業出現的“井噴”行情大大超過預期,島上住宿、餐飲等方面均出現供應不足等問題。

據崇明縣旅遊局統計,僅11月1日壹天,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西沙濕地、明珠湖公園、前衛村等景點接待遊客數就達7萬人次,相當於“十壹”黃金周8天累計客流的壹半,創造了崇明日接待遊客的最高紀錄。同時,11月1日至8日期間,上海旅遊集散中心已累計發送崇明旅遊專線遊客1722人次。

雖然形勢喜人,但據有關人士介紹,連日來激增的遊客中七成約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老年遊客雖然數量很大,但他們的消費能力並不強。”資深導遊樂美霄為記者算了壹筆賬,不少老年遊客都是自帶幹糧來旅遊,壹天的遊覽過程中也就花個20元買壹些崇明糕和金瓜絲,即使在島上用午餐,也頂多選擇25元壹人的標準,再加上壹些景點門票,人均消費也就40元至80元。

崇明旅遊局局長沈永平說,“由於崇明主要景點東灘、西沙濕地和博物館都是免費的,沒有門票收入。而最近來旅遊的遊客大部分是老人,他們消費能力有限。這壹周來,崇明的農產品銷售和餐飲還不錯,而其他部分則看不到明顯增長。”

據悉,看到崇明遊價低有利可圖,有些沒有資質的黑導遊到市區居民區打著“45元遊遍崇明”的旗號拉人,自己租車帶遊客去崇明。這樣的黑導遊既給遊客造成安全風險,又擾亂旅遊秩序。崇明旅遊局工作人員表示,今後要聯合其他部門嚴打黑導遊。

擔憂:

島上生態恐遭破壞

昨日,長江隧橋開通後的第二個雙休日結束,到崇明旅遊的第二個高峰也平穩度過。崇明巴士公交公司運營部陳經理說,昨日申崇線客流較前日略有下降,運營平穩。

據崇明旅遊局統計,昨日主要景點遊客人次6萬多,比前日略有下降。從11月1日到8日,崇明旅遊人次突破30萬,相當於隧橋開通前崇明遊2個月的人次數。這些遊客人次壹半落在了東灘濕地和西沙濕地。

不少市民擔心,如此多的客流會對崇明生態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影響到濕地的候鳥生存。多次帶團去崇明的樂美霄也直言,以往在西沙和東灘總能看到蘆葦蕩裏棲息著候鳥,“而現在看到的只有人了,遊人不但嚇走了候鳥,還留下了滿地垃圾。”不少遊客也建議崇明適當限制客流。

崇明旅遊局工作人員表示,東灘和西沙濕地的候鳥都在濕地的核心區域,離觀光區較遠,不大會受影響,因此暫時還沒有限制客流的計劃。但濕地畢竟屬於壹個生態環境鏈,遊客太集中終究會破壞生態環境,他們建議市民出遊錯開時間,細水長流。

支招:

崇明發展休閑度假

上海旅行社副總經理張健權告訴記者,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蘇通大橋通車初期,寧波遊壹周可發兩班車,而去年年底開始,幾乎壹個月才有100名散客參加寧波遊。“僅僅時隔半年,這股熱潮已悄然無聲,‘大橋效應’終究沒能持續太久。”張健權坦言,崇明目前的客流井噴也僅緣於隧橋熱,壹旦熱潮退去,崇明遊的方向又在哪裏?

