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註意力不能集中怎麽辦(做事很難集中註意力)

註意力不能集中怎麽辦(做事很難集中註意力)

註意力,是讓我們能堅持完成工作的壹個重要因素。

而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註意力缺失卻成為了他們無法專註完成目標的“頭號殺手”。

由於在學習或者工作期間,他們不斷內在或者外在的“幹擾物”影響到自己,所以他們往往很難把全部的註意力投放在手頭的任務上。

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壹個人精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能夠對當前的事物投入多少註意力。

想要讓有限的精力產出最大化,最關鍵的壹項技能就是學會把最多的註意力,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而這種“最重要的事情”,通常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只有壹件。

很多人認為,所謂的“高效率”,就是自己能夠多線程工作。但這是壹個錯誤的觀念,我們人的大腦,最多只能集中精力處理壹件事情。

因為人的大腦有兩類輸出:

1,應付性輸出;

例如妳壹邊看電視,壹邊跟朋友聊天,同時做這兩件事,不會讓妳感到很吃力,就是因為妳是在“應付”它們,所以調動的註意力不會太多。

2,創造性輸出;

但當我們要處理壹些,諸如思考某個復雜問題的解決,撰寫自己的年終工作報告,或者完成某種練習,這就需要動用大腦大量的註意力,這種事情,就很難“壹心二用”了。

因此,註意力就像時間壹樣,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

我們需要建立壹個“註意力賬戶”,學會正確分配註意力,從而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

為什麽註意力這麽容易分散

想要把我們分散的註意力拿回來,我們最好要了解壹下,註意力分散的“發生機制”。

現代心理學發現,我們的註意力,其呈現狀態是以壹個“倒U曲線”的方式的。

這個“倒U曲線”說明,我們註意力的狀態,會隨著刺激的增加而增加。直至到達壹個“高峰點”之後,這時如果繼續增加刺激,我們註意力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

從這個註意力呈現狀態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做的事情,如果對我們缺乏刺激,我們就很難集中註意力;

2,做的事情,如果給予我們過度的刺激,我們就懶得集中註意力。

換言之,當妳覺得做的事情很無聊,很沒意思,缺乏刺激時,由於沒有“挑戰”,於是妳就很難投入註意力在其中。

好比我們閱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難集中註意力呢?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坐在壹個地方拿起書本閱讀,簡直壹點吸引力都沒有。

但如果是拿起手機玩遊戲,遊戲裏面的刺激和挑戰,就能夠調動起我們的註意力,讓我們沈浸在其中。

同樣,當妳要做的事情,給予妳非常多的刺激,或者是過度的刺激,例如妳工作的時候,開著電視機,手機又隨時向妳推送新的信息,甚至樓上又在裝修,這種情況下,妳根本無法集中註意力。

因為各種刺激不斷在剝奪妳有限的註意力,於是妳就很難把全部的註意力用在當前的任務上了。

從上圖可以知道,倒U曲線中的頂端,也就是最中心的部分,代表了註意力的最高峰值。這是註意力的最佳狀態,也是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流”的狀態。

當妳處於這種狀態之下,妳就完全沈浸於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周邊的壹切仿佛統統都被妳忽略似的。

而根據這個註意力的發生機制,通過簡單的推理我們就得知,想要提高我們集中註意力的程度,有兩個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1,對於大腦覺得簡單、無聊的事情,通過某些手段提高刺激的強度;

2,對於壹些太難或者太混亂的事情,運用恰當的方法降低刺激強度;

但問題是,具體是怎麽操作呢?

提高事情的刺激程度

當妳開始要做壹些事情時,先不要急著行動,而是要看看,這件事對妳來說,其困難程度到底是怎樣。

好比我們閱讀,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麽難度,還可以說是比較無聊。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有意識通過“人為的方式”,去增加閱讀的難度了。

而“人為的方式”有兩種:

第壹,設定壹個“挑戰性”的目標;

美國底特律汽車工廠裝配線上有壹個叫麥德林的工人,他每天需要在43秒的規定時間內裝配壹種零件,每天必須重復600次。按理說,這是壹項非常枯燥的工作,壹般人很快就會覺得無聊了。

但是麥德林把這份工作當做壹個挑戰,他給自己人為地設定壹個“挑戰性目標”,就是把裝配的時間爭取提前壹秒或者兩秒完成,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

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可以在28秒內裝配好壹個零件。他不再是日復壹日,重復工作的裝配工,而是不斷刷新自己最好成績的運動員。

由於他自己給自己制造了這樣壹個挑戰性的目標,所以他每次工作時,就能夠投入足夠的註意力去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妳覺得閱讀是壹件很枯燥的行為,不妨給自己人為制造壹些“挑戰性的目標”,例如在十分鐘內看完壹個章節,或者先設定壹些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在書中找答案之類的,增加壹些刺激。

當然,如果妳能夠讓學習“遊戲化”,這種人為方式就更加容易投入我們的註意力,就看妳怎麽做而已。

第二,讓自己獲得“上癮”的反饋結果;

為什麽吃瓜子是壹件容易讓人“上癮”的事情呢?

