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儲秀宮外部裝飾

儲秀宮外部裝飾

東六宮:任靜宮、成幹宮、中翠宮、顏夕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六宮:永壽宮、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顯福宮。

任靜宮——任靜宮,內宮六宮之壹。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先稱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任靜宮。清代沿用明朝舊名,順治十二年(1655)、道光十五年(1835)、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

宮殿是第二個庭院,正門朝南,有著名的靜人門。門內有石影墻,傳為元代遺物。前院的主要大廳,即任靜宮,有5個房間的寬度,黃色琉璃瓦和小山般的屋頂,5個動物放在屋檐下。屋檐下放著單斜單翹五階鬥,飾有龍鳳和彩繪印章。明室前後檐開門,次頂室為檻墻檻窗,門窗雙十字四足。明室裏,掛著壹塊禦題“贊德宮”的匾額。天花板圖案為兩條龍戲珠,內檐繪有龍鳳印。室內方磚地面,廟前有壹個寬闊的平臺。東、西三廳,敞室開門,黃琉璃瓦硬山房頂,檐下彩畫。附廳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有5個正廳,開敞的房間裏有敞開的門,黃色琉璃瓦的堅硬山屋頂,屋檐下有龔都、龍鳳、彩繪印章。耳房建在兩邊。寺前有三座東西向的大殿,也是明式開放,黃色琉璃瓦,堅硬的山形屋頂,屋檐下裝飾著彩畫。醫院西南角有敬亭1。這座宮殿保持著明朝初建時的格局。

任靜宮是明代嬪妃的住所。康熙皇帝於清朝順治十壹年(1654)三月出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碩玉太子喪,康熙帝又在此宮中居住,悼念兄長。此後,這座宮殿壹直被用作後妃的住所,乾隆皇帝的母親蕭聲、鹹豐皇帝萬貴妃和光緒皇帝甄妃都曾在此居住。成幹宮——內宮六宮之壹的成幹宮。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初稱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八月改名成幹宮。沿著邊緣清除舊的。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略修。

宮殿有兩個庭院,正門朝南,名成幹門。前院正殿為成幹宮,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倚山頂,檐下置五獸,檐下單翹單翹五步鬥,內外檐上有龍鳳、印章彩畫。在開敞的房間開門,第二層和頂層之間的檻墻和檻窗,有四朵菱花的門窗交叉。室內方磚砌成,天花板繪有雙鳳,正中懸掛著乾隆皇帝的禦題“德成柔順”的匾額。寺廟前面是壹個寬敞的平臺。東、西各有三個附屬大廳,開敞的房間裏有敞開的門,黃色琉璃瓦,堅硬的山形屋頂,屋檐下有螺旋形裝飾的彩畫。崇禎七年(1634)在東、西附屬堂各置壹匾,稱真順齋、明德堂。

後院有5個正廳,開敞的房間裏有敞開的門,黃色琉璃瓦的堅硬山屋頂,屋檐下有龔都、龍鳳、彩繪印章。兩邊都有耳室。東3廳西3廳,均為明代開敞式,黃色琉璃瓦,硬質山形屋頂,飾以彩畫。後院西南角有壹個井亭。這座宮殿保持著明朝初建時的格局。

這座宮殿在明朝是由貴妃居住的。後妃和嬪妃都住在清朝,清朝順治皇帝董鄂氏、道光孝成皇後、貴夫人、貴夫人,還有鹹豐皇帝雲起、萬貴都住在這裏。鐘翠宮——內宮六宮之壹的鐘翠宮。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初稱鹹陽宮;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鐘翠宮;隆慶五年(1571),改中萃宮前為興隆宮,後為賢者殿,皇太子所居。清代沿用明朝舊名,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後於道光十壹年(1831)、同治十三年(1874)、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二十三年(2008)重修。晚清時,宮門上加掛花門和遊廊。

宮殿是第二個庭院,正門朝南,著名的鐘翠門。前院正殿為鐘翠宮,寬五間,黃琉璃瓦倚山頂,前廊,檐上置五獸,檐下單斜單翹五足拱,蘇式彩畫。開間開門,二頂間檻窗,冰縫,步步錦門窗。內部原來是建在上面的,後來加了天花板,地面鋪了方磚。在明室裏,掛著壹塊題有“蜀”的匾。殿前有三間東西向大殿,三間前廊,明室敞門,黃琉璃瓦硬山房頂,屋檐下有蘇式彩畫。

