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地鐵站及其周邊地上地下空間城市設計探討?

地鐵站及其周邊地上地下空間城市設計探討?

1簡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城市出現了壹系列的“城市病”,尤其是壹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區,交通擁堵、生活質量下降、環境質量惡化。與此同時,城市蔓延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極大地浪費了土地資源。為了緩解大城市中心區功能衰退、吸引力下降等“邊緣化”問題,提高城市功能運行效率,有效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開發大規模地下空間,實現城市“真立體”立體發展,是解決這壹問題的捷徑。目前,以地鐵軌道交通建設為主導的大規模地下空間開發正在中國悄然興起。以地鐵為發展軸的地下空間線性開發,結合以地鐵站為樞紐的綜合節點開發,必將帶動整個城市地下空間網絡的形成。然而,在大規模地鐵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註意到了壹些規劃設計之初意想不到的問題,以及實際使用中的問題。本文以靜安寺地鐵站及其周邊地區的開發為例,從城市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當前地鐵站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並從中吸取經驗,為該類地區今後的開發積累經驗。

2上海靜安寺地鐵站及其周邊開發簡介

上海靜安寺,位於南京西路西端,是集商業、商貿、高檔住宅、旅遊、購物、休閑、娛樂於壹體的魅力副中心。地鐵2號線在該區域設置靜安寺站(如圖1),在* * *,有5個出入口。其中,靜安寺下沈廣場將結合5號出入口建在靜安公園下。南京西路與華山路交叉口,車流量大,人車混雜,是該區域的交通瓶頸。遠期規劃中的地鐵6號線和地鐵7號線分別在華山路和常德路設站。靜安古寺結合軌道二進行現代化改造。區域內建起了城市900廣場等壹批商業建築行業,商業寫字間、高級酒店已經濕淋淋。他們的地下已經大規模開發,建了壹定數量的地下停車庫。該地區規劃建設的大型地塊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

3城市設計理論

3.1概念

由於城市系統的復雜性,作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不可逆演化過程,以及城市設計缺乏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目前城市設計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內涵。壹般來說,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物質形態和空間環境設計為形式,以城市社會生活場所設計為內容,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環境質量和景觀藝術水平為目標,以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為目的的規劃設計工作。城市設計貫穿於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即城市設計要從總體規劃階段進行到詳細規劃階段。

3.2內容

城市設計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工程設計型和政策過程型。前者以具體的方案設計為結果,壹般以規模相對較小、內容具體的空間地段為對象,如局部地段的城市設計;後者是基於政策導向,壹般是大尺度的區域或者整個城市,比如某個區域的城市設計或者某個城市的整體城市設計。目前,壹般情況下,同壹地段應采用上述兩種類型的城市設計。根據設計對象的不同,城市設計的內容和深度略有不同。以靜安寺地區城市設計為例,屬於地方性城市設計,其內容包括土地使用功能整合、道路交通系統、開放空間(地下開放空間)、步行系統、綠地保護、歷史保護、整體建築形態、街道剖面設計、城市形態等九個方面。

3.3概念

城市設計的概念概括為以下五點:

(1)體現城市性質,註重文化傳統;

(2)設計規模應與城市規模相適應;

(3)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4)強調以人為本,滿足公民社會的需求;

(5)註重資源節約,建設友好環境。

3.4原則

城市設計的壹般原則是:

(1)文脈:這個區域的背景是城市設計首先要考慮的。

(2)社會性和公共性:每壹個設計成果都需要公眾和社會的參與。

(3)過程:要註重合理的創作過程,而不是指導壹個固定的產品結果。

(4)累積性:需要幾代人朝著同壹個方向努力,才能最終完成壹個優秀的城市設計。

4地下空間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靜安寺地鐵站在開發和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目前我國地鐵站發展中首先出現的問題,具有壹定的普遍性。以下簡要總結靜安寺地區地下空間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4.1下沈廣場規劃設計中的問題

目前城市中心區的土地資源十分稀缺,市民對城市開放空間的需求很大,導致大量下沈式廣場的出現。同時,下沈式廣場作為采光、通風、集散和應急疏散的公共空間,被廣泛應用於地鐵站出入口。下沈廣場打造了全新的城市立體廣場空間,是集交通、購物、休閑、娛樂於壹體的多功能高效重疊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塑造“城市客廳”新形象。但就靜安寺下沈廣場而言,筆者認為存在以下不足:

4.1.1標誌

下沈廣場的地面上沒有明顯的標誌或標誌物。結果筆者實地考察時,靜安寺邊上並沒有發現下沈廣場,給使用的人帶來了很多不便。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下沈廣場作為“城市客廳”的形象。