壹來瓜子的味道很香很好吃;二來想要吃到瓜子,並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把瓜殼輕輕壹嗑,就能夠吃到了。

也就是說,付出努力和結果反饋之間幾乎是壹瞬間的事情,所以這種行為,讓我們大腦分泌大量讓我們感到舒適和爽快的多巴胺,從而導致我們嗑瓜子會嗑上癮。

問題是,在我們完成某項工作時,付出和結果之間,其轉換時間往往不會這麽快速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如果長時間我們沒有獲得反饋,大腦分泌不到多巴胺,我們對於這項工作就會感到難熬,覺得沒意思。

但同樣地,我們可以人為地給自己制造壹些“反饋”,從而保持工作和學習的激情。

例如我寫文章,我的桌面會擺放壹些零食,當我寫完壹段內容之後,我就會吃壹些零食犒勞壹下自己,這是壹種刺激。

而更好的方式是,從做的事當中獲取。我寫的文章放在今日頭條上,有讀者看,有閱讀量,獲得頭條的認同和獎賞,這種直接的反饋,也可以讓我更好地堅持把文章寫好。

如果妳做的事情,並沒有這種直接的反饋,妳就可以給自己構建壹個實踐的檢驗機制。好比妳學了壹些知識,找機會運用出來,獲得某種改變,或者按照別人的方法去鍛煉,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這都是通過實踐檢驗而構建的反饋結果。

只要人為讓自己做的事,有壹個“可視化”的回報,我們就更願意繼續做下去了。

降低事情的刺激程度

當我們面對壹些太困的事情,刺激強度太高,我們也會很難集中註意力的。

為了降低這種刺激,我們也可以運通過人為的方式,運用某些方法將刺激水平降低到適合我們操作的程度。

而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第壹,拆解任務,降低項目的整體難度系數;

人的大腦都是“趨利避害”的,當我們覺得眼前的事情做起來很困難時,我們無從下手,自然就會選擇逃避,產生拖延了。

想讓自己更好應對這種復雜的任務,最佳的方法就是拆解問題,把壹個大的問題拆分為壹個個容易操作的小問題。

這樣做,整體難度就會下降,我們從每個小問題入手做起來,也就會更容易了。

例如妳想學習演講,又不知道怎麽開始學習,沒有壹個針對性的方向,就很難投入註意力在其上面。

這時,妳就可以把問題拆解,把“演講能力”拆分成不同的要素,如怎麽構建開場白,怎麽鋪排內容,如何運用聲音和姿體語言,如何有效講故事等。

然後妳可以選取其中最容易入手的壹個項目開始學起,逐個擊破,最後組合起來鍛煉,妳就有效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了。

第二,排除所有幹擾物,讓大腦保持壹心壹意;

前面說過,刺激太多,我們有限的註意力就會被其他事物所奪取,那麽剩下的註意力,就無法集中在那件重要的事情上了。

大量的信息幹擾,會增加大腦的負擔。想讓大腦有限的註意力全部用在手頭上的工作,我們就必須減少“幹擾源”,隔絕外來的幹擾信息。

例如我寫文章時,壹邊聽歌壹邊寫作,和只是寫作而不聽歌,完全是兩種狀態。前者由於有歌曲這個“幹擾物”,奪取了我壹部分註意力,所以我寫作的效率不會太高。

然而,當我只是寫作,不聽歌不玩手機時,我的註意力就能夠完全集中在寫作這項工作上面,從而寫作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大腦有限的註意力,可以分出不同的量去應付各種幹擾物,但如果妳想把所有註意力的量都用在重要的事情上,妳就不要讓身邊出現幹擾物。

第三,給工作和學習安排特定的行動時間;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壹個人每天大概只有4的小時,是工作最有效率的。不管妳壹天工作多少個小時,妳只有在這四小時裏面,讓工作效率達到最高的狀態。

而其余時間,我們可能會過得渾渾噩噩、不緊不慢,很難投入足夠的註意力去工作。

換言之,既然人每天的註意力有限,怎麽有效運用這些註意力,幫助自己更好工作,提高效率,妳就需要懂得給要做的事情安排好時間了。

例如平日上班,由於我已經花費太多精力,所以晚上回到家時,我的寫作狀態就不是那麽好,很難把文章寫出來。

但如果是休息天,我就可以利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很快把壹篇文章寫出來。因為那時我的註意力是處於飽滿的狀態。

寫完文章後,剩下的時間都是幹壹些沒那麽重要的事情,投入“應付式”的註意力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如果妳真的想把壹件事做好,根據自己每壹天的情況,妳就要:

1,恰當分配好精力;

2,安排特定時間去工作或學習;

3,排除身邊所有幹擾源;

4,人為構建挑戰性的目標;

5,適當拆解任務難度;

這樣,妳就很容易集中註意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了。

走神時要采取的應對措施

最後要說說的,當妳走神時,該要怎麽解決。

當妳意識到自己走神時,可以對照註意力的產生機制,思考壹下,到底是哪方面出現問題。是當前的任務太無聊,還是要做的事太困難?

抑或僅僅是休息不好,精力不夠呢?

壹旦察覺到自己走神,被其他事物奪取妳的註意力時,妳最好針對這個狀態反問自己:

1,我現在做什麽呢?

2,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

3,可以中止這個行為嗎?

4,如要中止需要怎麽做?

例如我寫作時,突然被手機中的推送奪取我的註意,我意識到自己正在浪費時間,我就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找到問題所在。

1,我正在被手機上的資訊吸引到自己的目光。

2,推送的這些勾起我的好奇心,我這樣做是為了滿足好奇心。

3,可以中止。

4,滿足好奇心或者隔絕手機幹擾。

通過這種“自我覺察”,我就能夠有效拉回自己的註意力,將其重新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

盡管這種做法好像很簡單,但有時我們走神時,是處於壹種“下意識”狀態,很難醒悟到自己正在受到幹擾。

所以,想要讓這種行為變成自我監控的習慣,就需要不斷刻意練習,直到將其變成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