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大柁,二柁,椽子,檁字,是什麽

大柁,二柁,椽子,檁字,是什麽

古建大木構架

大柁:上面說的最下壹層,最長壹根梁稱大柁。...三柁:第二層較短壹根稱二柁,有第三層時最短壹要根稱有利於柁。...有十字的卯口,以隨瓜拱和頭層的翹或...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鉆壹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

壹、大木結構:

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築物壹切骨幹木架的總稱。

大式:有鬥拱的。小式:沒有鬥拱的。

2、大木結構:豎的支重的部分k k柱。橫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兩者過渡部分k k鬥拱。

3、大木造型:單檐與重檐、起脊與卷棚的區別,但無論如何造型都離不開檁數,檁數越多房間越大,壹根檁為壹架,它們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

1、柱:有五種位置

檐柱:凡是檐下最外壹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內的柱子,除在建築物縱中線上的都是。

裏外金柱:金柱有裏外之列,離檐柱近的叫外金柱,遠的叫裏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裏,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著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橫梁上,下端不著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與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寬進深是根據柱了的地位而定。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長短及重量而定。

(1)額枋:

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頂著柁梁或墊著鬥拱頂著柁梁。

額枋:在每個柱頭與另壹個柱頭之間,有連貫兩柱間的橫木叫額枋或檐枋,其長度掃面寬。

大額枋:在較大的建築物上,有上下兩層額枋的,上叫大額枋,下叫小額枋。

墊板:大小額枋之間有立著的板叫做由額墊板。

平板枋:大額枋的上層與柱頭平,其上再加上壹層平板枋。

桁檁:枋上排列鬥拱,鬥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稱桁,小式稱檁。

檐墊板:較小的建築物叫小式大木,不用鬥拱,梁頭直接放在柱上。梁頭上放檐檁,柱頭間則用檐枋連貫,檐檁與枋。

上額枋:若建築物是重檐的,金柱須加高以支上檐。其柱頭之間也有兩層的額枋和墊板,不過大額枋改叫上額枋。

承椽枋:小額術上又加許多的洞以隨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

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轉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轉到柱上,然後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這短梁並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將金柱與檐柱前後勾搭住。

雙步梁:在有廊子太寬時,桃尖梁上還可以再加壹根瓜柱、壹條梁和壹條桁。在這種情況下,下層的叫雙步梁,上層的叫單步梁。雙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載重的機能了。

桃尖梁頭:柱頭上有桃尖梁頭,而沒有耍頭和撐頭,桃尖梁頭高於耍頭和撐頭兩部合並的全高,所以桃尖梁的下皮是與平身鬥拱耍頭的下皮平行的。

梁頭寬:抱頭梁寬按檐柱徑加二寸,梁頭與梁身同寬,不像桃尖梁頭小於梁身。梁頭做碗以承檐檁。

桃尖隨梁:桃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又有壹條較小的梁,與桃尖梁和抱頭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和金柱間勾搭之力,以補大梁的不足,在桃尖下的叫桃尖隨梁。

斜插金枋:在抱頭梁下的叫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金柱叫做斜插金枋。

(3)脊瓜柁梁:

梁架:主要梁的兩端放在前後兩根金柱上,如沒有廊就放在兩根檐柱上,梁的長短隨進深而定。梁上用兩根短墩支壹根較短的梁,再上面再支就成為梁架。

大柁:上面說的最下壹層,最長壹根梁稱大柁。

三柁:第二層較短壹根稱二柁,有第三層時最短壹要根稱有利於柁。

幾架梁:各柁也可按本身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稱為“幾架梁”。

七架梁:如所負***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壹層則稱五呆梁。

壹步架:由大柁均分若幹步架,壹步架普通多用五六尺。二柁三柁每層梁的縮短,均以每次兩端縮短壹步架為準。

桁碗:每層梁的兩端均挖出桁碗來支撐桁或檁。

瓜柱:兩層梁架中間支撐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長度的稱瓜柱。

柁墩:高度少於其本身的長度的稱柁墩。

脊瓜柱:瓜柱又按地位分為金瓜柱與脊瓜柱兩種。

(4)卷棚柁梁:

步架:柁梁按步架的多少分為九層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

鄭棚式:間還有四架或六架梁的,這種雙數架的梁沒有屋脊,脊做成圓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

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撐以免傾斜。如獲至寶縱中線上有中柱,在梁之內端都安在中柱上。

