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有誰知道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有誰知道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輪廓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 19年3月1996),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壹生(19照片)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從1953到1954,在北京四中任教。因為口齒不清,被拒絕在講臺上授課,只能批改作業。後來被“停職回鄉休養”,調回廈大做信息員。同時,他研究了數論以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前沿技術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1956轉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物理與數學系委員(現為院士)。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上的成就在世界上仍然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壹人。世界級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曾稱贊他:“陳景潤的每壹份工作,仿佛都在喜馬拉雅山之巔行走。”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該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發表研究論文25篇,著有《數學趣談》、《組合數學》等書籍。

編輯這段話的作品和成就

工作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偶數表示為壹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談數學興趣,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

榮譽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重大成就,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合力基金獎、華數學獎等多項大獎。曾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9月4日,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100人之壹。

編輯此傳記

1933 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福州。陳景潤在學習知識(18)。1953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65438-0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華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數論。1965聲稱自己已經證明了(1+2),由師兄王元審核,發表在6月的《科學通報》上1966。1974年病重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9年完成論文《等差數列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80推廣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的好評。1979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邀請前往講學、訪問,受到國外同行的廣泛關註。198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4月27日,他在過馬路時,被壹輛疾馳的自行車撞倒,後腦勺著地,誘發了帕金森病。1996年3月19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死亡,享年62歲。家庭老婆:遊坤(1951-?)兒子:陳佑威(出生於1981年65438+2月)

編輯本段中的相關信息

這是壹個震驚全世界的奇跡:壹位住在6平方米小屋裏的數學家,借了壹盞昏暗的煤油燈,靠在床板上,用壹支筆消耗了幾麻袋草稿紙,從而攻克了舉世聞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1+60”的距離,摘下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創造這壹奇跡的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陳景潤1933,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愛上了數學。計算數學題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的代數方程讓他充滿了快樂。65438到0953,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對數論中壹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華受到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20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面內格點問題、程昕婷問題和華林問題的已有結果作了重要改進。20世紀60年代以後,他對篩選方法及其相關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這個200多年來壹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數學家的目光,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挑戰這個難題。高中時,陳景潤聽老師的哲學言論: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這壹至關重要的啟蒙成為他壹生堅定不移的目標。陳景潤沒日沒夜地學習數學。

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贏得舉世聞名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簡潔方法。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其中“1+2”被命名為“陳定理”,也被稱為篩選法的“光輝頂點”。華等老壹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各國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稱贊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成果”。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數論問題的成果在國際上還是遙遙領先的。壹位世界級的數學大師、壹位美國學者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壹份工作,仿佛都在喜馬拉雅山之巔行走。”1978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被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做了45分鐘的報告。此外,陳景潤還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前沿科技和人類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科學論文70余篇,著有《數學趣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壹等獎、合力基金獎、華數學獎等多項大獎。陳景潤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並不自滿。他說:“我只是在科學的道路上爬了壹座小山。我還沒有登上真正的巔峰,所以我會繼續努力。”1996年3月19、陳景潤在患上帕金森綜合癥12後,因呼吸循環衰竭去世,享年62歲。

編輯這篇個人軼事

婚姻故事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像旋風壹樣震撼人心,震驚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已成為中國科學春天的壹大景觀”。他應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誌親切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好,小平同誌對他照顧得很好。會後,陳景潤被送到解放軍309醫院高倩病房。他的到來在整個醫院引起了轟動。醫院領導熱情接待了他,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很尊敬這位世界級的數學家。1977 11從武漢軍區送到309醫院進修的遊坤,被同伴拉著去看中國,壹個著名的人物。這真的是命運。以前陳景潤的人,連女性名字都不貼邊,連壹句話都不說。年近半百的陳景潤這次見到尤坤,眼睛壹亮,熱情地招呼尤坤,請他們進來坐。後來,坤被送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就多了,每次坤逸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開心。有壹天,陳景潤關切地問佑坤,他住在哪裏?妳有男朋友或者家庭嗎?余坤沒防備,就直截了當地說:“不,不,還早呢。”後來,於坤也很關註這位中國數學家,兩人相愛了。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陳景潤這個被稱為“傻逼”和“怪人”的數學家有了壹個溫暖的家。陳景潤夫人在撫摸於坤的陳雕像。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天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兒子叫陳佑威。“陳佑威”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是他和妻子各自的姓氏,而魏則希望它能對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陳景潤對獨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地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讓孩子自由成長,讓他的思維方式更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只有有個性才能成才,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都是靠個性的發展取得成功的。陳景潤希望他的兒子將來成為科學家。陳佑威天生聰明。每當他拿起壹個玩具,他都好奇地把它解剖——拆開來看個清楚。壹個玩具幾十塊錢,壹個母親會拉下臉嚴肅地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身邊,說:“小孩子好奇是好事。他拆開玩具的能力證明他有求知欲,能研究問題。父母應該支持他。”兒子上小學後,經常和陳景潤聊自己的事情,學習,工作或者和同學的交往。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對孩子進行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應該因人而異,在不同的環境和性格下,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應該是不同的。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與眾不同的地方。陳景潤和於坤高興地說,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方法。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

