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查哈陽的歷史

查哈陽的歷史

上查哈陽農場有著令人矚目的輝煌業績和優良的革命傳統。然而,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這裏用拓荒者的血淚書寫了壹段辛酸悲涼的歷史。

在歷史上,北緯48度曾經是壹個冷界。查哈陽年平均氣溫只有-0.6度,冬季最低氣溫為-41.00℃,每年有八個月被驕霜統治,春旱、秋澇、低溫、初霜四種自然災害幾乎依次蹂躪著這片土地。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只有少數北方遊牧民族的野馬偶爾出沒於這壹帶的廣大荒地。據史料記載,從周秦到清末的數千年間,居住在這壹地區的遊牧民族先後有傈僳族、北方的扶余殘部、石維、南石維烏萬布、契丹、女真、達斡爾、索倫(鄂溫克族)。由於氣候惡劣、交通擁堵、生產力落後等因素,直到清末20世紀初,查哈陽還是壹片貧瘠的邊陲,人煙稀少。

歷史上,查哈陽這片高寒地區的黑土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引人註目,曾有過三次移民開墾。

第壹次發生在大約880年前,也就是金太皮天府五年(1121年)。當時,為了防止遼軍卷土重來,嚴敬任命了壹位重要將領——泰州總經理坡魯霍,花了大量的人、物力、財力,在農場及其漫長的西北邊境線上“駐防”,修築東北路壕,“招募移民”,“派遣駐防部隊到“孟安”(率領千人的部落酋長)、“牟克”(率領百人)為止, 在農場太平湖分場八隊和金邊分場十壹連,至今還能發現兩處邊堡古城遺址。 可惜晉王邵偉大安三年(1211),日益強大的蒙古人對晉國發動民族吞並戰爭時,晉傑輜重被壹舉攻破,駐守在外地的吳軍或被殺或被俘,或棄家逃往他鄉。於是,這個地方再次成為史前無人居住的遊牧之地。

第二次移民開墾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至民國二十年(1931)。東北淪陷前夕。1904年,清政府解除了對東北的封禁政策。1906年,齊齊哈爾副都督程德全派出的官員到達查哈陽所在的甘南縣,開始建立荒政局,導致吉林、遼寧等地出現漢族移民,定居在這片荒地上。到1931年9月,甘南定居人口達到48856人,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也提高到14。其中1929接收河南省災區移民20 683人,是第二個安置期移民人數最多的壹年。但由於統治者的昏庸和腐敗,以及氣候、交通和生產力的制約,第二次移民開墾進展緩慢,收效甚微。

當時,由於查哈陽地區遠離縣城,其8900平方公裏的土地除了少數建在邊緣地帶的人煙稀少的自然村外,還是壹望無際的荒地和野生動物。尤其是東北淪陷後的偽大同元年(1932),發生了戰爭、盜匪、洪水三大災害,迫使甘南的移民紛紛出逃,農場邊上的幾間天然茅屋幾乎空無壹人...就這樣,移民的開墾悲慘地結束了。

與前兩次相比,第三次是引號中的“移民填海”。確切地說,是日本帝國主義掠奪和野蠻占領的赤裸裸的侵略行為。早在1930年,也就是日本昭和五年(侵華日軍九月侵華?壹八事變前,秦天交通監熊希齡起草了《東北三省移民墾荒意見書》,呈日本天皇批準。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占領中國而放出的“移民填海”計劃。他們占領東北後,又看中了查哈陽,這個地方土壤肥沃,地勢平坦,靠近嫩江、諾敏和沿河兩條支流,水資源豐富。他們想把這塊地改造成水田作為糧倉,解決幾百萬關東軍口糧問題。自1939年(昭和十四年)起,先後組織日本山形、福井等八縣共計約3700人的10武裝開拓團和1勤勞官隊,先後赴查哈陽地區實施“墾荒”計劃,建立了開拓團本部和醫院。當時,為了修建這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大型灌區,日本人每年都要驅趕大量華工挖渠築壩,興修水利。從1939到1945,他們從河北、山東等地引誘、強迫中國勞工數十萬人。工人吃豬狗糧,做牛做馬,無數人被折磨致死。據記載,僅查哈陽地區的黃蒿溝就有654.38+0.5萬勞動力之多。僅僅5年,就有5萬多人死亡。按照施工時間,平均每天死34人。黃蒿溝水庫(現太平湖水庫)南側萬人坑裏的白骨慘不忍睹...

