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明朝的《興寧縣誌》

明朝的《興寧縣誌》

全縣設大龍田(今龍田)、泥皮、長興(今羅浮)、羅崗、龍歸洞(今黃陂)、石馬、大坪、李安堂(今永和)、京新、新北、唐冶、水口等12個畜牧場。同期有五個軍營:大龍田村(今龍田圩西北)、甘棠村(今唐冶區東)、魚梁屯(縣城南15km)、雞場屯(今泥壁渡北鄉)、龍坡村(縣城西)。每塊荒地約5000畝。

洪武二年(1369),知縣周遷至興城鎮,修築200尺土墻,將府衙和倉庫圍在城墻內。同年,縣丞劉淵設興寧驛,縣設縣前、毛堂、小陽、李安堂、楠木、柳田、京新七鋪。同年,周迅被廢除,興寧劃歸徽州府。

洪武三年(1370),知縣周和縣令劉淵遵照朝廷神道教化之意,設置社稷壇(西河橋西半裏)、山川壇(城南半裏)、城鎮壇(城北1裏)。

洪武四年(1371年),縣令劉兆福奉朝廷之命,設立分科取士,創辦廟學,並在縣城東南重修校宮。同年,陰陽學(元明時期建立的天文學校)改為醫學(培養醫學人才的學校,地址現中山西路)。同年,在縣北100裏(今羅浮鎮)設立第十三都督署,常年派駐1巡檢員和20名弓箭手。同年,在南水口縣修建了河道泊位,管理漁民,有船只400多艘。同年,城隍廟建在城東街和城北街。同年,在縣衙右側修建了壹個嶺東路的平臺,用來接待來往的官員。

洪武八年(1375),水口設巡檢司,1巡檢員,20名弓箭手常年駐守。

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張在城南幫助修建養老院,收容貧病殘者。

洪武十七年(1384),儒教重慶,指導士子學習四書五經,以求科舉。

洪武二十年(1387),江西安源人周三領兵入興寧,與政府軍交戰三年。本縣百姓或死於戰亂,或流亡避難,僅存二十余戶,如圖二,隸屬長樂,由長樂縣令邵管理。同年,興寧郵政遷至長樂南門,更名為長樂郵政。

洪武二十三年(1390),知縣夏澤將他流放,耕種官地,入朝廷。請減官租稅,讓農民安身立命,戶籍短時間內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按禦令編書。全縣有7家李,70家A,160保險公司,722戶,2626戶(適齡主體)。全縣有田、塘48655畝,應稅糧食秋糧1.280石,夏稅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為大龍田、郁亮、龍坡的軍隊潰逃,並入甘棠、吉昌,分別由長樂率領的112部隊防守黃陵,蔣守忠率領的116部隊防守黃陵。永樂十年(1412),全縣有1033戶,418l口,117034.4畝農田和池塘。

正統五年(1440),知縣朱孟德在縣前街創辦了布政司署。

正統六年(1111),水口河泊位廢止。人民合並成接下來的六個首都。知縣朱孟德授張伯苓為水口巡撫,專事照顧姚,準世襲。

正統十年(1445),在知縣蔡德毅的文廟裏建尊敬亭。

正統十三年(1448),在縣城南3裏處修建南越宮。

景泰五年(1454),叔紹任知縣,9年。鶴山、茅塘、高姿、陳坑建有四座儲備倉庫,為災荒時期儲存糧食。

天順五年(1461)九月,夷人羅聚眾千余人先破興城,府宅盡被焚毀。他繼續攻擊長樂和程響(現在的梅縣)。後來被巡檢司副特使陳煉招安。

天順八年(1464),楊輝、曾玉聚集在縣城北寶龍、梅西石坑等地發動起義,毛吉領兵殲滅。

成化三年(1467)冬,知縣秦洪報請朝廷批準重建縣城,將土墻改為磚城,次年夏竣工。城高1.85張,周長626張。有903只野雞。在城市周圍挖掘0.7英尺深,2英尺寬。橋橫跨全城,開東、西、北、南四個門。城內的民政廳、倉房、龔雪、城隍廟等重建工程耗時較長,陸續完工。

成化十六年(1480),知縣侯專修縣誌(失傳),市陪審員王蓮作序,這是興寧縣誌出版的開端。

成化十八年(1482),改為興寧至程響郵路。因為東路又深又密,由南路鋪成,到處改名字。* * *建刁坊、關皮、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個店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儒家教義指示考生除四書五經外,還要學習八股文(當時科舉開始使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劉曜、金鵬、劉文玉、連城等首領聚集在壹起,朝廷統壹兵按大王山、大新、上下社、寶龍進行鎮壓。

鄭德七年(1512)秋,張凡潭在縣北王山集結千余人,先後攻占福建寧化、江西石城。朝廷命令欽差大臣周南和參政員梁芳率軍圍剿。

在九年(1514),彜族公民、鄧進士。明代,該縣有三名進士,另外兩名是林廷鏞(1466)和林驥(1469)。

鄭德十年(1515)冬,林滿山率眾在大王山造反,知縣朱雲明下令軍隊鎮壓。同年,城內老街關帝廟重修。

鄭德十壹年(1516),知縣朱運明專修縣誌四卷,名為《鄭德興寧縣誌》,是該縣現存最早的縣誌。

鄭德十四年(1519),鶴山巖寺建成。同年,唐冶烏池村的紳士吳發謙帶領許多人興修水利。在五池與大坪朱坑村交界處,修築了1條石壩,開挖了1條穿過龍躍、龍塘至平埂村的灌溉渠,全長10公裏,可灌溉農田1500多畝。它仍然發揮著作用。嘉靖元年(1522),全縣有田、塘2216000畝,比永樂十年(1412)增加了104500畝。