上海旅遊集散中心相關人士建議,崇明應該定位在休閑度假地,“從市區到崇明單程在2小時以內,且崇明的生態景觀也能讓久居城市的白領身心放松,所以和周邊城市相比,崇明還是相當具競爭力的。”

崇明旅遊局局長沈永平也表示,希望崇明能夠吸引到有消費能力的人群來,錯時旅遊,盡量給景點減少壓力。為此,他們計劃今後興建壹些四星、五星級酒店。把具有崇明特色的農家菜再提升壹下檔次,做得更精致些。另外,還會開發壹些新的旅遊項目,爭取讓遊客留在崇明的時間長壹些,以此帶動崇明經濟發展。

據悉,目前崇明擁有的中高檔賓館非常少,上海東灘國際會議中心則是縣內唯壹的壹家五星級酒店。三星級(含掛三星標牌)的賓館也只有3家。達標的商務經濟型酒店僅20多家,並不能滿足現有遊客的需求。

長江大橋壹周

發生40余起事故

每隔壹兩百米就有人拍照

早報記者 楊潔

通訊員 孫國富 俞大雷

記者昨天從上海交警部門獲悉,據初步統計,大橋正式開通以來,長江大橋(含收費口處)***發生交通事故40余起,多為車輛在收費口爭道搶行時發生的碰擦、追尾等輕微物損事故。另外,在大橋橋面上還發生了單車爆胎、單車自燃和追尾等事故,主要是車輛使用時間較長、安全保養不佳以及車速過快、未保持安全車距等原因所致。

昨日,記者在陳海公路收費口看到,盡管離18時晚高峰還有1個多小時的時間,但回市區的車流量已明顯上升,壹些車輛在臨近收費口時,為了選擇排隊較少的通行窗口而頻繁變道,有的車甚至連續變3根車道,壹時險象環生。

經過壹周的運行,警方發現周六的早高峰時段,上海往崇明方向的收費口最易擁堵,因為很多從上海去崇明的車輛都在這壹時段集中經過。而且該收費口附近,由三根車道變成壹根車道,也容易引發車輛輕微碰擦事故。

崇明警方表示,希望市民能夠盡量避開高峰,而行車上路應與前面保持適當車速車距,耐心行駛。

記者還發現,大橋上每開壹兩百米就可以看到停著壹輛車,至少有五六個人在橋面上拍照留影。對此,崇明交警專門安排兩輛巡邏車分別沿上行和下行線進行巡邏,壹旦發現有違章停車觀光的車輛,就通過擴音器進行勸導,“對於不立即駛離的車輛,我們將按照《交通法》的規定進行嚴處。”崇明交警大隊高速中隊長陸敏表示。

目前,交警部門已安裝了8套電子監控設備,進行路段車速電子監控執法。交警提醒駕駛員不要超速行駛;壹旦遇到迷霧、大風等特殊天氣,盡量減速慢行。

身未動,心已遠。這是眾多都市人在遙想純樸寧謐的自然景致時,***同的心聲。或許,也正出於此,長江隧橋通車後,上海市民紛至沓來,崇明遊“熱”至今未退。然而,壹連串的新問題跟隨井噴般激增的客流接踵而至:停車難、如廁難、就餐難等等。接下來,崇明遊熱能否持續?如何做得更好?本版約請幾位熟悉崇明情況的學者,***同講述他們的觀察與發現,或許能給我們壹些有益的啟示。

●主持人:本報記者 柳 森

●嘉 賓:陸健健(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

科學研究院終身教授)

樓嘉軍(華東師範大學旅遊系主任、教授)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柳森:這次長江隧橋通車後,兩位都已經去過崇明了。感受如何?

陸健健:我跟崇明可以說是相熟已久的“老友”了。我是我們國家文革後第壹批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做的就是崇明東灘的鳥類生態研究。後來,1990年全國搞生態縣建設時,我參與了崇明第壹個生態縣規劃的制定。1998年,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成後,陸續參與其生態規劃與建設,並常年在崇西濕地從事實地的生態恢復研究。上周六開始,我又開始了新壹輪在崇西濕地的常駐觀測。

這次長江隧橋開通後引發了持續的崇明遊熱,使當地的旅遊硬件設施,包括作為軟件的景區管理、服務水平,都暴露出壹些問題。但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件“壞事”。這不僅表現出了上海市民對於自然生態的興趣與好感,也用事實證明崇明的生態旅遊市場是很有潛力的。為此,我們更應當把這次客流井噴,看成促進崇明生態島整體發展的壹個很好的契機。