桁徑:大式桁徑按頭口定,小式則與檐柱徑相同。

正心桁:大式拱的建築,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正心桁徑四鬥口半。

挑檐桁:挑檐枋上的是脊桁,挑檐桁徑三鬥口。

老檐桁:屋脊桁和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如金桁較多則分上中下。屋頂的特殊輪廓是中國古建築外形上顯著的特征。

三、鬥拱的種類和功能:

1、鬥拱的用途:

用途:是中國古建築所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

功能:是隨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屋檐的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

範圍:凡是重要的、帶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多數都用鬥拱。

2、鬥拱的種類:

平身科:在屋角柱頭上。

柱頭科:在柱子之上。

角科:在柱間額枋上。

3、鬥的分類:

鬥:凡是像鬥形的立方塊均稱為鬥,包括鬥與升,在大約有4種。

坐鬥:在鬥拱最下壹層,鬥拱支撐集中點,即拱與翹昂相交點的叫十八鬥。

三才升:在裏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壹層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槽升子:在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壹層的拱或枋子的叫槽升子。

鬥口:坐鬥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隨瓜拱和頭層的翹或昂。這隨翹或昂的口叫做鬥口;坐鬥高二鬥口,稱順身口。鬥則承受相交的拱與翹昂,上面開十字口。

4、拱的分類:

拱:凡上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築物平生或成直角統稱拱,包括翹昂,大約有10種。

(1)拱有正心拱和單材拱之分,按位置而定:

正心拱:凡在檐柱中心線上,與建築物表面平生拱。單格拱:正心拱壹面向外,壹面向裏,在拱的縱中線上,要加上壹道槽,以安拱墊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單材拱的厚度多,這加墊板的厚度。其余不在正心線上的都叫單材拱。

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外者叫外拽拱,在裏者叫裏拽拱。

(2)拱有長短之分,為三等:瓜拱最短,廂拱次之,萬拱最長。

瓜拱:瓜拱和除非沒胡翹昂不往外出踩的鬥拱,每多相疊並用。

萬拱:瓜拱在下,托著萬拱在正心上或裏外拽上。在正心上的叫正心瓜拱,正心萬拱。在裏拽的叫單材瓜拱、單材萬拱;更求準確的便叫裏拽瓜拱、外拽瓜拱和裏拽萬拱,外拽萬拱。

廂拱:廂拱總是安在最上層翹昂之最外或最裏端上,絕沒有放在正心上的時候,所以只分裏外,而沒有正心單拱的說法。

(3)拱的部位:

拱眼:拱的中間有與昂或翹相交的卯口,拱兩端上面有承托升子的位子。在與卯口之間,彎下去 部分叫拱眼。

拱彎:拱的兩端下面曲卷處叫拱彎。失彎的曲度,在清工程做法裏有所謂“瓜四”“萬三”“廂五”的規矩,使拱彎成為幾小段直線的小瓣,以便制造。

耍頭:在翹或昂之上,有與翹昂平行而大小亦與之相同的分個別叫耍頭。耍頭前後兩端露在外面,都有雕飾。耍頭的外端往往做成螞蚱頭,裏端做成麻葉頭。

撐頭:在耍頭上面的叫撐頭。撐頭外端不露在面,只擺在裏面,交外面的挑檐枋和裏面的井口枋撐住。在耍頭後尾卻露出刻作麻葉頭。

桁碗:撐頭之上更有桁碗,其上斫作半圓形槽,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檁。

5、鬥拱的分配:

平身科:兩柱頭科之間為平身科,其功能遠不及柱頭尖科之重要,差不我是壹種純粹的裝飾品。結構與柱頭科微有不同;柱頭科的桃尖梁頭位置,在平身科則為耍頭,上面再加撐頭木。平身科的耍壯舉、翹與昂都是壹鬥口厚。

柱頭科:是尖梁頭與柱頭間的墊托部分。柱頭科的頭翹或頭昂比平身科的頭昂厚加壹倍為二鬥口,並且越往上層越加厚;到最上層就直接承受由內部伸出來的桃尖梁頭;而梁頭之厚,則為四鬥口。