陳景潤在福州華英中學讀書時,有幸聽了清華大學轉來的數學老師沈媛的課。他給同學們講了壹道世界數學題:“大約200年前,壹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縮寫為1+1。他壹生都沒有證明過,於是寫信給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忙證明這個難題。收到信後,歐拉開始計算。他至死都在努力證明這壹點。後來,哥德巴赫帶著壹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哥德巴赫猜想這個謎吸引了許多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數學界的壹大未解之謎。”老師在這裏也做了壹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女王,哥德巴赫猜想是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鐵壹樣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艱辛歷程...1953,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留校任圖書管理員。除了整理書籍和資料,他還負責給數學系的學生批改作業。盡管時間緊,工作忙,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研究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理論有濃厚的興趣,他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的數學專著。陳景潤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學習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以便直接閱讀外文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學習這些外語對於壹個數學家來說是驚人的突破,但對於陳景潤來說只是第壹步。為了讓自己的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天熱還是天冷,在那個不到6平米的小房間裏,晚上睡不著,專心學習,僅計算好的衛生紙就足足裝了好幾麻袋。從65438到0957,陳景潤被調到中科院的研究所。作為壹個新的起點,他更加努力地學習。經過10多年的計算,1965年5月,他發表了論文《大偶數表示壹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得到了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好評。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成了壹本數學書,叫做“陳定理”。然而,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知道商品的分類,有些商品叫不出名字,因此被稱為“白癡”和“怪人”。兩位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描述了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我得了絕癥。細菌正在吞噬我的內臟。我的頭腦已經到了疲憊的地步。我的身體真的支持不了!只有我的腦細胞極度活躍,所以我無法停止工作。我停不下來。..... "對於陳景潤的貢獻,我國數學家曾說:陳景潤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意味深長地對人們說:“中國有壹千個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多好啊。”。陳景潤短篇小說:陳景潤出生於壹個貧窮的家庭。他媽媽生他的時候,他沒有奶水,靠向鄰居借米湯度日。上學的年紀,因為在郵局做文員的父親工資太少供大哥上學,母親還要背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掙錢。就這樣,平日裏照看3歲弟弟的重擔就落在了肖景潤的肩上。白天,他領著小哥哥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晚上弟弟放學的時候,求他把數學告訴他。大壹點的我擠出空檔幫媽媽下地幹活,忙著練習寫字和微積分。看他好學,媽媽把他送到城關小學。他雖然瘦瘦的,但是很努力,成績很好,讓有錢人家的孩子嫉妒,踢他。他打不過那些人,就哭著回家,要求退學。他的母親撫摸著他的傷口說:“孩子,我們受欺負只是因為我們窮。”妳要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然後他們就不敢欺負我們了!”蕭景潤擦幹眼淚,又去寫作業了。從此,他再也沒有流淚,把身心的痛苦變成了學習的動力,成績壹直拔尖。最後以全校第壹名的成績考上了三原縣初級中學。初中時,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別關照:壹位是年近六旬的語文老師,是教授。他目睹日軍欺淩,國民黨卻節節敗退,感到痛心疾首。可惜他老了,把希望寄托在下壹代身上。看到陳景潤勤奮有為,經常把他叫到身邊,講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鼓勵他好好學習,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們說話經常含著淚,陳景潤也含著淚說,長大了壹定報效祖國!另壹個是30歲以下的數學老師,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知識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壹本教材,只用了兩周就上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壹般,就格外用心地多告訴他壹些,進壹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絕對不行的,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此,陳景潤更加熱愛數學。直到初中畢業,我壹直保持著數學全優的記錄。祖國光復後,陳景潤考入福州華英公學就讀高中。在這裏,他有幸遇到了讓他終生難忘的沈淵先生。沈先生曾經是清華大學航空系的系主任,也是陳景潤的班主任,他也教數學和英語。沈先生知識淵博,很有說服力,他的同學都喜歡聽他的講座。有壹次,沈老師想出壹個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開始數,陳景潤趕緊小聲說,“53人。".全班都被他計算的速度驚呆了。沈老師看著這個不愛說話,衣著不整的學生,問他怎麽弄的。陳景潤臉紅了,說不出話來。最後,他用筆把方法寫在了黑板上。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很好,就是不敢說話。讓我幫他!”沈先生講完後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比西歐早1000年,南宋秦對“聯立壹次方程”的求解比瑞士數學家歐拉早500多年。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希望妳以後能創造更大的奇跡。比如有壹個哥德巴赫猜想,這還是數論中的壹個未解難題。人們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寶石。妳應該脫下來!“課後,沈老師問陳景潤怎麽看。陳景潤說:“我可以嗎?沈老師說:“既然妳能自己想出‘韓信點兵’,將來妳就能撿到那顆珍珠: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天晚上,陳景潤睡不著,他發誓:不管成功與否,長大後壹定不惜壹切代價努力!