後院有5個正廳,開間開著門,黃色琉璃瓦硬山頂,屋檐下有蘇式彩畫,兩側有廂房。東有三堂,西有三堂,均為明代開敞式,黃色琉璃瓦,堅硬山形屋頂。醫院西南角有1敬亭。

鐘翠宮是明代嬪妃居住的地方,曾是皇太子宮。清朝是皇後的住所。清朝鹹豐皇帝奕奕小時候住在這裏的時候,恭親王奕信的母親道光貴妃也住在這座宮殿裏撫養奕奕。鹹豐皇後蕭從入宮那壹刻起就住在中萃宮,直到光緒七年(1881)去世。光緒大婚後,玉龍女王曾在此居住。

現在,故宮的玉器常年陳列在這裏。顏夕宮-顏夕宮是內宮六宮之壹,位於東二場街東側。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雁棲宮。清代更名為顏夕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清兩代都有嬪妃居住,清朝光武帝田義和成貴仁曾在此居住。

顏夕宮與東六宮的其他五座宮殿的格局相同,有兩個庭院,前院有五個大殿,山頂上有黃色的琉璃瓦,東墻上掛著乾隆皇帝題寫的“神贊”的匾,東墻上掛著“聖曹後贊農”,西墻上掛著“曹後重農圖”。廟前有東、西三大殿。後院正殿5間,東西殿3間,均為黃色琉璃瓦硬頂。道光二十五年(1845),顏夕宮失火,除宮門外,共燒毀正殿、後殿、東西附殿等25座建築。同治十壹年(1872)提出重建,但失敗。宣彤元年(1909),在顏夕宮原址修建了壹座三層西式建築——水廳。水寺四周壹池,玉泉山川環繞。主樓每層有9個房間,底層四邊各有壹個門,四周有走廊。建築四角與三樓1六角亭相連,底層有兩扇門,分別與主樓和回廊相連。據《清宮詞》和《清史稿》記載,水廳用銅制成,以玻璃為壁,水放在壁的夾層中貯魚,底層地板也是玻璃。水池中遊的魚可以壹條壹條數,水藻參差不齊,綠如畫。玉龍題寫了“淩女曼軒”,俗稱“水晶宮”。其實大廳的框架都是鑄鐵的,大廳的四根龍柱也是鑄鐵鍛造的。整個建築大部分是漢白玉,很少用磚。外墻雕有花卉,內墻貼有白色和彩色瓷磚。由於國庫空虛,水晶宮直到宣彤三年冬天(1911)才建成,被迫停止施工。宣彤二年(1910)六月,玉龍太後又命西苑電務處為顏夕宮安裝電暖器、電風扇、增添電燈。1917年張勛復辟時,顏夕宮的北部遭到了直屬部隊飛機的轟炸。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永和宮——永和宮,內宮六宮之壹,位於成幹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是名聞遐邇。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三十年(1765),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明代是嬪妃居住,清代是後妃居住。清朝康熙皇帝蕭公仁皇後曾長期居住在這座宮殿裏。後來,荊貴妃、道光、李貴貴、班貴貴、鹹豐新昌昌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這裏是金妃的住處。

宮殿是第二個庭院,正門朝南,還有著名的永和門。前院正殿為雍和宮,面闊5間,寶霞前3間,黃琉璃瓦頂,檐內五獸,檐下單上翹、單翹、五叉鬥,有龍鳳、篆畫。開敞室的門,二層和頂層之間有檻墻,上面有窗。正房裏掛著以“趙藝書神”為主題的牌匾,天花板上掛著白磚。東西三廳,明室敞門,黃琉璃瓦硬山頂,檐下彩畫。東西附廳北側為廂房,各3間。

後院正廳叫通順齋,五間房寬,黃色琉璃瓦硬山房頂,開間開敞門,四扇雙十字四扇門,中間兩扇外風門,二間房與梢間檻墻,梯級撐窗,下有大玻璃方窗,兩邊耳室。東、西三廳,敞室開門,黃琉璃瓦硬山房頂,檐下彩畫。醫院西南角有敬亭1。這座宮殿保持著明朝初建時的格局。景陽宮——景陽宮,內廷六宮之壹,位於中萃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景陽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在明朝,這裏是嬪妃居住的地方。到了清代,這裏被改建為收藏和存放書籍的地方。

