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音樂會相關...

音樂會相關...

如何聽現場音樂會

正文:勇敢的心

作為現代文明的工業產物,記錄的歷史剛剛過了壹百年。在此之前,人類音樂文明的傳承方式,除了樂譜,主要依靠現場音樂表演。千百年來,現場聽音壹直是古代人獲得樂感的唯壹途徑。即使在唱片業極度發達的今天,現場表演依然以她活潑的善良和溫暖,召喚著成千上萬的音樂人走進音樂廳和歌舞廳。。。

作為壹個剛剛接觸歐洲古典音樂的愛樂人,現場演奏的魅力在我們的腦海中壹定充滿了遐想和誘惑。在我們即將帶著無比的宗教興奮進入愛樂廳膜拜音樂之前,為了能夠讓我們從即將聽到的“聲音”中體驗和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快樂,以下的經驗和註意事項大概是每壹個剛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都必須了解和掌握的。

音樂會曲目的選擇

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有無數的音樂廳,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上演。比如北京音樂廳,年底就排滿了明年的演出日程。我們必須利用手中有限的資金和時間,從琳瑯滿目的表演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表演。選擇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壹,選擇自己感興趣、喜歡聽的曲目,這樣即使表演團體的表演技巧不盡如人意,音樂本身依然能帶給我們應有的感動。對於唱片裏那些妳無所謂的曲目,不管別人怎麽說,那終究是別人的感受。如果再遇到樂隊糟糕的表現,那些偉大的音樂以後在妳心裏永遠也翻不了身!

第二,我們將重點關註壹些國際知名音樂團體和著名音樂人在中國的演出。這種罕見的表現在中國往往幾十年才有壹次。尤其是壹些上了年紀的藝人,他們在中國的演出很可能是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錯過壹次很可能會後悔壹輩子。如2000年秋大提琴大師羅斯托維奇與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北京世紀劇院的交流演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音樂上的感動,還有他們所體現的音樂人格魅力。

演出前的準備

如果妳對即將聽到的曲目非常熟悉,甚至可以找到幾個經典的錄音版本放在手邊,那麽這個時候妳最好避免聽這些精彩的錄音,以免在心裏造成太深的先入為主的障礙,影響妳現場聽的專註力。中國交響樂團的整體水平是國內音樂團體中最高的,但壹些朋友經常對他們的現場演出表現出極大的失望。主要原因大概是我們聽了太多國外著名樂團的優秀經典錄音。別人越聽越懂錄音,差距就越明顯,失望就越大。

如果對即將聽的曲目不熟悉,要盡可能多的收集和了解相關信息,最好先找壹段錄音來聽,這樣在現場聽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太突然和混亂。至於相關素材的來源,有很多途徑,比如圖書館、網絡,當然還有喜歡音樂的朋友。

音樂廳的註意事項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聽交響樂是要穿西裝打領帶的。其實在中國沒必要。畢竟西裝不是我們傳統的禮儀服裝。只要幹凈整潔,不邋遢,允許進入星級酒店大堂的衣服,音樂廳都可以接受。有些古典音樂家的服裝令人咋舌,比如大提琴家麥斯基和小提琴家肯尼迪。他們的服裝壹直很有個性。休閑、舒適、休閑不僅是現代服裝的趨勢,也是音樂廳著裝的必然趨勢。當然,也有壹些特定的演唱會,有特定的著裝規範,必須遵守。

演出當天,壹定要盡快到達音樂廳附近,壹定要提前進入。提前入場有很多好處,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態,從容等待音樂的沐浴,有充足的時間閱讀節目中對音樂、樂隊、指揮的詳細介紹,避免演出時的倉促瀏覽等。。。當然,最重要的,也是對表演團體和藝人最起碼的尊重。目前,許多音樂廳在運動中途拒絕讓遲到者進入。即便如此,在動作之間短暫的休息時間,在黑壓壓的觀眾席中找座位不僅麻煩,還會因為座位影響他人而招來白眼和不快。

手機和傳呼機尖銳的鈴聲在音樂廳裏絕對令人恐懼,尤其是在演出的時候。為了避免這種極不和諧的聲音和周圍人“討厭”的目光,妳最好在進入會場前把它們關掉。如果真的要等特別重要的頁面,壹定要設置成振動提示。盡量避免帶容易發出噪音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瓶、購物袋等。壹般音樂廳的門廳裏都有免費存放這些小件物品的地方。

北京保利劇院現在已經禁止身高1.2米以下的兒童入場,真的很明智!根據科學研究,身高1.2米以下的孩子壹般不具備情緒控制能力,也就是說,他們很難長時間保持安靜去音樂廳聽音樂。他們不自覺的“動作”意識,不僅影響家長的欣賞情緒,也擾亂了周圍觀眾的聆聽環境。所以,除了壹些專門針對孩子的音樂會,盡量避免帶那些沒有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去音樂廳,否則不僅僅是孩子不舒服,家長、相鄰的觀眾甚至指揮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幹擾。

聽力中的幾個註意事項

以上幾點都是為了更好的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而當我們最終聽到精彩動人的仙樂時,在被文字感動的同時,又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呢?

