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漂泊的精靈——閩臺漂泊的精靈文化

漂泊的精靈——閩臺漂泊的精靈文化

拜神是福州元宵節期間的壹項民俗活動。在福州閩侯、連江、亭江、長樂等地看訪神。

習俗,各有特色,各有不同,又相互聯系;也類似於莆田、閩南、臺灣省的“繞境媽祖”、龍巖古田的“遊大龍”等壹些活動。本文要描寫的是福州連江縣嚴琦的遊神習俗活動。

拜神是蓮江村正月舉行的民俗活動,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是遊神的時候,成為農村“過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壹。

在雁棲村,遊蕩的神靈以“社”為單位,用大轎子擡著五帝之神,還有神靈下屬的竹“骨”神,如童氏兄弟、無常、將軍等。,分別由人手持,在鑼鼓鞭炮聲中繞村遊行。場面很溫馨。屆時,村民們會用竹制“骨”像將五帝擡至各村,進行民間傳說中稱為“逐疫沿門”的壹系列象征性儀式。更多的人會借此儀式許願,祈求神靈幫助他們實現夢想。儀式將從晚上持續到深夜。

在遊神開始之前,村裏每家每戶都會在祠堂裏擺好供品,點上紅燈籠,點上貢品,迎接遊神的到來。屆時,女性會在遊神經過的地方“拾香”。所謂“接香”,就是有人在每壹個偶像和五帝面前拿著香爐供人們燒香;並燃放鞭炮煙花迎接他們。

遊魂隊的領隊是村裏閆家的長子,提著壹個大玻璃燈籠,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走在隊伍最後的是擡著五帝的人群。轎子上有轎子人寫的燈籠,上面寫著“百子千孫”。他們面前是傳統的鑼鼓,後面是鑼鼓聲。中間是童氏兄弟(也叫胖哥胖姐)、黑白無常(壹高壹矮)、四將軍、壹個老師、壹個書生;他們身後跟著不同的帶著燈籠的“棍棒”,有的打扮成“八仙”、“八將”、“七仙女”;值得壹提的是,遊魂和遊燈的結合是雁棲燈會活動最有特色的地方。

因為寶貝哥和黑無常都是矮個子,所以全程活潑可愛。給家家戶戶拜年,小弟弟是主要角色。有些大腕,比如四將軍,比較嚴肅穩重。主要表現之壹就是規定行走步伐為“壹般步”(可以看PPT作業視頻)。眾神排成壹列,帶著不變的表情巡視著它的“領地”,祝福著它的村民。從遊魂隊的前端到尾端,相隔十萬八千裏,遊光隊的燈光明亮,近看看看不到尾部;從遠處看,它像壹條盤踞在鄉間的長龍,非常壯觀。

嚴琦的遊魂分兩個晚上,正月十二和正月十三。十二天在邊境周圍,十三天在寺廟周圍。遊覽主要是在雁棲故土,按原計劃路線行進,從吳縣皇帝宮(雁棲禮堂)出發,終點在顏氏宗祠。圍廟是指五帝回到他們出生的地方——雁棲虎山寺,也就是最早的五帝被供奉在虎山寺,後來被村民歡迎回來,供奉在村裏。

據家屬說,當時我們村和隔壁村爭奪祭拜五帝的權利。後來憑著我們的機智和謀略,把帝王們迎回了村子,充分體現了我們對帝王們的信仰。而且繞廟也充分體現了我們老鄉的傳統文化意識,深深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人。

隨著鄉村社會的發展,流浪精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記得小時候,我去流浪。我帶了自己的燈籠,紙做的,裏面點了蠟燭。如果刮風下雨,蠟燭就會熄滅,給遊魂隊帶來很多麻煩;神仙的衣服也比較寒酸,皇帝的主座是木質的,做工比較粗糙。後來燈籠發展成玻璃,天神的衣服也更新了,皇帝的主座也相應改造。

這幾年流浪神的團隊可謂高端高檔次。流浪神隊已經換成了燈光制作。神遊的人都穿著統壹定制的帽子和衣服,神上的衣服有了質的飛躍。皇帝的主轎子也變成了鋁合金玻璃和霓虹燈裝飾的大轎子。但是,好像沒有以前那麽多人四處遊蕩了,很可惜;謝天謝地,還是有很多人會在流浪期間回來參加的。

