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雲梯關的古雲梯關的設想

雲梯關的古雲梯關的設想

為貫徹國務院討論並原則通過的《關於加快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精神,挖掘響水古雲梯關歷史文化,加快響水旅遊業發展。經過初步考察學習、查閱史料,現整理如下: 浙海關創設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大海關之壹,也是中國最早初具現代海關職能的機構。浙海關舊址是寧波典型的公署建築,建於清鹹豐十壹年(1861年),三層樓。

“江海關”,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頒《馳海禁》,結束了從明初開始實行的海上自我封閉政策,在沿海設立四大海關,其中,“江海關”(即江蘇海關)便設在上海。1853年小刀會起義期間,其辦公場所被毀,1860年前後,在外馬路近白渡路口343號重建,1922年由外籍建築師改建為三層西式花園洋房。這便是上海保留至今最早的壹處海關舊址。

據《阜寧縣誌》記載:“宋元以前,北沙即為海口,自黃河奪淮合流入海,淤沙漸漲,有土套(河灣)十余,形若雲梯,故以名雲梯關。”清河督靳輔在《開辟河口》壹書中提及:“雲梯關者,不知起自何時,乃黃淮二瀆所由入海者也,往時關外即海。”由此可知“雲梯”關名來源於關口地理形勢。據推算,雲梯關最遲建於宋元之時。據《史記.東越列傳》、《戰國策》、《竹書紀年》、《晉書孫恩傳》等古籍記載,在這裏建立關卡,征收關稅,鞏固國防,以便通商航運,因此雲梯關是歷代海防關卡國門之壹,故當年繁華似錦,理所當然。 民間流傳,當年唐朝開國名將薛仁貴東征歸來,程咬金曾經在雲梯關為他接風洗塵,迎接凱旋。早今還流傳著當年薛仁貴用過的卸馬臺、拴馬樁及程咬金用過的戰馬飲水槽等物。

元代建都北京,漕糧主要通過海運,以淮河漕運的龐大船隊壹般都經此出入,或南下閩浙,或北上齊魯,或逆淮西行。雲梯關遂成了漕運的重要關口。當時漕運北京主要有兩條路線:壹是蘇州的漕糧起運時走太倉的劉家港入海,經海門水路抵淮安,再經淮河到達雲梯關入海北上;二是江南其他壹些地區漕糧都先集中到揚州,然後再裝上船北上射陽湖.過雲梯關入海抵京。雲梯關附近至今仍保留著大關、錢碼頭、楊碼頭、王碼頭等地名,足見關隘當年的規模和功能。

明清之際,此處是蘇、魯、遼民間海運要道,往來商船均由此出入。

《海關研究》2003年第二期登載了作者李健撰寫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關之壹------雲梯關”,雲梯關現今研究、考查的科學價值 鹽城早在宋元之時就有海關——雲梯關。公元1194年,當時的海岸線在今天的灌雲縣——響水——雲梯關——羊寨壹帶,以東全都是黃海海面。據記載:“北宋、元之前,北沙(地名)即為海關口,自黃河奪淮合流入海,淤沙漸漲,有土套十余,形若雲梯,故以名雲梯關”。

“自古黃河十八彎,歷史上有個雲梯關。雲梯關,真古老,相傳周朝建,嘉慶重修好……”這首在黃河故道流傳的童謠中所說的雲梯關,位於今天的響水縣黃圩鎮境內。史書記載,自唐代到清代的壹千多年時間裏,雲梯關被歷代帝王視之為掌上明珠,它背靠黃河,雄視黃海。史家稱其為“江淮平原第壹關”。

日本高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壹書以及唐人的多篇詩文中都曾提及此關,這說明關隘的建造年代最遲在唐代。

