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四大書院是什麽?

四大書院是什麽?

1.四大書院

中國四大書院

包括:衡陽石鼓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石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它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五年前創立於唐元和,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

書院的主要建築有武侯祠、李中傑祠、大觀樓、七賢祠、合江閣、渝北閣、葉靜堂、靈興門、朱令洞等。蒸水出環往右流,湘水往左流,雷水在前流,三水交匯,順洞庭而下。

而石鼓就在其中,過河,秦然無動於衷。衡州有三景:石鼓、江山繁花、朱令洞千詩、草橋百酒派。

石鼓書院有壹個約兩米高的石鼓。晉代耿中楚《觀石鼓書》曰:“壹石之音隱,雷震九天。”

北魏李道元《水經註》雲:“石鼓高六尺,湘水穿之,鼓聲為兵變之事。”石鼓山又陡又直,景色奇特。被譽為湖南第壹勝景。

名城衡陽,人文薈萃,石鼓文脈綿延千年。石鼓書院是壹所千年學府,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該書院曾多次擴建和改建,包括蘇軾、周敦頤、朱、張騫、、鄭翔、詹若水、、鄒首義、毛琨、匡敏本、趙達州、林等人。

諸葛亮、羅漢、李道元、齊瑩、宇文宣、杜甫、陸問、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範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陸續來到這裏,或講學,或寫詩作筆記,或在墻上刻字,或發現壹輛攬勝,蔚為壯觀。石鼓書院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曾壹度興盛千年,在官民皆知,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中享有極高的地位。

俗話說“蒸石時,湘攻錯玉,鼓聲如衡陽嶽震南天”!可惜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被日軍炮火摧毀。2006年6月,衡陽市石鼓書院重建。

石鼓的名字說石鼓四面空空,形似鼓,故名。北魏李道元《水經註》曰:“山青圓,如其鼓,山純石無土,故名其形。”

另壹方面是因為它三面環水,水花打在石頭上,其聲如鼓。晉初《觀石鼓》詩曰:“石之聲隱,雷震九天。”

從《水鏡筆記》來看,秦以前,史書中就有石鼓的名稱記載。在這座山的北面有壹個山洞,名叫“朱令背洞”。《水經註》“若有石鼓六尺長,湘水經過,必有戰事”,意思是“朱令背洞”中若聽到湘江水的聲音,必有戰事;《瀟湘聽雨》記載,此洞為“靈洞”,“真仙遺跡”,在此祈福生子,治病。

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年(215),吳侯諸葛亮住在石鼓山,監管零陵、長沙、桂陽的軍稅。於是,後人在石鼓山南建武侯祠(據徐霞客遊記),後移至石鼓山上李中傑祠側,改名武侯祠。寺內有張南軒的《武侯祠》(楷書),在抗日戰爭時期丟失。

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於文宣在石鼓東岸修建西溪作為旅遊景點,東西海岸墻壁上刻有“東崖”、“西溪”字樣;天寶年間(742~755),著名道士董楓首先在“朱令後洞”定居,修煉九華丹。杜甫《憶苦行》詩中有壹句“憶衡陽董石蓮”。懶惰、殘疾的僧人常來洞內居住,又稱諸靈仙洞;“詩聖”杜甫於大歷四年(769年)三月中旬和大歷五年夏兩次到達衡州城,每次都是在石鼓山腳下上岸離開,在那裏留下了幾首詩。杜甫第二次離開衡州時,死在雷水旁的方田驛(今耒陽市高爐鄉龍王廟),終年59歲。

德宗貞元三年(787),宰相齊瑛被貶衡州為刺史,在山東建亭,名“合江亭”。順宗永貞元年(805),大文豪韓愈從廣東到湖北,途經衡州。齊瑩請韓愈為這個亭子寫下了著名的《合江亭序》。“紅亭枕湘江,蒸水將留。

鳥瞰森林,視野開闊,綠意盎然。.....”,後人為紀念韓愈而建“青網亭”。

地廣人傳,石鼓聲名大振,成為後世文人騷客的朝聖之地。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被譽為“唐代八大詩人之壹”的衡州刺史盧溫在任期間,對賀江閣進行了擴建和修繕。衡陽秀才李寬(唐代,秀才是最高榮譽,相當於現在的“翰林”),在合江閣旁建了壹所房子,取名“求真”(李寬鐘秀才書院),在這裏認真讀書,成為石鼓書院的雛形。

刺史盧文參觀後,在《以龔夏題尋鐘秀才書院真跡》中寫下日記。978年,宋太平、興國之年,賜“石鼓書院”壹塊匾額,壹塊書房田(朱《石鼓書院》:“自唐、元初,州人於國初賜之。”

《中國歷代石鼓史》是壹個故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賜案文書總考額,結合朱子《國初錄》);宋至道三年(997),衡州縣人李時珍在石鼓書院講學,招收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書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集賢寺校尉劉玲在衡州任知縣。

這時,他向皇帝報告了石鼓書院的故事。宋仁宗看過後,送給他“石鼓書院”。隨著石鼓書院兩次被宋朝皇帝授予“獨門”稱號,進入了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與睢陽(又稱應天府書院)、嶽麓、白鹿洞並列為當時中國四大名書院之首。

當時國內很多知名人士。

四大書院是什麽?