角科:在角柱之上,地位特殊。普通的鬥拱只有壹個外面壹個裏面,角科卻同時有兩個外面;而且同時左方的正面就是右方的側面,右方的正面也是左方的側面;於是在正面做拱的轉了角就是昂或翹。不唯正心線上如此,就是外拽各拱也如此;例如正面的外拽瓜拱萬拱,在側面伸出為兩層翹或昂,而按地位之不同,叫做搭角鬧頭翹或搭角鬧二翹,但在側面則名把臂瓜拱,把臂萬拱,或把臂廂拱。除正側兩面外,在斜角線上,又有斜昂或斜翹,與各層翹昂平;與耍頭平處則有昂,上安寶瓶,以承受上部支出的角梁。

最簡:鬥拱層數或拽架的增減,由設計人員而定,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坐鬥上安正心瓜拱壹道,拱上安三個三才升,稱為壹鬥三升。

出踩:以正心拱為中,每往裏外支出壹拽架就多壹踩,稱為出踩。正心壹踩,裏外各出壹踩叫三踩,裏外各出兩踩叫五踩,以此遞加可以加到九踩到十壹踩。

翹昂:翹昂的分配有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重翹三昂等等的變換。翹昂的多少是隨出踩的多少而定的。

溜金鬥:是壹種特殊的鬥拱。自中線以外,與普通鬥拱完全相同。中線以裏,自耍頭以上,連撐頭和桁碗,都在後面特別加長,順著舉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稱桿,以承受上壹架的桁或檁。各怪秤桿之間,橫著安拱或三福雲,直著用伏蓮銷,銷成壹起。

踩:與拱成正角形的橫木叫做翹或昂。翹昂的長短以支出之遠近而定,在下層的支出最少,越往上支出越遠。每支出壹層,在裏外兩面各加壹排拱,主就叫做踩。各踩都只有兩怪拱,瓜拱在下,萬拱在上。

攢:鬥***之全部統稱曰攢,兩攢間的距離通常是十壹鬥口。在城樓等,大建築物上也有十二鬥口的。壹攢鬥拱之中,裏外拽各加壹踩時,上下就加了壹翹或壹昂。無論壹攢***有幾踩,在最裏最外兩極端上只有壹層廂拱。

壹拽架:踩與踩中心線間的平距離叫做壹拽架。翹昂的長短就以拽架多少而定。

6、枋子:

正心枋:萬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拽枋:在裏外拽的叫拽枋。

四、古建的種類:

1、廡殿

五脊殿:廡殿屋頂面闊較長於進深,所以,前後兩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兩坡同前後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後兩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後兩坡下骨幹的構架。

左右兩坡:在左右兩坡下,有兩山金桁在和前後金桁相同的地位,來支撐兩山的椽子。

順扒梁:這兩山每步的桁枋都是前後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層山桁上,前後每層金桁的中下線上,在它們下面與之平行的,有各層順扒梁。

柁墩:順扒梁分上(中)下層,每層都是壹頭放在桁上,壹頭放在柁上。兩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順扒梁,在下金順扒梁上退入壹步架處安柁墩,來支托兩山下金桁,與前或後下金桁的相交點。

瓜柱:前後上金桁的中線上,在它們的下面,安上金順扒梁伏在兩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順扒梁上的辦法,退壹步架處安瓜柱,支托兩山上金桁的相交點。

交金墩:順扒梁上,支托山金桁與前後金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瓜柱稱交金瓜柱。

由戧:兩山各桁與前後各桁相交處是放由戧的地位。由戧就是角梁的繼續者,是四垂脊的骨幹。由戧在各步架上並不壹定是壹條直線相銜接,因為有舉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線。

舉架:舉架是產生中國房頂曲線的構架,將屋頂坡的斜度處下而上每椽坡度遞增,最下架坡度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鬥口,稱之為五舉、六舉、七舉、八舉、九舉。清式正脊高度並非預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檁的舉高累計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於廡殿。如果兩山的坡度與前後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線。

太平梁:為了不呆板機械,將正脊兩端加長,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長,懸空在梁架扣線以外。在脊桁懸空壹端下應加道太平梁,長兩步架,放在前後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梁上加壹根雷公柱,來支撐脊桁這懸空的壹端。這樣,使兩同的坡度大於前後坡度。不論從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線了。

2、硬山

山墻:只有前後兩坡,左右兩端是兩面立墻,叫做山墻。

檐柱:山墻內部也有木架的骨幹,立著的有前後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檁:山柱下端立在兩山臺基之上,上端托著脊檁。

排山:在與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減短,有各根梁構成的梁架,稱為排山。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單步、雙步、三步、四步之別,其結構的方法與上述挑尖梁的單步梁、雙步梁壹樣。

