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對現代工藝美術了解...急需...

對現代工藝美術了解...急需...

20世紀後,中國的工業化步伐由起步而逐漸加快,造物方式也逐漸由手工制作轉向機器制造。機械化大生產造成設計與制造、制造與銷售的分離。由此,旨在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替化為產品的形式的工業設計逐漸成為中國現代工藝的主要成分。

中國現代工藝是從圖案學與圖案設計起步的。“圖案”壹詞最早由日本引進,其內涵在中國壹開始就縮斂為美學的裝飾意義,成為產品表面的裝飾或商業美術的裝飾圖案畫。這種認識導致現代圖案學研究和圖案設計在20至30年代廣泛開展。壹時許多美術專業學校設立了圖案系科或圖案課。陳之佛編寫了中國第壹部現代圖案教材-《圖案講義》,並在上海建立尚美圖案館,為廠家提供設計方案。以後他還編著出版了《圖案ABC》、《表號圖案》、《圖案構成法》等專著。雷圭元也著有《新圖案學》、《新圖案的理論和作法》等專著。其他壹些工藝美術家、教育家李有行、張光宇、程尚仁、柴菲、蕭劍青、吳仁敬等都積極倡導或從事圖案學的研究和創作設計。圖案學的研究促進了基礎圖案和各種工藝圖案設計(如陶瓷、染織、廣告、漆器等)的繁榮。但那時的圖案多作為案頭作業見於報刊、圖案集或展覽會,而少有投入生產。進入50年代後,圖案學研究仍在繼續,並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大大超越了過去的水平。研究者不僅總結研究中國傳統圖案,而且廣泛地研究、介紹外國的古今圖案。學術視野的開闊和生產實踐的刺激,使圖案藝術呈現嶄新的面貌。壹方面,它作為工藝美術基礎教育的案頭作業提高了藝術創作水平,豐富了表現手法和技法。另壹方面,它又作為付諸生產制造的設計方案而增強了針對性和適用性。80年代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不斷激發人們突破狹隘的裝飾圖案觀念而納入工業設計的全面性要求。這種趨勢,引發和帶動著圖案教學以至整個工藝美術教育的改革。

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主要是在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後取得的。50至70年代期間,國家頒布、施行了幾個五年計劃,逐步建立起壹個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塑料、玻璃、陶瓷、搪瓷、五金、鐘表等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工業產品的設計工作也相應地有所發展。由於缺乏整體上足夠的認識和重視,該時期的設計處於較低水平,設計力量也很薄弱。進入80年代,輕工業生產迅速發展,日用工業產品的競爭十分激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大大提高,國際工業設計運動的信息在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傳播到國內。這些因素使日用工業產品設計邁向壹個新的階段。這時的產品設計已顯示出綜合考慮和處理裝飾、造型、結構、功能諸因素之關系的跡象,壹些比較優秀的設計脫穎而出。工業設計教育發展迅速,自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工業美術系後,全國其他美術院校及壹些工科院校也相繼設立了工業美術專業。各個院校的師生積極與工業生產部門聯系,為它們提供產品設計方案,使工業產品造型呈現出新的面貌。迄今為止,中國的日用工業產品造型設計逐漸表現出模仿與成熟的姿態,可以看到設計觀念正以空前的速度滲入人們的意識之中。從社會、經濟、技術和美學角度綜合把握產品設計的意向,已在設計人員那裏逐漸得到強化。工業設計的理論研究,已開始思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設計體系的問題。這壹切,都顯示出中國工業設計向更高層面躍進的可能性。

染織品設計早期有陳之佛、雷圭元、李有行、柴菲等人涉足過,但那時的中國民族紡織工業舉步艱難,國家災難深重,很難有染織品設計、制造與發展的成就。進入中華人民***和國時期,紡織工業發展很快,國家對染織品設計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創辦了蘇州絲綢工學院等專業院校,並在中央和地方美術院校中設立染織品設計系科或專業。各地企業都設有健全的評審制度,組織新產品、新花色的設計、試產、試銷和鑒定。國家主管部門還設有全國性的紡織產品調研中心,並在紡織工業的集中地建立紡織品流行色研究組織。國家每隔兩三年舉辦壹次全國性紡織新產品、新花色評比交流會。進入80年代,流行色發布研究已成為壹項具有普及意義的國家性工作,帶動紡織行業的生產和銷售。

