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學院派建築風格有什麽特點?

學院派建築風格有什麽特點?

學院派建築是西方國家18和19世紀古典建築和復古建築的統稱。因為建築是由官方建築學院控制的,所以得名。學院派把建築形式美的相對獨立性絕對化,孤立地研究建築的構成規律,使建築作品失去了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以下是我整理的學院派建築風格的特點。歡迎分享。

壹、什麽是學術建築?

19世紀,西方建築界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是復古建築和折衷建築。復古主義者認為,歷史上某些時期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如古希臘和羅馬,是無法超越的永恒典範。誰要建漂亮的建築,就要根據那些歷史建築去模仿。折衷主義者也認為建築師的工作是遵循過去的建築模式,但他們認為不必拘泥於某種形式和風格,而是將各種風格和技術放在壹個建築中。

在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建築潮流的影響下,建築師很少關註實用功能和結構技術。在他們心目中,壹切都是低人壹等的,藝術才是高的。這種建築思想的主導方面是唯美主義。當時的大本營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所以這種建築潮流也被稱為學院派建築。值得註意的是,新學院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建築學院,而是以建築類大學為基礎,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明顯不同的青年建築師或特殊身份群體的統稱。

二、學術建築的風格特征

1,以空間創造為主導,張揚個人體驗。

建築師作為事件的主角觀察、思考和設計建築。主導作品是建築師對建築空間的重新理解和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功能。建築不再是各種文化歷史意義或某種風格的載體,就像張玉鳳在他的杭城歷史博物館裏想解釋的那樣:“建築除了它自己的(空間)和它所使用的材料的材料屬性之外,不表達任何東西。”

對空間的不同理解造就了新學院派的壹系列個性化建築作品:蘇州大學鄭文學院王澍的圖書館試圖體現他對中國傳統江南園林建築的個人體驗;張永和的北京西蜀書店以“自行車”為載體,講述了壹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在何多苓住宅中,劉加坤創造了壹個由壹系列復雜的室內空間包圍的“天堂之井”;朱景祥將鹽城青少年活動中心定義為壹個橫向和縱向都通透的交流空間。

2.當地傳統材料的巧妙運用

王澍的夯土實驗和張永和使用膠合板、夯土等材料的實踐,都是希望用傳統的手段尋求當代建築的發展。何多苓的工作室采用磚混結構,磚的質量很差。談到這壹點,劉加坤說:“我不要求它的質量,就像農民建築隊的手藝壹樣。我只是把它當成家鄉的土特產,像地裏的莊稼。“事實上,低技術的使用也是新學院派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而且新學院派作品中的材料都經過了非常細膩甚至刻意的處理,在看似普通的處理中透露出壹種直白的美感和低調的張揚。此外,建築師還采用遮陽材料、通風豎井等簡單方法來適應當地氣候。

3.建築表現手法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

這種做法使得新學院派的作品在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的形式時保持了獨特的新鮮感,在高校中贏得了極大的喜愛,擁有眾多追隨者。作品的具體特征背後總有設計師的想法,新書院對建築和建築設計的看法也清晰地標識出其學術特征。在談到作品時,王澍說,他討厭“構思”、“創意”之類的詞,“這只是壹種心情或體驗”。這種說法也可以接受。下面我就借用他的“心情”這個詞,而不是用想法之類的東西。

4.壯觀的風格給人壹種舒適感

學院派的建築風格首先體現的是大氣,體現在大門、大窗戶、大進深、大屋檐,都讓人感覺很舒服。大屋頂下形成的半封閉空間,不僅可以遮陽擋雨,而且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這種氛圍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中“天人合壹”的思想。

5.強烈的藝術性

學院派建築風格很有藝術性,因為情感越強烈,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性是任何名家都無法比擬的,具體體現在四角飛檐傾斜,或欲飛,或欲浮,使建築(包括塔、樓)的沈重感看起來輕松,使凝固的東西看起來動了起來。如果說“氣氛”來自理智,那麽“憤怒”則來自情感。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附著在其上的雕塑或繪畫——裝飾藝術,它不能給建築本身帶來活力。

6.壯麗的

學院派建築的另壹個特點是宏偉。體現在玻璃材質的使用上,壽命長,色彩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下氣勢磅礴。它的高成本象征著財富和地位。可見,大氣、活力、豐富,不僅有其特定的色彩,也有其豐富的內涵。這三者的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建築傳統。

中國八大建築流派的特點

中國建築流派之壹:粵式建築。

永洱府是廣東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其山墻形似鍋耳,青磚、石柱、石板常被用作防火、通風的材料。外墻上有花鳥,非常可愛。

西關大屋平面布局狹長,利於通風,適應嶺南濕潤氣候。屋頂是架空雙瓦屋頂,可以防水防潮。門口有三門,即壹個低懸門、壹個椽子門和壹個硬木門,這是西關大屋的標誌。

中國第二建築學派:福建建築

“福建”就是福建。福建最受歡迎的建築是“土樓”。土樓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壹種民居建築,可以抵禦山裏的野獸和強盜。也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大型住宅形式。

