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如何學習外國建築史,重點是什麽?

如何學習外國建築史,重點是什麽?

壹、歐洲古典建築

古希臘、羅馬全盛時期的建築和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建築都稱為歐洲古典建築。古希臘包括南部的巴渝半島、愛琴海上的島嶼、小亞細亞西海岸以及東起黑海西至西西裏島的廣大地區。與古羅馬全盛時期的文化壹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歐洲的古典文化。

古希臘建築

從公元前5世紀中葉算起的100年間,這段歷史被稱為古典文化時期,建築也被稱為古典建築。當時寺廟是建築的中心,有大量的公共場地,如圓形劇場、競技場、廣場、遊廊等。建築風格開放明朗,強調藝術效果。

1.列類型

歐洲古典建築以石頭為基礎。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決定希臘建築形式的柱式,稱為柱式。柱通常由兩部分組成:柱和檐。典型的希臘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柱式、奧內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希臘柱式後來被羅馬繼承和發展。所謂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臘的玉柱式和後來古羅馬發展起來的土司幹柱式和組合柱式。* * *稱為經典的五柱式(圖1-7-1)。

2.例子

(1)衛城

位於今天雅典的西南部,建於公元前4世紀。魏城建在壹座陡峭的山上。建築物分布在山頂的天然平臺上。在衛城的中心是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帕臺農神廟的銅像。主要建築有帕臺農神廟、埃裏克神廟、勝利神廟和衛城門。建築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中,還是從城市中仰望,都能看到相對完整而豐富的建築藝術形象。帕臺農神廟位於衛城最高點,體量最大,造型莊嚴,其他建築都處於陪襯地位。衛城被認為是西方建築史上建築群體組合藝術中極其成功的範例,尤其是在地形的巧妙利用方面。

(2)帕臺農神廟

建於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是雅典衛城的主要建築。它的形狀在希臘神廟中是最典型的,即平面為長方形的圓柱形走廊。它建在三級橋臺上,頂部有兩個斜坡,東西兩端有三角形山花。這種形式被認為是古典建築風格的基本形式。神廟外圍的多立克柱式被視為這種柱式的典範。寺廟規模適宜,飽滿挺拔,格調歡快,比例勻稱,雕刻精美,並應用了視差矯正。帕臺農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品,是西方古典建築的傑出典範。

③埃雷克神廟

它根據地形的起伏和功能的需要,運用不對稱的構圖手法成功突破了寺廟壹貫的對稱格式,成為壹個特例。它由三個小寺廟、兩個門廊和壹個女性雕像柱廊組成。東邊的門廊是Onek式的,南邊的柱廊是壹個女人的雕像。與莊嚴雄偉的帕臺農神廟相比,埃雷克神廟小巧玲瓏,栩栩如生,比例和諧,構圖生動,雕刻精細,顯示了古希臘建築的高超藝術。《埃裏克第壹聖殿》也是古典全盛時期愛奧克秩序的代表作。

②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在公元前二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建築的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壹個是伊特魯裏亞時期,建築在磚石、陶瓷構件和拱券結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羅馬王國和早期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二個是羅馬的* * *和全盛時期。這個時候除了寺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大殿等都非常發達,競技場也就發達了。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巧和古典圓柱方面強烈影響了古羅馬。第三個是羅馬帝國,當時建了很多凱旋門,濟公柱,廣場。此外,劇院、圓形劇場和浴場也往往是宏偉華麗的。

古羅馬建築在材料、結構、建造和空間創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空間營造方面,重視空間的層次、形態、組合,使之宏大,令人難忘。在結構上,羅馬人發展了壹套梁柱與拱券相結合的體系。在建築材料中,使用了當地的天然混凝土。此外,羅馬人將古希臘柱式發展為五種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斯馬尼亞柱式、奧內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復合柱式,並創造了贈券柱式。在理論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奠定了古典建築的理論基礎,成為文藝復興後300多年的建築基礎教材。

1.憑證類型

郵票柱是羅馬建築藝術和技術的偉大成就。券柱的構成由券與柱或券與柱的檐與柱組成(如圖1-7-2),在立面上巧妙地將羅馬拱券技術與希臘梁柱結構相結合,形成了新的構成元素。

2.十本關於建築的書

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該書全面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各種建築的設計原則。維特魯威認為,所有的建築都應該適當地考慮到耐用、方便實用、美觀悅目,並將這壹思想貫徹到書中的各個方面。15世紀以後,建築十書成為歐洲建築師的基本教材,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3.著名的例子