即便如此,直到1945“八?侵華日軍第壹個五年計劃崩潰前夕,他們在查哈陽修建的水利工程仍未完工,只種了3萬畝水田,不到計劃的67萬畝的5%,801名日本開拓團成員因病傷亡(包括因日本崩潰而自殺的人員)。抗戰勝利後,查哈陽地區的開拓團舊址大部分被毀,未完成的水利工程也是壹片廢墟。與此同時,日本開拓團成員分批撤離中國,所謂的“移民填海”也隨著硝煙而煙消雲散。

1945東北解放後,查哈陽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1947年9月,查哈陽農場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誕生。同年65438+2月,嫩江省建設廳廳長王文、嫩江省副廳長金淑媛、省財政廳書記高國藩受省政府委派,帶領省行政幹部學校財務、行政兩個班的12名學員和4名水利技術人員* * *到查哈陽灌區負責人,開始在這裏修續建水利工程。從此翻開了農場建設史上的第壹頁。

1948 65438+10月,西滿軍區二師經濟建設處處長王率200余人到與查哈陽地區相鄰、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平陽鎮建立平陽農場,任農場籌建主任。1948年2月,嫩江省政府從農村和齊市各區抽調45名骨幹,從齊齊哈爾聯合中學抽調125名學生,為齊齊哈爾市崔家廟平陽農場培訓首批拖拉機駕駛員。4月,經過65,438+0,000名“解放軍”官兵和200名工人幾個月的戰鬥,完成了渠首的大小溢流堤。1949年9月,農場由平陽鎮遷至日偽開拓團舊址——“大煙囪”地區,更名為查哈陽機器農場。在此期間,東北解放區從蘇聯進口了第壹批“納粹”拖拉機,剛分配了24個農場。加上原來的4臺,全站共有拖拉機28臺,成為當時黑龍江的五省壹市(黑龍江、松江、牡丹江、嫩江、合江、哈爾濱特別市),也是全國首批創建的9個國營或省屬農場(其他8個為園、省屬農場)截至1949年底,全站鏈軌輪式拖拉機63臺,占黑龍江總數的31%,有89臺兩年來,農場開墾了65,438+萬畝土地,收獲了5,430噸糧食和豆類,並將自己的糧食送往前線,從而支持了解放戰爭。

新中國的誕生給查哈陽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查哈陽建設,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技術工人支援農場建設,投入巨資恢復和配套灌區水利工程。到1955時,查哈陽農場耕地面積已達24萬多畝,是當時最大的國有機械化農場之壹。在創業中,這些農場建設者的先行者住在簡陋的窩棚裏,吃小米、高粱、窩窩頭和大餅,嚼鹹菜,喝涼水。他們在常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中,忍受著風雪的襲擊,豺狼的威脅,惡劣的生活條件,卻用自己頑強的精神,無私的勞動,真誠的奉獻,譜寫了壹部關於勞動和建設的史詩。其中湧現出壹大批英雄人物,包括著名的梁軍女子拖拉機隊;甚至創造了行業紀錄的全國勞模王世成、王世林;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生產者、薩仁、喬文全、、方誌浩、王。1948年8月,由李長德率領的省軍區後勤部200多名官兵在查哈陽的嘉寶窩棚裏開墾土地。不久,他們集體跳槽,成為農墾工人的骨幹。1956年2月,著名的農建二師部分官兵參加了查哈陽的開發建設;1958期間,在十萬復員官兵進軍北大荒的熱潮中,473名復員官兵奔赴查哈陽,成為農場建設的生力軍。

20世紀60年代,三年的自然災害給農場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961年,糧食和豆類產量只有41公斤,工人吃飯困難。但查哈陽人還是顧全大局,寧願自己吃代用糧,把最好的糧食獻給國家。從1960到1962,農場向國家運送了34520噸糧食。那每壹公斤的糧食,都體現了查哈陽人民對* * *和國家的真誠!

