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5篇

開展“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宣傳活動,充分宣傳展示我國農村公路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進壹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加快推進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1

在我父輩人的眼中,鹽城市區通榆河向東,為“東海”;龍岡以西,則為“西鄉”。西鄉人到東海走親戚,東海人到西鄉出人情,沒有壹天步行、幫船、馬自達等奔波勞頓,難以到達。

上世紀80年代初,小姨娘嫁到南洋東南處壹個村莊,除了出嫁時娘家人送親去過壹次,很少人往來走動,只因交通不變。盡管兒時,我們時常嚷嚷著慫恿母親去東海姨娘家走走親戚,可母親總是嘆口氣自言自語,小孩子不懂事呀!這麽遠走親戚,麻煩妹子不算,妹子春夏秋要忙二三十畝的莊稼地,冬閑還到海裏割柴草……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人情世故,母親和姨娘姊妹倆何嘗不想多走動,可迫於家庭生計,唯有把對親人的想念埋藏在心底……

千禧年後,隨著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壹年壹變樣,三年大變樣,五年新模樣,十年小天堂。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東海到西鄉的交通。

2014年春節我從新聞中了解到,全市周邊區域實現村村通公交。起初聽到這個消息,難以置信。直至母親從東海姨娘家打來電話,老姊妹倆她壹言妳壹語爭搶著告訴我,三子,姨娘壹早從東海乘公交把妳媽從西鄉接到我家啦!……三子呀,現在要到妳姨娘家走親戚,真方便呀!中途在市區只要換壹輛公交車,兩家就直達了!而且公交車票比以前的中巴車、馬自達、幫船費還便宜……

春節後不久,恰逢姨父60歲生日,原本我想請朋友開車回鄉接母親進城後再壹同去東海姨娘家出人情,不料母親不想麻煩朋友,說是乘公交到市區我家很方便,還說她要帶我乘去姨娘家的公交熟悉熟悉路線,了卻我兒時做夢從西鄉老家坐汽車到東海姨娘家門口的夙願……

我和母親坐上翠綠嶄新的通往姨娘家的公交車。開公交的駕駛員是個很帥氣的年輕人。在等發車的當兒,我和他攀談起來,年輕人姓郝。郝師傅受到我不住地感嘆村村通上公交的激動情緒的影響,片刻他的臉上也漾起壹種職業的神聖感。在我和郝師傅的交談中得知,他所開的通往東海的鄉村公交,途徑站口雖說多壹點,進城或回鄉的時間稍長壹點,但給了鄉人進城很多便利;20分鐘壹班車,人們去鎮上,或走個親戚,壹元錢的車費,既便宜又劃算。時間壹到,郝師傅所開鄉村公交出發了。幾乎每到壹個有乘客站口,都能感覺到郝師傅慢慢靠站停車,同時他和售票員喊上溫軟的話語,某某站到了,請需要下車的乘客等車停穩了再下車!遇有叼著香煙的鄉人上車,他們又是禮貌地說出“大爺,公交車上禁止吸煙,請妳照顧到車上的其他乘客,請妳把煙熄掉再上車!”的話語,誠然淳樸的鄉人聽到他們禮貌的提醒,總是先熄掉煙再上車;途中壹些鄉人,不在站口搖手攔車,郝師傅減速,讓售票員開窗對搖手攔車的鄉人說,大爺大媽,妳們乘公交,請到站口,為了妳和他人的安全,我們真不能把妳們帶上車,對不起!郝師傅搖搖頭笑笑,公交又勻速上路了。這時,年輕漂亮的女售票員像似對車上的乘客解釋,又如宣傳她和郝師傅不開車門拒絕帶半路攔車的人,我們這樣做,壹是考慮行車安全,二是讓半路攔車的人養成站口乘公交的習慣!這樣的話語壹出,乘客們紛紛點頭表示理解。

