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介紹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介紹

歷經三年建設,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29日終於揭開神秘面紗。與空間不足的老博物館相比,這個占地10760平方米的建築群堪稱“龐大”,創下了美國最大外國大使館的新紀錄。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出席了儀式。

近30年前,他在康涅狄格大道2300號見證了歷史,離這裏有三英裏遠——1979。1年3月,隨著中美正式建交,位於溫莎酒店紅磚樓的中國駐美聯絡處升級為大使館。當時,出席換卡儀式的楊潔篪只是壹名年輕的中國翻譯。隨後的二十多年裏,楊潔篪的外交履歷大部分是在美國完成的,2006年2月5438+0任中國駐美大使。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今年底明年初,我們還將慶祝中美建交30周年。”28日,楊潔篪在會見美國國務卿賴斯時,列舉了今年中美之間的“大事”。他說,“兩國關系正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

與此同時,在太平洋彼岸的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新館已經進入開館倒計時。

幾乎巧合的是,兩座新的大使館建築將改寫中美兩國首都的外交版圖。“當觀察兩國之間建造的大使館時,妳可以了解到兩國關系的許多情況。”美國著名外交建築史學者簡·羅伯勒告訴早報記者。

“第二使館區”的新地標

從華盛頓地鐵紅線的VanNess-UDC站出發,步行約65,438+00分鐘,在VanNess街和國際中心的交界處,新中國大使館乳白色的建築映入眼簾。傳統上稱之為“第二使館區”。與號稱“世界外交中心”的馬薩諸塞大道相比,這裏的環境少了些喧囂,多了些寧靜。

在Vannes街北側,與大使館隔街相望的是華盛頓特區大學,周圍是新加坡、以色列、孟加拉國、尼日利亞等國駐美國大使館。在這個罕見的高樓林立的地區,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是頗具標誌性的建築。

新使館大樓由美國貝氏建築師事務所的貝建中和貝立中設計。他們的父親是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他因重建巴黎盧浮宮而聞名。早報記者近日致電大樓所在的紐約辦公室,貝氏兄弟表示,在大樓正式啟用前,不會接受媒體采訪。

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結構封頂。加上後期的室內裝修,用了三年多的時間。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國外建設的最大的使館辦公樓項目。

這座新使館,壹座標誌性建築,從開工之初就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註。華府智庫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庫爾特·坎貝爾今年5月在《美國利益》雜誌上撰文,形容新使館是“鋼鐵骨架和水泥做成的堡壘”。簡·洛弗爾對此不敢茍同。“我在施工的時候看過,我認為它會成為美國外交版圖上的壹個醒目建築。”這位以《外交建築史:建造美國大使館》壹書聞名美國建築界的教授告訴早報記者。

早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建築群被黑色的半開放式圍欄圍了起來,少了壹點嚴整的氣氛。事實上,大多數路人並不知道這是中國大使館的所在地。“在他們眼裏,這是華盛頓街景的壹部分。”羅佛爾說。

設計傳達了中國的重要性。

據貝建中介紹,中國市政府對設計的具體要求只有壹個,就是“傳達中國的重要性,體現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他說,整個建築群“遵循了中國建築的基本原則,但采用了現代的表達方式。”貝建中說,兩兄弟在設計過程中也咨詢了父親貝聿銘。

據記者在現場觀察,新使館大樓的設計風格非常明顯。寬敞的門廳、多層天花板的主樓和棱角分明的屋頂讓人想起貝聿銘設計的新蘇州博物館。博物館中央大廳的主庭院被切割成壹條條片狀假山,這種設計元素被巧妙地嫁接到大使館的露臺上。據悉,僅整個大使館的設計費用就高達400萬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老使館已經不能反映新世紀中國的綜合國力。新使館的設計和建設也是中國國力所能承受的。”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評論道。

沈丁立認為,新使館反映了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的需求。“中美之間有互補性。盡管中美兩國的文化存在差異,但它們也相互吸引。作為中國在美國的海外辦事處,大使館變得越來越重要。新使館應該成為中國6543.8+0.3億人和美國3億人之間的橋梁。使館的規模與兩國的人口規模相適應,與美國第壹大經濟體和華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地位相適應,與兩國貿易密切的現狀相適應。”

簡·羅伯勒(Jane Robler)稱,新大使館的首要功能是“改善中國外交官的生活”。“他們壹直在改建的酒店或租住的地方工作,他們壹定很喜歡新使館。”

沈丁立說,他本人看過中國新使館的設計,並參觀了舊使館。他認為,老博物館所在地原本不是辦公用的,硬件條件差。現在看來有點過時了。隨著中國在美國外交業務的拓展,辦公空間日益狹小擁擠。沈丁立回憶說,他記得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曾經對自己說,“辦公條件不盡如人意,辦公面積和舒適度都不夠。”

高調展示中國形象

與新使館大樓僅壹街之隔,緊挨著華盛頓特區大學VanNess校區的是施工現場,從施工現場到使館施工現場步行僅需5分鐘。工人休息工作都集中在裏面,工地封閉。“這是美國政府專門指定給我們做工地的地方。”工地門口的保安告訴記者。

工地大門上寫著“中國建築工程”四個大字。據新華社早前報道,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上海建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日林建設集團公司承建。“我剛來不到壹個月,不太了解。我什麽都不知道。”從壹個工人的話來看,施工人員分批進駐,分階段完成任務。

新使館所在的國際中心占地47英畝。30年前,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新獨立國家建立大使館的需要,美國國會出於外交目的擱置了前國家標準局。與市中心繁忙的馬薩諸塞大道相比,西北角偏僻的國際中心壹度被認為是“下角”。但是1980第壹個以色列駐美大使館知道其安全和低調的優勢。後來約旦、科威特、巴林、埃及、奧地利等18國家的使館相繼在此興建大型建築,國際中心“華盛頓第二使館區”的稱號由此而得。美國媒體認為,隨著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的落成,華盛頓的外交版圖將被改寫,國際中心和馬薩諸塞大道之間將形成“壹室之爭”的新格局。“因為它是新建築,令人印象深刻,它可以給中國壹個高調展示自己的機會,也為中美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壹個機會。”簡·洛弗爾說。

中國工人對美國新建築的所有細節都諱莫如深,但顯然他們對參與如此大的項目感到由衷的自豪。有的工作人員幹脆鼓勵記者說:“從外面繞使館走壹圈,問題不大。”

從中國駐美新使館回來的路上,沿著康涅狄格大道往南走,路過仍在正常運營使用的老使館。這座由酒店改造而成的紅磚建築極其低調,路過的行人大多只有壹個目的——趕去不遠處的華盛頓動物園看鎮園之寶大熊貓。

從新博物館到舊博物館只有三英裏,但中國已經走了25年。這四分之壹世紀也見證了中國從壹個閉關鎖國到世界外交舞臺上壹個重量級人物的華麗轉身。雖然更大的權利帶來更多的責任,更多的關註意味著更嚴格的審查,但中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當壹個偉大的榮耀時刻到來時,世界會以贊許和驚訝的目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