嘉靖二年(1523),知縣彭穎?主張修建西門浮橋,用4根鐵索連接24條木船,鋪木板。十七年,知縣言籌銀五千兩,改浮橋為石橋。二十九年,橋被洪水沖毀,知縣黃國奎集資重修浮橋。

嘉靖四年(1525)修繕城墻,加建四座城樓,東門改名平原門,西門為阜成門,南門為迎勛門,北門為陳宮門。

嘉靖八年(1529),在城北2裏處修建東嶽宮。

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石幹在西門唐浩左側建渭城社會學校。

嘉靖三十年(1551年),彜族王天旭重修神光寺。當年知縣黃國奎專修縣誌四卷,保存至今。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季暴雨毀壞房屋數百間。

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縣陳綺貞修城墻加重門,東西門改名朝陽門、觀瀾門。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三十日上午,饒平陳村、鄭祿陽等土匪入侵大和平、社塘等縣,抓人勒索贖金。當天晚上在黃陵北紮營,第二天出發。

嘉靖四十三年(1564),葉周樓等賊寇洗劫鄉鎮,占私田,燒民房。亂殺村民,人心惶惶,去了就趁隙種地,來了就關基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瘟疫流行。

三年(1569),李等夷人被派回,並由設計招募連長余。後來的蘇、、楊、、黃恒等。聚集起來造反,打破了有圍墻的村莊。內部互相攻訐後,黃恒打敗了楊,收編了自己的部下,建立了黃坑。次年,黃靖受朝廷引誘,被引誘。

萬歷二年(1574),在城南1裏赤崗碼頭建龍興塔。次年,縣西建龍興寺,寺後建七層寶塔。

萬歷四年(1576),水口建周堂驛,也是水口巡檢司用來接待來往官員的。

萬歷八年(1580),知縣孫夢龍奉命在縣內開荒,清出大量隱藏的土地,使稅田從滎經元年(1522)的22.2萬畝增加到3785438+0萬畝。

萬歷九年(1581年),洪水。縣城北面新地有壹塊巨石,10,高5尺,被水移動了壹裏。

萬歷十三年(1585),劉青山等人糾集數百人在蘿崗造反,後被官軍所殺。

萬歷十四年(1586),知縣史在此設羅崗營,招募鄉兵三百人。他在每個月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呆在營地裏,其余的日子回到鄉下。

萬歷十八年(1590),知縣王棟在城北創建了苻堅谷社。

萬歷三十年(1602),知縣石矛明令禁止服用大茶等毒草。如果有任何違法者,他們的父親、兄弟和子女將受到譴責。那壹年,重修了尊經亭,並在亭中廣藏經書。三十三年,王雪原、連贊等師攜博士專程到江西臨川拜會作家湯顯祖。應石之請,唐題寫了《徽州興寧縣重建尊敬亭》壹文,全長1250字。

萬歷三十七年(1609),知縣陳英建議修南麂橋(浮橋)。這座橋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被摧毀。

萬歷四十三年(1615),賀南豐獲勝。明朝時,這個縣有30人(其中有5名武將)。

萬歷四十五年(1617),二三月,古貴,附城貧民破倉,白天奪糧。知縣黃若雲派兵圍捕,打死了幾個人。夏四月,突發洪水,桂龍東圩被沖走,淹死127人,鋪屋蓋屋。

萬歷四十七年(1619),設置水口渡。當年10月,在東南方向發現彗星,長數十尺,如合壹刀。村民稱之為“合刀之星”。

萬歷四十八年(1620),縣裏以獻贈的方式增加了廖香(軍費),平均每畝2分7毫3絲6毫,* * *送銀1035.5兩。同年加土地稅,* * *銀1627.4。天啟六年(1626),畝產增加到7%、3%、6%、2760.2%白銀。

崇禎四年(1631年)增加了廖香,每畝9%、4%、3%、2分,* * *銀3569.8兩。次年增加粵付,每畝1.3分,* * *銀492.03兩。

崇禎二年至五年(1629至1632),饑荒嚴重,政府加租強稅,引起多次內亂。起義領袖陳文、王冠松、陳萬、鐘靈秀、賴達等都在與官兵的戰鬥中犧牲了。

崇禎八年(1635),全縣煙民16300余人(按每戶4.5人計算,明末全縣約有73350人)。當年,知縣劉錫佐申請批準興寧升忠縣,30名學生入縣學,科目復試(取得入學資格者壹般稱為進士)。

崇禎十年(1637),春旱夏澇。當年知縣劉錫佐專修縣誌6卷,保存至今。

崇禎十四年(1641),劉錫佐在縣城東、西、北三邊加強關隘防禦,加固城墻,加深護城河,並在四門外修築營寨護城,養兵140人。由鮑、丁作為給養發放,整頓保甲制度,嚴格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