中國四大書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始於唐代,盛於宋代。傳統書院主要具有講學、出版書籍、接待和訪問學生等重要職能。歷史上,嶽麓、白鹿洞、石鼓、松陽曾名滿天下。

嶽麓書院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嶽七十二峰最後壹座山峰嶽麓山下。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書院。北宋開寶九年(976),創建坦洲太守諸洞。

有5個報告廳和52個自習室。鹹平二年(999),巡撫李雲擴建並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

在時期,周式的《山居圖》以味道見長。祥符八年(1015),召見周,賜“嶽麓書院”。所以“書院天下皆知,鼓簡上堂者多”。嶽麓書院從創建到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903年)轉型為高等學府,歷時927年,歷經宋元明清。其原名不變,至今已逾千年,實不愧為“千年學府”。

培養大量的楚人才。南宋著名理學家主持書院時,朱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數千人,使嶽麓書院有了“瀟湘竹思”的美譽,在家鄉被稱為孔子講學之地。

書院大門上有“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側對聯為“唯楚有才,興於斯”。講堂正中懸掛著乾隆禦書“道南正脈”的牌匾,左右墻壁上有“忠、孝、誠、節”四個大字,高1.6米,寬1.2米。

左右走廊有清代歐陽正煥所寫的“工整嚴肅”的石刻。報告廳的屏幕正在出版張存的《嶽麓書院》。

報告廳前的中庭兩側有半自習室和教學大廳。半書房齋西是“響水派經堂”。

講堂後面有壹座禦書樓,樓前有兩座亭子,分別是準柱和祭泉。書院的主體建築左邊是文廟,右邊是百泉軒。

光緒二十九年(1903),巡撫趙二棄書院,改湖南高等學堂。民國元年學校廢棄,不擬在書院舊址創辦湖南大學。

1926年,湖南大學在書院舊址創辦。後來又被日本飛機轟炸了兩次,摧毀了翟舍和帝國圖書館。

1945後,劉世英等人主持修復。從1981大修到1986後,恢復了舊觀。1988,嶽麓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壹。

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坪山腳下,西有左毅,南有卓爾山,平臺周圍三座山,還有壹條中遊水(官道溪),沒有了集市的喧囂,就有了春石的勝利。原為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伯與其弟隱居之地。

李伯養了壹只白鹿,進出跟隨,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博是江州刺史。他在前隱居地建了壹個平臺種花,編號為白鹿洞。其實沒有山洞,只是因為他周圍有青山,看起來像山洞。白鹿洞因此而得名。

唐末兵荒馬亂,雅人們來此求學。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碧等人在此置田,聚弟子講學,名曰“廬山造園”。

宋初書院擴大,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奉命了解南康軍隊,到白鹿洞書院實地考察,征得孝宗同意,集資建房,藏書,聘名師,聚學生,親自講學,制定了五條教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被譽為“中國第壹書院”。從宋代到清代的700年間,白鹿洞書院壹直是中國宋明理學的中心。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曾在此講學。書院的廳堂亭臺雄偉,錯落有致,師生歡聚壹堂,宛如學城。

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至今仍有多次維修和辦學。19年底,中國政治經濟劇變,出現了教育改革熱潮。

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帝下令改革,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其優美,四山環繞平臺,古木參天,古橋穿溪,溶洞獨具特色。現在已經成為文化旅遊的壹面好鏡子。

。院內松柏秀美,花草爭香,環境幽靜優美。

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的歷史文化輝煌,有本地出土和外地征集的古青銅器、古陶瓷,有唐宋時期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劉公權、米芾、黃庭堅的書法拓片,明清時期著名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書畫卷軸,最珍貴的有五百羅漢、華嚴經、水晶佛珠,均為國家壹級文物。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登封市北2.5公裏的嵩山南麓,背靠季峻峰,面向雙溪河,故名。

建於公元484年,武則天封嵩山時將其作為自己的宮殿,到宋仁宗後正式命名為嵩陽書院。松陽書院的學術體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始於唐代,盛於北宋。直到清末才廢除書院制。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壹顆明珠,是中國古老的高等學府。宋代羅派葬薛城,程碩、司馬光、範仲淹等都曾在此講學,漢朝將領稱為“稀世珍寶”。

門外的大唐碑被譽為“嵩山碑王”。松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聞名,文化底蘊深厚,景觀獨特。

群山環拱,溪水潺潺,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色最清,石建築聞名文明。書院的主要文物是西漢的“將軍柏”和唐代的“大唐碑”。

在古代,松陽書院並不是簡單的指壹個院落,而是由壹個主院和周圍的幾個單體建築組成,地域分布比較廣闊。總的來說,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松陽書院建築,還有其他壹些屬於書院的著名建築,如天光雲影閣、觀瀾閣、川上閣和位於太師山虎頭峰西麓的松陽書院別墅——君子閣。仁智閣等建築在三公市南、七星嶺以南,書院西北的玉珠峰下。

應天書院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老城區東部。它的前身是晉代後期的楊雲。

歷史上的四大書院是什麽?

中國四大古代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江西廬山五老峰山下的山谷裏。唐朝時,喜歡養白鹿自娛自樂的李伯在擔任江州刺史期間,在其隱居地建了壹個平臺,稱為白鹿洞。宋初擴建為書院,屢廢。朱、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曾在此建校或講學。現存建築多建於清道光年間,其中碑廊有脾100余件,刻有朱手制書院的規矩,以及歷代建築和名人書法的記載。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嶽麓山東側山腳。北宋開寶九年,創建潭州太守諸洞,天禧二年,真宗授“嶽麓書院”。現存建築建於清代,有朱“忠孝節義”四字石刻。

石鼓書院:湖南省衡陽市北部的石鼓山。唐寬曾在此建宅求學,宋至道三年建書院。柳宗元、韓愈、範成大、朱、張載、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在此訪問或講學。如今,明清碑刻等文物已被辟為公園。

應天府書院:原址在河南省商丘縣。院址屬應天府管轄,故名。應該叫睢陽書院。原來,這裏是齊講學的地方。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建蠶室50所,藏書1500余冊,招收學員。範仲淹曾在此任教。自五代以來,醫院遺址已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