(1)圖拉真廣場,羅馬最大的廣場。

廣場軸線對稱,布局多層縱深(圖1-7-3),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與圖拉真大殿(G)、圖拉真姬公柱(E)、圖拉真神廟沿壹條中軸線形成多層廣場。廣場平面是長方形,人口是凱旋門(DL

左右兩端有半圓形的二級廣場(F),盡頭有大殿,縱橫軸交叉處有圖拉真雕像,四周有柱廊。突出主次空間和層層縱深的人,使廣場具有莊嚴雄偉的藝術效果。這個廣場建築群是由敘利亞的阿波羅·多拉斯設計的。

②羅馬圓形大劇場(也譯為鬥獸場)

建於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長軸188米,短軸156米。立面高48.5m,共分四層,下面三層為連續聯柱,第四層為實心墻。立面采用疊柱的水平分割,每層使用不同的柱子,從而使宏大的體量顯得歡快而有節奏。鬥獸場是結構、功能和形式和諧統壹的典範,代表了古羅馬的建築成就。

(3)寺廟

萬神殿是古羅馬宗教崇拜神靈的廟宇。它的前面是壹個長方形的門廊,後面是壹個圓形的大廳。它是結合了羅馬拱頂和希臘門廊的經典作品。圓形的正殿是寺廟的精華,直徑和高度為43.3米,上面有壹個穹頂。因為墻體是承重的,所以墻體厚度為6.2m,向上逐漸變薄。中心開壹個直徑8.23米的圓孔,頂部采光,結構為混凝土澆築。該神廟因其簡潔的外部造型和華麗的內部裝飾而成為古羅馬建築的瑰寶。在現代結構出現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空間建築,是羅馬穹頂平面和剖面技術的最高代表(圖1-7-4)。此外,它也是壹個建築集中構圖的例子。

④卡拉卡拉巴斯(又譯卡裏卡拉)

羅馬的巴斯不僅僅是用來洗澡的,還是壹個進行社交、娛樂和健身活動的場所。卡拉卡拉浴場和戴克裏先浴場被稱為羅馬最大的浴場。總面積575米x

363m,結構為梁柱和拱片組合,可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形式。它不僅在結構上,而且在造型和空間序列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其內部的空間組織,對18世紀以後歐洲的大型公共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5)大教堂

巴西利卡是壹個大廳建築,用作法庭、交易所和會議場所。平面壹般為長方形,兩端或壹端有半圓形龕。偌大的大廳被兩排或四排柱子垂直分割成三五個部分。中間部分寬高,稱為中廳,兩邊窄低,稱為側廊。中世紀時,巴西利卡的形狀影響了基督教堂和伊斯蘭禮拜寺廟。

第二,中世紀建築

(1)概述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建在君士坦丁堡,後來被命名為拜占庭帝國。公元479年,西羅馬滅亡,西歐形成封建制度。直到14 ~ 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之前,歐洲的封建時期稱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是基督教。基督教在中世紀分為兩大宗教,西歐的天主教和東歐的東正教。他們分別建立了中央集權和統壹的教會。天主教的第壹宗教在羅馬,東正教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所以西歐和東歐的中世紀歷史是很不壹樣的。他們的代表建築天主教堂和東正教教堂,在造型、結構和藝術上也各不相同,分別是兩個建築體系。在東歐,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中央集權的形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西歐,古羅馬的拱頂結構和大殿形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無論從哪壹方面來說,宗教建築都是中世紀建築成就的最高代表。

(B)拜占庭建築

1.圓頂和帆拱

東羅馬又稱拜占庭帝國,其建築也被稱為拜占庭建築。拜占庭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將穹頂支撐在四根或四根以上獨立柱子上的結構方法以及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式。教堂模式有三種:巴西利卡式;中心化,即平面呈圓形或多邊形,中心有穹頂;十字,即平面是等臂長的希臘十字,中間是穹頂。

東正教宣揚信徒之間的親密和壹致,所以多采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庭建築在古代亞洲的磚石拱券、古希臘的古典圓柱和古羅馬的大尺度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獨特的穹頂技術,即在拱頂覆蓋的立方體空間中創造了鼓基,並使用角拱或帆拱作為過渡方式。

帆拱的結構不僅使穹頂與方形平面的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而且由於荷載集中在四角的柱子上,完全不需要連續的承重墻,使得穹頂下的空間是敞開的。與古羅馬時期必須使用圓形平面和封閉空間的穹頂技術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穹頂指揮下創造了靈活多變的中心化造型。帆拱、鼓座、穹頂,壹套拜占庭式的結構方法和藝術形式,後來在歐洲廣泛流行。