華與陳景潤的師生關系

1985,12年6月,華訪日期間突發心臟病,在東京大學的講壇上突然倒地,結束了他為祖國數學事業貢獻的壹生。消息傳來,舉國悲傷,、陳景潤和華都病了。

跑是如此悲傷,以至於他不能停止哭泣。他壹直說:“華老走了,支持我、關心我的恩師也走了。”6月2日,華骨灰安放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此時的陳景潤已經久病纏身,既不能行走,也不能獨立站立。數學所的領導和同事都勸陳景潤不要去,但陳景潤說:“華老就像我的父母,我感恩如山。我必須見我的老師最後壹面。”在他的堅持下,家人幫他穿好衣服,穿上襪子和鞋子,其他人擡著他下樓。在八寶山,大家都建議他先坐在車裏,儀式結束後再幫他向華遺像的骨灰盒鞠躬,但陳景潤堅持和大家壹樣站在旁聽席上。因為參加儀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三個人開車,壹左壹右,後面壹個人扶著。就這樣,陳景潤壹直堅持到華骨灰撒海儀式結束。追悼會開了40分鐘,他站了40分鐘,他在哭,哭了40分鐘。華對陳景潤很好,陳景潤視華為“壹日之師,終身之父”。師生情長,是數學界的美談。1956,廈大請數學所管將壹份手稿交給華。華從這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輕人手裏接過壹篇稿子,吃了不少苦頭。看完之後,他非常驚訝,並稱贊這個年輕人,他願意動動腦筋,深入思考。這個年輕人就是和華齊名的陳景潤。回憶起在中科院工作的日子,陳景潤說,我走出了壹個學校圖書館的狹小世界,頓時置身於壹個全國著名專家雲集的專門研究機構。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感覺如魚得水。在數學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華教授的親切指導和幫助下,充分領略了當時世界上最前沿的數論研究成果,使我精神為之壹振。當時數學所就數論進行了多次討論。經過壹番努力,我寫了許多論文,如華林問題和圓內積分問題。這些成績也凝聚著華老的心血。他為我做了很多工作,親自修改我的論文。我的每壹步都離不開華老的幫助和指導。是華老的教導和熏陶,激勵著我壹步步走向解析數論的前沿。他是培養我成長的老師。華指導學生的方法主要是自學,指定壹些書籍閱讀,參加壹些討論課,平均每兩周和學生談壹次專業。在權威人士的帶領下,不同學科的人討論同壹個話題,這是華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壹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華的好朋友塞爾伯格曾說:“如果華在二戰後留在美國,像他的許多同胞壹樣,毫無疑問,他會在數學上做出更多的貢獻。另壹方面,我覺得中國回歸中國很重要。很難想象如果他沒有回國,中國的數學會是什麽樣子。”現在無法猜測中國的數學會是什麽樣子,但有壹點是肯定的。如果華沒有回到中國,陳景潤的命運和經歷將會不同。正當陳景潤利用數學所的優勢努力工作的時候,1958年,全國科教系統發起了所謂“白旗”政治運動,華、張宗穗等人在數學所全體大會上被痛斥為“大白旗”。批判的重點是華的所謂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陳景潤也受到牽連。華不僅給予陳景潤學術上的指導和幫助,還教導他的學生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如何選擇人生道路。