東海西鄉公交通,這種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不但但把東海西鄉納入大市區的範疇,便利東海西鄉人出行的同時,更是新農村建設向前邁出了堅實的壹步,踐行著實現中國夢的美麗傳奇……誠然,鄉下人乘車的城市文明養成習慣,還需壹個過程,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城市文明和西鄉淳樸將融為壹體,因為有像郝師傅和售票員在壹群人不停布施著城市文明的福音……

如今,城市大發展,亭湖鹽都兩區像翺翔的鷹展開的雙翅,壹東壹西全力拓展都市圈,壹期接壹期的高架騰空而起,兒時眼中姨娘家的東海早已劃入園區,市區高架20分鐘的車程,壹下,便僅直駛入姨娘家所住的政府規劃新農村別墅群……

東海西鄉公交通,出行之變大繁榮。村村相連通車路,城鎮建設快發展!家家門前有大路,條條大路通都市。城鄉差距正縮短,最是感激交通人。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2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每當聽到約翰。丹佛這首活潑輕快的美國鄉村歌曲,我的思緒便跳蕩在故鄉門前的那條小路上。

記憶中的我家門口的小路是壹條彎彎曲曲的泥土路,它像壹條蚯蚓貼著我家門前的小河由東向西蠕動。它寬不過四五米,長也不過三百多米,貫穿整個村莊。路的北側連接著我的家園,路南,緊挨著壹條清亮的小河,河坎上長著繁密的雜樹:楊樹、榆樹、刺槐、苦楝、銀杏。我家門前河坎上的銀杏樹是我出生那年栽的,那年,我的叔叔剛剛考上大學,他壹高興,說是栽了留個紀念,於是就栽了。從此,只見它初夏時披壹身翠綠,夏日裏灑遍地金黃。年復壹年,伴我成長。村的西頭還有壹棵年歲久遠的銀杏樹,那可是壹棵比我爺還要年歲久遠的銀杏樹。

我的故鄉郭家園地處如臯的南鄉,它處於如臯到南通的南北連接線的中間位置,向北距如臯縣城大約30公裏,向南往南通城差不多也是30公裏。因為這個緣故,在那個非常的年代裏,很多“下放”的人都願意分到我們那兒,那裏不單物價相對便宜,距離南通、蘇南乃至上海都近,以至於我們那個鄉村小鎮上雲集了許多衣著整潔、南腔北調的異鄉客,那時他們被稱作“牛鬼蛇神”、“臭老九”,壹到周末,他們都會聚集到我的老宅西面的馬路上那個小小的汽車停靠站,往南,往北,急急地趕去和家人團聚呢。正是因為他們,讓我們封閉的村莊多少知道了壹些外面的信息,也正是因為他們,才讓我們公社那所“戴帽子”的中學在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人數要比周邊的鄉鎮明顯多出很多。

蘆芽初上的早春,我們每天都會到河邊看小樹抽芽,看小草開花。轉眼,南飛的燕子歸來,忙著從鄉路泥水塘裏銜泥築巢。“三天無雨土飛揚,三天下雨水汪汪”,老家屬於高沙土地區,連續陰雨天後,門前的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車子騎人的景觀—那時候,治安基本靠狗,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那時別說汽車,莊戶人家有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鄉下趕集路過這兒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鄉路泥濘,走壹步,滑壹步,常會有不小心的從路涯上滑下了河。騎自行車的先是把車推著走,不壹會,便推不動了,原來葉子板裏積滿了爛泥,騎車人只得卷起褲腳,把個自行車扛在肩上往前艱難地挪著。這時,我會適時地唱起兒歌:“稀奇稀奇真稀奇,車子將人當馬騎。”扛車子的本來就憋了壹肚子的火,又被壹個小孩嘲笑,心裏那個憋屈就別提了。

