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裝飾風格反映了怎樣的文化思潮?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裝飾風格反映了怎樣的文化思潮?

西方古代建築風格流派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的建築風格以和諧、完美和崇高為特征。古希臘的神廟建築是這些風格和特點的集中體現,也是古希臘乃至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在圓柱上:

多立克柱:柱的比例較粗,高度約為底徑的4 ~ 6倍。柱身有凹槽,凹槽背面是尖的,沒有柱基。檐高約為全柱高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 ~ 1.5倍。

愛奧尼亞柱:柱的比例細長,高度約為基徑的9 ~ 10倍。柱體上有凹槽,凹槽的背面呈帶狀。檐高約為全柱高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教團:除了柱頭像壹個裝滿卷草的籃子之外,它和愛奧尼亞教團是壹樣的。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是西歐建築的先驅,但畢竟還處於萌芽和胚胎時期。它們的種類仍然很少,造型簡單,結構幼稚,這是由於其藝術的完善,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大致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成熟於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在造型和技術上進入了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因為宗教在古代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古代國家的寺廟往往是這個國家建築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也不例外。古希臘是壹個泛神論的國家。人們認為每壹個城邦、每壹種自然現象都是由壹個神主宰的,所以希臘人崇拜各種神來建造廟宇。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城邦公民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場所。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人朝拜的聖地,競技場、大廳、招待所等公共建築就建在聖地周圍。

希臘最早的寺廟建築只是長方形建築,有門廊,貴族居住。在他們看來,神廟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上帝只是壹個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只是壹個更高的人的居所。後來又增加了柱式,從早期的“端柱廊式”逐漸發展到“前廊式”,即殿前的廊由四根柱子組成,再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門廊式已經演變成希臘神廟建築的標準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的神廟被柱廊所環繞。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半島伊特魯裏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的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上進行廣泛創新的壹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1至3世紀達到頂峰,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頂峰。

古羅馬建築有很多種。既有羅馬萬神殿、維納斯和羅馬神廟,也有巴勒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還有宮殿、劇院、競技場、浴場、廣場、大殿(長方形大廳)等公共建築。住宅建築包括內室式房屋、內室式房屋與圍柱式房屋相結合的房屋以及四層或五層的公寓。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式已經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比如遍布羅馬帝國的大型劇院,觀眾平面呈半圓形,壹排排上升,以垂直過道為主,水平過道為輔。根據票號,觀眾從不同的入口和樓梯到達每個區的座位。人不交叉,聚散方便。舞臺高高升起,前面是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是舞臺的背景,兩端向前突出,形成裙樓的原型,類似於現代大型表演建築的基本造型。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的標準單位。壹些公寓底層有商店,樓上的住戶有陽臺。這種形狀類似於現代公寓的形狀。從劇場、競技場、浴場、公寓的造型來看,當時的建築設計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高層拱形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弗拉維安宮主廳的管狀拱門跨度為29.3米。萬神殿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壹世紀中葉,出現了十字拱,它覆蓋了方形的建築空間,將拱頂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上,沒有連續的承重墻,所以空間更加開闊。

將幾個十字拱與圓柱拱和穹頂結合起來,可以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結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中央廣場以東的君士坦丁大教堂,中央有三個十字拱門,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兩側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圓柱形拱來抵抗水平推力,結構層次很高。劇院和競技場的巨大禮堂也建立在復雜的拱形售票系統上。

由於采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低廉的火山灰混凝土,拱片結構得到了推廣。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壹種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壹世紀,它幾乎完全取代了石頭,用於建造拱券,也用於建造墻壁。混凝土表面通常用壹層方錐石或三角磚保護,然後抹壹層灰或貼壹層大理石板;還有就是在混凝土墻前砌石墻做面層的做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可以區分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圖拉真、巴西利卡和木桁架跨度25米。建於公元壹世紀的羅馬鬥獸場,可容納5萬名觀眾,僅用了5-6年就建成了。它建在壹個已被填平的湖面上,但地基沒有明顯下沈。