時代變了,社會發展了,但流浪的本質沒有變,它的願望和含義沒有變;這就需要我們的後代在繼承和發展民俗遺產的同時,深入了解文化氛圍。個人認為,這次“遊神”習俗活動所蘊含的文化氛圍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遊神”是福州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異和福州文化的獨特性。

其次,“遊神”活動大大增加了節日的氣氛,豐富了人們的娛樂活動;這也使得“遊神”活動作為壹種文化民俗活動,超越了自身的存在,凸顯了其壹定的娛樂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神遊》再次深深寄托了人們的願望和期待:

(1)祈求國家富強、人民安全、風調雨順、消災辟邪、財源滾滾的新年願望。

(2)宗族的期望是祖先回歸祖籍,人口興旺,社會安寧,村落和諧。

(3)具有增強宗族凝聚力,促進人們聚在壹起的向心力。

再次,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消費需求上;在“流浪神”時期,人們花了無數的錢購買煙花、鞭炮和貢品。人們喝酒慶祝、安排宴會等餐桌消費也相當巨大;以及壹些外國客人朋友,他們會親自來這裏見證“遊神”,這也增加了村子的旅遊收入。

註:閩臺特色的遊魂文化,以福建省長樂市、福州市、臺灣省省最為繁盛。其中,由於大陸的壹些歷史事件,只有臺灣省在遊神民俗文化的發展上做得最好,甚至把遊神民俗文化推廣到了全世界。每年都會舉辦偶像大賽,甚至國慶等節日慶典都有流浪神的參與。臺灣省的廟會非常繁榮。每年,大大小小的寺廟都有不同規模的祈福活動,如繞境、上香、剪香等。廟會周邊地區往往呈現出廟會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陵廟則是回到祖廟或莊廟去人群廟進香,代表著不同廟會之間的互動關系。

廟會活動中,除了各寺廟的神聖轎子,還會有信差、道關、儀仗、藝館、燈籠、傘、陣頭,往往綿延數公裏。除了專業的表演團體,還有相當數量的由當地人組織的藝術展館和戰鬥頭。目前也有各條戰線的資深藝人到初中、小學、大學或社區教授傳統民俗,如宋江陣、十二老太太、牛莉陣、官將、八將等。

在南臺灣省,君主信仰盛行,廟會常與王船儀式結合舉行,如著名的南瀛五香儀式、東港迎王平安儀式、南潯天府君主生日幾個月的香火。在臺灣省中部,大甲的媽祖是最著名的各地朝聖地,而北臺灣則是最著名的三峽祖師生日、芒嘎青山宮的青山王生日、大島城下海城的神廟、大龍洞保安宮的廟會。徘徊在日本橫濱中華街

媽祖節

在媽祖廟的儀式之後,具有傳統特色和氣勢的媽祖奇跡遊行在橫濱中華街街區舉行。當地僑界有大量華僑前來參加這壹祭祀活動。中華街上的商店,主要是餐飲企業,沿街擺放了供奉媽祖的香燭、瓜果等供品。許多虔誠的媽祖信眾也在街上排隊,跪下迎接媽祖的神跡,祈求平安幸福。

2007年,橫濱中華街的第壹屆媽祖節吸引了許多來自臺灣本島的信徒,那裏媽祖香火鼎盛。總護法的儀仗特色和他們帶來的傳統廟會樂舞“舞鼓陣”成為遊行隊伍中最出彩的內容。

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特色的“媽祖節”也吸引了無數日本市民前來湊熱鬧。雖然媽祖信仰對他們來說有些陌生,但看了街上散發的簡介和現場的盛況,人們也受到感染,為遊行喝彩。

2006年3月剛剛落成的橫濱媽祖廟,和擁有百年歷史的橫濱中華街關帝廟壹樣,成為維系當地華人親情的有力紐帶。再加上日本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越來越多,香火蓬勃發展。今年橫濱華僑的新年倒計時活動,以及傳統的“燈會”活動,都把主會場安排在了媽祖廟。

關帝祭祀

這是壹座歷史悠久的關帝廟,是在日本打拼的中國人建立的。橫濱中華街關帝廟活動組執行主任兼組長謝成發得知這個“東亞文化之都”新年敲鐘祈福活動後,立即表示願意參加。

中華街關帝廟相關人士介紹,1859年橫濱開埠時,橫濱中華街就形成了。當時,許多中國商人和工匠來到橫濱,在外國人的住處開始了他們在外國的生活。早期在橫濱打拼、聚集在唐人街的華僑,對唐人街的經濟文化形成影響很大。