山柱:兩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檁頭,向外壹面的,壹概都砌在山墻之內。向內壹面的,則露在墻面,在室內可以望見的。

封護檐:前後兩坡,尤其是後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檁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磚壘到檐平,將椽頭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護檐。這種封護檐有時還用磚做成假椽頭和假連檐的樣子。

3、懸山:

山墻:俗稱挑山,結構上與硬山大致相同。唯壹不同之點在各桁或檁不在山墻內土住,而壹直伸到山墻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長度與前後檐出檐的尺寸壹樣。

燕尾枋:沿著各檁頭外釘上博風板以保護桁頭。桁頭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墻:山墻或按硬山做法,將構架全部封在墻內,或隨著各層排出梁柱和瓜柱砌成階級形,直率的將結構表現在外面,稱五花山墻。

4、歇山:從結構上說,歇山是廡殿和懸山聯合而成的。把壹懸山頂,套在廡殿頂之上,懸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與廡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為歇山。

桃尖順梁:在這種結構之中,如何使山坡與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將桃尖梁向後加長到梢間之中,裏端安在金柱之上,成為桃尖順梁。

順隨梁枋:順梁下面與額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順隨梁枋。

交金墩:桃尖順梁上面,在退入壹步架處,上安交金墩,承著采上、步金梁,與順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與下金桁上皮平,兩頭與桁交,做成桁的樣子,稱假桁頭。

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鉆壹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與其余梁架完全相同。各層桁在采步金中線以外,還繼續的伸出,稱挑山檁,成為懸山的結構。

踏腳木:但因懸山太遠,挑山檁不勝重負。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壹道,下皮同時也放在兩檐椽之上,謂之踏腳木。

草架柱子:跳腳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豎立小柱,支住桁頭,稱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兩根草架柱子之間,在各層同高的桁間,用小梁橫穿支撐著,謂之穿梁。

山花板:桁頭之外有博風板如懸山之制。博風板之下有山花板,將三角形懸山的部分整個封護起來。山花板的外皮須在兩山正心桁中線以裏壹桁徑。

五、門窗格扇:

門窗格扇在清工營造中壹概叫做裝修,與現代詞意不壹樣,現代裝修為裝飾、修理、改造的意思。

1、裝修分類:

(1)兩大類:

外檐裝修:是建築物內部與外部之間隔物,用於避風雨防寒暑的。

內檐裝修:是建築物內部分為若幹部分之間隔物,二者之功用位置雖略有不同,不過在構造法上則完全壹樣。

(2)兩部分:

框檻:是不動的部分,是安裝格扇的架子。

格扇:是可動的部分,也是壹個架子。

2、裝修結構:

(1)框檻:

檻:在枉檻之中,橫的部分都是檻,分上檻、中檻、下檻。上檻放在地上。

抱框:框檻左右豎立的部分叫抱框,發靠著柱子立柱。

機警披:格扇兩旁豎立邊梃。

抹頭:邊梃之間橫安抹頭。

格扇:每扇格扇可用抹頭分作上、中、下三段:隔心、絳杯板和裙板。

隔心:上段的隔心俗稱花心,是格扇上透明通氣的部分,四周在邊梃抹頭之內有仔邊,中間有欞子,作裱糊或安玻璃的骨架。

欞子:欞子的花紋用菱花或用類似方格、六角、八角的幾何形。

檻窗:這種門扇可以做隔扇,也可以做門窗。做門窗時上下兩頭加轉軸,做窗則稱檻窗。

角葉:邊梃與抹頭相接處,在較華麗建築中,多用角葉或人字葉釘上。以防扇角松脫或歪斜。在邊梃的中段釘看葉,帶鉤花鈕圈子。

梭葉:在較樸素的建築中則用梭葉,梭葉的功能與看葉壹樣,形式較簡單,也帶鈕頭圈子。

風檻:普通的窗子都做檻墻上。檻墻頂上先安榻板,次安檻框,只是下檻較小,改稱風檻。

支摘窗:窗扇有時不象門那左右轉動,而做內外兩層,上下兩段,外層上段可以向上開支,下段可以摘下的,稱支摘窗。支摘窗沒有風檻,下段直接安在榻板上。

(3)簾架:

簾架:是壹種輔助的門框,安在格扇之外有門處。

花心:兩邊的邊梃與格房扇同高,下部是門洞,上部用抹頭二根,中間有仔邊欞子,稱簾架心亦稱花心。

荷葉墩:簾架上可掛簾子,有時可以安兩扇門。簾架邊梃的上下兩端,多用苛葉栓鬥及荷葉墩安裝,可以隨時卸下。

(4)大門:

大門:是壹種特殊的裝修。

門框:門扇的寬往往不如大門間面寬,所以包框以內有時加門框。

余塞板:門框與抱框間的橫木為腰枋,將框間分成上下兩段或三段,框與腰枋間的空檔用板遮住叫余塞板。

走馬板:中檻以上橫披所在的位置,不用格扇而用板遮蓋叫走馬板。

門枕:大門兩端處,在門扇轉軸之下有門枕,可用木或用石。

連楹:中檻上有門簪,將連楹銷在中檻上,外端成六角形是壹種有趣的裝飾。

(5)門扇:

穿帶:大門門扇的結構,左右豎立大邊,上下端安抹頭,上下抹頭之間有較小的抹頭稱穿帶。

門心板:大邊與抹頭壹周的中間是門心板。

插關:門外安門鈸,門裏安插關。

獸面:在較大門上,門鈸的形式做成有環的獸面。

門釘:此外不家五路、七路、十壹路、門釘,表現凜然不可侵犯的莊嚴樣子。

內檐裝修與外檐裝修構造原則完全相同,因不受風雨氣候的限制,樣式極多,可以施用種種的雕刻,形成壹種自立的藝術。

六、龍井和開花:

1、龍井:

名稱:用在重要建築室內天花的中心部位。清代稱龍井,宋代稱藻井,古稱天井、方井、鬥四、鬥八。

形狀:壹般具有上圓下方形,早期也有上部做成八角井、十六角井的。

圖案:龍井中心部位稱明鏡,明清多刻以雲氣蟠龍或蟠龍銜珠等。宋金朝代有將樓閣建築形制置於龍井鬥拱之上,稱為天宮樓閣,象征天庭世界。

2、天花:

用途:天花即平頂棚,現稱吊頂。清代用於室內屋頂下,以木條相交做成方格,上覆木板以隔絕塵。

形狀:支條按面寬進深排列成方格,每方格為壹井,壹般以鬥拱攢距定井口寬窄,井內的板中天花板。

圖案:背版多繪以圓光四岔式的彩畫,也有以素色楠木雕刻的開花板。

海墁天花:全部天花以木板釘上,不露支條。

軟天花:頂部先吊制白樘篾子木骨架,將開花彩繪圖樣繪於紙上,裱糊在天棚骨架上。

3、天花彩畫:

天花壹般分軟天花和硬天花兩種:

(1)軟天花用法:

以高麗紙用漿糊粘在墻上作畫,全部畫完後比好尺寸截整齊,再行裱糊天花及燕尾,糊好後,再刷支條,碼井口線(如金線者須包黃膠),然後貼金。

(2)硬天花作法:

先將天花板摘下,並號好碼,畫完後按號就坐,否則不易安裝。然後作畫,待全部彩畫繪制完成後進行安裝。天花彩畫的片金天花、金線天花、金琢墨天花、煙琢墨天花以及其他天花等多種彩畫形式。繪制天花彩畫時,應行丈量天花板及開口大小,支條寬窄的尺寸。再根據尺寸配紙起畫稿;畫稿先繪方圓箍子,後繪箍子內各種花紋圖樣,再繪岔角花紋;畫稿完後進行譜子工作。然後根據選定的彩畫形式作好開花板地仗,進行磨生油、過水布、後天譜子、瀝粉、刷色、包黃膠。貼金工作。

七、瓦石:

1、琉璃瓦

釉色:琉璃瓦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到明清時代已經有黃、綠、藍、黑、紫、白、翠等顏色,但以黃綠為主色。各色瓦可單色使用,也可雜色相配。

規格:清代琉璃瓦的尺寸分九種,稱為九樣。除壹樣大瓦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使用過外,其余分別使用在不同規格的建築物上。

2、臺基

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即出現。臺基經歷了土、磚石等不同階段,各歷史時期皆有不同的臺基形式,成為建築造型的重要因素。

須彌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加而成,吸取了佛像臺座造型面形成的壹種特殊臺基形式,壹般多用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

圖案:早期須彌座為多層磚構成,至宋代其形制已定型化,束腰部分明顯增高,束腰以間柱分隔,柱間雕飾壺門及伎樂天女,菩薩等圖樣,成為臺座的重點。至清代須彌座各層分割近似,裝飾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