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莘縣的自然資源

莘縣的自然資源

莘縣所在的山東省是國內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壹,莘縣距省會濟南僅有130公裏,300公裏半徑內有大中城市10多座、常駐人口104萬人,是國內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市場容量大的黃金地域,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2014年,莘縣生產總值完成286.9億元,同比增長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4.8億元,增長16.2%;公***預算收入完成10.02億元,增長26.5%,財政總收入達到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實現歷史性突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3.6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30元,分別增長9.6%、11.7%;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90.9億元,較年初增加32.2億元,貸款余額104.8億元,較年初增加24.5億元,新增社會有效信用總量41.6億元。 耕地面積88000公頃,實行壹年兩熟耕作制度,復種指數為176%。 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20.9億斤,實現了“十二連增”,達到“噸糧縣”標準,再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縣瓜菜播種面積95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600萬平方米,總產470萬噸;生豬出欄116萬頭,小肉食雞出欄1.8億只。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追溯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走在山東省前列。

農作物播種面積205767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谷子等,小麥種植面積6.8萬公頃,單產7405.5公斤,總產50.36萬噸;玉米58913公頃,單產8896公斤,總產52.41萬噸;谷子141公頃,單產3805公斤,總產536.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蔬菜、棉花。

農業機械總動力245.1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336臺, 大中型小麥收割機1450臺,玉米收割機800臺,大豆收割機4臺。農業機動三輪車93900,深松機130臺。

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35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2萬畝,按林種劃分,防護林22萬畝,用材林面積6萬畝,經濟林4萬畝;境內國有林場2個,市級森林公園1處;獲得省級綠化示範村榮譽稱號的村莊49個;苗木生產面積20000余畝,年出圃合格苗木1500余萬株;全縣境內綠色通道長1100公裏;全縣適宜農田林網化面積128萬畝,已林網化面積76萬畝,占宜林網化面積的60%;活立木蓄積量206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33.35%。全縣木材加工企業300余家,以林紙、林板、林果、森林旅遊為主的林業產業生產總值達10億元。

大牲畜存欄11.2萬頭, 其中牛10.5萬頭,驢、馬、騾0.7萬頭;其它畜禽存欄豬62.5萬頭,羊61.6萬只,雞4192.7萬只。肉類總產量32.3萬噸,禽蛋總產量4.9萬噸,畜牧業產值100億元。莘縣存養2000頭種豬場、和20000只以上種雞場5處,畜牧業初步形成商品化、專業化。部分鄉鎮被聊城市定為養殖基地,莘縣被國家定為生豬調出大縣。

2014年漁業從業人員1612余人,利用面積963公頃,其中以建鯉為主的高產高效漁場113公頃,食魚總產3478噸,甲魚9噸,革胡子鯰魚1138噸,羅非魚41噸,漁業總產值21262萬元。 5條省道貫穿莘縣境內,全長195.739公裏,分別是S259省道臨商路、S260省道臨觀路、S316省道永莘路、S324省道齊南路和S333省道蒙館路。

莘縣境內在建高速公路兩條:德商高速和莘南高速,德商高速計劃於2015年10月前建成通車,莘南高速於2014年底正式開工,計劃2015年主要進行土地報批、地上物遷移、路基土方等工作。有即將建設高速壹條:青蘭高速,正在進行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莘縣村級公路2889公裏,村通公路率為100%。***有營運車輛4154輛,噸位28367,貨運量達678萬余噸;客車334部,6329個客位,年客運量442.8萬人次。

聯通公司:移動電話12.1萬,國定電話2.3萬,聯通網絡用戶5.5萬戶。

移動公司:移動電話50.1萬,固定電話850,寬帶用戶1.5萬戶。

電信公司:移動用戶5萬,固定電話1萬戶,寬帶用戶2.2萬。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幼兒教育發展加快,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5年居全市首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辦學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7%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個百分點。