2.拜占庭建築的代表——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平面呈長方形,頂部覆蓋著壹個長方形的拱頂。大殿高大寬闊,適合舉行盛大豪華的宗教儀式和宮廷慶典。結構系統復雜且組織良好。中央穹頂通過帆拱支撐在四個大橋墩上,其側向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和南北兩個大橋墩平衡。15世紀後,土耳其人將其改建成禮拜殿,並在其四角建有碉堡建築。教堂的墻壁和穹頂都是用磚砌成的,穹頂上覆蓋著鉛皮。與古羅馬萬神殿單壹封閉的空間相比,其延展復合的空間在結構上是壹大進步。可以說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築最輝煌的代表。

(C)西歐的羅馬式建築和哥特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和哥特式建築是西歐封建社會早期(9 ~ 12世紀)和繁榮期(12 ~ 15世紀)的建築。在此之前,歐洲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形成時期,就有早期的基督教建築(4至9世紀)。

1.羅馬式建築

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此時的建築規模遠不及羅馬建築,但建築材料大多來自羅馬廢墟。建築藝術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拱形結構,在形式上有壹點羅馬風格,所以被稱為羅馬風格建築。它所創造的扶壁、肋拱、梁柱,在結構和形式上對後來的建築影響很大。羅馬式建築的代表作品是意大利的比薩教堂。

2.哥特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的進壹步發展是12 ~ 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形成了壹種獨創的結構體系。哥特式建築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為特征(從東邊的X尖肋拱頂、坡度很大的斜頂和教堂裏的鐘樓、飛垛、梁柱、花窗榻)。

(1)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征

其結構的優點在於:

l)采用骨架試件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橫拱成為框架式,填充圍護部分變薄,側向推力減小。骨架券使各種形狀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頂覆蓋,相當靈活。

2)利用獨立飛扶壁飛越兩側邊廊,在中廳各橫拱四角擡腳抵抗其側推力。這樣邊廊的拱頂就不用承受中央大廳拱頂的側向推力,所以高度可以降低,外墻因為荷載被卸掉可以開壹個大窗戶。巴黎聖母院更早使用了飛垛,與骨架券壹起,使整個教堂結構接近框架結構。

3)所有的尖券和兩個中心的尖拱都用上了。由於尖拱和尖券的側向推力比較小,有利於減少結構,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壹樣高,內部形象整潔、簡潔、統壹。因此,教堂的結構體系是有序的,每個構件都表達了嚴格的荷載傳遞關系。而且哥特式建築已經認可了結構美原則,室內空間完全暴露結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結構美。

哥特式建築創造了壹種新的結構方式,因此產生了與眾不同的結構構件,如飛扶壁和尖券。四分之壹和六分之壹肋拱等。飛垛和支墩壹樣,是承重墻中支撐側向水平推力的結構構件,但與支墩不同的是,它是利用從墻體上部挑出的票形或半票形構件,將墻體上的壓力傳遞到壹定距離的橋墩上。

②巴黎聖母院就是壹個著名的例子。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典型代表。結構由柱式墩支撐,柱間可開啟所有窗戶,並有六點拱頂和飛扶壁。立面是壹對60m高的塔樓,中間大廳夾著山墻,使立面垂直分為三段,三段之間由兩個水平的雕刻連接。中間的玫瑰窗,兩邊的尖窗,垂直的線條,小尖塔的裝飾,都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1)概述

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是15至19世紀先後且有時並行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建築風格。其中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源於意大利,古典主義源於法國。廣義來說,我們把這三者統稱為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為市民服務的政府評論、市政廳、議會大廈、廣場、別墅等世俗建築成為主要的建築活動。在反封建、理性人文主義的指導下,主張復興古羅馬建築風格,以取代象征神權的哥特式風格。於是古典柱再次成為建築造型的構圖主題。在建築輪廓上,文藝復興講究整潔、統壹、有條理,而不是像哥特式那樣參差不齊、高低對比。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最初形成於15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16世紀以羅馬為中心,向歐洲其他國家傳播。自17世紀以來,意大利半島上有兩種風格並存,壹種是文藝復興的余波,另壹種是羅馬天主教會耶穌會士開創的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在形式上看起來是文藝復興的支流和變形,但其思想出發點與人文主義不同。它強調建築的感性,追求建築的動態變化。它註重視覺效果,為研究建築設計手法開辟了新的領域。