1862年,壹個中國人捧著關羽的木像,在橫濱中華街關帝廟的現址,立了壹個小祠堂,這就是中華街關帝廟的開始。

1871年,橫濱華僑捐款,關帝廟正式建立。橫濱的關帝廟裏供奉著許多神靈,包括主神關帝盛駿、玉帝、大地母親、觀音菩薩和福德沈正。

華僑背井離鄉,生活不安,關帝廟就成了他們祈求生活平安、事業興旺的精神支柱。

中華街成為橫濱繁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帝廟見證了幕府末期以來橫濱華僑華人經歷的艱難歷程。

橫濱中華街關帝廟歷經多次變遷,1886年修復,1891年全面整修。關帝廟用琉璃瓦裝飾,裏面雕刻精美,關羽的遺體是專門從香港運過來的。此後,橫濱中華街的關帝廟每年都會舉行關帝廟紀念和關帝生日活動。

關帝祭祀中,農歷五月十三日關帝生日最為興盛。6月5日1876,《橫濱每日新聞》報道了關帝廟前壹天(農歷六月四日、五月十三日)的活動,如裝飾漢高祖的八字燈籠、打燈籠等。

《橫濱盛世》(1903)中也有這樣的描述:“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展現了關帝祭祀的非凡景象。官地的生日也被列為橫濱的傳統節日之壹,在官校院內參觀社寺的商業指南上(1913)。

1911四月,中華街關帝廟隆重舉行橫濱關帝廟建廟50周年慶典。

2011 7月26日,橫濱中華街慶祝關帝廟落成150周年,上演了壹場盛大的化妝遊行。

馬來西亞柔佛州柔佛寺

柔佛古廟主要供奉五神,即:

田璇神(師父)(第壹個進古寺祭拜的神,潮州派掌管)

洪憲皇帝(洪)(左,掌管福建幫)

天帝(右,掌管客家人)

帝華光(主神兩側,掌管兩廣幫)

趙元帥(主神兩側,掌管海南幫)

此外,還有另外四塊牌匾,分別是“福建弟子”(1873)、“趙廣公館”(1873)、“客家人信托”(1874)、“瓊州公館”(1882)。廟裏至今還供奉著觀音女神、風雨聖人、速報大師、帝令和英烈主牌。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天神們會連續三天出巡拜神,這是新山每年都會舉行的盛大活動。柔佛古寺是新山五群華人崇拜的寺廟。是新山早期華人社團的核心組織。就像後來的CCBA和現在的中華總會壹樣,它是新山華人同胞的最高領導機構。

1922年,柔佛僑務所成立後,古寺歸其管轄。二戰後,華人協會成立,隸屬華人協會。從1945開始,成立“柔佛古寺管理委員會”,負責古寺事務。

鑒於柔佛寺的歷史價值,中國柔佛山協會應被很好地保存下來,作為未來歷史學家對中國開拓和建設柔佛山歷史的考證。因此在1981啟動了古寺修復工作,但直到1990才正式開展修復工作,並於1994年8月6日舉行了古寺修復開工儀式。

修復工程於1995年2月底完成,歷時18個月,耗資150萬元。現在,這座古廟煥然壹新,矗立在新山的中心。並於1996年10月20日(農歷九月初九)舉行了眾神歸廟開光的慶典。

美國肥城唐人街拜神

美國費城唐人街猴島民俗文化中心舉辦的民俗文化節是費城唐人街壹年壹度的盛大活動之壹。本次文化節是福建春節後的傳統祈福儀式,旨在紀念和保護始祖張將軍,同時弘揚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提升華人影響力。

在猴島民俗文化中心主席張文琴和張子愛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從13街嘉藤街所在地的文化中心出發,在10街上向南拐,最後來到拱門街的唐人街牌樓下。

遊行聚集了費城、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的猴島居民..成員們手捧花籃和條幅,有的裝扮成將軍,有的擡著有神像和雕像的轎子;民樂隊、舞獅隊在舞蹈,展示中國傳統民俗;西洋管樂隊中西合璧,演奏中國民樂,近千人的遊行隊伍,在唐人街警察局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地行進到巨型舞臺前的主祭祀區。

主祭祀區有30多個香臺,擺放著三種動物和水果。人們在香臺前燒香祈禱,祈求鄉村風調雨順,唐人街平安穩定,人民幸福,家人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