在辛亥革命後,清代的官服、頂帶和發辮為激進的時代所拋棄,代之而起的是西服、中山裝和不斷被改造的旗袍。莊重、樸素的中山裝是本世紀初服裝設計的壹項重要成果,80年代之前它壹統男性服裝的天下,並衍生出幹部服、軍服和學生服等現代基本服制。20至30年代婦女服裝設計比較活躍,刊物上經常發表新式中外婦女時裝的設計方案。上海等大城市還經常舉辦時裝表演或展覽會。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的近30年中,服裝設計受“左”的思想影響,未能得到進壹步的重視和發展,人民日常衣著款式單調,色彩貧乏。“文化大革命”的10年,普天下的衣著更是壹片灰暗。自70年代末開始,服裝設計有了很大改善,花色品種、款式和色彩日趨豐富多樣。西服、獵裝、兩用衫、夾克衫、繡衣、各式長短裙、旗袍、羽絨服、運動服等,都是流行壹時的服裝。80年代,服裝設計界開始註重兒童、少年、老年人和各種職業者的服裝。各種形式的時裝表演、時裝評比活動頻繁開展。壹些省市組建時裝表演隊,在國內外展示時裝設計的新成果。至90年代,服裝設計更以越來越頻繁和多渠道的傳播,影響著人民生活的多彩與提高。

室內環境設計在中國古代頗為講究,並形成壹套傳統模式。辛亥革命後,都市人民的生活起居方式有了很大變化,人們不滿於註重倫理精神的傳統模式,而喜歡舒適、自由的西式室內布置。雷圭元、梁啟煜、張德榮等人早在30年代就曾作過壹些歐式的室內環境和家具設計方案,但這對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只是無法企及的理想。50至70年代的室內設計成果主要體現在壹些大型國家建築上,人民大會堂堪稱典範之作。70年代末以來,旅遊事業的發展帶來壹大批現代化的賓館和公***建築的建設,其內庭環境、室內裝修和陳設或取西式之豪華舒適,或取中式之典雅古樸,或取中西兼容之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室內環境設計意識正在滲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同時設計的視野和主題正在由室內向整個城市的空間環境拓展,整體地把握建築環境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課題正在為設計界所關心。

商業美術在中國古代曾有過獨特的創造。那些古老的形式如幌子、招紙包裝、匾額、中式門面裝修,是中國現代商業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商業在20世紀初的發展,中國出現了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反映新觀念的現代商業美術。以報刊廣告為先導的現代商業美術在民國初年受到重視與提倡,而在30年代則盛行並取得顯著成就。這壹時期廣播、郵政、路牌、交通和電氣廣告相繼出現,企業和商品大都有註冊商標,圖案裝飾和色彩效果頗為講究的紙盒包裝廣為采用,店面櫥窗開始出現並設有機械或電力引動的動力模型,霓虹技術被用於店面裝飾或招牌廣告。日益增多的從業隊伍在大都市中形成壹支專業化或半專業化的設計隊伍,其中有杭稚英、金梅生、張狄寒、李詠森、謝之光、胡伯翔、張光宇、張正宇、丁悚、張以恬、龐亦鵬、徐百益等頗有影響的商業美術設計家。壹時廣告學和商業美術研究頗為活躍,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論文、專著,並辦有專業刊物。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商業美術作家協會,翌年在上海南京路舉辦了首次中國商業美術展覽。從5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末以後,商業美術進入壹個新的歷史階段。全國各大省市都建立了廣告裝潢公司、美術公司、設計研究單位和專業協會,並經常組織作品展評,出版專業刊物。1980年成立包裝技術協會並創辦《中國包裝》雜誌,繼之中國廣告學會於1982年成立並推出專業刊物《中國廣告》。80年代後,廣告以更大規模參與社會文化事業,以大量新型的印刷工藝手段、融合現代意識和中國國情的創意帶來了生動繁榮的局面。

書籍裝幀設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但是它從古代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鴉片戰爭後,西方現代印刷技術的引進帶來了書籍裝幀工藝技術上的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則帶來書籍裝幀形式的革命:美術字、裝幀圖案和圖片用於書籍裝幀,書籍的整體設計開始出現。書籍裝幀與書的內容趨向統壹。20世紀上半葉的書籍裝幀藝術曾經經歷由古今新舊混雜到追求西洋味再到追求民族特色的過程,寫實與抽象圖案、繪畫與攝影、漫畫與版畫等曾是流行的裝飾形式。這壹時期的書籍裝幀在現代工藝美術中有著突出的成就。除社會現實方面的因素外,這種成就的取得還與魯迅的倡導、支持和陶元慶、聞壹多、司徒喬、豐子愷、孫福熙、張光宇、鄭川谷、莫誌恒、葉靈鳳、錢君陶、曹辛之等壹批優秀作家和書籍裝幀藝術家的參與直接有關。5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中國出版事業迅猛發展,書籍裝幀在材料、開本、印刷質量、裝訂方式、裝飾形式和整體設計水平方面都有很大改進和提高,並形成了壹整套書籍裝幀設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