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秦始皇是個怎樣皇帝

秦始皇是個怎樣皇帝

統壹六國,功不可沒。但是後來的修建長城害得百姓很慘。

每壹個帝王都有值得歌頌的功績,也都有讓人憎恨的地方。

哪代皇帝基本都有功有過

簡單評價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壹個殘酷的暴君。 他派軍隊南開靈渠,攻越族;北築長城,擊匈奴,建立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多民族國家;他采取壹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他實行統壹貨幣、統壹度量衡、統壹文字;他以法家理論為治國指導思想,制訂頒布了秦律,並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他下令焚書坑儒;在他統治期間,刑罰嚴酷、徭役繁多,賦稅沈重。

----------------------------------------

正反評價

★¤ァ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裏”,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壹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註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壹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壹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壹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壹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壹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壹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壹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壹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壹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壹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壹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14]。

萬裏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壹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壹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壹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有功也有過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壹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壹帝”。 姓嬴,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今河北省邯鄲市),故氏趙(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壹,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時歲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終於完成了統壹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壹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定都鹹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壹生中有功也有過,與漢武帝並稱為“秦皇漢武”。

編輯本段人物身世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異人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未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九月產子,生下了政,為異人與趙姬之子。作為壹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鬥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裏的政治生涯。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熟悉的女性最莫過於母親了。在秦始皇5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母親趙姬曾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兩個父親”的傳言壹直伴隨嬴政的成長,再加上趙國人的唾棄、鄙視都讓年幼的秦始皇對母親———這個唯壹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愛與恨的復雜感受。

秦始皇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出生在趙國壹直到13歲,這個階段正好是壹個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無法發展出對遠在秦國父親形象的認同,也無法發展出對母親形象的認同,更無法發展出對仲父———呂不韋這個也許是親生父親形象的認同。這些復雜的狀況造成了秦始皇復雜的心理感受。他必須依靠唯壹的女性———母親才能生存下來,他卻又鄙視和討厭自己母親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造成了他幼年心靈巨大的創傷。所有的這些創傷帶來的不良情緒都會投射到母親———這個唯壹的女性身上。

編輯本段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趙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裏。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壹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誌,在壹次喝醉酒後對壹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妳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禦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裏也早有軍隊,嫪毐壹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修長城不能算在他頭上,那朝的皇帝不修的,漢朝唐朝明朝。而且要結合當時情況,當時也是為了低於匈奴,後朝的不都倚靠這個長城嗎。。後世傳送的孟姜女也不是哭秦長城,是哭齊長城。

秦始皇 本人 前期是非常註重人才的。

功績:統壹六國 廢除封建 實行中央集權 統壹度量衡 統壹貨幣 統壹文字

過失:焚書 坑術士 大修皇陵 大建宮殿

後期因為仙丹,搞的有點亂。

回答者: 冬夜落寞 - 助理 二級 11-11 21:26

早年的時候非常英明,而且對中國貢獻很大,晚年的時候做了很多糊塗事,歷史意義來說功大於過.

回答者: gaolao112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1 21:28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壹度稱“帝”,不過這壹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壹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帝號。

經過壹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采用壹個“皇”字,而在其下加壹“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壹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壹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壹,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壹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壹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采取了壹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壹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壹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壹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壹全國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壹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壹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壹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壹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制定出壹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壹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壹次總結,也是壹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壹致。秦統壹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壹為圓形方空,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壹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壹畝。這壹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壹。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壹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壹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征發民夫四十余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造成的結果只能是死亡人數無法統計,千裏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裏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民間傳說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對修築長城的怨言。

綿延萬裏的長城它並不只是壹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壹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壹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壹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余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壹,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壹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公元前213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藥、占蔔和種植的書。壹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壹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鹹陽將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壹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眾多)。

秦始皇還沒有統壹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壹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壹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鹹陽附近仿造壹遍,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壹帶全部都是宮殿群。

統壹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壹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本來就沒有建成,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

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另外,“鹹陽之旁二百裏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

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余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就可看出當年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也因此,當時被榨幹血汗的老百姓,要詛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奪俺糧,開吾戶(門),據吾床,飲吾酒,喝吾漿,食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墻,前至沙丘當滅亡。”(《太平禦覽》卷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