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中國儒家文化與建築

中國儒家文化與建築

建築是從屬於人類使用日的的,因此無論是政治、社會、宗教和儀式.種族的大規模活動和集體居住都構成了建築的人文主義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也正好在這樣的壹種形式上,文化史在建築上留蔔了它最真實的記錄。建築在許多體量與形制上的規範是文化的體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片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諸多建築中留蔔了痕跡,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獨有的建築類型、樣式和基木的範式要求。

儒學精髓使得中國建築迥異於外國建築

世界上各民族主要建築多半是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建築、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國主要大都是宮殿建築,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所謂"大房子"開始,中國的祭拜神靈即在與現實生活緊相聯系的世間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脫離世俗生活的特別場所。

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後,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壹步發展貫徹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於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築,而是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壹起的宮殿宗廟建築,成了中國建築的代表。從而,不是高聳入雲、指向神秘的上蒼觀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實的人間是可以使人產生某種恐懼感的異常空曠的內部空間,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陰冷的石頭,而是暖和的木質,等等,構成中國建築的藝術特征。在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中,不是去獲得某種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正如中國繪畫理論所說,山水畫有"可望"、"可遊"、"可居"種種,但"可遊"、"可居"勝過"可望"、"可行"(參看本書"寧元山水意境")。中國建築也同樣體現了這壹精神。即是說,它不重在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重在生活情調的感染熏陶,它不是壹禮拜才去壹次的靈魂洗滌之處,而是能夠經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場所。在這裏,建築的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已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進程,就是說,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樣,人們突然壹下被扔進壹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相反,中國建築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遊歷在壹個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裏變成長久漫遊的時間歷程。實用的、入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在這裏占著明顯的優勢,從而排斥理性的迷狂意識,這顯然是受著中國儒家的影響。

中國的這種理性精神來源於儒學,因為儒學講究經世治國,講究入世,所以它的理性給中國建築也註入了理性的靈魂,表現在建築物嚴格對稱結構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理性)。所以,就單個建築來說,比起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建築來,它確乎相對低矮,比較平淡,應該承認遜色壹籌。但就整體建築群說,它卻結構方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它不是以單個建築物的體狀形貌,而是以整體建築群的結構布局、制約配合而取勝。非常簡單的基本單位卻組成了復雜的群體結構,形成在嚴格對稱中仍有變化,在多樣化中又保持統壹的風貌。即使像萬裏長城,雖然不可能有任何嚴格對稱之可言,但它的每段體制則是完全雷同的。它盤纏萬裏,雖不算高大卻連綿於群山峻嶺之巔,像壹條無盡的龍蛇在作永恒的飛舞。它在空間上的連續本身即展示了時間中的綿延,成了我們民族的偉大活力的象征。

制造等級的“禮”:莊嚴之美

“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最集中的體現,可以說,儒家的倫理規範就是“禮”的秩序。“禮”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儀式、典章或規矩。後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步演變為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倫理規範,並滲透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各種人倫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禮”的突出特征就是它有上下等級、薄卑貴賤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定。如荀子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禮記·曲禮》說得也很清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而且,作為壹種統治秩序和人倫秩序規定的“禮”往往把強調整體秩序作為最高價值取向。而個體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應該在既有的人倫秩序中安倫盡份,維護整體利益,而個人的權利則顯褥不那麽重要。

住宅建築是家的象征,對內即在家庭內部,它主要體現出儒家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是家庭關系中以符合禮的要求為內涵、以和諧為基木表征的意象,因此分家往往是家庭秩序破壞和家庭關系破裂的結果;對外即在社會關系中,在民間它隱喻著家庭的榮辱及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

民居宅院是出現最旱也是最多的建築類型。民居既滿足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可以上升到表達某種思想的高度。北方院落民居最為典型的是四合院。我國的四合院房屋布局在殷商時就己經形成。在安陽殷墟中就發現了四組這樣的房基。四合院的民居與儒家思想中的禮有密切關系。反映出尊卑、長幼、男女之別的家庭關系和榮辱、貴賤的社會關系。四合院人蔔北朝南。正房兩側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長輩;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廂房。稱為東西廂房。居住晚輩。正房與廂房有尊卑之序。

“天人合壹”:和諧之美

“天人合壹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特點之壹,也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渾然壹體”。人生態度是“重心在內”。認為宇宙的終極本體與人的道德原則是統壹的。達到人人合壹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文言·乾卦》稱:“夫大人者。與人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懂仲舒《春秋繁露》載:“以類合壹,天人壹也”。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關系的中樞。又是天人合壹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壹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人道”指自然界的現象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人道”指人應遵守的社會規範。儒家學說認為不僅要實現社會內部的協調,而且社會應與自然相和諧。

儒家的“天人合壹說。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影響十分深刻持久。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二者處於壹個有機整體中。在建築中表現為追求“人——建築——自然環境”的和諧統壹也就是追求建築與自然的“有機”美。要求建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壹體。主張整個環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合。這種“天人合壹”的有機觀在建築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而:

(1)順應自然

即建築的布局與設計應順應地形、綠化等自然環境,達到人為與自然的協調。如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靈隱佛地、嶽麓古剎、南嶽禪林、江湧金山等都是自然環境與建築風物和諧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說:“中國建築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沈的對自然的謙遜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圖案”。

(2)師法自然

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築與自然達到統壹。這壹點在園林建築中尤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內,意味著自然對人造環境的親昵。

(3)因借自然

把自然的美景通過的窗、閣、亭等引入建築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壹個臨江的樓閣可以出現“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的美景;壹個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空間感觸。又如葉紹翁名句:“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支紅杏出墻來。”正如《園冶》所說:通過借景可以“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浪漫。”。

“尚中”:對稱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韻的道德美學原則,對傳統建築的創作思想、建築風格、整體格局等方而有明顯影響。傳統建築文化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征莫過於對“中”的空間意識的崇尚,大到都城規劃,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強調秩序井然的中軸對稱布局,形成了以“中”為特色的傳統建築美學性格。

山東曲阜孔廟。堪稱中國古典廟堂的傑出代表。是中國自古以來無數孔廟的“領袖”。是壹座十分宏偉而且條理清晰、平而布局規則的古建築群。整座曲阜孔廟的平而布局。具有強烈的中軸對稱特點。其主要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形成遞進的重復院落。中軸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副題建築。象征倫理的秩序。

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鐘樓長7. 8 km的城市中軸線。正是這條當時為了體現倫理秩序與帝工禮制的中軸線。使北京城成為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範例之壹。這條全世界最長、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以其獨有的雄偉氣魄穿過了全城。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型和空間建築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小結:

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建築,自從秦漢以來就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築許多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構建而成的,不論從審美還是用途,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壹”、“尚中”、“禮”等等,都能夠從中國傳統建築中被解讀出來,可見儒家文化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100頁——111頁

2付民之·《<白鹿原>中的建築意象與儒家文化》·河南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 2004年9月

3秦紅嶺·《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築》·新建築 2004年3月

4 王海雲·《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雲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1998年

5 蘇曉毅·《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影響》·四川建築科學研究第31卷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