這是多次民族大遷徙的產物,也體現了當時儒家思想下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樓的主要材料是砂質粘土、杉木和石頭。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點是中軸線對稱,順應山川走向和風向,順水流而成。土樓不僅有圓形的,還有方形和長方形的。

中國第三大建築流派:川派建築

川派建築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這些地方氣候濕潤,地上蛇蟲多,於是就演化出了壹種特殊的建築風格——吊腳樓。

吊腳樓由木柱支撐,樓板為框架。四面墻用木板或竹排搭建,然後抹灰。人住樓上,通風幹燥,樓下架空,養家禽或者放置農具。

吊腳樓有多種形式,如單吊、雙吊、四合壹等。根據不同的民族習俗,吊腳樓發展了苗族吊腳樓和傣族竹樓。

中國第四大建築流派:安徽建築

徽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壹,徽派建築是徽派中最廣為人知的壹種。徽派以青瓦白墻的印象而聞名。民居、祠堂、牌坊被稱為徽派的“三絕”,木雕、石雕、磚雕是徽派的“三雕”。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屋、祠堂、牌樓、園林等方面。其最具特色的風格是大量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體現了徽州的山地特色、風水意誌和地域美傾向。

徽派喜愛“高墻深院”,以深邃的天井為中心,四周高墻環繞,既能防賊又能讓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有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

錯落有致的馬頭墻可以有效阻擋火勢蔓延。

中國建築第五派:蘇聯建築。

蘇派建築流行於江浙壹帶,多為南向,喜愛曲折精致的風格。園林建築就是壹個優秀的代表。園林布局迂回有節奏,愛用山川,利用門樓亭轉折,跌宕起伏,舒緩神韻。

蘇式園林的布局追求壹個“隱”字。與歐洲園林相比,中國園林更喜歡藏而不露。這和江南文人愛含蓄有很大關系。

假山、水池、植被、門樓、窗、亭、閣相互配合,達到“變景”的視覺效果

中國第六大建築流派:京派建築

四合院是典型的北京風格建築。北京冬季寒冷少雪,春旱風沙大。所以四合院厚厚的屋頂和圍合的院落都是為了保溫、防寒、擋風、避沙。所謂四合壹,“四”是指東、西、南、北,“合”是指所有的房屋都圍在壹起,形成壹個“口”的形狀。經過數百年的建設,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都形成了獨特的北京風格。

四合院和四合院按照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長輩和老爺住的主房布置在中軸線上,晚輩在兩側的廂房和廂房。入口處有影壁,從外面看不到院內的活動。

宮是京派的另壹個代表。中國宮殿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大型建築群,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築類型。宮殿建築註重皇權的凸顯,地域等級劃分明顯。

故宮就像壹個復雜的四邊形,放大n倍,但在禮儀上要復雜得多,比如“前堂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舍”。豪華的裝修細節代表了當時最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中國第七所建築學院:上海建築

上海的傳統建築被稱為海派。有人把海派和北京建築學派、廣州建築學派並稱為三種建築。眾所周知,6000年前,上海的中心還是壹個汪洋。現在這壹片汪洋已經是高樓林立,人、商、文、學,都體現著上海文化、上海個性、上海風格、上海魅力。這壹切的外化,通過文化形態和建築發揚光大。

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在於其兼容並蓄的風度。它將西方的居住文化和當地的居住理念融入建築設計中。比如房型要迎合上海人的生活習慣,全家朝南,溫度適宜,采用低窗大開間采光,盡量引入景觀。在小區整體綠化上,以中歐經典庭院設計為基礎,建築風格註重新古典主義的形式美,沒有過多的裝飾。

上海建築的壹大特色是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上海的住宅建築,無論是政府還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都越來越重視自然環境。在上海的住宅區,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甚至連濕地緩坡、小橋流水都是家常便飯。在人文環境的建設上,與自然環境的建設相比,是薄弱的。比如商業網絡不成熟,醫療機構、學前教育、文化娛樂、銀行、郵局等生活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等。,需要我國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共同努力。

中國第八大建築流派——金派建築

山西派包括陜西、山西、甘肅、寧夏和青海部分地區,其中山西的建築風格最為成熟。

喬家大院,金碧輝煌,飛檐鬥拱,是山西城市建築的典型。有六個院落,三百多間房屋,隨處可見磚雕、彩畫、木刻,反映了晉商的穩定氛圍。

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晉建築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人們用足夠厚的黃土層挖坑居住,冬暖夏涼。洞穴的拱頂式結構符合力學原理,非常穩定。

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被深深震撼了。支撐其理念的是突出本土建築文化,有選擇地吸收外來建築文化。而建造者能夠找到兩種文化的最佳結合點,設計出有創意的、適合的住宅,才真正稱得上是理想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