宮內為第二進院,正門朝南,名景陽門,前院正殿為景陽宮,寬三間,黃琉璃瓦頂,區別於東六宮其他五宮。五只野獸放在屋檐下,屋檐下畫著龍和海豹。打開敞開的房間的門,打開第二個房間的玻璃窗。在明室裏,有壹塊以“溫柔的賈”為主題的匾額。天頂飾雙鶴,內檐飾螺旋面彩畫,室內方磚立於地上,殿前平臺。東西三廳,明室敞門,黃琉璃瓦硬山頂,檐下彩畫。

後院的主要大廳是皇家書房,有5個房間寬,明亮的房間開著門,黃色的琉璃瓦擱在山頂上。第二層與頂層之間,有檻墻、檻窗,檐下置壹鬥,飾以龍紋、印章。清朝乾隆年間,的和馬的《詩經》都收藏在這裏,乾隆皇宮的年號叫“學詩堂”。東西六宮元旦陳列的《龔勛圖》原收藏於此。東西三廳,明室敞門,黃琉璃瓦硬山頂,檐下彩畫,西南角敬亭1。這座宮殿保持了明初的格局。

現在它常年在這裏展示故宮的琺瑯文物。西六宮是永壽宮、太極宮(齊香宮)、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鹹福宮。西六宮和東六宮壹樣,也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地方。不僅在這壹點上相同,西六宮和東六宮的建築形式也是壹模壹樣。西六宮長春宮以《紅樓夢》壁畫聞名。《紅樓夢》在清代被列為反書,但在晚清廣為流傳。慈禧太後很喜歡讀《紅樓夢》,光緒皇帝的金妃、甄妃也很喜歡。於是請了壹位藝術家來畫長春宮的紅樓夢壁畫。《紅樓夢》壁畫技法高超,沒有絲毫懈怠。西六宮的儲秀宮曾是慈禧太後的寢宮,光緒十年(1884)慈禧在此過五十大壽。慈禧太後不顧國家連年戰亂,人民貧困,堅持為自己舉行盛大的生日慶典。慈禧太後為了氣派,拆掉了楚秀門,還把儲秀宮和頤坤宮連在壹起。宮殿陳設豪華,包括龍鳳象牙船和象牙寶塔。

永壽宮——故宮西六宮之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稱育德宮,萬歷四十四年(1616)改稱永壽宮。清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三十六年(1697)、光緒二十三年(1897),都進行了改建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格局。

永壽宮有兩個院落,前院正殿五間寬,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飾,明室前後檐設雙十字四菱形門,次室和頂室為檻墻,上室設雙十字四菱形窗。殿內乾隆宮東墻上掛著“靈德亦舒”的禦匾,西墻掛著“聖班基詩贊”。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宮的匾額“壹律按永壽宮的樣式制作”,懸掛後不得篡改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三廳,東西三廳。後院有5個主廳,廳前有放東西的廂房和3個放東西的附屬廳。院東南有1敬亭。永壽宮是明代嬪妃和清代後妃的住所。明朝萬歷十八年(1590),皇帝在這裏召見了申時行等人。崇禎十壹年(1638),因國內災害頻繁,皇帝住在此宮。清朝順治皇帝的妃子董鄂氏、柯妃,嘉慶帝的如妃都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崩。蕭聖賢太後住在永壽宮,乾隆皇帝幾次住在幹青宮的南廊,問候永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柯和碩公主出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蕭谷倫公主嫁給小沈陽的兒子,都在永壽宮設宴。道光中後期,外患日益嚴重,朝廷卻將其藏於永壽宮。光緒以後,這座宮殿的前後殿都被設置成了存放禦物的大倉庫。

怡坤宮——怡坤宮,內廷六宮之壹,明清兩朝妃嬪的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為頤坤宮。到了清代,又多次翻修。它原本是第二個庭院。晚清時,頤坤宮後殿改為名為體和殿的廳堂,東廂房和西廂房各改為壹條通道,將頤坤宮與儲秀宮連接起來,形成四院格局。

