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無錫惠山古鎮老房子的故事的作文

無錫惠山古鎮老房子的故事的作文

位於惠山古鎮的惠泉坊,開業時的繁華已成為過去式。

遊客慕名前來,發現已是鐵將軍把門。

透過落滿灰塵的玻璃門向內窺去,原本雅致的大堂,壹副人去樓空的蕭條景象。

無獨有偶。

緊鄰龍頭河的伴山惠所,眼下也處於停業狀態。

這家環境幽靜的酒店,開業時曾引起古鎮原住居民強烈不滿:“將我們遷出古鎮,卻招來了酒店會所。

”居民們嘴裏“時有領導出入”的這家酒店,早在去年便已歇了業。

江南園林是建築史上的佳話。

而巧妙借景、真山真水更是無錫私家園林的特色。

曾經,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無錫老宅子,以古色古香的氛圍、相對私密的環境,躍身為公務接待與高端商務宴請的主要場所。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這些會所酒店大部分經營情況乏善可陳。

“無錫的老宅子經修復投入使用後,90%以上成了會所型飯店。

”文保專家楊建民表示,雖然鼓勵老宅子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但單壹的餐飲用途,並非永續利用的方向。

問題來了:當“會所經濟”泡沫破滅後,錫城老宅子又該何去何從?

有故事的老宅子,

不能只有“餐飲”壹種味兒

每幢老宅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無錫眾多老宅子中,薛福成故居名氣較大。

此處是晚清重臣薛福成的宅第,門額上至今保留著光緒禦筆親題的“欽使第”牌匾,是江蘇省現存最大的近代官僚宅第之壹。

從建成至今,薛家花園已經歷了100余個春秋。

走進這幢老宅,轉盤樓、藏書樓、彈子房、倉廳以及花廳戲臺風貌依舊。

曾經,薛福成故居後花園曾辟出幾間房用作餐飲與茶室。

行走在咯吱作響的樓板上,透過紫紅色的紗幔,伴著悠揚的古箏聲,與大飯店過於商業氣的喧嘩相比,顯得很有文化品位。

這裏,成為無錫最早壹批用作餐飲的老宅子。

有月可賞、有景可觀、有樂可聽的薛家花園,環境幽靜、私密性好、文化氛圍濃郁,壹度成為公務接待的首選地。

而隨著五大歷史街區修復的陸續完工,無錫可供再生利用的老宅子壹下子多了起來。

可無論是“電氣大王”祝大椿的故居,還是昔日商人聚會之地錫金會館,或是大漢奸繆斌生前居所繆公館,大大小小的老宅子,壹股腦地做起了餐飲。

“每幢老宅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可放眼無錫老宅子,除了做名人故居展覽館、博物館外,講起了同壹個餐飲故事,這並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化人士認為,雖說老宅子要用起來,但全都做餐飲,不僅會形成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更嚴重的是毀了這些宅子的文化內涵。

文化資源再利用,

創意經濟可演“主角”

“老宅子開酒店會所,文化部門無權嚴禁,但絕對不提倡。

”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認為,修復後的老宅子回歸其原始用途,是對其最好的使用;如果達不到此要求,對其使用時也應盡量尊重建築的文化內涵。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無錫***登記有2000處老宅子,除了大批民居外,也有文保建築與歷史建築。

從建築產權歸屬來看,分國產與非國產。

2000多處老宅子中,非國產居多數,目前仍用作居住用途。

而那些修復後屬於國產的老宅子,90%以上做起了餐飲。

”楊建民認為,做餐飲投入不大、資金回流快,所以大家喜歡搞餐飲,但餐飲經濟並不是老宅子的唯壹。

放眼上海,有故事的老宅子,絕不只有餐飲壹種功能。

壹處處老房子裏,澎湃著文化新生命。

僅田字坊壹地,便有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法國、丹麥、英國、加拿大、日本及港臺等22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百余家創意企業。

弄堂裏的老宅子中,有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爾冬強藝術中心、張毅和楊慧珊琉璃藝術博物館、陳海汶攝影工作室、賀友直書畫社、鄭偉樂天陶社、陳瑞元攝影工作室、李守白剪紙、藝術廳堂版等各種文化場所。