有各級各類學校533處,其中,高級中學5處,初級中學29處,完全小學216處(不含教學點) ,職業中專、職業高中、聾啞學校各1處,幼兒園281處。在校生***181783 人,教職工877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率98%。2014年考取本科生3487人,專科生1688人,中專生100余人(不含職業中專)。

2014年4月27日,莘縣榮獲全國和諧教育學會、全國高效課堂博覽會“初、高中說教材說課標優秀組織獎”;2014年9月,榮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省教育學會“校本研究先進單位”;2014年10月,山東省教育廳授予“信息宣傳先進單位”;2014年4月,聊城市公安局授予“集體三等功”等榮譽稱號。

莘縣實驗小學2009年9月起進壹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努力,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闖出了壹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在學科教學中探索出了“先學後導,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在全市甚至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莘縣職業中專是國家級職業中專,是建立比較早的壹所中專學校,每年都向東南沿海地帶輸送大批優秀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就業率100%,被評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全省十強”等榮譽稱號。

莘縣壹中和莘縣實驗高中每年都向高等學府輸送大批人才。 著力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積極的傳統文化、健康的現代文化為主流,以伊尹文化、孔繁森文化、張海迪文化、曾廣福文化等地方文化為特色的莘縣文化體系。

有縣屬廣播電臺、電視臺、劇團、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莘縣作協、莘縣書協、莘縣美術家協會、莘縣攝影家協會、莘縣戲曲協會、莘縣舞蹈家協會、莘縣京劇協會等7個縣文聯下屬協會。文藝活動有社區文化藝術節、合唱節和全民健身運動會。2014年放映公益電影13800場,送戲下鄉600場。建設了莘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實現了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全覆蓋。莘縣城區有線電視用戶12500余戶,寬帶用戶20戶;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0萬余戶。

文藝創作,主要有文學季刊《鄉韻》,詩集《夢的五色花》,《孔繁森之歌》,報告文學集《各領風騷》《群星風采》,《曾廣福》,散文集《十字坡風情》,散文集《百納集》,文化館的六幕表演劇《生命》及老幹部書畫研究會的《莘州書畫集》等。民間文藝有獅、龍燈、花船、轉閣等,多在春節期間表演;墜子、大鼓書、嗩吶演奏等在鄉間常有活動。 公***衛生體系進壹步完善,有醫療衛生單位869處,縣級醫療機構5處,基層醫療機構23個,村衛生室839處,幹部職工2869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637人,高級職稱80人,中級職稱809人,鄉村醫生1445人。***有病床2797張。

莘縣人民醫院擁有日本日立磁***振、西門子雙源炫速CT、美國GE16排螺旋CT、德國西門子數字化胃腸機、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產CR、全自動尿沈渣分析儀、日本東芝790、阿洛卡彩超、意大利百勝彩超、美國產GE等6臺彩超、日本產富士能電子胃鏡、電子結腸鏡、德國產C型臂、多功能手術顯微鏡、前列腺汽化電切鏡、膀胱鏡、德國產腹腔鏡、關節鏡、日本產纖維喉鏡、鼻竇鏡等壹大批先進大型醫療設備。2014年門診病人1320475人次,各種疫苗接種覆蓋率90%以上,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南區建設進展順利。 有體育場1處、體育運動學校1所。普遍開展的體育項目有乒乓球、田徑、武術、籃球、排球、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門球、臺球等。先後培養出的知名運動員有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國家男排主力二傳手王超群、全國皮艇女子第二名王鳳芹、山東省第16屆運動會女子舉重冠軍陳平,第20屆亞洲田徑錦標賽女子400米冠軍趙艷霞等。

2011年8月22日,莘縣體育館奠基儀式正式啟動。莘縣體育館位於職業中專體校校區內,2014年建成並向所有市民以及校內學生免費開放。體育館的建設是莘縣體育事業中的壹件大事,它極大豐富了市民的生活,對提升市民身體素質起著很大作用。 莘縣燕塔坐落於莘縣縣城中心,是壹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舊縣誌中稱“古塔”、“寶塔”,外地人則稱“莘縣塔”。莘縣人因塔上棲息壹種體型較大的鐵皮燕子而親切地稱為“燕塔”。

