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求山東宴的習俗,越詳細越好。

求山東宴的習俗,越詳細越好。

走親訪友壹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進行。大部分是上午去下午回,招待客人壹般是中午。妳需要經常搬家,而且妳沒有時間。有時候要去拜訪兩三家,也可以在親戚朋友家吃早飯或者晚飯,不然會有“帶著走”的嫌疑。

當地人,尤其是農村人,自古就有“廚藝雖好,賓客難請”和“不可無禮,勸酒客”的禮儀。家裏有客人是壹種榮譽。冬天請客生壹把火,夏天請客用壹把扇子,點壹根煙生火,燒開水泡茶,飯前溫酒,飯後留宿,遠送客人。俗話說,親人有遠近,朋友有厚有薄。越是遠親或者壹般的朋友,越是熱情體貼。相反,親近的人可以稍微差壹點。這就是“知音不客氣”。熱情不僅表現在舉止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待客上。“院子裏的雞,壇子裏的飯,河水燉河魚,原湯變原菜,談信心,以我們手裏的杯子來談桑麻。”這已經成了接待客人的套路。

宴席壹般在大廳的明室,擺壹張八仙桌,長輩和親友坐在前面,上下頭分開;接下來,坐在左右兩邊,賓主坐在最下面,面對主人和客人(基本上和酒店的座位相反)。這樣的座位安排,體現了對長輩和親友的尊重,也方便了遞菜和倒酒。以前農村招待客人壹般八菜到十菜不等,還需要六到十種熱氣騰騰的碗。這是因為在年節期間更容易蒸碗。準備春節的時候,我已經考慮和安排好了。在招待客人(比如壹個新女婿)的時候更好,有壹套更精致、隆重、大方的待客程序和民間飲食文化。客人到了之後,先上茶,然後上餃子或四八個果盤,壹般是糖炒、脆口、蜜汁等甜品,再上十個或十二個炒菜,有雞塊、魚塊、苜蓿肉等。在烹飪過程中供應兩到三個大菜。在聊城,大菜是指整只、整塊或大肉。比如烤羊腿、紅燒肘子、清蒸全雞、糖醋鯉魚等。還有洋蔥海參、炸扇貝、紅燒魚肚等。,雖然貴,但在當地不算貴的菜。

壹般上菜順序是先冷後熱,先鹹後甜,先葷後素,先高價後低價。飯前吃餃子,最後吃面,稱為“迎風餃子,送風面”。

桌上的大菜也不壹樣。陽谷縣喜歡袋裝雞和八味全魚,聊城東阿地區喜歡清蒸雞和糖醋魚,茌平、博平、高唐地區喜歡烤雞和紅燒魚,臨清、冠縣地區回民較多,喜歡上清燉雞和烤羊腿。上雞時,雞頭要面向主客,只有主客才能吃雞頭,其他客人不能吃。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做乞丐的時候喜歡吃雞頭。當他成為皇帝時,誰要是吃了雞頭,誰就會被殺死。雞菜在其他地方壹般不會這樣上,有“雞不獻頭,鴨不獻掌”的說法。

每次上雞或魚都要斟酒,吃雞和魚都要敬酒。肉或肉條(苜蓿肉),蓮藕盒,炸丸子或四喜丸子,還有牛羊肉丸子。紅燒肉、芙蓉雞也是常見菜。其中中間要上肉丸菜。如果肉丸先上,表示“吃完了”,不吉利;如果最後端上來的是肉丸,那就是讓客人“滾蛋”的意思,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吃東西也有壹定的講究。主客不動筷子,別人先動不了。吃魚的時候,不允許翻面。只能吃上面的魚,不能吃下面的魚。這是茌平、臨清“客不翻魚”的習俗。有的地方還可以吃對岸的魚,叫“遊”,不叫“翻”。

吃魚時,主人先把魚眼挖出來,敬給客人。受人尊敬的人用筷子在魚上擦魚眼,邀請大家壹起吃飯。這些禁忌或者習俗也在演變,現在已經沒人管了。

敬酒也有很多方式。主人或客人提議敬酒,全桌起立,向主人和客人敬三杯,有的地方敬兩杯,表示“應聲蟲”。烤面包機先喝酒,意思是“先喝酒是尊重”。或者和客人碰杯,壹起喝,這叫“壹起喝”然後客人回敬主人,說“來來往往也是失禮的。”誰提出先占得先機,然後按“推磨”或“順時針”的方向進行,就輪到誰喝了。

也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