樓嘉軍:我是隧橋通車兩周後的壹個周末去的,主要是實地考察了陳家鎮那邊的壹個農業合作社,當地有進壹步開發、做實“農家樂”旅遊項目的意向,再去了西沙濕地。因為我們是開車去的,所以去之後的壹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當地的景點標示系統還不夠周到,沿途也不斷看到不少自駕車遊客停下車來問路。

這次崇明遇到的遊客井噴狀況,我想,多少還是反映了壹些問題的。從主觀上來講,我相信當地對於隧橋開通後可能出現的狀況壹定是做了準備和預案的。但事實證明,這個準備還不夠充分。至少在目前看來,崇明現有的幾個旅遊景區在景點布局、景點數量及容量、旅遊產品的結構與服務等方面,還不能適應大流量的上海市民前往遊覽。也就是說,就崇明旅遊目前的發展格局來看,滿足以往周末或者黃金周期間每天上萬客流的需求基本沒有問題,但壹旦客流激增到如今的每天幾萬人,就可能面臨很大的接待壓力,無論從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是這樣。

隧橋開通後,極大地增強了上海市民前往崇明觀光的便利性。對此,崇明正面臨旅遊市場格局的再調整。更何況,如今遊客們的期待、需求已經走到了前面,崇明更得趕緊跟上,並及時做好紮實的市場研究,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多做長遠考量。尤其對於壹款旅遊產品而言,第壹印象和由口口相傳形成的美譽度皆不容忽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旅遊市場上的壹條金科玉律。

生態保護是前提

柳森:不過,生態保護與旅遊之間似乎存在著壹對天然的矛盾。如今遊覽需求的急速升溫,是否會給崇明現有的生態建設本身帶來壓力?

陸健健:能否回答好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兩個關鍵。

第壹,我們在進行旅遊開發的過程中能否堅持原有的生態規劃。國家層面專門針對國家級保護區制定的保護條例、管理辦法顯然是不可逾越的約束。但另壹方面,我們還是要通過法律法規的訂立來確保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進程不受影響,並不斷在此基礎上,改善我們對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水平。相信只要堅持做到以上兩點,我們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擁有了壹層可靠的“金鐘罩”。此外,大家可以放心的是,其實我們的自然保護區還擁有另壹套“鐵布衫”。以東灘濕地為例,它在建設伊始就被科學地劃分為允許遊客進入的實驗區、允許專業科研人員進入的緩沖區以及確保生物安全、自由棲息的核心區。這套機制本身就可將外來人流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控制在足夠安全、合理的範圍內。

第二,我們必須更充分、更完整地意識到濕地資源對於人類的意義,並將推進生態建設本身作為壹切發展意向的根本前提。現在只要壹提到濕地的功能,似乎人們的第壹反應就是要保護鳥類。其實,這只是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的壹環。而在濕地的核心生態功能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相並列的,還有凈化大氣、改善水質。如今占全球總面積2%的濕地,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與占全球面積71%的海洋相當。而面對未來80%以上上海市民飲用水將由青草沙水庫承擔這壹現實,對青草沙及其以上數十個沙洲負有凈化“義務”的崇明濕地的生態肌體是否健康,更顯意義重大。進壹步來說,也只有當我們能夠確保以上所說的幾個濕地功能表現穩定,崇明生態島的休閑、度假、健身、康體功能才有可能發揮出來。

在我看來,當下崇明島生態建設將涉及四大工程。其中,生態工程是當仁不讓的前提,目標壹定要清晰明確並定期驗收。緊接著要跟上的是環境工程。崇明島上除了保護區,還有小城鎮和壹些汙染較少的企業,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配套的環境工程不可或缺。隨後,才是觀賞性的園林景觀工程,包括交通、旅遊配套設施在內的土木工程。以上四者之間的主次壹定要分清,不能隨意顛倒。只有這四大工程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崇明才能有長遠而可持續的未來。歸根到底,壹個沒有環境容量的地方是沒有生產力的。

對鳥兒的影響有限

柳森:大家還很關心,如今進入濕地景區的客流激增,鳥兒會不會都被嚇跑了?

