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羅生門》影評——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引發的血案

《羅生門》影評——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引發的血案

黑澤明在日本電影界有“黑澤明天皇”的美譽。黑澤明和他的《羅生門》可以說是日本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壹座不朽的豐碑。

-導言

第壹次看《羅生門》的時候,我就被整部電影給我的殺人快感迷住了,這種快感壹直讓我難以忘懷。然後我前後翻找劇本,結合影片的反復斟酌,才明白黑澤明想闡述什麽。

對於這部電影,大多數影評人更多的是在解剖黑澤明高超獨特的敘事和拍攝方法,卻忽略了壹個內在的問題。

其實這是壹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引起的血案,並以此為基礎討論真理的相對性和主觀性,表現了人類的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

事件的情節很簡單,就是女子的真沙被強盜多香丸玷汙,當著女子丈夫武士的面。

在這方面,意想不到的麻煩,壹個最重要的問題:女人服從了強盜嗎?

這個問題和武士的死沒有直接關系,但卻是女人和武士關系中最重要的關鍵點。假設壹個女人服從了壹個強盜,那麽壹個女人背叛了壹個武士,武士對女人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壹個女人不服從,那麽強盜和勇士為什麽要撒謊?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如果妳的妻子遭遇這種災難,作為丈夫的她是什麽態度?

在經典的沙庭中,強盜、女人和女巫扮演的武士對武士的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供詞。顯然,所有這些人都撒謊了,就連最後壹個旁觀者也撒謊了。那麽,他們撒謊的動機是什麽呢?

武士的聲明:

武士指責女人背叛了自己,與強盜勾結,唆使強盜自殺。強盜受不了女人的惡意。女人們伺機逃跑,而強盜們割斷繩子,放走了武士。記憶的最後,武士拿了壹把短刀,插進了內臟。

女人的自白:

女人壹再強調,事後武士的眼神,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而是冰冷和仇恨。面對武士的目光,女人開始發瘋,嘴裏不停地喊著“不要這樣,不要這樣……”在記憶的最後,女子拿著短刀跳了下去,然後陷入暈厥。這壹段沒有直接表現武士的死亡。

強盜的陳述:

強盜承認武士是在壹次決鬥中被自己用長刀殺死的(並沒有直接表現武士的死亡),但疑點是強盜最後漏掉了壹把價值不菲的鑲有珍珠母的短刀,證明武士不是強盜殺死的。

為什麽劫匪壹定要自責?——因為強盜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最後還是狂妄而英勇的展示了自己的武功。

樵夫的回憶:

樵夫講述了女子貞潔屈辱後,勇士對女子的仇恨、羞辱和蔑視,女子帶來的痛苦和瘋狂以及女子唆使兩人互相爭鬥的故事。而樵夫突出了武士和強盜用長刀互鬥的情況,其實是想為最後偷走短刀做掩飾。

強盜和樵夫為什麽要謊報殺人工具?——前者不知道武士是被短刀殺死的,因為他不是真正的兇手,但後者與武士的死有直接關系。刀插入後不能直接導致死亡,只有拔出後武士才能流血致死。樵夫因為貪婪從武士身上拔出了刀,成為了最後的兇手。

現在回到原來的問題,那個女人是不是服從了強盜,放棄抵抗了?

樵夫的記憶已經給出了答案。女人並沒有像強盜和勇士說的那樣表現出順從——前者撒謊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男性魅力,後者撒謊是丈夫羞辱妻子後的心理扭曲,這說明男人愛女人的貞操勝過愛女人本身。

當女人看清了丈夫的懦弱,從壹開始的無助可憐,變成了瘋狂的反抗。

女人說:“女人是屬於可以忘記壹切瘋狂的男人的!”.....女人要和腰間的刀較勁!"

女人因此挑起了勇士和強盜之間的爭鬥。

女性從柔弱到癲狂的轉變,讓我想起了曹禺先生的四幕劇《雷雨》中的樊沂形象,兩者都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代表。

人們通常會在精神極度緊張和恐懼的狀態下失去部分記憶,但女性忘記的是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男性被自己刺傷的事實。

武士為什麽要對自殺撒謊?恐怕也是出於對自己軟弱的愧疚。

綜上,女子出於憤怒用短刀刺死武士,樵夫出於貪婪拔出短刀,導致武士死亡。在影片結尾的羅生門底部,黑澤明安排了壹場樵夫和雜工的對決。黑澤明帶領人們走向光明還是黑暗?

壹切都過去了,估計黑澤明還是看好人性的。

這部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兩部小說改編的,主要故事和人物來自筷子和竹林。影片中,導演保留了原著中各種角度的敘事方式,即在古典沙地的法庭上向“法官”講述故事。此外,他還從另壹部作品《羅生門》中學到了壹個表達人道主義思想的框架,來體現導演的主旨。於是就形成了《羅生門》裏的框架,括號裏的括號類似於幾何結構。

羅生門遺址和古典法庭是查明事件真相的兩個框架,對事件本身的描述由矛盾、對立和沖突四個不同的敘事版本組成。

《羅生門》中樵夫進森林的經典段落,鏡頭變換著人物、樹葉、太陽、森林以及在人物運動中不時出現的過遠視、近景、中景等壹系列視角,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黑澤明在這裏充分發揮了電影技術,令人驚嘆。難怪威尼斯電影節上人們都在談論“鏡頭第壹次進入森林”。

這樣壹部像《帕臺農神廟》壹樣結構勻稱嚴謹,內容通俗卻直入人心的電影,讓黑澤明明顯超越了所有日本導演,成為第壹個被西方世界所認識和認可的日本導演,為日本現代電影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