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民間鬼節是怎麽來的?

民間鬼節是怎麽來的?

七月半鬼節的由來/bbs/viewthread.php?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壹個重要節日——中元節,但“中元節”是中國道教的名稱。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稱之為“笠原節”,民間稱之為“鬼節”。當然,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邦納節、民間的鬼節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這三個節日祭祀祖先、崇尚忠誠的文化內涵是壹致的。壹、道教的“中秋”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壹年的時空應該分為上下陰陽。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間萬物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把上半年當做天官,下半年當做地官。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說的“官”並不是指人類官員的“官”,而是指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片段,類似於中國圍棋遊戲中的“官”。中國道教主要產生於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的道教壹直認為天地玄妙,萬物生於大地,水是生命之本,大地含水。也就是說,由於中國的農業文明註重土、水兩種元素在人類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的道家文化觀念中壹直包含著以地球為中心觀察世界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按照道教的世界觀,道教習慣把壹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天官”(上半年)“上元節”;下半年,當地官方節日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因為地球含有水,水作用於地球,所以每年下半年的10月15日是“夏媛節”。這三個要素,即上、中、下要素,構成了對道教三位壹體世界的系統認識。中國的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許多宗教。世界上很多宗教都是神人合壹,或者就像基督教壹樣,講究“道成肉身”三位壹體,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非常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家因材施教。對於智慧高的人來說,《道德經》裏的道理講得很清楚;對於那些智慧不足或者很少有時間深刻反思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寫故事是為了說明道理。“寓教於樂”是源於中國道教的壹種傳教方法。中國道教的“中秋節”實際上是壹個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即倡導人們在這壹天重視修德。中秋節這天,有思想有時間的人會聚在壹起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互相交流,反省自己。對於壹般教眾,道教創造了壹些“寓教於樂”的故事。比如道教發明,壹個叫陳子畦的人娶了龍王的女兒,生了三個孩子,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分別掌管著人類的祝福、罪的赦免和拯救這三項任務。他們有著無窮的魔力,要在這三天裏巡視世界,檢查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好是壞。但是中國的道教是壹個非常寬容的宗教,給人隨時改變和更新自己的機會。因此,中秋節不僅是壹個賞善罰惡的節日,也是壹個贖罪的節日。因此,中秋節也是中國的懺悔節和贖罪節。犯了壹年罪的人可以在中秋節過各種儀式。第二,據佛教《蘭花節》記載,有壹個叫木蓮的人,夢見自己死去的母親淪落為餓鬼的行列,於是給母親送飯,但屢遭失敗。木蓮把這件事告訴了佛祖,佛祖勸他為了把母親從陰間的罪孽中解脫出來,支持和尚多做善事。木蓮在7月15日做了壹個盆(婆羅門意為“拯救顛倒”),於是佛教僧侶集體為木蓮的母親念經,將母親從苦海中解脫出來。可見,佛教徒7月15日的波尼節有兩層含義,壹是教育人們支持宗教僧侶,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以超越祖先的罪惡,倡導孝道。三、民間“鬼節”七月十五日叫“鬼節”。這可能是因為民間在7月上半月至本月15日期間要燒紙錢和祭祀祖先。這種人與靈魂對話的氛圍導致人們說舉辦鬼節。在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壹是鬼門關的開啟,死去的祖先會回到人間查看後代是善是惡,後人也會借機祭祀;7月15日是鬼節。7月15日之後,鬼門關。在7月30日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向自己的祖先獻祭,他的祖先將在世界各地遊蕩壹年。.....應該說,中國的鬼文化是相當發達的,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封建迷信而壹手將其打倒,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觀念,曾經對中國的道德倫理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拉動壹方經濟和就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過去常見的紙火香行業,解決了壹批人的就業問題。和杜鋒鬼城壹樣,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給豐都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機遇。作為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如懲惡揚善、祭祀先烈、崇尚忠孝等。自唐宋以來,7月15日被壹些地方政府和家庭借用,成為集體祭祀烈士和忠孝節德人士的節日。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7月15日又是壹個祭祀國家和地方忠孝節德之人的日子。它不僅指家庭倫理中忠孝節義的人,還指歷史上為國家、集體和地方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地方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鬼,人們心中的鬼,其實是生者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在故土,拜鬼的習俗很濃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個家庭都失去了很多親人。他(她)離開了人世,去了難以捉摸的世界。失去親人當然是最難過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托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土人把這種美好的思念之情放在了七月的淩晨。所以,在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裏,祭奠冥界親人,寄托哀思,是土家族最莊嚴肅穆的習俗。七月十五,七月家家早起。從山上摘壹把桐油葉,用它來包熟糯糯的火粑粑。粑粑包好後,放在鍋裏蒸,然後放在主屋寬大的桌子上,用來祭祀親戚。桐油葉包裹的粑粑,柔軟細膩,噴著壹股桐油葉的長香味,祭祖、祭親之後,大人或小孩才能吃。此時,壹家人沈浸在美好的回憶中。日落之後,家家戶戶都在全力為死去的親人準備金錢紙香,在紅紙上莊嚴地寫下每壹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後放在地上,和金錢紙香壹起焚化。為了讓每壹個死去的親人都能得到壹份豐厚的禮物,在燒紙錢的時候,必須按照親人輩分的大小和早晚死亡的順序來安排。每個人都可以拿壹堆,每壹堆錢紙都要排列好預先寫好的名字,以免混淆。燒紙錢的同時,寨子祠堂的祠堂裏正在舉行盛大的燈會。在宗主的帶領下,把各種鬼燈,神燈整理好。主要有鬼燈、鐘旭燈、冥王燈、判官童子燈、牛頭馬面燈等。有觀音燈,羅漢燈,三星燈,三彩燈,南極仙翁燈,玉帝燈,王母娘娘燈,瑤池燈等等。這些形態各異、大小不壹的燈籠,都是按照大小排列好的,然後用敬酒來誦咒祭祀。儀式結束後,把這些燈籠和錢紙香壹起燒掉。全寨子每家每戶的長輩都把祖先的牌位放在上面,帶回家放在神龕上。七月半的鬼節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