陸健健:的確,崇明東灘是候鳥亞太遷徙路線上壹個重要的驛站。這壹發現被確立後,我們長江口地區,尤其是上海,有義務把這個驛站保護好。這不僅涉及到60多個物種、200多萬候鳥的生存問題。如果我們保護得不夠好,就意味著這些遷徙的動物的生存鏈缺失了重要的壹環。因為對於鳥兒而言,長江口以南,沒有比崇明東灘更合適的、可以中途停下來補給能量的地方了。

不過,對於客流增加的影響,大家不用過於擔心。壹來,剛才提到,濕地生態保護區本身有嚴格的分區制度。由鳥類所獨享的核心區,普通遊客是無法進入的。二則,通常來說,每年的9月到10月下旬是亞太壹線鳥兒的遷徙高峰。也就是說,目前基本已進入尾聲。如果有影響,也已非常有限。

探問生態遊的內涵

柳森:這次隧橋開通後,不少抱著感受生態的目的前往的遊客紛紛反映所獲不多。樓教授,這是由於當地旅遊市場準備不足麽,還是說我們對生態遊內涵本身理解尚淺?

樓嘉軍:以上因素兼而有之。近年來,生態遊壹直是在國際上廣受追捧的壹種旅遊概念。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基本上已形成以下兩點***識:第壹,生態旅遊兼具休閑和保護雙重功能。在國外,很多生態旅遊活動本身也是壹次自覺的環保行動,比如撿拾沿途的垃圾、為當地的生態建設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如此壹來,旅遊活動本身不僅強調遊客對社會責任的踐行,強調旅遊活動本身的體驗性、互動性,還會立足於滿足人們與自然溝通、在旅遊的過程中凈化自身心靈的欲望,而不再僅僅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上。第二,生態旅遊強調在適度開發的前提下,允許當地居民通過旅遊活動創造並收獲經濟價值。從以上兩點來看,我們目前身邊的這些所謂“生態旅遊”還只是壹個標簽,沒有更多實質性內涵。

對於當下的崇明而言,也是如此。隧橋的開通只是解決了交通上的問題,下壹步,必須思考自身獲得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哪裏。尤其,作為壹個具有傳統生態優勢的生態島,如何打造屬於崇明自己的特點。崇明的地理面積確實非常大,但由於受限於生態建設本身,可開放的旅遊空間究竟有多大?整個島上那麽豐富的旅遊資源,如何進行統籌開發?這都需要長遠的規劃和布局,然後立足於中國國情以及本地市場的特殊性,根據不同遊客的消費偏好、能力、對於生態保護理念的認識水平等,開發不同層次、功能的旅遊產品。否則,很難說不會出現“熱得快、冷得更快”的局面。

懂了,才有興味再來

柳森:在國外,生態教育是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壹環。在這方面,我們還只是剛剛起步。對此陸教授有何建議?

陸健健: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的“嘴巴”來幫忙。媒體是壹方面,但現場的陪同講解亦不可替代。而且,生態知識壹般比較專業,有沒有深入淺出的講解,大家的收獲會大不相同。光禿禿的蘆葦蕩當然沒有太大的觀賞性,但如果有人告訴妳,在這片蘆葦蕩中生活著怎樣壹些生物,它們之間是如何形成了壹條環環相扣的生物鏈,這背後的生態機理又是什麽,大家自然會覺得妙趣橫生。懂了,才有興味再來。

為此,我們的自然保護區亟需建設起壹支講解員隊伍。他們可以是專業人員、相關專業的大學生誌願者,也可以是當地中小學的生物老師。我們的小朋友在聽了講解以後,回家還可以“小手牽大手”,把生態知識、理念傳播給身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