17世紀,有壹種法國古典風格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和巴洛克齊頭並進。17世紀中期,建立中央集權的法國,在宮廷中倡導壹種有組織有秩序的、能象征中央集權的古典文化。古典建築風格拒絕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崇尚古典柱式,強調柱式必須遵守古典(古羅馬)規範。它在整體布局、建築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強調軸對稱和主從關系,突出中心和規則的幾何形狀,提倡具有統壹穩定感的橫三段和豎三段的構圖手法。18世紀上半葉,壹種受東方影響的洛可可裝飾風格流行於法國宮殿的室內裝飾。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實例

1.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也稱為聖瑪麗亞大教堂)

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圓頂標誌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歷史的開始。它是由伯魯涅列斯基設計的。在設計上,將古羅馬形式與哥特式結構融合創新,實現了這壹開辟新時代特色的傑作。它的結構采用骨架,穹頂分為內外兩層,中間是空的。俗稱“內外皮”結構。拱頂內徑42m,高度30m以上,支撐在12m高的八角形鼓基上。鼓基的使用方法又來自拜占庭。鼓基充分展現穹頂,總高度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第壹件作品,是新時代的第壹朵報春花。Buruneleski還有兩個著名的設計作品,壹個是佛羅倫薩托兒所,另壹個是佛羅倫薩巴茲禮拜堂。

2.美第奇公館(又名盧卡第公館)評析

《美第奇家的味道》是文藝復興早期的典型作品。為了趕規則,三層墻的每壹層都區別對待。最下面壹層是粗石,第二層是扁石,第三層是毛石。設計師是米開羅佐。

3.威尼斯聖凱爾廣場

聖凱爾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南臨大海,是由三個梯形空間組成的復合廣場,廣場中央是聖凱爾教堂。主廣場是封閉的,是城市的宗教、行政和商業中心。教堂北面的小廣場是主廣場的壹個分支,主廣場是這個城市的旅遊目的地。主廣場的大鐘樓高100m,起到了構圖的統壹作用。廣場上的建築建於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其中,聖凱爾圖書館是文藝復興的傑作,聖凱爾教堂是拜占庭式的教堂,公爵府是奇特的風格,莊嚴而美麗。這些建築既統壹又有特色。由於聚集了時代的建築傑作和不斷變化的廣場空間,聖凱爾廣場成為歐洲最著名的城市廣場。

4.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許多著名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了設計和建造,歷時120年完成。平面為拉丁十字,大穹頂輪廓為全球形,內徑41.9m,從照明塔到地面的高度為137.8m,是羅馬的最高點。穹頂的肋條是石頭做的,其余是磚做的,分為內外兩層。與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八瓣穹頂相比,它的球形穹頂是壹個結構上的飛躍。教堂前由梯形和長方形組合而成的廣場是巴洛克廣場的代表(圖1-7-5)。

5.維琴察圓形別墅

圓形別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大師帕拉第奧的代表作之壹。平面廣場,四面是完全對稱的門廊,中間是壹個帶穹頂的圓形大廳,是將集中構圖運用於住宅建築的壹種嘗試,吸引了眾多追隨者。

6.天堂主題壹維欽察大殿

帕拉第奧受命重建維琴察大教堂,他在教堂外圍增加了壹圈兩層樓高的圓柱形走廊。這個郵票欄目的構圖精致有序。因為在尺度上有兩個層次,所以適應性很強。後來有很多追隨者,被稱為帕拉迪奧母題。

(3)巴洛克建築的例子

1.羅馬的耶穌會

耶穌會教堂是第壹座巴洛克建築。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維格諾拉設計。教堂的布局是巴西利卡式的,形狀各異。立面為雙柱,中央人口為雙山花,中央大廳外墻與側廊外墻之間有壹對大型卷軸,透露出巴洛克建築中追求新穎設計手法的倪端(圖1-7-6)。

2.羅馬的聖卡羅教堂

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是巴洛克晚期教堂的傑作。立面為波浪形曲面,凹面、凸面、圓形斜柱交織。內部空間也是凹凸有致,由內而外動感十足,堪稱巴洛克建築的精品。

3.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

廣場是由建築師貝爾尼尼設計的。廣場是以方尖碑為中心的水平長方形,通過壹個梯形的正方形與教堂相連。兩個廣場都有柱廊環繞,層次密集,光影變化劇烈,是巴洛克廣場的著名範例。