3.羅馬式建築

羅馬建築是公元10至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壹種建築風格。羅馬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也譯為羅馬建築、羅馬建築、類羅馬建築等。羅馬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馬建築的典型特征是:墻體巨大厚實,墻體采用連環券,門戶采用同心多層券,以減少沈重感。西方有壹兩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架和橫廳的交叉處也有鐘樓。中廳的大小柱子有節奏地交替排列。狹窄的窗戶在壹個大的內部空間裏營造出壹種黑暗而神秘的氛圍。簡單的中央大廳與宏偉的祭壇形成對比,中央大廳與側廊之間巨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中的平衡感。

隨著羅馬建築的發展,中央大廳越來越高。為了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向脊椎力,使拱頂適應不同大小和形式的平面,後來產生了哥特式建築。羅馬建築作為壹種過渡形式,不僅將厚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氣勢結合在壹起,而且在建築史上第壹次成功地將塔樓組織成建築的完整構成。

羅馬建築的著名例子有:意大利比薩大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大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壹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它的基本單元是在正方形或長方形平面的四個角的柱子上做壹個雙中心骨架尖券,壹邊壹個,對角線壹個,屋頂石板支撐在券上形成拱頂。這樣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制作相同高度的券,拱頂重量輕,相交清晰,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垛由側廳外墩發出,以平衡中廳拱腳的側向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尖塔往往建在柱式橋墩上。由於尖券、尖拱和飛扶壁的使用,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寬敞、簡潔、統壹。檐篷、壁龕等裝飾細節也以尖券為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有機整體。

5.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的壹種建築風格。15世紀產生於意大利,隨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藝復興建築。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拋棄了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中重新采用了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柱式構成元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的象征,而古希臘羅馬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尤其是古典的圓柱構成,具有和諧性和合理性,與人類的美有相通之處,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理念。

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絕不是外行。雖然有些人(如帕拉第奧、維格諾拉)在作品中對古典柱做了嚴格的規範。然而,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格諾拉本人,都不受規範約束。

他們壹方面采用古典柱,另壹方面又靈活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與古典柱融為壹體。他們還應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技成果,如力學方面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法、新的建築機械和工具等。,到建築創作的實踐中。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種類、形狀和形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建築師不僅在創作中體現統壹的時代風格,而且非常重視表達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尤其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是世界建築史上大發展大提高的時期。

壹般認為,15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竣工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始。然而,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何時結束,仍有不同的看法。壹些學者認為,直到18世紀末,近400年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另壹種觀點認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在17世紀初結束,隨後轉變為巴洛克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在意大利以外的形成和延續呈現出復雜、曲折、參差不齊的局面。建築史學家對其他國家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持續時間並不認同。盡管如此,建築歷史學家公認,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裏對歐洲和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在17 ~ 18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觀自由,追求動感,裝飾和雕刻豐富,色彩強烈,常用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壹詞的原意是怪誕的,古典主義者用它來指代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刻板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風格和表達世俗趣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影響了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乃至文藝部門。它曾經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建築風格的壹種,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色彩鮮艷,裝飾精致,家具也很精致復雜,不像巴洛克風格色彩強烈,裝飾豐富。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的洛可可式建築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溫婉,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特別喜歡用貝殼、漩渦、巖石作為裝飾主題,纏繞草花,纏綿纏繞,連成壹體。天花和墻面有時用曲面連接,墻角處布置壁畫。

室內建築部分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往往做成不對稱的形狀,變化很大,但有時也是人為的。室內墻面粉刷,愛用明亮的淺色如淺綠、粉紅、玫紅等。,而且大部分腳都是金的。室內墻裙板有時用木板,有時做成精致的框架。鏡框四周有壹圈花邊,中間常襯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宮廷貴族的生活情趣,壹度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有巴黎蘇比斯公館的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皇後室。

8.浪漫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下半葉在壹些歐美國家受文藝浪漫主義影響而流行的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崇尚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抗衡。這種思潮表現在建築上追求超塵脫俗的品味和異國情調。