位於莘縣城內,建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竣工於金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前後經歷75年。燕塔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壹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壹部寫本《陀羅尼經》,壹個精致的小銀塔和壹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

巍峨雄偉的燕塔,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臺,在莘縣城中心矗立了829年,歷經王朝更替,社會變遷,戰事侵襲,巋然不動。1968年的文革動亂中,千年古塔遭拆毀。莘縣人對燕塔有很深的情結。新塔是在舊塔原址上於2006年5月19日動工建設,為8面13層,通高90米,重建修造了地宮。第13層修蓮花寶頂,寶頂下是4尊面向東西南北的四面佛,4面佛周圍是18羅漢。13層外廊墻壁設計了108個佛龕。佛龕對面的墻壁上是4大菩薩壁畫。壹座具有古典特色的古塔巍峨聳立在縣城中心地帶。 莘縣文廟,又稱孔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縣城商業街東段,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歷史悠久,199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現存有大成殿、仿古廂房、泮池、狀元橋,百年藤柏古樹,清雍正四年《聖訓》碑,乾隆二十年《平定準葛爾告成太學碑》,《重修莘縣文廟紀銘》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為元末明初的楊作物,是山東省現存古代建築中較少見的。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院內有古槐1棵,古柏4棵,古藤1棵,均為有數百年樹齡,使得文廟顯得莊嚴和肅穆。 魯西農業高科技示範園位於莘縣縣城東部,占地1500畝,有現代農業博覽園、特色香瓜園、蘑菇園三大主題農園以及種苗繁育、高科技種植展示、高端產品種植示範三個功能分區。種植品種全部為世界知名品種的香瓜、櫻桃西紅柿、尖椒、甜椒、茄子等,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種植。

香瓜采摘期:5.1至6月中旬

櫻桃西紅柿采摘期:4月初至6月中旬

長豆角、黃瓜、蕓豆采摘期:5月初至7月

韭菜采摘期:常年 位於莘縣董杜莊鎮----中國西瓜第壹鎮,是集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瓜菜新品種示範推廣、觀光采摘於壹體的綜合性農業博覽園。該鎮素有“壹腳踏三省”之說。西瓜種植是其農業主導產業。旅遊資源豐富,有三界碑、韓王墓、曾廣福紀念館、柏慶生態觀光度假區,旅遊產業鏈規劃完善。

西瓜采摘期:5月初至7月 朝城清真寺位於莘縣朝城鎮北街路西,是魯西地區大型的清真寺之壹,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城清真寺坐西朝東,占地約二畝,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寬敞明靜,曲欄環繞。據寺內《修繕紀要》載,大殿飾以伊斯蘭教象征和平的綠色為主色調,球體部分飾以金黃色調,該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寺院由大門、過廳、大殿組成,主體建築為大殿。

寺院大門為塔樓式,進大門為壹對廳,對廳後為大殿,旁為沐浴室2間,住室2間,講堂3間。大殿為重檐歇山,方磚漫頂,勾連搭式灰瓦。瓦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有彩繪雕刻,圖像姿態生動。大殿建於高臺上,面闊3間,總面積200平方米,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古樸雄偉、雕梁畫棟。磚墻硬山,有楹柱12根,三梁起架。該殿是壹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宗教文化特色,是朝城壹帶回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37年,大殿北山曾遭日本炮彈轟擊,至今修補痕跡清晰可見。1963年和1985年兩次修繕。

