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旧房装修 - 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方法和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方法和特點

古建築的主要結構形式:

1,巧妙科學的框架結構:這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重要的特點。因為我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框架結構,即用木柱和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和屋檐的重量通過梁框架傳遞到柱子上,墻體只是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倒”這句古諺,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作為框架結構的最重要特征。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滿足不同氣候條件下生活和生產不斷變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墻體不承重,在門窗的設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此外,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以往宮殿、寺廟等高層建築所特有的獨特構件,即屋檐下成束的“鬥拱”。它由鬥形木塊和弓形橫桿組成,縱橫交錯,層層挑出,形成壹個上大下小的支架。這種構件不僅具有支撐承重梁框架的作用,還具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的簡化,直接把梁放在柱上,導致鬥拱的結構功能幾乎完全消失,幾乎成了純粹的裝飾品。

2.四合院式的群體布局: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到現存的古建築,中國古建築的平面布局有壹個簡明的組織規律,即每壹幢住宅、宮殿、官署、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幹單體建築和壹些周邊的回廊、墻體組成的。壹般來說,大部分院落都是串聯的,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序老齡化,內外有別”思想的產物。家庭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應該與外界隔絕的人(如貴族家庭的女孩),往往居住在遠離外門的院落中,形成壹個又壹個院落的深層空間組織。宋代歐陽修寫《庭院有多深?話說,古人曾形容大官僚的住所“門深似海”,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點。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群體和布局,壹般是沿著縱軸(也稱前後軸)和橫軸均衡對稱設計的。比較重要的建築放在縱軸上,次要的房屋放在橫軸上它的左右兩側。北京故宮和北方四合院的群體布局是最能體現這種群體布局原則的典型。這種布局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在住房上作出輩分、輩份、男女、主仆的明顯區別是最方便的。

3.我們經常會看到五種形態:硬山、懸山、歇山、帝王宮、聚點。在這種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有單檐和雙檐的廟宇。有單檐、重檐、三滴水亭、大檐、滾棚等。硬山,懸山,老百姓既有壹層樓,也有二層樓;尖形建築有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圓形、單檐、雙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4.寬度和深度:中國古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矩形建築在平面上有兩個維度,即寬度和深度。其中長邊寬,短邊深。比如有三間北屋的建築,東西方向寬,南北方向深。單體建築由最基本的單元“房間”組成,每四根柱子組成壹個房間,房間的寬度為“面寬”,又稱“面寬”,進深為“進深”。幾個單間的寬度之和構成了壹個建築的總寬度,稱為“總寬度”;幾個單間的深度構成了壹個單體建築的深度。

5.古建築寬度(表示樓層之間的寬度)的確定要考慮到許多民族因素,即實際需要(所謂適用原則)和實際可能(如木材的長度和直徑),並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朝寬度的確定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寬度時,門洞的大小必須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祥字的大小。二層寬度要減小,壹般為明層寬度的8/10,或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6.柱高與柱徑:古建築中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有壹定的比例關系,柱子的高度與寬度也有壹定的比例關系。對於小型建築,如長檁或六檁,開間寬度與柱高之比為10: 8,即所謂寬壹尺,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之比為11: 1。例如,工商部《工程實踐規範》規定:“每根檐柱的高度應設置為其寬度的十分之八,直徑為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若面十尺壹尺寬,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的小樓,面寬與柱高之比為10: 7。根據這些規定,我們可以計算,知道表面寬度就可以得到柱高,知道柱高就可以得到柱徑。相反,知道柱高和直徑也可以計算出寬度。

7.分、側腳:我國古建築中柱子的上下兩端直徑不相等。除了瓜柱等短柱,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同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粗頂細的做法被稱為“收滑”和“收分”。它穩定而輕盈,給人壹種舒適的感覺。各種建築的劃分尺寸壹般為柱高的1/100。舉個例子,如果柱子高3米,分割成3厘米,假設柱根27厘米,那麽分割後的柱頭直徑就是24厘米。大型建築中柱的劃分在建築計算示例中規定為7/1000。

8.上下(出水口和回水):我國古建築的屋檐是深遠的,屋檐的大小也是有規定的。《清代法典》規定,檐口檁條至檐口椽的水平距離(如無檐口至舊檐椽)為檐口尺寸,簡稱“上檐”或“上檐”。由於屋檐向下,上檐又形象地稱為“出水口”。對於沒有鬥拱的建築或小型建築,挑檐尺寸設置為檐柱高度的3/10。如果檐柱高3米,挑檐大小分為三等份,其中2為檐椽,1為飛椽。中國的古建築都是建在橋臺上的,橋臺露出來的部分叫臺銘。小戶型建築的外露高度為1/5柱高或兩倍柱徑。露臺從檐柱露出的部分為露臺露邊,對應屋頂的上檐,也叫“下檐”。小尺度法中下檐尺寸為上檐的4/5或檐柱直徑的2倍,大尺度法中從地坪上表面露出懸挑梁下皮的高度為1/4。大平臺外露邊緣為上檐的3/4。古建築上下出口有壹個尺度差,稱為“回水”。回水的作用是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梯田上,從而保護柱根和墻體不受雨水侵蝕。