從18世紀60年代到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壹階段,也被稱為前浪漫主義。中世紀城堡般的豪宅,甚至東方建築草圖都出現了。20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浪漫主義建築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建築創作潮流。因追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故又稱哥特式文藝復興建築。

9.古典文藝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流行於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的歐美壹些國家,采用嚴謹的古希臘羅馬建築,也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當時人們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功勛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仿的榜樣。當時考古取得了很多成果,大量古希臘羅馬的建築瑰寶出土,為這壹設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和壹些紀念性建築等公共建築主要采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風格對普通住宅、教堂、學校影響不大。

法國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建築古典復興的中心。先賢祠等古典建築建於法國大革命前的巴黎,拿破侖時代的巴黎也建造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凱旋門和馬德琳教堂都是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復制品。

英國主要復興希臘建築形式,典型的例子有愛丁堡中學、倫敦大英博物館、柏林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皇宮劇院和亞多拉斯博物館。勃蘭登堡門是以雅典衛城的大門為原型的。

美國獨立前,建築風格多為歐式,被稱為“殖民風格”。美國資產階級在獨立後,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試圖擺脫建築的“殖民風格”,借助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表現民主、自由、榮耀、獨立,於是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行。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它仿照巴黎的萬神殿,試圖表現宏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很受歡迎,比如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

10,折衷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壹些歐美國家流行的建築風格。不拘壹格的建築師隨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建築風格,或者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強調固定的法式風格,只強調比例平衡和純粹的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建築來滿足各種要求。19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的進步、出版業的發展、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了解和掌握以前時代和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很多城市都出現了帶有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東方情調的建築。

19世紀中期,折衷主義建築在法國最為典型,巴黎美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不拘壹格的建築思潮還是比較保守的,沒有根據當時不斷湧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來創造新的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巴黎歌劇院,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碑。劇院外立面模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夾雜復雜雕刻,對歐洲各國建築影響很大;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壹個建築學派,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其功能。從古至今,許多建築都註重功能,但在19世紀後期,歐美壹些建築師為了反對追求形式而忽視功能的學院派設計思想,探索新建築之路,突出建築的功能。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壹時。本來強調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壹,但後來有人把它當成絕對的信條,稱之為“功能主義”。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達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也必須以功能為基礎,所有具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分別展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另壹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壹些建築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上“買得起”的建築是功能性建築,會自動產生美觀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想法排除了建築本身的藝術規律,只會對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20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消失,甚至樂?柯布西耶也與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鑣。但毫無疑問,功能主義壹開始就對現代建築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2,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主導西方建築界的壹種建築思潮。這種建築的代表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工業化社會條件和要求的全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色彩,也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並於50、60年代風靡全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要修改和補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壹些文件被貼上了“20年代”或“正統”的標簽。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校長。在他的領導下,包豪斯成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壹,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範德羅厄在20世紀20年代初也發表了壹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特征。

20世紀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範德羅和其他人設計並建造了壹些新風格的建築。其中,格羅皮烏斯和勒的包豪斯學校建築?勒·柯布西耶的薩沃伊別墅,巴黎的瑞士學生宿舍,以及他的日內瓦國聯大廈設計方案,密斯?範德羅的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20世紀20年代後期,壹些年輕的歐洲建築師,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了壹些優秀的新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的是,格羅皮烏斯等人對普通居民大量需要的住房頗為關註,也有人對此進行了科學研究。