最遭罪的是冬天雪後初霽消融解凍的時候。夏天在那路上滾了壹身泥巴妳可以到河裏洗洗刷刷,冬天,河裏結冰了,妳想洗刷,先要撬開河面上的冰凍,河水像長了牙齒壹樣會咬人。不洗吧,妳從這兒走要穿高靴子套鞋,高壹腳,低壹腳,好不容易從泥濘中拔出這只腳,那只腳又陷了進去。拔上來的這只腳上的爛泥,拿去稱稱足有三斤半,妳不壹定邁得開步。窘迫之下,過路的人會罵“作孽”、缺德。

我父親那時做個隊長。每天早上,他拿起喇叭筒站在路上壹喊:“些人上工啊!男的挑糞,女的打塘兒鋤草……”不壹會兒,從溝南溝北三三兩兩走出挑糞桶、扛釘耙的男男女女。他們在田裏勞作壹天,晚上收工回到家。太陽西下,炊煙裊裊,晚飯時,有端著個粥晚沿路十八家,妳家碗裏夾塊鹹菜,他家碗裏夾塊黃瓜,從莊東吃到莊西。張長李短,都在這滿分作文網/條路上飛快地傳播著。沒有路由器,路如互聯網。夏夜乘涼,農人在路上用麥芒燃起蚊香,孩子們追逐搞笑,不壹會兒便聽著大人搖著蒲扇談狐說鬼。故事真真假假,真假莫辨,聽得孩子壹驚壹乍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迷糊了便走回去睡,睡醒了又是新的壹天的開始。

路上的風景不全是是田園風光,鄉居的生活遠不是歌曲裏的詩行。農村素有“借天不借地”之說,於是,臨界植樹便成壹景。我們這兒水豐土沃,陽光充足,沒幾年,手指粗的樹長成了胳膊粗,胳膊粗的樹長成了合抱粗,村子裏比鄰而居的兩家不是兄弟就是房族,卻為臨界長的壹棵樹打得頭破血流。張家占路起廚房,李家占路蓋茅房,壹個不服壹個,各不相讓。那時,我的家裏成了父親調解室。壹次,打架的兩兄弟剛走,父親突然恨恨地對著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的兄妹四人說:妳們長大後壹定要離開這個村莊,不然,妳們就跟他們壹樣”。

鄉路的盡頭就是村口,出了村口就上了公路。那時的公路是壹條砂石路,它是老的江平線,也是我們這個村莊連接外面世界的唯壹紐帶。七七年恢復高考,我的西鄰程家老二考取南京農學院,畢業後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後來成為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他是改革開放後從我家門前的那條路上走出的第壹個大學生。他能,我為什麽就不能?帶著壹種強烈的信念,我從西邊的公路上走出去求學。也是在這樣霜重如雪的季節,有壹天不知學校需要什麽材料,我從十五裏外的學校步行回家。當我走到村口望著家裏那盞熟悉的煤油燈時,我的心裏湧動起無盡的暖意,壹回到家,父、母、弟、妹全都圍了上來,噓寒問暖,端來熱水,我填飽肚子後又趕往學校,門前的鄉路上留下壹串清晰的足跡……

第二年,我考上了蘇州大學,西邊的江平線也改道到了南邊。我從家裏坐二輪車先到鎮南的鄉村公路公***汽車招呼站乘車到薛窯,從薛窯乘車到南通港,從南通港再從十壹圩擺渡上岸到了蘇南,再換乘長途汽車開上兩個小時才到蘇州。早上從家裏出發,到蘇州能趕上學校裏的晚飯。我那時還覺得蠻快呢。

後來,在我的帶動下,我的兩個弟弟壹個妹妹也先後考上大學。那時,出門的機會少,母親性子裏要強,每次有子女考上,她總是這樣:先是歡天喜地,接著忙東忙西地收拾行裝,然後又總是堅持由她壹路送我們到蘇州、南京、長沙……等到回到家門前的那條小路,她又嚎啕大哭:”養了四個小鳥,大了翅膀硬了全飛走了……”。

