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河北任丘的歷史

河北任丘的歷史

歷史沿革  任丘境內的出土文物和遺址挖掘證明,早在距今8千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有人類聚居。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顓頊城,春秋時期境內有虢邑,屬燕國。《左傳》記載,東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正月癸已日,齊惠公統帥軍隊伐燕,駐紮於虢,2月戊午日,齊燕兩國,締結“濡水之盟”。戰國時代境內有鄭邑、貍邑,轄屬多變占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主五年(公元前294年)趙割郊、易兩地給燕國。史書還載:秦王贏政十壹年(公元前236年),趙遣名將龐暖率師伐燕,攻取貍地(今任丘東北)。又據史料記載:東周顯王三十五年至赧王四年(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國築南長城以防秦、趙、齊等國。燕長城大部以易水堤為基礎修築。起於易縣西南,經定興、徐水、安新、鄭邑北部而人文安再向東南,止於今大城縣城西南,全長約300公裏。據此,當時郊邑以南屬於趙國,以北屬於燕國,當是可信的。

西漢時期,境內有郊縣、阿陵縣,屬幽州。先後封有3個侯國。

阿陵侯國 據《史記?高祖功臣表》,郭亭原為楚之連敖,後自單父(今屬山東)“從塞路人漢”,投於周呂侯呂澤部下。在“還定三秦”的征戰中,官至都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七月受封阿陵頃侯,侯國治所在阿陵,在位24年。死後,其子歐於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嗣爵,為惠侯,在位22年。死後,其子客於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嗣爵,是為勝侯,在位八年,因罪免。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郭延居接續被封為阿陵靖侯,在位15年,死後其子則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嗣爵,在位18年,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09年)因欠交給皇帝進貢的“酬金”,被免侯爵。五十壹年後,郭亭的玄孫茂陵公郭乘,“以賢名著稱”。漢室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又“詔命復家”。

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9年,阿陵侯國存在了91年,歷經頃侯郭亭、惠侯郭歐、勝侯郭客、靖侯郭延居和最後被免爵的郭則等五代。如果加上茂陵公郭乘,則阿陵侯國存在約在百年以上。

高郭侯國 據《漢書?王子侯表》記載,西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間獻王之子劉瞌,被封為高郭節侯,都邑在原虢邑(今任丘城西十六裏)。在位十壹年。死後其子久長於神爵三年(公之前57年)嗣爵,是為孝侯。以後,項侯劉菲、***侯劉稱,哀侯劉霸相繼嗣爵。哀侯劉霸死後,因無嗣,其弟劉異眾於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被接續封為鄚侯。至此,高郭侯國絕,***傳四世歷五侯,約56年。

鄚侯國 《漢書?王子侯表》記載,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高郭侯劉霸之弟劉異眾被徒封鄚侯。其傳承情況不詳。不過,到新奔時期(公元9—25年)鄚改名言符,阿陵改名阿陸,高郭改名廣堤,所以,鄚侯國存在時間當在20年左右。

此外,西漢末年,郊縣境內建立了任丘城,為當時的巡檢海使駐地。邢子頤《三郡記》稱:“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檢海使中郎將任丘築此城以防海口,即以為名”。宋代《太平環宇記》壹書,也有“任丘古城在任丘縣南26裏”的記載。“巡檢使”是官職,主要設於關隘要地,負責防要塞、禁走私、維護地方治安,“多以武臣為之”,“兼管數州縣或專管壹州縣”。“中郎將”是勛級,當時“秩比二千石”,相當於郡守待遇。中郎將任丘在此地築城,鎮守海口,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因為西漢時期,古黃河人海處附近的黃驊沿海壹帶“私鑄鐵器、傍海煮鹽”的很多,此地距沿海口較近,鹽鐵走私嚴重,所以專設職官查禁。