1927,在密斯?在範德羅的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了住宅展覽,對住宅建築的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位創新建築師代表齊聚瑞士,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壹個個“現代主義建築”也在各地流傳開來。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從範德羅等人的演講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所倡導的“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建築要與時俱進,現代建築要適應工業化社會;強調建築師要研究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倡導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點;主張堅決擺脫過時建築風格的束縛,創造新的建築風格;倡導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倡導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構手段的統壹;建築形式與內部功能的協調;建築形象的邏輯;靈活平衡的不對稱構成;簡單的操控手法和純粹的體型;吸收建築藝術中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有人稱這些建築觀點為“功能主義”,有人稱之為“理性主義”,但更多的人稱之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具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作品有壹些相似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頂、不對稱布局、光滑的白墻、簡單的屋檐處理、大小不壹的玻璃窗、很少或沒有裝飾性的線腳。這樣的建築形象壹時間出現在很多國家,於是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國際建築”。當然,這個名字是就壹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從西歐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因為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建築思想,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範德羅厄被迫移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關閉了。但是,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對全世界的建築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首先在實用建築類型如廠房、中小學建築、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和大量住宅建築中實施;20世紀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建築中也實現了,如聯合國總部大樓和國會大廈。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13,後現代建築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歐出現了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方的主導建築潮流。然而,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出現了分歧,壹些人對現代主義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裏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壹書中提出了壹套與現代主義建築形成鮮明對立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領域引起了震動和反響,尤其是在年輕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到了20世紀70年代,反對和背離建築現代主義的趨勢更加強烈。這種傾向有過不同的叫法,如“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者被廣泛使用。

對於什麽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建築的主要特征是什麽,人們的看法並不壹致。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建築有三個特點:裝飾性;象征的或隱喻的;與現有環境集成。

目前普遍認為,文丘裏確實為後現代主義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指導思想。雖然他本人並不希望被視為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對後現代主義運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啟發和推動作用。

文丘裏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創新,忘記了自己應該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裏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成分,適當引入新的成分,形成獨特的整體”,“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將傳統成分結合起來”。他提倡借鑒民間建築,尤其欣賞美國商業街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裏總結道:“對於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意味著從舊的和現有的東西中挑選和選擇。”其實這是後現代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誌在70年代宣傳後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但實際上,直到80年代中期,西歐或美國都很少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典型的例子有奧柏林學院艾倫藝術博物館的擴建、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費城老年公寓等。

從65438年到0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造的奧柏林學院艾倫藝術博物館的擴建部分與舊博物館相連,墻壁的顏色和圖案與原建築相呼應。在壹個角落裏,壹根木質的、變形的伊奧尼亞柱子被孤立地放置著,又矮又粗又滑稽,得到了“米老鼠伊俄涅”的綽號。這種處理體現了文丘裏所倡導的手法:它是壹個片段,壹種裝飾,壹種象征,也是“以非常規的方式結合傳統成分”的範例。

美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廈於1984年竣工,建築師是約翰遜。該建築位於紐約曼哈頓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使這座高樓的外觀看起來像壹座石頭建築。在建築的底部,有壹個高大的廊柱;中間壹個圓形拱門高33米;建築頂部做成山墻形,有圓形缺口。有人形容屋頂從遠處看就是壹個老舊的木鐘。約翰遜解釋說,他打算繼承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舊摩天大樓的風格。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托斯卡納和勞倫森住宅包括兩個小房子,壹個是西班牙風格,另壹個是古典風格,即三根橙色古典柱子不對稱地附著在立面上。

1980,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節建築展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該展覽位於意大利威尼斯壹座16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20名建築師設計臨時建築立面,並在工廠內形成壹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受邀的建築師有文丘裏、西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Isozaki信、意大利的Portoghesi、西班牙的Bofil等。這些後現代主義或準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在他們的作品中以非常規的方式表達了歷史建築形式的片段。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大相徑庭,往往與他們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有關。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只註重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了新建築與傳統建築的聯系,因此無法滿足普通大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建築與各個民族和地區原有的建築文化不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另外,70年代能源危機後,很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更經濟,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了工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壹些發達國家已經過了那個時期,所以現代主義已經不適合新的形勢了。持上述觀點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後現代主義上。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著時代發展,不應該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藝術創作與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正確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主要關註裝飾、象征、隱喻傳統和歷史,而忽略了許多現實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新折衷主義和技術主義,都是表面的東西。所以,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壹場建築思想的全面革命,而後現代主義只是建築中的壹種流行風格,不能長久,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無法相提並論。

也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合理的,但藥方不可取。人們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為止制作的實際作品在形式上是笨拙而平庸的,不可能是優雅的。也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沒有提出什麽嚴肅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上突破了常規,作品具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