轉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終於輪到我們的下壹代漂洋過海,四處打拼了。他們或在南京或在上海,無論他們在哪裏都沒有了往日出行的艱難。飛機、高鐵、高速公路……應有盡有。而自從我學會駕駛迷上自駕後,短短的四、五年間,我差不多開了10萬公裏,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如果把人生當作壹次旅行,那麽,只要活著,我們就總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向外路千條萬條,回家的路只有壹條。在我看來,人生的壹大樂趣就在於:年輕時搏殺疆場,年老時回到故鄉。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手機的鈴聲突然響起,是母親打來的電話,她告訴我,我家門前的那條小路正在改造,她讓我回去看看,不要以後壹下子不認得了。我爽快地答應了她。起身,拿鑰匙,下樓,直奔融進我生命的那條路……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3

自母親過世後,有段時間沒回娘家了。大哥打來電話說他去武漢了,不知道後門是否關緊,讓我去家裏幫他看看。走在那條回家的路上,被重型卡車壓壞的路面已經都鏟掉了,大約是來重修的吧,剛整了路基,路面變寬了。因為正在修建,這條道上幾乎沒什麽人。想想這條走了幾十年的路,這次不知道是第幾次修了,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平整。看著這土路變成石子路,水泥路,單行道變兩車道,而今又要變成四車道了,我的思緒不禁飛遠了……

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路面灰撲撲的,壹個穿著紅白橫條紋汗衫的小女孩打著赤腳在路上跑著,黃色的灰塵壹下子就淹沒了腳背,腳底板燙燙的。這個不怕燙的小女孩便是我。

下雨了,路面便像和的水泥漿子,到處稀個隆咚的,腳踩上去再要拔出來就不容易了,往往是腳拔出來了,可鞋子卻留在了那裏。

我家臨河而居,家門口便是四湖總幹渠,小時候不知道這名字,只聽大人們叫它“大河”。我們無論喝水、淘米洗菜,還是洗衣服都在這條大河裏。夏天,這裏是孩子們的樂園。青年們在河裏遊泳,小孩子們則在河岸邊學著狗刨式,或者用充氣的車內胎套住身子在那裏鳧水。冬天河面結冰了,小孩子們便用壹個大木盆坐著溜冰。而春夏秋三季,每天早晨八點鐘時就會聽到“嗚……”的汽笛聲,這是拉貨的輪船要靠岸了。所以,早年這裏設有搬運隊,搬運隊的工人專門負責上貨卸貨。外面的煤炭、木材等通過這條水路運送進來,再由門前的這條土路運到需要的地方。而我們這的魚啊,蓮子啊則通過這貨輪運往祖國各地。

這大河便是我們的水路。如今,隨著公路的發達,這條航運線只用來運沙了。

小時候,因為這條公路和這條大河是連通外部的主幹道,供銷社(那個時候最牛的單位)就建在這條水陸交通運輸線上。所以,我家門前總有許多來往的挑擔子的人,也有人拉板車、牛拖車等。偶爾有輛綠卡車經過,我們總是像看稀奇似的跟著車子跑老遠。不過,那時候的路只能容壹輛解放牌汽車通過。

聽老輩人說,解放前,他們如果要去沙市,得先走水路乘船到岑河,然後再步行去沙市。往返壹次至少得壹天,還得起早摸黑的。建場後,政府修總幹渠,修門前這條路,還通了班車,雖然壹天就兩趟車。公交車是那種老式鉸接車,速度慢,進壹趟城得花2個多小時。

記得我第壹次出遠門、坐公交還是讀五年級時去參加沙市堂姐的婚宴。公交車上人多,座位少,我們幾姊妹只好站在那前後車廂連接地帶,壹路搖搖晃晃的,遇到轉彎處,人們也就跟著東倒西歪。雖然有點小擔心,不過心情還是很興奮的。

土路不禁折騰,很快就被運貨的綠車給軋壞了。於是人們拉來了石頭填埋那些坑窪。那時候的石頭塊不像現在先用碎石機粉碎粉碎再鋪路,而是直接拉來啥樣就啥樣子卸載在路邊,再由修路工人把這些石塊填在低窪處。