“文革”期間,查哈陽動蕩不安。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廣大幹部職工堅守崗位,投身生產,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政治覺悟。

1968 65438+2月,查哈陽農場組建為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5師55團,後分為50團、55團、67團三個團。這壹時期,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齊齊哈爾、雞西等大中城市的11900多名青年知識分子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以“開荒戍邊”為己任,湧入查哈陽。他們二十出頭,最小的才16歲,正值壯年。這支最強大的新生力量,飽含著青春,染紅了查哈陽的天空,給農場帶來了生機,也給城鄉之間帶來了溝通與融合。從此,農場在教育、衛生、體育、文學藝術,甚至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在舊軍墾戰士的榜樣下,知青們表現出了與世界抗爭的英雄激情。他們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為農場的發展獻出了青春,那是無怨無悔的青春!正是這種極其艱苦的生活環境磨練了他們的毅力,為他們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65438年到0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給查哈陽送來了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從此查哈陽的經濟發展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1981年,查哈陽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農場實現了扭虧為盈的目標。

1983,查哈陽在黑龍江墾區率先實行包幹經濟責任制,60萬畝耕地陸續承包到戶。這樣,“大鍋飯”徹底變成了“小鍋飯”,打破了國有農場“壹切公有”的框框,走出了壹條家庭聯產承包經濟責任制的新路。

從65438年到0988年,查哈陽深化改革,分散改造,工人照顧生產費用和生活費用,調整產業結構,把插秧列入發展方向。

從65438年到0990年,農家稻的發展達到高潮。全田移栽面積不僅突破了連續三年未實現的萬畝計劃,即1.987、1.988、1.999,而且達到了33947畝,占水稻面積的47%。移栽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24.7公斤,比直播水稻增產49.6%。與1989相比,水稻總產量增加8 968噸,增長48.2%。此後,查哈陽水稻發展壹直走在墾區前列。

1991查哈陽在上世紀80年代末水稻高產高效紀錄的基礎上,建立了農場經濟“鳥工程”,其中發揮灌區自流灌溉的優勢,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水稻作為“鳥頭”,促進了各種產業的發展。加大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提出“壓縮小麥、穩定大豆、保障甜菜、增加玉米和水稻種植面積”的方針;從1991到1998,分階段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將20多萬畝澇窪地塊由旱田改為水田,並對數萬畝貧瘠旱田進行了改良、整治和水利配套工程建設。同時,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場經濟快速發展,對家庭農場加強“兩自”(生產生活費用自理),使“兩自”率由1993前的40%左右提高到1995後的95%以上;1995春秋兩季,分兩次租賃了46860畝四年和五年的水田,將1693臺農業機械全部有償轉讓給職工。1997年土地租賃期由“壹年壹包”改為2至10年,1999年土地租金以實物(糧食)支付,土地租賃期延長至30年,完善了大農場小農場雙層經營體制,進壹步激發了家庭農場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生產積極性。

90年代,查哈陽糧豆產量和總產量逐年增加,農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97年,農場糧食、豆類單產和總產量分別由0年的19189公斤和86 155噸增長到392公斤和216 774噸,增長率分別為107%和1774噸。從1995到1997,農場連續三年創下北方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奇跡。1998年,盡管遭遇百年壹遇的大洪水,仍有110000畝“種”出的水稻大豐收,產量550斤。1992年,全田糧豆總產量首次突破65438+萬噸,此後4年每年都突破65438+萬噸;1997、1999、2000三年,糧食、豆類總產量均突破20萬噸大關。

90年代,查哈陽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水稻面積增加到36萬畝。中國第壹個綠色食品大米基地就誕生在這裏。從65438年到0999年,農場的糧食和豆類產量超過了400公斤。多少年來“上綱上線,過黃河,過長江”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此外,進入90年代,工商、交通、建築和服務業逐步深化改革,進行了產權明晰、實現民有私有制的股份制改革,非國有經濟加快發展,經濟結構多元化,農場產業結構和經濟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農場小城鎮建設邁上新臺階。十幾棟明亮寬敞的工人集資樓拔地而起,中小學教學樓、中心醫院大樓等建築遍布全國。連接國內外網絡的數字直撥電話進入千家萬戶,中央電視臺可以接收全國十幾個頻道的節目。筆直寬闊的水泥路達到47680平方米...在人類出現之前,這是壹個欣欣向榮的天氣。

然而,回顧半個多世紀的歷程,查哈陽前進的道路並非壹帆風順。20世紀80年代以前,1958年的“壹平二調”、“誇大”,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農場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上世紀80年代初,有壹種論調認為查哈陽不適合種水稻,導致農場只剩下幾萬畝水田,灌區大量水利設施荒廢,造成巨大浪費。中期由於理念、理論、政策的缺失,農場壹度重復設立家庭農場,經濟發展陷入低谷。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市場蕭條、價格低廉、銷售困難、養殖比較效益下降等因素,往往是大豐收,農場年均收入仍然不高...

毋庸置疑,目前查哈陽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也要看到查哈陽還有大量資源有待開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並存。農場的明天將展現出更廣闊、更壯麗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