4.1.2刻度

下沈廣場豎向深度過深,高寬比不符合美學要求(理論上高寬比應控制在D∶H=1∶1~1∶3之間)。實測壹直小於1∶1,所以在實際使用中給人壹種壓抑感。分析原因:地鐵2號線深度已經確定,為了打造到地鐵站的水平出入方式,下沈廣場只能保持與地鐵5號線出入口相同的樓層深度;另壹方面,如果要盡可能擴大靜安公園的綠化面積,下沈廣場的水平方向就會受到限制。因此,選擇目前的規模是上述因素相互妥協的結果。不過這種設計的效果最終還是要通過實際使用來檢驗的。從使用下沈廣場的人流觀察可以看出,流過的人多,很少停留,能坐下的人更少,可見吸引力不足。顯然,這種現象並不是設計者的初衷。

4.1.3地平線

站在靜安寺下沈廣場上環顧四周,天際線壹片混亂,沒有高大清晰的地標。就連最有特色的靜安古寺也被地面上很少使用的殘疾人電梯亭擋住了去路。這很容易讓下沈廣場的使用者迷失方向,產生焦慮、錯覺等急躁情緒。由此可見,下沈廣場的附屬設施和周邊高樓的選址規劃是值得認真討論的,天際線要組織好。

4.1.4環境適應性

地下建築的附屬設施,如地鐵站的風井、地下變電站的排風口等,壹直是設計者與周圍環境融合的難題。如果這些設施處理不當,不能與周圍環境融為壹體,不僅會破壞地面景觀,還會影響該地區的整體環境效益。將靜安寺廣場西北角的地鐵站風井設計成帶有音樂噴泉的水池,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將風井與周圍的公園、古剎融為壹體,吸引了大量的人駐足觀看。但從下沈廣場本身的使用效率來看,利用率並不高。它的設計形式、裝修、建築草圖、商業餐飲業態都需要重新考慮。

4.2周邊交通組織

目前開發地下空間的首要目的是解決中心區的交通擁堵。地鐵、地下車庫、地下車道、地下人行道的建設,可以有效組織人流、車流,實現地面人車分流,徹底解決交通瓶頸,進而支撐商圈的繁榮。目前,靜安寺地鐵站的交通組織存在以下問題:

4.2.1地下人行道尚未形成網絡。

只有設置地下人行道覆蓋地鐵站周邊壹定半徑,才能起到地下溝通的作用。就靜安寺地鐵站來說,跨華山路的地下通道還沒有建好。坐地鐵的人必須從華山路的壹邊垂直上下到另壹邊,在擁擠的路上等紅綠燈。

人車混雜,行走環境非常惡劣。結合軌道交通2號線,預留了地下通道。雖然地下通道早有規劃,但華山路與南京西路繁忙路口的瓶頸問題並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這違背了城市設計的原則:過程。即城市設計不是追求最終的結果,而是在實施每壹步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最好。靜安寺地鐵站的建設未能及時解決當地的交通瓶頸問題。

4.2.2地下停車場規劃建設不統壹。

由於該地區規劃建設時間參差不齊,控制標準和強度不壹致,部分建築配有地下停車庫,部分建築尚未開發地下空間;而且,即使建了配有地下停車庫的建築,其開發規模和深度控制也大相徑庭。這使得地下停車場之間很難相互連接,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同時,每棟樓都建有地下停車庫,不能利用停車道用地形成網絡,構成地下空間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錯綜復雜的地面出入口也會對動態交通產生影響。

4.2.3實施井下巷道的難點

規劃中,該區域地下將修建壹條連接大部分地下停車庫的地下汽車環路。但是,實施起來很難。因為該區域規劃中有華山路的地鐵6號線、常德路的地鐵7號線、烏魯木齊北路的地下公交道,使得該區域道路原本就緊張的地下空間資源更加緊張。說到底,在規劃設計之初,沒有全面考慮地下車道,缺乏全面的整體規劃和系統的規劃。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是設置半環(與該區域部分地下車庫相通),這樣地下車庫的規模效應會大大降低,對環境的改善也不會很顯著。如圖2所示。

4.3周邊地塊的開發

靜安公園和下沈廣場的結合很有創意。下沈廣場南側的伊美購物中心頂面高出地面約2米。結合靜安公園,堆土、種樹、種草,布置亭臺樓閣,構築公園的丘陵地貌,別具壹格。

歷史遺產靜安古寺的保護與地鐵站的開發同步進行。靜安古寺的地下壹層被開發為放置設備、存放經文等的房間。地下壹層東西兩側開發商業用房,彌補了商業的不足,改善了購物環境,滿足了香客的購物需求。成功實現了靜安古寺的現代化。

值得壹提的是該地區商業、商貿等大型建築的發展。由於良好的城市設計,九百城市廣場的建築體量、高度、裝修風格、建築小品、色彩都與古寺環境融為壹體。但在開發周邊建築時,沒有考慮建設的時間段,沒有統籌安排建設順序,使得原本可以解決的問題被無限期拖延。比如華山路西側在建的匯德豐廣場,從投標到中標,再到最終竣工,建設時間很長。這使得華山路地下過街沒有及時實施,交通混行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如前所述,合理的方式應該是提前結合地鐵2號線開發過街通道,後期再與德豐廣場地下主體工程銜接。

