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宋史蘇東坡傳文言文翻譯

宋史蘇東坡傳文言文翻譯

1. 宋史,蘇軾傳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縣人。

十歲的時候,其父蘇洵到外地去遊學,母親程氏則親自教他讀書,蘇軾每聽聞古今興衰成敗的歷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讀到《後漢書.範滂傳》時,發出深深的慨嘆,蘇軾對她說:“我如果想和範滂壹樣為名節而不顧生死,母親您答應嗎?”程氏說:“妳如果能成為範滂壹樣的人,我又怎會不和範滂的母親壹樣深明大義呢?”成年後,蘇軾博通經學史學,寫文章每天能寫數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著作。

不久又讀《莊子》,嘆道:“我當初有壹些自己的見地,但總說不出來,今日讀到這本書,發現這本書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參加禮部主持的科考。

當時社會上崇尚詭譎不合正道的文風,主考官歐陽修希望能(通過主持考試選人的方式來)挽救這種弊病,看見蘇軾的《刑賞忠厚論》時,非常驚喜,乃想評為第壹,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於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而以“《春秋》對義”壹文(這篇反而是曾鞏的文章)為第壹。後參加殿試,中乙科。

後蘇軾通過寫信的方式見到了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說:“我當避開此人,好讓他出人頭地。”聽說這句話的人壹開始只當是歐陽修的戲言而不信,後來才終於信服。

2. 宋史 蘇軾傳 譯文(全)

原發布者:壹只做夢的貓

原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譯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讀東漢《範滂傳》,很有感慨,蘇軾問道:“我如果做範滂,母親能答應我這樣做嗎?”程氏說:“妳能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原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壹,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壹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譯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不久讀《莊子》,感嘆說:“我從前有的見解,嘴裏不能說出,現在看到這本書,說到我心裏了。”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當時文章晦澀怪異的弊習很重,主考官歐陽修想加以改正,見到蘇軾《刑賞忠厚論》,很驚喜,想定他為進士第壹名,但懷疑是自己的門客曾鞏寫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經義策問取得第壹,殿試中乙科。

3. 跪求 文言文翻譯

/f?kz=45701533

宋史*蘇軾傳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壹,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壹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註如何?”琦曰:“記註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會洵卒,賻以金帛,辭之,求贈壹官,於是贈光祿丞。洵將終,以兄太白早亡,子孫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屬軾。軾既除喪,即葬姑。後官可蔭,推與太白曾孫彭。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於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遊士。百裏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於吾世足矣。至於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壹,不知其二者也。願陛下留意於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陛下亦安用之?

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即日召見,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願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後應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軾退,言於同列。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即詔罷之。

4. 蘇軾的文言文

是“甕算”麽? 出 處: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中:“ 東坡 詩註雲,有壹貧士家惟壹甕,夜則守之以寢。

壹夕,心自惟念,茍得富貴當以錢若幹營田宅,蓄聲妓,而高車大蓋無不備置。往來於懷,不覺歡適起舞,遂踏破甕。

故今俗間指妄想者為甕算。” 譯 文:有壹個窮人家,只有壹只甕,夜嘩緝糕墾蕹舊革馴宮沫晚就守著它而睡。

壹天夜裏,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貴,應該用多少多少錢置辦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錢收養歌女,並且高大的車子車蓋,沒有不全部購置的。在心中想來想去,不覺快樂適意得手舞足蹈,結果就踏破了這只甕。

因此現在民間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稱他為“甕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5. 求林語堂《蘇東坡傳》中文言文翻譯(詩詞不用)

原文 壹段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壹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壹日與棐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寧,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歐陽公 : 指歐陽修 棐 (fěi): 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 更不道著我 : 再也不談論我,不傳送我的名聲了 海外詩 :指蘇轍背貶南海時所做的詩 氣索 :氣短 不韻 : 不雅

落筆,輒為人所傳誦(輒的意思):就 是時朝廷雖嘗禁止(嘗的意思):辨別滋味,品嘗

(註釋後兩項為自己所查,可能有誤。)