正殿寬5間,黃色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屋檐下應用鬥拱,房梁用蘇式彩畫裝飾。門飾萬字底,五只蝙蝠持壽裙板橫門,窗為步步錦,飾萬字壽紋。明中葉有橫禦座,屏風,香燭,壹座貢山,上面掛著慈禧禦筆“容德”的匾額。東側喜鵲爬梅地被用紫檀木雕刻,西側紫藤松地被用紫檀木雕刻,將正房與東西時代隔開,東西時代用隔扇與尖端隔開。殿前有“明盛世”紗門,基座下排列著壹對青銅鳳、青銅鶴、青銅爐。溥儀做荀皇帝的時候,在正殿前廊裝了壹個秋千。現在秋千已經拆了,秋千還在。有三座黃色琉璃瓦、堅硬山頂的建築,分別是洪雁殿和元和殿。

當後殿和殿殿在晚清與儲秀宮和頤坤宮相連時,它變成了壹個大廳。5間房寬,前後門,後檐出走廊,黃琉璃瓦硬頂。還有東西向的大殿,正面東南有1敬亭。光緒十年,慈禧在50歲生日時移居儲秀宮,曾在那裏受到祝賀。光緒皇帝選嬪妃也是在這裏舉行的。

現在是宮廷生活的原始展示。

儲秀宮-儲秀宮,故宮中的六個西方宮殿之壹,在明清時期被嬪妃占據。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儲秀宮。清代曾多次翻修。光緒十年(1884)為慶祝慈禧50大壽,花費63萬兩白銀進行大規模修繕,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修繕後的模樣。

儲秀宮原本是第二個庭院。清末拆除了楚秀門和圍墻,益坤宮的後殿改為大殿,名為題和殿,將儲秀宮和益坤宮連接起來,形成壹個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題和殿後檐廊壹角相連,形成回廊。回廊墻壁上鑲嵌的玻璃制成的永生無量福,是許多大臣為祝慈禧生日而寫的。

儲秀宮坐落在山頂上,只有壹個屋檐,有5個房間的寬度和壹個前廊。屋檐下,房梁上裝飾著優雅的蘇式彩繪。門是南的木雕隔著的門,十字錦底,五蝙蝠持壽,萬福萬壽裙。窗飾裝飾百萬字,長命紋。內檐裝飾精美。明中期有壹個地屏寶座,後面有五個紫檀嵌鏡屏,上面掛著“大圓鏡”牌匾。東側有壹個紫檀木雕刻的竹圍裙玻璃隔斷,西側有壹個紫檀木雕刻的玉蘭圍裙玻璃隔斷,分別把東西方與明隔開。東邊和頂上隔著壹個葡萄紋地蓋,上面有紫檀木雕刻和包裹的樹枝;西面和上面用隔斷隔開,壹個大玻璃鑲嵌在壹個紫檀木雕刻的邊框裏,裏面有壹個遮風避雨的地方,西尖作為暖亭,是居住的宿舍。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安靜,兩棵蒼勁的柏樹聳立其中。基座下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放著壹對青銅龍和壹對青銅梅花鹿,是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鑄造的。東、西大殿分別為陽和殿、復福殿,均為硬頂建築,寬3間。

後殿為麗景軒,寬5間,單檐硬頂。有壹些帶大廳的東西叫做馮光廳和蘭奕館。入宮後,慈禧壹度住在儲秀宮的後殿,她在這壹世統治著皇帝。光緒十年,慈禧在50歲生日時遷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命名為麗景軒。

現在是宮廷生活的原始展示。

齊香宮(即太極殿)——太極殿,內廷六宮之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未央宮,因嘉靖十四年(1535)朱世元生父朱世元出生於此,清末改稱啟祥宮、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繕。

太極堂原本是第二個庭院。清末改建為瘦泉宮時,將太極殿後殿改為廳堂,後檐與寶府相連,由壹角樓廊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附殿相連,形成回廊。東廂房和西廂房各開壹條通道,使太極殿和長春宮連成壹個四進院落。

太極殿寬5間,黃色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房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十字錦紋,壹步壹步拾窗。五福室內裝飾石膏堆砌長生天圖案,清末民初有所改變。明東西兩朝之間,紫檀木雕刻的花欄桿蓋與帶球紋的地蓋分開,中間設地屏寶座。寺前有壹扇高大的玻璃紗門,上面有吉祥的鳳凰長壽圖案,與東、西大殿組成壹個寬敞的庭院。

