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平江路有怎樣的市巷舊貌?

平江路有怎樣的市巷舊貌?

在平江路兩邊,鱗次櫛比地保留著許多規模宏大、結構規整的傳統民居建築,它們布局軸線清晰、層層遞進、裝飾古樸典雅、工藝精致,反映了江南民居的文化特色。

在平江路,有壹個特別的存在,那就是壹個像條船壹樣的房子,叫做“船屋”,船屋面積約有700多平方米,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仍完好地保存著雕花門窗和木質地板,十分珍貴。

禮耕堂潘宅是蘇州古城內留存不多的清前期建築,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禮耕堂潘宅坐北朝南,以封閉式的院落為單位,壹***五落六進,建築面積6700多平方米,建有門廳、大廳及三進樓廳。

建築群以大廳為中線,但略略偏重於東側,全部為粉墻黛瓦,以白灰兩色為主色基調,屋宇都為木梁架結構,高大敞亮,峻嚴大氣。

轎廳,是舊時用來停放轎子,或轎夫、船工休息的地方,後有石庫門可以通向後面大廳。

高懸“禮耕堂”匾額的大廳面闊五間,高約18米,進深14米左右,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大型古建廳堂。廳前橫貫廊廡,頂部有“壹枝香”翻軒。

步柱間開設14扇落地長裔。前檐挑檁頭雕有水浪、龍頭、鯉魚,內檐雕靈芝梁墊,構思獨特、精致、巧妙,圖案簡潔而飽滿。

大廳前後設置“船篷”軒,中間為四界大梁,梁架間有精雕細刻的棹木***計8組16方,上面鐫刻有各種民間故事和成語典故的圖案。廳後並排有22扇屏門,可以通向後院。

大廳是主人行禮儀、接待賓客的地方。過去大戶人家每逢有喜慶之事,就會在大廳中央鋪設氍毹,張燈結彩,邀請戲班前來演劇。大廳內的東西兩側安裝有木制隔障,戲班演出的時候可以撤除隔障改掛細簾,好讓女賓在簾內看戲。

後堂樓為5開間兩廂樓,為生活起居之所,采用重檐式建築。樓下構有鶴脛軒和船篷軒,雕有各種花卉,寓意吉祥如意,雖已年久失修,但仍然清晰可辨。

大廳左右兩側為東西備弄,與東備弄壹弄相隔,建有壹座兩層的花廳,名叫“半硯齋”,它面闊11米,進深13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部用來會客和舉行小型演出,後部較小,專供小憩或讀書之用。

半硯齋的東南角是“稼秣堂”,該堂清靜雅致,處於壹個相對封閉的院落中,可從正南庫門進入,門上原有磚雕門樓壹座,刻有“藝苑口芳”4字,堂前為四合石板大天井,天井兩側為戲房。堂內中部和東西兩側的廳翼為觀眾席,廳翼上是閣樓,置屏門14扇。

稼秣堂的東面,有壹處小巧精致、花石典雅的花園,面積雖然不大,但山勢起伏,古木婆娑,趣意十足。假山疊有“水簾洞”,上有形似唐僧師徒、觀音、鯉魚、四不像等奇石數塊,洞內還有自然形成的“福、祿、壽”等字樣。

花園北面的鴛鴦廳是我國保留不多的全楠木大廳之壹,十分珍貴。鴛鴦廳可以分為南北兩半,壹為圓形,壹為扁圓形,所相互映襯稱之為鴛鴦廳,構架和裝修全部采用楠木。因為楠木身價昂貴,往往用來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磚雕藝術在傳統建築上應用非常廣泛,是蘇州民居的壹大特色。磚雕藝人往往通過所雕塑的花卉、鳥獸、人物等反映人們祈求和平、吉祥、安寧的願望。