據《廟港(今阜城)鎮誌》載:“宋元以前,關當淮河之口,以後沙土東漲,有土套十余,形若雲梯,故名雲梯關。”。雲梯關當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淮河水勢浩蕩,舟楫便利,朝廷便在此設立關卡,征收關稅,鞏固國防,以便通商航運。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淮以後,即變為黃河入海口。雲梯關控河面海,曾是海運門戶和內河水路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是各個王朝的國門之壹。明初在此設大河衛,築土城五座,屯兵駐防,以禁倭寇侵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兩次入侵雲梯關,均被當地軍民擊敗。清康熙至鹹豐年間,河道總督等大員常年駐紮於此。“雲梯關外茫茫路,壹夜吟魂萬裏愁”,這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在雲梯關發出的感慨。經過幾百年的淤沙填積,海流的再搬運,海岸線逐漸向東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間,海口已由雲梯關下移五十余裏,到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歸由山東入海時,雲梯關距海口已達130多裏,雲梯關由原來的關隘變成了陸野,由於徹底失去了關防功能,這壹年,清政府正式撤消了雲梯關。 2003年,泰國佛教學會還捐贈了3萬多冊經書,用於修復雲梯關重建時充實資料。2004年底,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專門對雲梯關遺址進行采訪拍攝。

據專家考證,中國還未發現第二個像雲梯關這樣集多功能於壹體的古關遺址。因此.史家稱其為“東南沿海第壹關”。望海樓為雲梯關最高建築,始建於唐代,初名海岱樓。唐杜甫《後出塞》詩句有:“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寫的就是當年雲梯關航運盛況。登樓東眺,淮水茫茫,白帆點點,風光無限。

鹽城工學院社會學專家曹海林博士認為,鹽城的歷史是比較久遠的,但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卻不是很多,發現這樣的遺址的確非常難得,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城市都靠這種歷史文物和遺址開發旅遊資源,打造城市名片,鹽城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鑒別人成功的做法。”。曹海林博士表示,首先政府應該引起重視,在經過考證後,確定文物的規模和價值,從而將其從地下挖掘出來,來打造城市名片,這也是對鹽城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世人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文物遺址來進壹步了解鹽城、熟知鹽城。

古雲梯關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是響水人民的財富,也是整個全人類的財富,通過文化的橋梁讓世界各國人民參與到享受中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文化中來。規劃建設古雲梯關旅遊區,用現代文明之光,照亮固守了近1300年的古雲梯關文化,是展示古代海防、海運、海關、水利宏偉景象好造福人類,惠及子孫的千秋大業。

古雲梯關是國家測繪局認可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節點之壹,廢黃河是黃河和淮河的入海的故道,雲梯關正位於其北面。

綜上所述,雲梯關作為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的綜合遺址,應該籌建“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博物館”。 重鑄古雲梯關之魂。遵循“遺址保護,延伸開發”的原則,圍繞古雲梯關遺址,挖掘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歷史,重新演繹古雲梯關昔日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

在現有壹期古雲梯關禹王寺建築群和廢黃河萬畝防護林的基礎上,挖掘古代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建設主題遺址博物館、風俗民情展示館、歷史傳說和水域風光(廢黃河文化)、人文生態景觀。發揚光大淮海戲、風箏藝術(1992年江蘇省政府命名“風箏之鄉”),發展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長三角地區以古淮文化和古關文化為特色的重要旅遊景區。

加強橫向聯合區域合作,註重與周邊旅遊業發達地區及客源地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發揮資源綜合利用的整體優勢。拓寬和***享旅遊市場,以達到響水旅遊業持續發展。 運用現有的古雲梯關壹期禹王寺、大雄寶殿、望海樓、護碑亭等旅遊資源,在做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展開風景區旅遊宣傳策劃。在沿海高速公路、204國道及景區路口設置古雲梯關風景區旅遊標識指示牌,連同灌河新八景、灌江口沿海自然旅遊資源、紅色旅遊資源、產業文化旅遊資源、農家樂等壹起開辟地接壹日遊旅遊線路,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客運站、大酒店、公交車、出租車和城市醒目位置宣傳以古雲梯關為核心的響水旅遊資源。加快古雲梯關風景區二期工程招商引資及建設進度,促進響水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認真挖掘和引導響水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把小尖的柳編工藝品、泥人、淺水藕、花卉、無公害蔬菜,南河的長毛絨玩具、西瓜,老舍的紅鑲邊綠扁豆、東亞飛蝗、七彩山雞,黃圩的千張百頁、牛肉,響水鎮、大有鎮的草雞蛋、草雞、蟲子雞、中山河酒,七套的杜仲、銀杏、羊肉、雜糧,六套的菊花、甜葉菊、辣根、花生,陳家港的海產品、海鮮醬油、花炮、貝殼工藝品等提升檔次,註重產品包裝和宣傳,擴大生產規模,打造響水特色,走向旅遊大市場,豐富響水旅遊產業發展。

響水縣旅遊局

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