譯文:東坡寫的詩詞,壹下筆就被人們所傳誦。每當有壹篇東坡的文章送來,歐陽修壹整天都為此高興,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壹天歐陽修與兒子歐陽棐談論文章,說到東坡,歐陽修感嘆道:“妳記住我這句話,30年後,在沒有人會談及我。”崇寧,大觀年間,蘇東坡被貶南海所做的詩很流行,年輕人再也沒有談論歐陽修的了。這時候,朝廷曾經即使禁止,賞賜的錢加到80萬,但是禁得越嚴密,流傳詩文的越多。人們經常憑借收集到的海外詩多相互誇贊。士大夫沒有誦讀東坡詩文的,便覺得很沒面子。但有的人卻說東坡的詩沒有韻律。

壹題:從“每壹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這句話中,妳能感受到歐陽修怎樣的品格?

答:他有開闊的胸懷。

6. 求翻譯壹篇古文

試著翻譯了壹下,僅供參考(純手打,求給分,話說好長啊。。。。。。。。。。。。。。。)

敕令:

朕在百聖時代(眾多聖人在世時,大概是先秦)之後繼承了失傳的學問,在六籍之中探求含蓄而精微的言辭。將要在這篇文章中使用(找到的的微言,絕學)來緬懷元老舊臣(蘇軾)。雖然妳無法親眼見到朕的禮儀,尚且可以在聖旨(的文字)中看到。彰顯它(聖旨)用作儒者的尊奉之物,使用它(聖旨)來獎賞妳作為帝師的榮寵。

因此已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謚文忠蘇軾。涵養他正直高大的品格,尊崇他崇高明睿的見聞。(妳)廣泛的觀取書籍之多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負載。遙追禮儀、法則之始。大概如同金玉之聲。所說的有見識的話語可與孟子相比,討論國事豈會低於陸贄。

妳在嘉祐盛世年間,曾經有特別啟用的召見,在熙寧變亂更易時期,上陳了長久治理國家的策略。

感嘆異人斷斷續續的出現,驚悸於讒言的中傷,放逐到嶺南海邊(偏遠之地),卻猶如在朝廷(為國家著想),考慮古今興衰的原因,就像掌握了天地造化壹樣。沒有人能奪走妳的高尚的節操,沒有誰能獲得妳自然的名聲,名譽。無法推究妳生前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評價會在妳死後顯現。人民傳習妳元祐年間的學說,家中有蘇軾妳的書作。

朕多次拿起聖旨又放下(斟酌字句),久久的欽佩妳崇高的品行,有如玉般的才能(的妳)本可以重用,可惜朕和妳不在同壹時代了。君子的品行不公開炫耀而能彰顯,用以研究時世。

倘九原之可作,

庶千載以聞風。

唯而英爽之靈,

服我袞衣之命。

特別追賜蘇軾為太師,其余的和以前壹樣。

7.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壹古文

蘇東坡傳讀後感

——論蘇東坡的人格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壹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壹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壹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系。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復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沖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壹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壹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麽?”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壹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壹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

謝謝采納哦

8. 宋史 蘇軾傳全文翻譯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壹只做夢的貓 原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譯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讀東漢《範滂傳》,很有感慨,蘇軾問道:“我如果做範滂,母親能答應我這樣做嗎?”程氏說:“妳能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原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

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

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壹,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壹頭地。”

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譯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

不久讀《莊子》,感嘆說:“我從前有的見解,嘴裏不能說出,現在看到這本書,說到我心裏了。”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

當時文章晦澀怪異的弊習很重,主考官歐陽修想加以改正,見到蘇軾《刑賞忠厚論》,很驚喜,想定他為進士第壹名,但懷疑是自己的門客曾鞏寫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經義策問取得第壹,殿試中乙科。

9. 宋史 蘇軾傳 譯文(全)

《蘇軾列傳》翻譯

蘇軾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輥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嘉佑二年,試禮部。以《春秋》對義居第壹。後以書見歐陽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壹頭地。”