再後來,上世紀80年代末,我出去讀書了。老街隨著天星街的興起也慢慢沒落了。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會感到驚奇:以前上學必經的梨樹林哪去了?學校旁邊的那條大溝咋也不見了?路兩邊什麽時候修起了這麽多樓房?第壹次看到時,我還以為走錯路了!家門前的石塊路也變成了水泥路。雖然只是單行道,可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泥濘、顛簸了。在路上跑來跑去的也不再是解放牌汽車了,各種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大卡車,小轎車每天在路上穿梭。現在,我們農場早已村村通公路,以前說的要把水泥路修到田間地頭也已經成了現實。

如今,因為潛石高速修在了家門口,為了與潛石高速接軌,更好的建成壹條高速運輸通道,老街靠大河邊的房子也都拆了,家門前的這條道路將拓寬,並且往北與岑河機場相通,往東則與潛石高速相接。這真是水陸空立體化運輸啊!以後,南來北往的貨物運輸就更方便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喬家大院》中喬致庸的那個“匯通天下,貨通天下”的夢想;“構建人類命運***同體”的構想。我們現在不也是在做“匯通天下,貨通天下”的大事麽?這個“天下”比喬致庸的“天下”更廣,更大!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偉大祖國的復興夢定然會實現。耳邊不禁又響起了《中國夢》的主題曲:

這條路,布滿了荊棘。

這條路,充滿了艱辛。

這條路,鐫刻著苦難輝煌。

這條路,閃耀著光榮夢想。

這條路,熱烈的鮮血澆灌了復興的萌芽;

這條路,滾燙的汗水浸透了希望的原野!

我們從容,我們自信,

壹條心齊努力,我們走在大路上!

是的!我們從容,我們自信,壹條心齊努力,我們走在建設祖國的大路上!偉大的中國復興夢必將會成為現實!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4

今年,在臘月裏過小年的時候,遠在蘭州居住的奶奶就給我們打電話讓我們早點開車回家過年。壹說回家,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村子裏居住時許許多多的回憶,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條崎嶇不平的山路。

奶奶居住的那個村子在大山深處,通往村裏的是壹條崎嶇不平、蜿蜒起伏的山路。站在山坡上,看著四周郁郁蔥蔥的大山,壹年四季的景色在面前不斷變換,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漫山紅葉,冬天雪景怡人。漫步在鄉間小路上,吮吸著泥土的氣息,花草樹木的清香,細細傾聽泉水輕輕流淌的聲音,間或傳來幾聲雞鳴狗叫聲,路上的野兔、野雞看到人們之後四下逃竄,讓人仿佛覺得來到了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田園生活。放學後和玩伴們在土坡上跑上跑下,在林蔭中捉迷藏,在山坡上找野雞蛋,制作簡易軸承板車從高處滑下,童年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和喜悅。

那時候時常會看見長輩們臉上掛滿了愁容,話語間也會發出沈重的嘆息,當時我還年幼,對這些事情還不是很理解。有壹天,鄰家大伯來找我爸爸嘮嗑,“今年家裏的收成雖好,可是咱這離市裏太遠了,加上壹路上顛簸晃蕩,自家產的好果子磕磕碰碰,也賣不上好價錢了。”聽大伯說完,爸爸的臉上也露出了愁容,“可不是咋的,山裏的景色雖好,但由於山路難走,外面的人也不願到這來。咱們只能靠種地賣菜賣糧,種下的糧呀菜呀勉強填飽肚子,遇上下雨、下雪天東西都賣不出去,連孩子們的學費都讓人夠發愁的了”。聽到這,我也想到自己上學的場景,要步行7、8裏地去附近村的中心學校上課,冬天了天黑的早,路上黑漆漆的,山裏靜悄悄的,還挺讓人害怕的,“晴天壹身土、雨天壹身泥”那更是常有的事。盡管每年村裏也對山路進行平整、維護,但仍難以改變現狀,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都縈繞在全村人的心頭,這條路也就成了全村人的壹塊心病。