相比之下,無錫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卻缺乏創新力與想象力,“重建輕用、重修輕營”比比皆是,館藏珍品躲在深閨無人識、老宅子使用“餐飲思維”壹統天下、文化景區營銷活動難見大氣之作……

在采訪中,錫城諸多文化界人士認為,創意經濟應成為老宅子的盈收主體。

“會所經濟”窮途末路之時,這種呼聲漸漸成為主流。

4月13日,惠山古鎮的黃鬥南祠內,翰墨之香與蘭蕙之香交織,鬥墨、賞畫、品香,別有壹番意境。

曾經的名人宗祠,成為寄暢傳統文化活動中心所在地。

這場名為“翰墨蘭香”書畫、蕙蘭特展,展出無錫本土24位極具代表性的職業書畫家作品和即將全國蕙蘭展的百數盆精品蕙蘭。

“祠堂用作餐飲場所是不合適的,而用作文化活動場館,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展示之地,與祠堂的氣場是相吻合的。

”書畫作品、盆栽蕙蘭與祠堂古樸的環境相得益彰,參觀者對展覽贊不絕口。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原創銀飾EVENS 正在緊張裝修中。

開了8年淘寶店的EVENS 轉戰實體店,選擇古街上的壹處老宅作為落腳點,正是看中了這裏粉墻黛瓦、傍河而居的老街意境。

這座老宅子裏,在數易其主後,將以原創設計銀飾作為主打產品。

老宅子的用途在悄然轉型,這種被市場倒逼的轉型,能否大獲全勝,目前還很難說。

相比“餐飲經濟”,投入大、收效慢的創意經濟,能否成為“第壹主角”,在無錫仍有待時間與市場的檢驗。

唯壹可以肯定的是,無錫老宅不再只講壹種故事了,這是壹個可喜的變化。

行走在無錫各個歷史文化街區,時常可以看到壹些老宅門前掛著某某文化中心、某某文化研究學會或是協會的名號。

這些老宅子,常年難得搞壹次活動,偶爾搞活動,也是上午開門、下午閉館。

在榮巷歷史文化街區,記者曾親歷這樣壹件事:某文化活動中心搞了壹場展覽,上午開幕,下午卻鐵將軍把門。

參觀者壹打聽,保安卻說,“要觀展必須得到某某人的首肯。”

*** 出資修繕的老宅,屬於公***文化基礎設施的歷史街區,怎麽成了某些人的“私屬領地”?采訪中獲悉,這樣的情況並非個案。

壹些面積較大、有獨立院落的老宅子,常常被某某學會、協會挪用。

這些學會或協會打著研究文化的旗號,占地而居,擁有私人廚房,名義上解決工作人員吃飯問題的食堂,實際上成為可打電話預約餐飲服務的“壹桌店”。

“他們打了政策的擦邊球。

從手續上來看,完全符合程序,妳很難查處。

”壹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學會、協會用房,手續完備,其內部的餐飲服務,不對外營業,甚至不營業,只用於小圈子的聚會,根本查不了。

至於無法堅持對外常年開放,他們也自有說詞:所辦展覽或文化活動均由民間學會自籌經費,壹句“管理力量跟不上,無人看管擔心展品受損,所以人員不在崗時便關門”,很輕易就將人打發了。

事實上,這些打著文化旗號的老宅子,正變相成為私人專屬領地:非圈內人難以進入。

明明是公***文化基礎設施,卻成為某些特殊人群的“私家樂園”,且其占用的老宅子,均是環境最美、情調最好、建築格局最具文化氣息的所在。

記者認為,真正研究當地文化、推動文化發展的學會、協會,應給予用房上的支持,但其主辦的文化活動應是常態化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應該有研究成果面世,換而言之,必須能激發老宅子的文化活力,否則就該“還宅於民”。

每座老宅,都附著特定的歷史信息,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用好這些文化資源,使老宅子澎湃出文化新活力,這才是對其最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