(四)法國古典建築實例

二。巴黎盧浮宮東畫廊

東廊是法國古典建築的代表,長1.72m,高28 m,構圖分為橫縱三段。底層是厚實的底座,中間層是兩層巨柱,頂部是水平的厚檐。其實縱向分為五段,以柱廊為主,但兩端和中間采用凱旋門的構圖,中間為山花,所以主軸非常清晰,造型輪廓整齊莊重,堪稱理性美的代表。

2.凡爾賽花園

公園占地6.7平方公裏,縱軸長3公裏。公園內的道路、樹木、水池、亭臺樓閣、花壇、噴泉都是幾何圖形,有統壹的主軸、次軸、景物等。是法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凡爾賽宮前的三條放射形大道使這座宮殿成為巴黎的焦點,對後世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19年底復古思潮和工業革命的影響

(壹)復古思潮

建築創作中的復古思潮是指18年60年代到19年末流行於歐美的古典復興。浪漫又不拘壹格。

古典復興是指從18年的60年代到19年末盛行於歐美的古典建築形式。在復興古典形態時,各國也略有側重。比如法國以羅馬復興風格為主,英國和德國以希臘風格為主。法國巴黎的萬神殿是羅馬復興的傑作;德國柏林皇宮劇院是希臘文藝復興建築的傑作。美國的國會大廈——白宮是羅馬復興的壹個例子,它以巴黎萬神殿的形式出現。

浪漫主義是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歐洲的壹種建築思潮。它要求發揚個人自由,崇尚自然自然,反對工業產品,用中世紀的自然形式與古典藝術競爭。在建築上,它模仿中世紀的堡壘或哥特式風格。後期的浪漫主義建築往往以哥特式風格出現,也稱哥特式文藝復興,其著名代表作是英國議會大廈。

折衷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的另壹種創作思潮。為了彌補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建築局限性,它們隨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者自由組合各種風格,所以也叫“套仿”。折衷主義建築沒有固定的風格,講究比例的平衡和純粹的形式美,所以影響深遠,經久不衰。巴黎歌劇院是折衷主義的代表作,其藝術形式在歐洲和其他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2)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型建築

新型建築材料、結構技術、設施和施工方法的出現,為現代建築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生鐵技術、框架技術、玻璃、電梯等新技術為突破傳統建築高度和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築平面和空間的設計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影響著建築形態的變化。同時,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出現了火車等。

車站、百貨商店、市場、圖書館、集市和許多其他新型建築。

1851建成的倫敦“水晶宮”展廳,開啟了建築形式的新時代。設計師是園丁帕克斯頓。其玻璃鐵框架結構和單臺階長方體造型充分展現了工業化生產的機械本能,采用組裝施工僅用9個月就完成。“水晶宮”被譽為第壹座現代建築。

1889世博會進壹步促進了新的建築形式的出現。世博會以埃菲爾鐵塔和機械館為中心。該塔由埃菲爾設計,為高架鐵結構,高328米,巨型結構和新設備展現了現代建築的發展前景。機械館是史無前例的大跨度結構,創下了世界建築新紀錄。它長420米,跨度為115m,四面墻壁由大玻璃制成。結構方法首次采用三鉸拱原理。

五、新建築運動前期的各種流派和代表作品。

與歐美建築形式中流行的復古思潮平行的是受工業時代影響的探索新建築運動。在革新運動中,有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芝加哥學派、德意誌工人聯合會等。

藝術和手工藝運動

時間:65438+50年代。

地點:英國。

代表人物:羅斯金和莫裏斯。

特點:我熱衷於手工藝品的效果和天然材料的美感,反對機器的粗制濫造,提倡在建築上使用“田園”住宅,擺脫古典建築形式。

代表作:1859年至1860年,建築師韋伯在肯特郡建造了莫裏斯的住所“紅房子”。它使用的是當地的紅磚,沒有經過粉刷,意在展現材料本身的美,是功能、材料和藝術造型相結合的壹種嘗試。

(2)新藝術運動

時間:80年代以來65438+。

地點:比利時布魯塞爾。

特點:反對歷史風格,將其作為壹種新的裝飾手法,模仿大自然的生長繁榮和植被枝葉的曲線。提倡使用多種材料,如紅磚、木材、生鐵、混凝土等。主要用於室內裝飾。

代表作品:布魯塞爾都靈路1893,住所12;1906,範德費爾德設計的德國魏瑪藝術學校。

新藝術運動在德國被稱為Young de stijl,主要據點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建築師巴赫倫斯和奧伯列夫。代表作是奧貝列夫的路德維希展覽館。

此外,西班牙建築師戈迪雖然與新藝術運動無關,但也有同樣的方法。他的特點是充分發揮建築的造型藝術,代表作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