後來,由於父親工作變動,我們離開村子搬到了陽泉市礦區的壹棟樓房中。“在想什麽了,惠兒?”爸爸關切地問我。“哦,沒什麽”,我回過神來,對爸爸說,“那我們趕緊走吧,路不好走,我們慢著點開車。”當我們再次開車回村時,讓我感到特別驚訝的是,這還是以前的那壹條路嗎?那條崎嶇不平的山路早已硬化成混凝土水泥路,而且為雙向車道,行走起來再也沒有往日的顛簸起伏了,從蘭州市區出發僅僅用了四十分鐘就回村了。停在家門口,遠遠眺去,這條盤山公路就像壹條蜿蜒起伏的玉帶盤旋在群山之中。不僅如此,村裏的養殖基地也建起來了,肉驢養殖、蛋雞養殖場內壹派熱鬧繁忙的景象。蔬菜大棚也建起來十來個,棚內各色有機蔬菜長勢喜人,草莓、聖女果色澤艷麗、形態優美,令人垂涎欲滴。村裏的人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飯店,農家風味的飯菜吸引市裏的遊客紛至沓來。中午,看著奶奶精心準備的壹桌子豐盛的飯菜,聽爸爸和奶奶聊天,才知道這是村裏被列入精準扶貧以後才發生的變化,村村通工程、危房改造、項目幫扶、成立合作社、發展生態旅遊等壹系列惠民舉措讓這個小山村迸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看到家家戶戶新建的房子,人們忙碌的身影,臉上洋溢的笑容,我終於深刻理解到“要想富、先修路”的真正意義了,可以說壹條路承載著太多太多的希望與夢想了。就是這壹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不僅讓城裏人欣賞到了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還讓山裏人的視野更加開闊,給山裏人拓寬了致富渠道。

從壹條鄉村道路發生的變化,進而引發整個村子發生了壹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的壹條發展之路、跨越之路和騰飛之路。經過建國七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高速公路、鐵路大動脈、航空航天技術、互聯網信息高速路四通八達,經濟、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突飛猛進,讓世人為之矚目,國家變得更富更強了,人民也越來越自信了、更有尊嚴了。而今,兩個壹百年、人類命運***同體、壹帶壹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壹系列戰略舉措,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註入新的活力和內涵,也給我們每壹個中國人提供了壹個盡情施展自己才華的大舞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壹份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吧。

“我家門口那條路”活動征文5

我家門口那條小路,不知道走過多少人,才形成的路。它彎彎曲曲,沿著小河。這是我從家門口走向村外的路,也是村裏唯壹走向世界的路。

這條路坑坑窪窪,雨天到處積水,走快了,濺起的泥水飛到褲腳上,像天女散花。冬天,鄉村路邊,小草和莊稼上面下了壹層厚厚的霜。地裏的土被凍得堅硬。中午被暖暖的太陽照射融化了,泥土又粘又爛。小路不太好走,腳下踩壹腳,鞋底都會粘上厚厚的壹層粘土,壹跐壹滑,深壹腳淺壹腳,高壹腳低壹腳,走壹步要甩壹腳,蹣跚而難行。要是騎自行車,那就遭罪了。別說騎自行車,就是推都推不動,很多爛泥全吸咐在自行車的擋泥板上,這時哭笑不得地唯有把自行車扛在肩上走,這叫車騎人。

小時候,我從這條路,進進出出,來來回回,不知走過多少趟。上學放學,我的背影隨著我堅定的腳步在這條小路上不停地移動,這條路是我通向知識殿堂的路。農忙時節,割好的麥子,掰好的玉米,都是從這條路運回來。路窄窄的,但很結實,雖然不平,但它是我的生命之路。這條路與我們的命運連在了壹起,起起伏伏,悲歡離合,演繹著多少動人的故事。

