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三楚勝境的古代建築黃鶴樓有哪些特征?

三楚勝境的古代建築黃鶴樓有哪些特征?

三楚勝境“天下江山第壹樓”黃鶴樓、“楚國晴川第壹樓”晴川閣與“天下知音第壹臺”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聳立於湖北武昌蛇山峰嶺之上,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立三鎮而互峙的雄姿。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始建於三國時期的223年。

唐代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於詩人崔顥傳世名作《黃鶴樓》。

宋代之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1868年重建,但只存在了10多年。後來修建的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

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淩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

唐代詩人崔顥的詩作《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為千古絕唱,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壹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黃鶴樓瀕臨萬裏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遊覽勝地。

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遊、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裏瀏覽,留下了大量的詩歌、詞作、楹聯、碑記、文章,其中“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山河縮地來”的楹聯形象地寫出了黃鶴樓的氣勢與地位。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晴川閣與武昌黃鶴樓夾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

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時期,是當時的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議興建的,命名中的“晴川”兩字取唐代大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

該閣自修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

最後壹次是在1864年由漢陽郡守鐘謙重建。復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壹水騎樓,匾書“晴川閣”3字。

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其底層面闊5間,通長20.8米;進深4間,通寬16米。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

晴川閣顯示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淩空卷曲,神采飛動;

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是荊楚大地著名的遊覽勝地,位於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它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壹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俞伯牙,極善鼓琴。

壹次俞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幹,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於是,俞伯牙鼓琴詠誌。

撫琴小段弦即斷,俞伯牙便知有人竊聽,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鐘子期。

俞伯牙調好琴,沈思片刻,撫琴壹首,誌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誌在高山。”

俞伯牙又撫琴壹首意在流水。

鐘子期又贊道:“美哉!蕩蕩乎意在流水。”

俞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為摯友,約來年再會。

第二年,本是俞伯牙會子期之時,不料鐘子期卻已不幸病故。

俞伯牙悲痛萬分,在鐘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終後,俞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萬分,頓感曲藝無意,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誓今後永不鼓琴。

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

至北宋時期,人們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後歷代屢毀屢建。

清代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

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

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3字刻於大門門楣。

古琴臺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我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壹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