文革期間,“四人幫”派遲群到陳景潤那裏搜集華的黑材料,要陳景潤出面揭發華“竊取他的成果”。證據是,1957年,華的《論堆的素數》再版,吸收了陳景潤的成果。不過,華在《堆素數論》第二版的序言中寫道:“借此機會,向或指出錯誤或給予幫助的嶽敏儀、、、魏道正、陳景潤等同誌表示感謝,沒有他們的共同努力,第二版不可能這麽快出版。”陳景潤婉言拒絕了遲群。他單獨找到華老的學生陳德全,如實告訴他:“池群要我揭發所謂華老師盜用我成果的問題。我該怎麽辦?”這是壹個棘手的問題。陳德全壹下子想不通陳景潤的用意。他試探地問陳景潤:“華老師是不是偷了妳的成果?”陳景潤果斷回答:“不會”陳德全暗暗松了壹口氣:“那就實話實說,反正實事求是。”陳景潤也許沒有很高的政治理論,也不會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對老師、對祖國的熱愛,但他的良心告訴他,從事科研、尊師重道沒有錯。他決定決不做任何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也決不恩將仇報。當有人要求他再次揭發華老師抄襲時,他斷然拒絕。有人威脅他:“我們已經掌握了證人物證。”陳景潤斬釘截鐵地說:“既然妳有證據,妳要我揭發什麽!”陳景潤正是用他的良知和善良保護了他的老師,維護了黨和國家的利益。後來,華和陳德全出門,路過陳景潤的醫院。陳德全建議去拜訪陳景潤。由於避嫌,華沒有下車,他委托陳德全去迎接陳景潤。陳德全回來後,轉達了陳景潤的話:“華老師永遠是老師,池群沒有說過那樣的話。”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陳景潤兩次出國訪問講學。出於對老師的尊重,每次出訪前,他總要去中國老家道別,求教。華曾對隨行的陳景潤和說:“景潤的工作是建國以來我們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最好成果。”陳景潤謙虛地說:“謝謝華老師。妳過獎了。都是華老師的栽培,才有了今天的我。”坐在壹旁的華太太忍不住插嘴道:“京潤夠勤快的。妳剛才沒回來,過幾分鐘他就拿出書來看了。”華贊許地看著學生們,滿意地點點頭。華也很關心他的得意弟子。在1984,華得知陳景潤得了後,非常激動和難過。他說:“妳不能讓陳景潤得這種不能工作的病!”華在1985訪日之前,曾親自看望正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的弟子陳景潤,並對他說:“經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內科)檢查,我可能也有病。等我回國後,我們都會在這裏住院。”誰知,這壹面卻成了陳景潤和華老師最後的告別。陳景潤高度贊揚了他的老師。1973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盛贊導師華是壹位偉大的數學家,並希望他在數論研究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他想到應該用Google Logo紀念陳景潤的生日。

花太多時間在數學上很可惜。華很少評價他的學生,更何況他的學生那麽多,評價不當很容易導致誤解。他最多只是在個別對話中偶爾說話。華曾單獨對說:“在我學生的作品中,最令我感動的是(1+2)。"當王元提到他的學生的其他壹些純數學成果時,他仍然重復著:"最讓我感動的是(1+2)"。

接受采訪

1991北京電視臺《祝妳成功》欄目的壹位記者曾經問過陳景潤“人生的目的是什麽?”陳景潤說:“是奉獻,不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