寺院由大門、過廳、講堂、水房、住室和禮拜殿組成。大殿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卷棚內正面懸有“認主獨壹”“道之大原”“萬化壹元”和側面“開元故交”磚墻、硬山,勾連搭灰瓦,頂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整個大殿由三梁九檀架起,為歇山雙檐磚木結構,有彩繪、雕刻,圖象姿態生動,是本縣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壹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式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文化、宗教特色。系市級文物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門面示三進,石木結構,大木起脊,重檐歇山,鬥拱起架,飛檐翅角,宏偉壯觀,為全省清真寺大門第壹例。 此鐘原存於古城鎮(原範縣縣城)東門內,系文殊寺的鎮寺之寶,後寺毀鐘存。此鐘系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制造,至今已有800年歷史。鐘通高 2.9米,唇徑 1.77米,唇周 5.56米,重 4000公斤。雖經千年銹蝕,鐘上的八卦紋飾和界格仍十分清晰,“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常轉”、“國泰民安”四組大字幾乎毫發無損。此鐘歷史之悠久、匠藝水平之高、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碩大,均為省內罕見。

2002年,古城鎮政府築臺建亭,重懸古鐘。鐘亭有聯曰:“亭披霞光,高處可察社情民意;鐘鳴盛世,洪聲再震泰山黃河。”亭周圍辟為綠地和小廣場,以供人們觀瞻休憩。 野豬林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

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中寫道:“枯曼層層如再腳,喬枝郁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誌》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的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遺址立碑建亭。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裏。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裏,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壹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壹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

2005年5月,大張家鎮政府在遺址建起古馬陵之戰遺址紀念館,占地 6000平方米,館內布置古馬陵之戰作戰過程展示圖,並收藏有許多與孫臏有關的歷史資料,是國內研究孫臏的重要基地,現為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仙鶴湖水利風景區是在彭樓引黃沈沙池的基礎上修建而成,因該地在春秋時期為衛國國君養鶴之地,故命名仙鶴湖。占地4000畝,其中濕地占總面積的80%,植物以蘆葦、蒲草為主,幾十種野生水禽和候鳥在此棲息繁殖。 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位於大張寨鄉蘇村東。1941年1月,日偽軍1萬多人對魯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楊勇、段君毅、蘇振華率魯西軍區機關跳出敵人合擊圈,轉移到馬集壹帶,日軍尾隨而來,為掩護軍區機關向徒駭河以西轉移,特三營九連、十連130多人阻擊日軍1000多人,達8個小時之久,擊斃日軍300多人,我方幸存不足10人。戰鬥結束後,軍區機關和當地群眾把陣亡人員合葬在蘇村。2004年,莘縣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並立紀念碑。

2011年,我縣對烈士墓地進行擴建,改建為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陳列館。工程總投資800萬元,占地30畝,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2012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裏處,坐北朝南,占地10畝,是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聊城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本齋,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蕩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壹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壹帶,給盤踞在這裏的日偽軍以沈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整個陵園由紅磚花墻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習俗的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祠堂。阿拉伯式穹形園門,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漢字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六角形紀念亭,高14米,占地64平方米,單檐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立有烈士紀念碑,上書“馬本齋司令員紀念永垂不朽”。回族習俗的烈士墓,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安葬於此。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誌寫的挽聯。

這些主建築坐置在壹條南北中軸線上,由壹條甬道貫穿其中。陵園融中國古典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壹體,莊重、典雅、肅穆,增強了回漢民族團結奮鬥的意誌。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莊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壹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 馬本齋紀念館位於“馬本齋烈士陵園”東側,它占地20余畝,分上、下兩層設計,其中主館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全是伊斯蘭建築風格。館內生動展示了馬本齋烈士生平、英勇事跡,並采用聲、光、電現代化的視聽新技術,驚現馬本齋生前壹幕幕、壹個個激烈戰鬥場面,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槍械等動人場景,它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生動反映出了馬本齋英勇戰鬥的壹生。