9.行走架與升降架:行走架:在清式古建築的木構架中,相鄰兩根檁條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行走架。根據位置的不同,步架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黃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條棚建築,頂部中間臺階稱為“頂臺階”。同壹建築中,除了遊廊(或檐階)和頂階,其他階的尺寸基本相同。小遊廊壹般是4D-5D,金脊的每壹級臺階都是4D,頂級臺階的尺寸壹般比金級臺階小。以四檁條滾棚為例,確定頂階尺寸的方法壹般是:將四根梁兩端檁條的中間尺寸分成五等份,頂階壹份,檐階兩份,頂階尺寸最小不得小於2D,最大不得大於3D。提升架:所謂提升架,是指壹個木架相鄰兩檁條之間的垂直距離(提升高度)除以對應的梯級架長得到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的有五擡、六五擡、七五擡、九擡等。表示舉升高度與梯級框架的比值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練習的檐步(或廊步)壹般定義為五擡,稱為“五擡取頭”。小房子或花園亭子、屋檐、臺階也用四五梯或五梯,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戶型的房子臺階壹般不超過八五步。壹般來說,大型建築的臺階不超過十級,而古建築屋頂升降架的變化決定了屋頂曲線的好壞,所以在使用升降架時要非常註意屋頂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柔和。千百年來,古建築的建築師在提升框架的應用上積累了壹套成功的經驗,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序。如小戶型的五檁房,壹般屋檐上有五步,脊梁上有七步。七個房間,臺階是五梯,六五梯,八五梯等等。大型建築的臺階可以是五擡、六擡、五擡、七擡、九擡等等。

10、常見古建築的結構外觀:

⑴.硬山建築:屋頂只有兩個斜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頂相交,所有檁條梁都封在山墻內的建築,稱為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代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在民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這類建築。小規模的硬山建築最為常見。《清代工程實用規範》列舉了幾個小型硬山建築的例子,七檁、六檁、五檁,也是硬山建築的常見形式。淇澳的前後廊式建築是小戶型住宅中最大最突出的建築。它們經常被用作主房間,有時也用作大廳。六檁條前廊式可以作為有玄關的廂房、附屬房,或者後面沒有玄關的正房、後蓋房。五澳無廊建築多用於無廊房、後蓋房、倒座等。還有很多硬山建築的大型例子,如宮殿、寺廟、附屬房間或硬山形式的房間。大型硬山有鬥拱和無鬥脊兩種建造方式。很少有硬山帶鬥脊的例子。壹般只用壹鬥或兩升大麻葉,不用踩鬥脊。大型硬山無鬥的例子很多,它與小型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寬度、柱高、進深都大於壹般小型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頂鋪青瓦、設置脊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在橫梁上塗油畫,不像小型建築上的裝飾簡單典雅)。

(2)懸山式建築屋頂有兩個斜坡,兩個屋頂懸在山墻或山面屋架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也稱挑山)式建築。懸山建築中的檁條不是包裹在山墻內,而是在山墻外,選定的部分稱為“尖”,這是區別於硬山的要點。根據建築外觀和屋面做法,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面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類型。大屋脊的懸山前後屋脊相交處有壹個正脊,把屋脊分成兩個坡。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和五檁中柱懸山、七檁中柱懸山(後兩者多用作門)。滾棚的吊脊處有雙檁條,屋頂沒有正脊,屋頂前後坡在脊處形成壹個脊。常見的有四檁、六檁、八檁。還有壹種是兩種掛山的組合,叫做壹堂壹卷。這種形式常用於掛花門。

(3)仙殿樓屋頂有四個斜坡。前後坡相交形成正脊,兩個山形屋頂與前後屋頂相交形成四個豎脊。因此,仙殿又被稱為四殿五嶺。仙殿建築是中國最高的古建築類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多用於宮殿、寺廟等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體建築最常用的形式。例如,故宮的午門、太和殿、幹青宮、故宮的大吉門、賞殿及其後殿、景山的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的靈恩殿等,都是寺廟風格的建築。在封建社會,仙殿的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其他的官府、官家、商埠、民居等。永遠不允許采用這種建築形式。天壇這種特殊的政治地位,決定了它材料龐大,體量宏偉,裝飾豪華,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4)斜山建築在各種古建築中,斜山建築是最基本、最常見的建築形式。謝山樓屋頂陡峭,邊角輕斜,玲瓏剔透,氣勢非凡。既有寺廟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建築的帥氣風格。皇宮、王府、城垛、壇廟、古典園林、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築,都大量采用“歇山”的建築形式。即使是古今最著名的建築群,如黃鶴樓、王騰亭、故宮角樓等,也主要由“斜山”組成,可見斜山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形象上,斜山建築是仙殿(或四角建築)與懸山建築的有機結合,就像壹個懸山屋頂擱在壹個代殿的頂上。因此,它具有懸山和寺廟的壹些特征。如果以建築的下檁條為界將屋頂分為上下兩段,那麽上段就具有了懸浮式山地建築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頂分為前後坡,尖部之間的檁條挑向山面,檁條外端裝有槽板等。在下半部分,有天壇的圖像和特征。無論是單檐、雙檐、三檐(即三檐)、大頂、卷棚,都有這些基本特征。歇山建築雖然具有壹定的意象特征,但對構成這種形態的內部框架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結構形式。這些不同的結構與建築本身的柱網分布直接相關,也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和檁條分布直接相關。

5.這座建築的屋頂在頂部匯合形成壹個尖頂。這種建築被稱為尖頭建築。古建築中有很多尖尖的建築。古典園林中不同形式的亭閣,如三角形、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是尖尖的建築。宮殿、寺廟中也有大量的尖形建築,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碧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宮殿式建築。天壇和故宮是典型的圓形建築。在國內其他地方的祭壇和寺廟園林中也有大量的尖形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