東漢初年,阿陵再次被封為侯國。初被封的是任光。《後漢.任光傳》記載:他少時忠厚,“為鄉裏所愛”。青年時曾任過鄉嗇夫、縣吏。漢兵人宛時,見他衣服鮮明,想把他殺掉而奪其衣。恰值光祿勛劉賜趕到,看任光的長相不是普通人,便把他救下。從此,任光率其“黨人”跟隨劉賜,官至偏將軍。更始初年(公元23年)任信都太守。不久發生王郎叛亂,河北許多郡國皆降之,“獨任光不肯與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劉秀自薊(今北京)回河北,被王郎叛軍追殺,“狼狽不知所向”。聽說信都守“獨為漢拒王郎”,於是投奔信都。任光等正憂慮孤城難以保全,得知劉秀到來,大開城門迎人城中,“吏民皆稱萬歲”。劉秀拜任光為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守南陽、信廣、兼領信都太守。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即皇帝位,建立東漢王朝。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治在陵城。建武五年(公元30年)又召任光入朝任奉朝詣,其子任隗嗣爵。

任隗字仲和,少好黃老之學,清靜寡欲,所得俸祿常用來賑恤宗族,收養孤寡。孝明帝在位期間(公元58—75年),歷封任隗為奉朝詣、羽林左監、虎賁中郎將、長水校尉等職。孝章帝劉炬即位後(公元76年),升任他為將作大將。建初五年(公元80年)遷升太仆,八年為光祿勛,章和元年(公元87年)拜司空。任隗為官持重耿直,不阿權勢;義行內修,不求名譽。孝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3年)去世,其子屯嗣爵。後任屯擢升步兵校尉,徒封西陽侯。阿陵侯由屯之子勝嗣。任勝死後,其子世嗣爵。以後,任世徒封北鄉侯。阿陵侯國撤銷,並人郟縣。東漢阿陵侯國存在約百年,傳四世,歷五侯,即:任光—任隗—任屯—任勝—任世。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鄞縣,治所在原郊侯國都邑。

兩晉時期,鄚縣屬冀州河間國。

南北朝時,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鄚縣治所遷至阿陵城,北齊(公元560至577年)置任丘縣,與鄚縣同屬瀛州河間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任丘城淹沒。居民溺死大半”。是年撤消任丘,並人鄭縣。以後在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又復置任丘。不過僅僅維持了十壹年,到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任丘再度撤消,分別並人高陽、鄚縣。

唐代,境內建置變化頻繁。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蒲州(又稱滿州,治在今高陽縣舊城),轄鄲縣。五年(公元622年),從郊縣、高陽各劃出壹部分,復置任丘縣,屬瀛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蒲州撤消,郊縣復歸瀛州轄。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鄭州,轄郊縣、任丘、文安、清苑、唐興、歸義等六縣。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割文安、任丘各壹部置利豐縣(後改長豐,治在今任丘長豐鎮)。十三年(公元725年),因鄚、鄭二字易混,將鄚州改為莫州,鄚縣亦改為莫縣。十四年(公元726年),莫州置唐興軍,屬範陽節度使節制,改置文安郡。治所仍在莫州,轄莫縣、文安、任丘、清苑、長豐、唐興(治在今安新縣安州東南)六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罷文安郡,復置莫州,仍屬河北道。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63年)莫縣、任丘、長豐三縣均隨莫州淪於契丹。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

北宋時,莫州屬河北東路,轄任丘、莫縣、長豐、大城等縣及高陽部分地區。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撤消莫縣和長豐,並人任丘縣。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莫州治所移至任丘。

金貞枯二年(公元1214年),於莫縣故城改置莫亭縣。與任丘同屬河北東路莫州。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丘、莫亭壹度撤銷並人河間縣,不久又恢復原建制。這期間,莫州治所改移莫亭縣。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水災,“任丘城沒於水”。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廢莫州,撤消莫亭並人任丘縣,屬河間府。此年,知縣雲霄重建任丘縣城。

清沿明制,任丘屬直隸河間府。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二月,廢州府之制,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管理,任丘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改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6月,直隸改稱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3月,河北省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任丘屬河北省第六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2月,中國***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下轄晉東北、察南、冀西、冀中等4區56縣,任丘屬冀中九分區。解放戰爭時期改屬冀中八分區。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任丘屬河北省滄縣專區管轄。

1952年改屬天津專區。1958年11月,文安、大城二縣撤消並人任丘縣,屬河北省天津市管轄。1961年5月與文安分縣,恢復原任丘建制,改屬滄州地區。1986年5月撤消任丘縣改置任丘市(縣級),由滄州市代管。2005年3月,被河北省確定為22個第壹批擴權強縣(市)的縣市之壹,享有計劃直接上報(省,下同),財政直接結算,用地直接報批等11個方面62項管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