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又名丈八烈士陵園,是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距離莘縣縣城約 20公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建於1945年,座北朝南,占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740米,東西寬170米,占地125,800平方米(188.7畝)。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下部是壹座高 3米,邊長 11米的正方形磚臺。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頂尖處是壹顆巨型紅五星,用舊碑改刻的八面紀念碑均鑲嵌在第壹層,南面碑上刻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紅漆大字,其他碑上分別刻著《魯西北烈士陵園紀念碑》碑文、《魯西北軍民抗戰八年簡表》、《克復莘縣城記》、《肖張史三烈士傳略》,另三塊碑刻是莘縣、冠縣、臨清、武訓、館陶、永智六縣和外籍 925位烈士英名錄。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誌親筆書寫的挽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莊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耿樓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後耿樓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5畝,陵園主體建築包括正門、兩座紀念堂、廣場、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廣場北面有25座烈士墓地組成,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廣場中央,上書“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紀念碑周圍是壹塊四方形的廣場,供人們瞻仰。紀念堂建造在陵園兩旁,陳列著戰鬥遺物等,再現了當年耿樓阻擊戰戰鬥場面。

耿樓村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村之壹。1940年6月,八路軍壹二九師新八旅二十二團政治委員史欽琛帶領二營300余人在耿樓壹帶開展遊擊戰。6月25日拂曉,與敵周旋了壹夜的二營來到耿樓,正準備修築工事時,從聊城、冠縣出動的800余日軍和1200余偽軍突然來襲。敵人的步兵、騎兵和炮兵在10余輛坦克的配合下,很快對耿樓形成包圍態勢。二營官兵頑強應戰,由村頭阻擊戰轉為巷戰、院落戰、肉搏戰。戰鬥持續7個多小時,擊斃日偽軍200余人。二營指戰員除100余人突圍外,團政治委員史欽琛等128名指戰員壯烈犧牲,被安葬於耿樓村東。 西寺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西寺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8畝;園內通道兩側由烈士墓組成,其中日本投誠士兵原廣見的墓碑,上書“國際友人原廣”七個大字。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紀念堂建造在正門兩旁,形成遙相呼應之勢,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為廳堂式混合建築,門口上懸“西寺抗日烈士紀念館”牌匾。裏面陳列著烈士的事跡、遺物等。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陵園的中央,上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

王奉處於冀魯兩省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縱深地區,地形復雜,葦多林密。加之黨的工作基礎雄厚,成為魯西北和冀南的抗日指揮中心。這裏建有炸彈所、後方醫院、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鞋廠、糧站、銀行、肥皂廠等,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有力地保障了抗日後勤供應。從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間,包括反戰日兵原廣見在內的許多八路軍傷病員犧牲並安葬在這裏。 冀魯豫軍區舊址位於柿子園鄉楊行村。楊行村(原觀城縣十王廟村)位於柿子園鄉西南部,就是在這片平凡的土地上,留下來朱德總司令、潘復生書記等許多老壹輩革命家的足跡。

1948年5月20日,受毛澤東主席的重托,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栗裕陪同下,到達冀魯豫軍區駐地觀城縣十王廟村(今柿子園鄉楊行村),視察在這裏進行新式整軍運動的華東野戰軍和冀魯豫區黨委工作。當晚居住在該村,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並做了重要指示。次日下午,在楊行村南的壹片小樹林裏,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召開機關幹部大會。朱總司令詳細講述了解放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指出,已進入決戰的關鍵時刻,希望冀魯豫邊區的黨政軍民搞好土改、整黨、擴軍、支前,以奪取更大的勝利。會後,朱德總司令離開十王廟村,返回西柏坡。 曾廣福事跡陳列館位於莘縣董杜壯鎮宋莊村南。陳列館東西長73.8米,南北長177.8米,建設總體面積27.484畝。

曾廣福,1913年12月28日出生於莘縣董杜莊村的壹個貧農家庭。1942年當選村農會長。1943年創辦互助組,1949年創“兌地豐產法”,當選為聊城專區和平原省勞動模範並參加開國大典。1950年政務院授予他“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歷任村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社長,省、地、縣委委員,地、縣革委會副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壹、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九大至十二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