4.4開發管理問題

靜安公園和靜安寺下沈廣場屬於兩個不同的業主,靜安古寺和地鐵2號線也屬於兩個不同的管理集團。如何打破各自的權限和地域界限,實現不同實體的空間整合;如何制定公平的成本分配政策和合理的管理開發制度,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是開發管理的重要環節。不同業主之間的密切合作和協調將促進區域壹體化,節省建設資金,創造壹個高效和諧的環境。靜安寺地區的開發是這方面的成功範例。由於不同城市和地塊的歷史脈絡和建設背景不同,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統壹的標準。但有壹點是肯定的:不同功能劇情的融合。

5城市設計在地下空間開發中的整合

5.1地下開敞空間地上地下壹體化

下沈廣場作為地下開放空間,可與地下商場或地鐵站出入口融為壹體。要始終圍繞“為絕大多數公眾所喜聞樂見、老少皆宜”的“城市客廳”新形象建設理念,從選址、標誌、尺度、圍合、天際線、環境等方面精心設計,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統壹。建設高效的城市開放空間,真正為市民服務。

5.2建築與交通系統的整合

利用地下空間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實現城市立體空間的高效運行。依托軌道交通建設,在地鐵站周邊壹定範圍內開發建築地下空間,並由地下人行通道連接。同時與地鐵站、公交換乘、地下停車庫等互聯互通。,從而實現不同車輛的零換乘,方便快捷地到達各種建築物內部。地下停車庫統壹規劃,由地下環路連接,控制出入口數量,合理布局,實現地下空間資源集約利用,有效解決地面交通問題。

5.3人工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目前,在土地稀缺的城市中心,想保住壹塊像靜安公園那麽大的公共綠地,難度非常大。這得益於政府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城市設計的實施。為彌補中心區的功能缺陷和因占用綠地造成的建築空間不足,公共綠地下的地下空間應大面積開發為商業、服務、餐飲、娛樂、公共服務部門、市政基礎設施或停車庫,作為地面功能的補充。靜安寺下沈廣場和靜安公園的結合就是這方面非常好的例子。

5.4歷史傳統與新建築環境的融合

中心區的歷史保護會帶來很多問題:占用寶貴的地面空間;削弱中心區的商業、商貿等功能。給已經不堪重負的交通帶來額外的旅遊交通負擔。但是,壹個地區的文脈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歷史遺產中,所以老城區的設計必須把它的保護和更新作為該地區的特色來吸引遊客,提升該地區的知名度。因此,要保護歷史遺產,必須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開發地下空間資源,解決上述壹系列問題。靜安寺的改造和地下空間的利用是壹個成功的案例。

5.5新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整合

地下建築的壹些附屬設施,如地鐵站的風井、地下商店街的排風口、變電所的通風口等,應置於地面,並露出壹定高度。在該地區尋找安置點相當困難,與周圍環境處理不當會損害該地區的整體環境形象。比如日本長覺地下街的出風口就直接設置在馬路的壹側。雖然經過了裝修和設計,但仍然顯得突兀,沒有很好地融入周圍環境,損害了地域景觀。運用城市設計手法,將這些附屬設施與城市景觀巧妙融合,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靜安寺地鐵站西風井設計成帶音樂噴泉的水池,可謂壹舉兩得,事半功倍。

5.6土地使用功能整合

地下空間的開發,說到底就是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支撐地面功能,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因此,根據發展規劃和需求預測,需要建設在地下的設施,如交通、商業、基礎設施等,逐步轉移到地下,以支撐地面功能的正常高效運行。在地鐵站周邊,適宜建設大型地下換乘樞紐、便捷的地下步行網絡、連通的地下停車系統、富有吸引力的地下開敞空間、開放的綠地,以及歷史遺跡地上地下壹體化開發,營造友好的環境,實現地上地下功能壹體化,合理重組和集約利用資源,滿足市民工作、生活、居住和旅遊的需求。

6結論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已經成為我們在規劃設計中應該始終堅持的原則和努力追求的目標。因此,設計應該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體現對人性的關懷。另壹方面,“十壹五”規劃中提出的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對各項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地下空間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節約城市建設空間資源和改善城市環境上做文章,走向人性化。

地鐵站及其周邊的開發是我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核心節點區域。中國有很多案例。分析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有助於我們在以後的規劃設計中少走彎路。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組織和分配地塊內地上地下的功能,合理地連接地上地下設施之間的空間,優化空間資源的利用,從而達到壹物多用,最大限度地節約城市建設空間,達到最高效率。同時,將城市設計作為規劃設計的理念和原則,把握設計脈絡,突出城市(或區域)的特色,體現對人的關懷,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實現社會公平。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