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日:“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政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雨日夜不止,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過金陵,見王安石,日:“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起大獄,公獨無壹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呂惠卿啟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軾日:“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待上者,豈可以常禮乎?”安石厲聲日:“安石須說。”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須是知行壹不義,殺壹不辜,得天下弗為,乃可。”軾戲日:“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選自《宋史?蘇軾列傳》)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範滂傳》,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我如果做範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妳都能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範滂的母親了麽?”等到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的年齡),蘇軾對經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蘇軾(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水匯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裏,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壹定效命於您。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臺,壹直到城門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卻沒有沈。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贊賞他。

蘇軾路過金陵(今南京),拜見王安石,說:“大興戰爭和刑罰,是漢、唐兩朝滅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這些事。如今西邊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見停戰,東南地區發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說壹個字來解決這種局面嗎”王安石曰:“這兩件事都是呂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為官,怎麽敢去進言?”蘇軾說:“在朝做官就進言,不在朝做官就不進言,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壹般禮節對待您,您對待皇上,怎麽也可以用壹般的禮節呢?”王安石大聲說:“那我必須得要進言了。”又說:“今天這些話從我的最裏說出來,從妳的耳朵聽進去(意思是不要外傳,保密)。”又說:“人壹定要明白每壹個不正確的行為,處死的每壹個人都不是無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錯誤的事),才可以。”蘇軾開玩笑說:“現在的當官的,都為了爭取減少半年的磨勘(相當於磨合、試用期)時間,就算殺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沒有回答。

……

蘇軾經常把自己鎖在翰林院在皇宮裏邊過夜,被召進宮在偏殿面見皇上,宣仁太後問他:“妳前年做什麽官?”蘇軾回答:“臣當時是常州團練副使。”太後又問:“現在做什麽官。”蘇軾回答:“臣現在是待罪(謙稱,表示不稱職)的翰林學士。”太後又問:“知道為什麽突然這樣(升到翰林學士)嗎?”蘇軾回答說:“因為遇到聖主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太後說:“不是這樣。”蘇軾又說:“難道是大臣們的討論推薦?”太後又說:“也不是。”蘇軾驚慌的說:“臣雖然沒有什麽才能品行,確也不敢利用不正當途徑升官。”太後說:“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誦讀妳的文章,必然贊嘆說‘奇才,奇才!’但還沒來得及提拔妳。”蘇軾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後與宋哲宗也跟著哭泣,左右跟隨的人也都感動落淚。隨後賜作賜茶,撤下皇帝跟前的金蓮蠟燭照明把他送回翰林院。

看壹下,是不是?

10. 《宋史》蘇軾傳部分譯文

譯文: 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讀東漢《範滂傳》,很有感慨,蘇軾問道:“我如果做範滂,母親能答應我這樣做嗎?”程氏說:“妳能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調任徐州知州。

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匯集於徐州城下,水位上漲如不及時排泄,城墻將要被漫壞,富裕的百姓爭著出城避水。 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動搖,我和誰守城?我在這裏,水壹定不能沖塌城墻。”

又把富人重新趕進城去。蘇軾到武衛營去,對卒長說:“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妳們雖是禁軍,姑且給我出力。”

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心應當效命。”他就率領兵卒拿著畚箕鐵鍬出去,築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直到城墻。

雨日夜下個不停,城墻沒有被淹沒的僅有三版。蘇軾住在堤上,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

擴展資料:

蘇軾的文學成就: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壹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壹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壹直被視為“小道”。

柳永雖然壹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壹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壹致的。 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壹家”的創作主張。 此處的“自是壹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壹致,作詞應像寫詩壹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壹家。蘇軾壹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 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壹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 *** 和生命力的仁人誌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詩壹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

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 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壹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壹。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閑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壹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壹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

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壹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

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

有了詞題和詞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蘇軾。

詞中使事用典,既是壹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壹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本質上說,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閱讀,而不求人演唱,故註重抒情言誌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 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壹樣,表現出豐沛的 *** ,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

雖然蘇軾現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