後殿為身殿,山頂硬頂黃琉璃瓦,寬五間,前後開間。後檐連著三個寶府,是長春宮戲臺。光緒十年(1884),她在這裏演出了半個月,慶祝慈禧50大壽。明朝萬歷年間,幹青宮和坤寧宮發生過壹次火災,神仙朱翊鈞曾在啟祥宮住過。在太陽皇帝溥儀離開皇宮之前,同治皇帝於曾住在太極殿。

現在是宮廷生活的原始展示。身殿原是齊香宮後殿。清鹹豐九年(1859)改為前後門的廳堂,鹹豐題寫“體殿”。大廳是黃色琉璃瓦硬頂,寬5間。開間開前後門,第二間和頂間是檻墻和支撐窗。房間裏每個房間都用花罩隔開,但西端是自己的壹個房間,有門與第二個房間相通。東、西三間廂房,中間1房間變成通道,連接長春宮。大殿後面有三間寶廈房,屋頂黃色琉璃瓦滾動,朝北,與長春宮相對。是清末皇宮裏唱歌的小戲臺,又稱長春宮戲臺。這座寺廟現在是宮廷生活的原始展示。

長春宮——長春宮,故宮西六宮之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改名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後多次翻修。鹹豐九年(1859),長春宮宮門長春門被拆除,啟祥宮後殿改為大殿,鹹豐帝題寫“題元殿”。長春宮和齊香宮就這樣連接起來了。

長春宮有五間房,面闊,黃琉璃瓦倚山頂,前廊,開間開門,分區風門,竹裙,二與梢間檻窗,逐級錦窗。明代有壹個地屏寶座,上面掛著“尊內規矩”的牌匾。左右各有窗簾,與第二個房間隔開,尖間北面設壹個落地炕,是宿舍。廟前有1對青銅龜鶴。東附廳叫歲壽廳,西附廳叫城西廳,各3間。前廊與角廊相連,可通各廳。畫廊內壁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主題的巨幅壁畫,屬於晚清時期。長春宮的南面,也就是體育殿的後堡下,就是長春宮院內的戲臺。東北角和西北角有紗門,與後廳相通。

後殿名為《愉悅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時建造,寬5間,每側各3間。東廳叫益壽齋,西廳叫樂之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1敬亭。

這座宮殿在明朝是由嬪妃居住的,李在天啟時期曾住在這裏。清朝有後妃居住,乾隆皇帝的孝皇後曾經住在長春宮,她死後棺材就停放在這裏。慈禧太後從同治年間到光緒十年(1884)壹直住在這座宮殿裏。

顯福宮——顯福宮是內宮六宮之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顯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修。

鹹福宮有兩個院落,正門鹹福門是壹扇琉璃門,有四扇木紗門。前院正殿名為“顯福宮”,寬三間,黃色琉璃瓦屋頂,比西六宮其他五宮高,與東六宮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狀相同。前檐有門,其余為檻窗,室內井口為天花。後檐只裝了門,其余都是檐墻。殿內東墻上是乾隆皇帝的“聖婕妤作擔贊”,西墻上是“婕妤作熊圖”。山墻兩側有擋墻,沿墻設置小門與後院相通。殿前有三座東西向的大殿,有三座堅硬的山峰,各有壹翼。後院正殿叫“童童堂”,五間寬,硬山頂,東西三間房。前檐裝門,設簾框,其余房間靠窗戶支撐;後檐口墻不開窗。提供室內落地隔斷,吊頂為海底吊頂。寺東室,匾為“秦德儀”,曾載古琴;西室“畫禪室”內有王維《雪溪圖》、米芝慧《瀟湘白雲圖》等卷軸,均為董其昌《畫禪室》舊集,故名。同堂還有東西堂,堂東南有1敬亭。鹹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登高之所,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居之所。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皇帝住在玉賢福宮守孝。他下令不要鋪床,只鋪白氈和燈草褥子,同年十月,他搬到養心殿。此後,鹹福宮被恢復為妃嬪的住所,道光林迪貴人(莊黃順貴妃)、妃、童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鹹豐帝住於鹹福宮為道光守孝,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