由於磚的質地的關系,壹般圖案結構不甚復雜,但卻嚴謹飽滿,以多變的形式來突出它古拙樸實的風格,達到莊重典雅的效果。

禮耕堂潘宅原有8座磚雕門樓,其中3座最為精致,它們分別位於轎廳、大廳和堂樓前。這3座磚雕門樓寬3米左右,構圖嚴謹,雕工精細,均屬磚雕中的上品。

轎廳前門樓鐫刻著“居德斯頤”4個字,大廳前門樓鐫刻著“秉經酌雅”4個字。四周鑲以蝙蝠、荷葉、靈芝、牡丹等圖案,寓意洪福齊天,富貴吉祥等。

整體造型美觀大方、有繁有簡、錯落有致,充分體現了蘇州能工巧匠精雕細琢的功力,技藝高超。

第四進堂樓前的磚雕門樓的題額為“旭麗風和”,雕刻最為精美。檐下飾有回紋掛落,鬥拱兩跳,楓拱鏤雕著各式花草。整體采用立體鏤雕工藝,雕飾凸出畫面。

上枋、下枋、兜肚、垂柱及兩側山面雕滿四季花卉,兩邊雕著梅蘭竹菊荷桂等花,還雕有石榴、靈芝、佛手、壽桃等,烘托著中央的百花之王牡丹,真是美輪美奐,千姿百態,又顯盡古樸之風。

最為人稱道的是左右垂柱定盤枋各雕飾有壹只栩栩如生的蟾蜍,憨態可掬,煞是可愛。蟾蜍是我國歷史上祈嗣活動的吉祥物,深受百姓喜愛,刻在門樓上是希望它起到鎮邪的作用,保護家人的平安。

門樓脊頭鏤雕著蝙蝠流雲和飛龍流雲,寓意“福到”和“龍騰虎躍”,那雕塑的雲彩於白墻間朝外微微凸出,十分逼真。

平江路周圍還有大批的老式民宅,有唐納故居、錢伯煊故居、潘祖蔭故居、潘隅芬故居、潘世恩故居、洪鈞故居、郭紹虞故居和顧頡剛故居等,這些故居安靜地矗立在江岸兩邊,述說著先輩的往事,彰顯著江南獨特的建築魅力。

這些建築多依河而建,壹些年代久遠的老房子,白墻青瓦,木柵花窗,木料多用棕紅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墻雖多已斑駁,但卻如丹青淡剝。墻面剝落處又攀生出許多藤蘿蔓草,隨風搖曳,神采靈動。

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瓏,他們把園林的美學應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河道婉轉,房屋便靠與回廊、小橋、花木之間彼此借景掩映,始終如畫。偶然有壹枝桃樹斜斜地送到河面上,大有取淩波的意味。河道窄處,兩岸援手可握,寬處也僅可容壹船周轉罷了。

經過歷代的發展和擴建,在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地段逐漸形成了許多狹小的街巷,有獅林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等。這些巷子高高的垣墻夾著曲折的街巷,頗有些曲徑通幽的意境。

從平江路向南,幾步之遙就能夠聽到悠揚古琴聲,是從壹家琴館裏面發出。走進中張家巷,不幾步,又是壹種稀奇熱鬧的江南絲竹之聲,循聲向前,則是壹家書場,看臺上的人說噱彈唱,好不熱鬧。

從書場轉出,再往巷子深處走,則是壹處崇脊筒瓦,牌匾顯赫,還掛著大紅燈籠的建築,建築庭院裏十分寬暢,有石板鋪地,兩邊是廂樓,北為朝南的大廳,南面正中是壹個古戲臺。

據說,這個建築物原先是全晉會館,由清末寓居蘇州的山西商人所建,不專為生意洽談,仿佛在他們眼中,只有邊喝茶聽戲、邊交流商情才是洽談的正道。

戲臺的天花板上不辭繁復地用藻紋裝飾出窟窿形頂,狀凹如井,頂端置壹枚大銅鏡,周圍數百只淺雕黑色蝙蝠與數百朵金黃色雲頭圓雕相依相繞,色澤鮮麗異常,蝙蝠與祥雲盤旋而上,直送到那銅鏡片上去。

藻井的設計卻別有妙用,它仿佛壹個***鳴箱,演出時,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聲音頓時變得洪亮圓潤,余音更能繞梁不絕。

之後,平江路曾有過多次細致的保護和改造,但卻只是修復原有的舊牌額。沿街很多老舊的住宅已經失去了原來居住的作用,只是外表看起來並不張揚,悄悄掩隱在木制的門板之下,乍看起來和壹般的民宅並沒有什麽區別,只有從格外精致的雕花門廊上還可以窺出些端倪。

與同是蘇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業氣息,保住了市巷舊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俗風情,述說著平江路的風華。

平江路上的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