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山東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山東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青島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農歷三月19祭海的習俗。在春汛拋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品,點上香,燒紙,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只是祭海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變化。它被稱為“網絡節”,是壹個送漁民出海並祝願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即墨市田橫鎮周各莊有最隆重的祭海上網儀式。數百艘新裝漁船停泊在海邊,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轟鳴,歌聲震耳欲聾。各種民俗表演接連上演,大戲上演,持續三天三夜。規模非常宏大。嶗山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是中國道教的風景區,其道教音樂獨具特色。嶗山道教音樂經典多由古代民歌、民謠演變而來,具有濃厚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又引入流行的《十經韻》,融入嶗山道樂。兩晉時期,全真道北七真以傳真方式來到嶗山傳教,特別是丘處機三次來到嶗山,使嶗山道樂與什邡道樂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等級完備的道樂體系。後來嶗山道教音樂又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外山派道教音樂采用管弦樂伴奏,直接參與各種民間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演奏音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術家向嶗山道教音樂學習,許多著名的道教音樂歌曲在民間流傳至今。剪紙剪紙青島民間剪紙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厚。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剪窗花,掛門把手慶祝。結婚的時候也要用窗花、墻花、天花板花裝飾新房。人們常常通過剪窗花來判斷姑娘和媳婦的心靈手巧。青島最著名的是黃島區的民間剪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剪紙在清朝曾被用作貢品。近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覽並獲獎。剪紙藝術家還在墨西哥、瑞典和其他國家現場表演。青島農村的面塑圖案久負盛名。在節假日和喜慶的日子裏,每個家庭都要制作壹些美味美麗圖案的面餅來表達他們的喜悅,然後使用雕刻的特殊模具來制作這些面食。這些油條又叫“面模”,造型簡單,圖案采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方式雕刻,裝飾性很強。魚、桃、元寶、荷葉、荷葉以及面團模具制作的生肖象征吉祥如意,造型美觀。即墨市劉村的葛村以面塑聞名。這項技能始於1802,代代相傳。明清時期,“小扣鎖”(又稱捏繡)和刺繡在即墨縣民間廣泛流傳。1918年,工匠盧從壹家洋行引進了壹件意大利“手搖花邊”樣品,他嘗試成功後,廣為流傳。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制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和刺繡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漸形成壹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抱花邊”。後來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外觀絢麗多彩的“即墨邊”。這種手工藝品銷往歐美及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繡品珍貴”的美譽。博利紅地墊博利紅地墊膠南博利紅地墊歷史悠久。據說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代代相傳。席子編輯技術在勃利地區流傳下來,成為傳統的家庭手工藝。這種席子是用高粱稭稈做成的,有紅白兩種顏色,用不同的花紋交織成圖案,所以叫紅席子。因其編織緊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盈,深受百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地方特色工藝產品在北京展出。青島草編草編草編是青島的傳統民間工藝品,遍布農村,尤其是平度市。草編、手編筐、草帽、茶杯墊、靠墊、門簾、草毯等十幾、上百個品種。使用的原料是小麥稭稈、金絲桃、玉米皮、蒲草、茅草、棉稈皮等十幾種植物稭稈和莖葉。農村婦女大多將這種手工藝品作為家庭副業。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和諧,典雅古樸,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量銷往國外。膠州秧歌膠州秧歌又名“地秧歌”,俗稱“扭腰”、“三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壹。膠州秧歌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寶堰屯的趙、馬於1764逃往關東,沿途乞討、唱歌,逐漸形成了壹種歌舞形式。回到家鄉後,經過多年的傳說和不斷的完善,在1863基本成型,有壹定的舞蹈、歌唱、伴奏的節目。這65,438+00名演員分為五個行業,如鼓,木棍,翠花和粉絲女孩。