路很原始,承載著全村人的希冀。幾代人從這裏走過,積澱著村裏厚重的歷史。靠河的壹邊,長了很多蘆柴和野草,路邊還冷不冷丁地長著我叫不出的野花,微風吹過,在向來來往往的行人禮貌地點頭微笑。路因有了野花,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更有了希望。學過畫畫的我總想用巨椽大筆把家鄉的路描繪得五彩斑斕,光彩奪目。

家鄉的路是我唯壹的夢想,我要踩上這條路,走向世界。也許這是我幼小的心靈上最美的中國夢。

長大後,我到杭州工作後,時常想起家鄉的路。我從這條路走出去了。有壹次,我去西溪濕地公園,走在河邊的小路上,勾勒起我對家鄉河邊小路的魂牽夢縈。我小的時候,生活的環境竟然和西溪濕地公園壹樣。原來我從小生活在公園裏的啊!我終於奢侈地發現,我小時候的生活是多麽的美好,是現代城市人窮畢生精力的追求。

離開家鄉後,改革開放,家鄉的變化巨大。要致富,先造路。首先,原先的路廢去,重新規劃了壹條寬敞的鄉村公路。老百姓自覺地投資了許多碎磚,把泥濘的土路做成碎磚路,雨天不再積水。拖拉機在上面跑得歡,老百姓打心底裏高興。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家鄉的路發展也巨大,碎磚路如今又改成了水泥路。最近政府正加大力度投資,造福社會,讓百姓得到實惠。水泥路越造越寬。黨的富民政策照耀著祖國大地,國富民強,國泰民安。妳看,家家戶戶都買了小驕車,原先的那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顯然不能承載家鄉的巨變。只有腳下寬敞的水泥路才能貼著時代脈搏,引領鄉村村民走向人間富貴和時代潮流。

前幾年,我家隨著政府統壹部署,折遷搬進了鎮區。而生我養我那個村莊的路,早已經成了村民們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如今家鄉的路壹頭連著家鄉,壹頭連著北京,縱橫交錯,如網絡壹樣,與世界接軌。隨著交通的便利,道路的寬暢,地球村越來越小,妳看,火車站、飛機場、高鐵站就像在村頭。家鄉有兩個高速出口,連接沿海高速,進入國家高速網。交通的優越,引來了世界500強正威集團等多個大型企業落戶家鄉,給家鄉建設和繁榮帶來了福音。道路兩邊,工廠林立,讓家鄉的路掩映在兩側綠樹叢中,綠色交通,環保交通,引領世界潮流。遠遠望去,延伸到天邊,拉開了繁榮家鄉經濟的潘多拉魔盒。交通搭臺,文化唱戲,最終實現經濟飛躍。妳瞧,萬卷樓、賈公廟、戴饗堂等名勝古跡使家鄉的路更富有含金量,引來八方商賈。

作為如臯東大門,以其獨特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讓很多金鳳凰在這塊美麗富饒的黃金區塊築巢,壹大批優秀企業率先拔地而起,江蘇順陽集團投資的地標建築19層高樓慧家文化俱樂部、旭日包裝、新核力機電、凱暉科技、江蘇唯路易實業、新空間幕墻等等成為致富家鄉,建設家鄉,繁榮家鄉的領頭羊,而人工湖農業基地,南通田澤農業、金禾農業等為百姓的菜籃子工程鋪上了金光大道。河裏魚兒肥,稻谷笑彎了腰。村頭新建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讓農民的生活樂翻天。而“無花果”基地、“芋艿”基地、“徐灣梨”基地、有機米種植基地、“黑塌菜”種植基地等飛上尋常百姓餐桌,讓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長壽。家鄉的道路給家鄉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妳望,那些長壽老人皺紋的臉上笑出了紅花朵朵壹樣,從中也可以看出家鄉人民的幸福指數非常高。因為路,家鄉的百姓腰包鼓了又鼓,走在家鄉的路上,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和自信。

回到家鄉的我,每當夜深人靜,回想到兒時那條鄉村的路,那裏曾留下我童年的許多夢,甜甜的,美美的,捎上我,在新澆註的康莊大道上飛翔,飛向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