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住宿 - 美的定義是什麽?

美的定義是什麽?

美麗是壹個非常吸引人的詞,也是壹個迷人的謎。古往今來,它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概所有人都會同意,生活中不可能有美,所以人們在說話和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會談到美。所以諸如山川之美、青春之美、心靈之美、語言之美、行為之美、環境之美等等。經常被人教導。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美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不要!

古希臘聖人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就“什麽是美”展開辯論。最終未能給出壹個終極的、本質的定義,不得不感嘆“美難”。直到科學和哲學的繁榮,“美是什麽”的問題仍然是壹個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仍然處於無休止的爭論之中。盡管無數的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為了揭開美的奧秘,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但他們在當時都提出了各種理想的答案。但都沒能最終摘下這顆美學皇冠上的明珠。

之所以很難回答“什麽是美”,是因為它所要求的不是對個別對象作出審美判斷或經驗描述,而是在各種美的對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質,或者通過與非審美對象的比較,找出它的特殊本質。美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了自然界各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如太陽、月亮、星星、花草樹木、各種勞動產品甚至質量、動作、長相、表情、舉止等。人的壹切都可以被視為審美對象和美好的事物。當然,從這些截然不同的事物中歸納出美的普遍本質是極其困難的。而且,美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在動態的時空結構中,由於時代和社會的不同,美的內涵和極其寶貴的意義也大相徑庭。綜上所述,正是美的概念的寬泛性、復雜性甚至多變性,給美的本質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

有些人認為美是主觀的。他們認為,只有當人的主觀感覺、意識和客體結合起來,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壹,美才能產生。按照他們的說法,“椅子不會變成椅子,除非被人占著。”然而,這種觀點遭到了客觀主義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壹個事物能否成為審美對象,不僅取決於主觀條件,還取決於對象上的某種東西,即這些東西本身的某種客觀審美性質或品質。於是他們反駁道:“為什麽我們要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壹堆泥土上?因為灰塵沒有椅子的穩定性。”

那麽所謂的“審美本質”或“品質”是什麽呢?為什麽各種對稱、平衡、節奏、秩序能給我們美感,而醜陋、荒誕、雜亂卻不能?可以歸結為“無心”、“有理”、“巧妙”嗎?顯然不是。傳統格式塔心理學派用主客體“同構”和“同構”理論來解釋審美本質的起源和起源是合理的。但對人與物的形式對應和物的審美品質給出了純生理學的回答,顯然有其局限性。

在這壹點上,最好的辦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美的本質的觀點。馬克思控制了人性論,將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為科學闡明美的本質奠定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按照這種方法論,要揭示美的本質,就必須科學地解釋人的本質,正確地解釋社會生活的本質。首先,人是自由創造的主體,“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是人的特征”,“人的本性……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次,“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美的終極源泉在於人的自由創造、勞動,或者說是壹種“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體性、客觀性和事物的社會性的有機統壹。其實不難理解:壹塊石頭,壹堆土,本身並不美,但經過加工,被藝術家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雕像,才是美的。

但我國美學老人朱光潛先生在80歲以後總結自己壹生從事美學研究的經驗時說:“‘美是什麽’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壹個公式化的、壹成不變的結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流派,出發點不同,結論也不同。”這從20世紀中國審美觀念的變化就可見壹斑。20世紀的中國美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1900—1919。這是壹個古典美學普遍被懷疑、被深刻批判、趨於崩潰的時期。這壹時期,隨著封建王朝的瓦解和千百年正統儒家思想的猛烈批判,古典和諧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往日的金冠,被國人審美取向的逐漸趨同,戴上了崇高審美理想的頭上。

第二階段:1920—1949。這是20世紀中國崇高美學的早期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在美學上強調悲苦、血與火、犧牲與追求,所以可以稱之為悲劇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人民沈浸在巨大的悲傷、悲愴和悲壯的情緒中。它的情感認同、審美取向、新的理論思考,都離不開“悲”這個字。

第三階段:1950—1979。這是崇高美學思想的後期。其主要特點是強調艱苦奮鬥後的勝利和英雄奉獻中的偉大,是審美追求向多種英雄形象的凝結。我們可以稱這個時期為英雄時期。在這個時期,美和審美都滲透著壹種驕傲和樂觀的基調。

第四階段:1979——世紀末。這是壹個崇高的美學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時期。在這壹時期,更高層次的“和諧”成為主導的審美意識。這種與古典和諧有著天壤之別的新的和諧觀,蘊含著歷史的豐富性和民族的互補性,使得審美追求具有多源性和多層次性。它強調的不是局部和外部的和諧,而是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的整體和諧。

可見,我們對美的本質的理解是隨著社會存在或審美領域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已經得到的、現在看來更科學的“美的本質”的定義。美是壹部具體的歷史。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永恒的、絕對的美根本不存在。所以,“美的本質”絕不是壹個冷凍的概念定義。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動態中把握它,改進它。

羅丹說:“美無處不在。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我們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安靜美麗的街頭公園,各種前衛時尚的服飾,優雅的宮廷音樂,隨處可見,隨處可聞。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理解也有了新的進步。那麽,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美呢?接下來,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美應該是自然的。古人總喜歡用“閉月羞花,沈魚落雁”的比喻來形容女性的美麗。的確,天生麗質的女生總是讓人眼前壹亮。人的形體美是與生俱來的,即使在昂貴優質的化妝品中也很難達到,20歲左右的青春是人壹生中最美的階段。它不需要太多的裝飾,自然的笑容總是洋溢著壹種青春的氣息,這種氣息來自於人的外在體現,甚至來自於人的內心,就像人們說的那樣:“鳥的美在於羽毛,人的美在於心靈。”同樣,更多的美在於自己和觀者之間的壹種感覺和壹種心情。

其實人的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應該說,在某些情況下,它是壹種超越外表之美的真正的美。人不能有美麗的外表,但也不能有美麗的內心,因為外表畢竟是表面的,但內心才是人的根本、本質、最深層。我想,很多人都讀過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皇後和白雪公主都很美麗,皇後因為嫉妒和虛榮最終醜陋終身,而善良的公主卻因為美麗的心壹次次逃脫了死神的魔掌。我想,這不僅僅是出自安徒生主觀思想的想象,它真實地反映了人們棄惡揚善的觀點和願望。

如果說《白雪公主》打動讀者的是她的外表美和心靈美,那麽《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應該是心靈純潔的!他曾被認為是這個城市最醜的人,沒有人關心,只有人的嘲笑。然而,當女主角遇到危險時,他毅然伸出了醜陋卻溫暖的雙手...卡西莫多長得醜,但同時又美麗可愛,正因為他有壹顆溫暖而充滿愛心的心,即使擁有壹顆美麗而美麗的心是難能可貴的,那些看起來普通但內心火熱的人也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美。

總之,在我看來,美永遠是壹種虛幻的東西。像空氣壹樣,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離我們很近,卻很遠。我們搞不清它的形狀,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美就是這樣的東西。它來自自然,體現在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