表演節目有《十字梅花》、《大回轉隊》、《挖心》、《挖心》、《兩扇門》等。除嗩吶外,還有鑼、鼓、鈸、小鈸、手鑼等。1860後,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辦了秧歌小戲,劇本35個。65438年至0957年,膠州秧歌在北京演出,贏得好評。後來全國各地150文藝團體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也把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1991年,膠州秧歌榮獲“中國首屆秧歌大賽”優秀獎。劉強劉強地方戲。起源於清中葉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奔肘鼓”演變而來。乾隆年間,“肘鼓”傳入即墨,逐漸由說唱轉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樸實,但由於其地方口音濃厚,趣味性活潑,很受歡迎。大約壹百年前,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由四弦胡琴伴奏,輔以嗩吶。第壹次為胡俟伴奏時,由於沒有固定的樂譜,鋼琴師和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互相溜腔,所以被稱為“溜腔”。後來因為不雅觀的口誤而改為“劉強”,即墨也被稱為“劉強故裏”。後來,劉強戲逐漸在膠東地區流行起來,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深受婦女和老年人的喜愛。強茂強茂地方戲曲。源於《肘鼓》。清代乾隆年間,肘鼓傳入青島膠州、膠南壹帶,民間藝人吸收肘鼓的優點,融入當地民間曲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朝鹹豐年間,“本肘鼓”與蘇北“海毛調”相結合,形成壹種新的唱法,稱為“毛肘鼓”或“毛肘鼓”。後來吸收了膠州秧歌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快奏慢唱等板腔體系。膠州、膠南、諸城、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組成了許多“毛肘鼓”劇團。1949後,“毛肘鼓”正式命名為“強茂”,傳統劇目超過120個。龍燈青島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府,神仙之府”之稱,龍燈舞久負盛名。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有九段,總長11米。龍是深灰色的,每年春節都要在即墨縣表演。它的表演如串龍、大小花、滾龍等在方圓百裏很有名。中韓小鎮孫家下莊,光緒年間舉辦過龍燈舞會。這條龍有40米長,晚上在裏面點燃蠟燭,令人眼花繚亂,十分壯觀。九獅圖九獅圖,又稱九獅舞,是即墨市北閣村民於65438年至0924年編舞的。12的演員中,有4個扮成2頭母獅,7個扮成1頭母獅,1手拿繡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只母獅圍著插著繡球的2只母獅翩翩起舞。它的表演有各種節目,通過壹系列的舞蹈動作,展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九獅表演是硬架花燈舞,要求演員有壹定的武術基礎。漁家宴漁家宴是符合青島農民和漁民的食物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席。有80多種菜肴和食物。宴席以新鮮的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過復雜的烹飪程序進行標準化處理,成為壹桌充滿地方風味的菜肴,展現了漁家飲食豐富的文化內涵。即墨老酒即墨老酒,又稱即墨黃酒,其釀造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官方記載最早釀造於北宋。它以小米、麥曲、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小米必須齊、分蘗必須及時、春光必須美、陶器必須好、火劑必須好”的古六法釀造而成。酒呈紅褐色,酒味飽滿,晶瑩純凈,醇厚爽口,具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的功效,深得古今名人的贊譽。清朝道光年間暢銷全國。海雲寺糖球俱樂部海雲寺糖球俱樂部海雲寺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歷正月十六舉行廟會,是市區三大傳統廟會之壹。因為廟會上賣的山楂糖球很多,久而久之,就有了“海雲安糖球會”的美譽。從65438年到0986年,青島恢復了這個流行的民間節日,持續了三天。廟會當天,強茂、劉強、皮影戲、雜技、剪紙、年畫、秧歌比賽、鑼鼓比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有各種糖果球、小吃和手工藝品。每年來博覽會的中外遊客多達1萬人次。從1990開始,海雲寺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清溪寺蘿蔔會清溪寺蘿蔔會清溪寺,又名“玉皇廟”,俗稱“下村廟”。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道口路。始建於元代,現已拆除。在過去,每當玉帝在農歷正月初九出生時,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這是該市三大廟會之壹。因為民間有個說法,正月初九吃蘿蔔能治百病,所以蘿蔔成了這次廟會的主要商品。久而久之,便有了“清溪寺蘿蔔會”的名號。因為尼姑庵在臺東鎮,所以也叫“臺東蘿蔔會”。1991年,青島恢復“蘿蔔節”,為期3天。會上,客商雲集,人潮湧動,各種商品琳瑯滿目。蘿蔔雕刻比賽非常受歡迎,有超過65,438+0萬遊客。青島櫻花會青島櫻花會已有近百年的引種歷史,大部分種植在中山公園,共兩萬余株。青島櫻花節已有80多年歷史,每年4月至5月在中山公園舉行。屆時,公園櫻花路兩側將盛開數千株櫻花,市民扶老攜幼,親朋好友春來賞花。青島郊區的省內多個縣、市、地區的人也專程來青島參加這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