第壹點就是不能亂鼓掌歡呼。據說幾百年前西方藝術家演奏交響樂時,觀眾可以在樂章之間鼓掌。當掌聲和歡呼聲過於熱烈時,指揮會即興表演,為觀眾重復剛剛演奏的樂章。然而幾百年過去了,如今的風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動作之間不鼓掌已經成為壹種約定俗成的禮儀。在樂章之間保持安靜,既能保證壹部宏大作品的完整性,又能保證我們欣賞思想的連續性。所以,無論前面的樂章多麽精彩動人,我們也只能把所有由衷的感謝和激情釋放出來,直到歌曲結束。

如果對正在演奏的作品不太了解,有壹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判斷音樂何時結束,何時鼓掌:在演奏前花壹段時間熟悉節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在演奏過程中仔細數樂章數。壹般舞臺上的指揮和表演者在動作之間會有簡單的休息動作,臺下的觀眾也會調整姿勢,瘋狂咳嗽。所有樂章演奏完畢後,指揮壹般會轉身鞠躬謝幕。這個時候,妳就可以做到了。我之所以讓妳用心去數動作,是為了防止妳盲目的跟著壹些不相幹的人去鼓掌、起哄,給動作添亂。

我在北京看過幾次笑話,都是因為動作之間的掌聲太熱烈。2000年北京音樂節開幕式,很大壹部分觀眾享受的是政府接待門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壹樂章剛壹結束,全場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在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於是她拿著鮮花匆匆步入舞臺,接下來的壹幕真是讓國人尷尬。。。另壹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壹樂章剛結束,現場掌聲雷動。幾個女同學也聽到了聲音,跑上臺獻花。。。

盲目鼓掌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避免動作間竊竊私語、翻看節目、喝水、吃瓜子等打擾“小動作”了。無論做什麽“小動作”,都要先考慮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身邊的人。畢竟這不是壹個人在家聽音響的舒適環境!

很多經典唱片都是由最負盛名的樂團、最傑出的指揮家、最好的錄音場地、最好的設備、最好的錄音師制作的。再加上精心的後期制作,《天地》的聽覺表現遠勝於壹場普通的國內實景演出。如果我們在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裏聽壹個質量很差的樂隊,我們永遠也忘不了腦海中那些“天地”。我們是來聽現場“真實”的音樂的,不是來找差距和缺點的,不是來批判的(當然差距和缺點必然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所有的先入之見,積極地沈浸在現場聽到的音樂中,用心去感受音樂本身,去捕捉那些足以震撼和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普通音樂人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血汗錢和寶貴時間!

當歌聲結束,人們散去。

正規的音樂季,正規的樂團在正式的歌曲唱完之後,壹般不會有加演(群眾演員)。但是,那些交流訪問,安可總是少不了的,因為難得看到,難得聽到。這個時候,樂團和指揮都會盡力奉獻出自己最精彩最動人的瞬間,而他們的安可和安可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眾的掌聲。

出於禮節,只要樂隊首席(坐在第壹小提琴前面的那位)不起身離開,我們觀眾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離開。萬麗千裏迢迢來給妳表演,這幾分鐘我們不該急著趕!

當妳陶醉在音樂的余味中,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不要忘記留在座位上的東西和留在門口的東西。

如果妳願意,在聽完音樂會後,不妨和壹些愛樂的朋友交流壹下自己的聽感,或者寫下壹些難忘的感受,讓更多的朋友通過妳的描述,間接感受那些令妳終生難忘的音樂瞬間。“獨處不如快樂”,這也是壹件很美好的事情!

入鄉隨俗?-音樂會後的想法

作者:郝建

我們怎樣才能聽音樂會?

近年來,中國的交響音樂會日益增多。最近在北京有許多音樂會。5月底多明戈個人演唱會,6月1,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帶著郎朗去人民大會堂開交響音樂會。僅僅過了20天,只動了兩三支箭,三大男高音又來山洞了。我去現場聽費城的現場,三高在家看直播。本科時想寫幾句的壹個話題又困擾我了:我們去聽演唱會嗎?

這裏我想說的,絕不是“我聽不懂交響樂”這個話題。我壹直覺得音樂不像文字。妳懂不懂不重要。如果妳喜歡聽,妳就明白了。妳喜歡聽就聽,妳著迷就聽。音樂,只要妳想聽,想享受,就是理解,喜歡。如果妳有點發燒,看壹些和聲、對位方面的書,學習壹些音樂史的知識,自然就能跟上主題的發展變化和音樂思想的融合。但是我對樂理壹竅不通。只要我聽的多了,還是甜的。我自己就是壹個例子。不懂和聲。至今我連五線譜都不認識,記譜也看不好。但這不能阻止我聽,不能阻止我發燒,不能阻止我熟悉很多曲子。

我今天想的是,我們去聽演唱會,是不是應該尊重壹些硬道理,壹些看得見聽得見的幾百年來在其他地方形成的規則和習俗。最近很多聽眾和知識分子都在講這些規則,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說出來會有人笑話我的。20年前讀本科的時候,我想給校報寫壹篇介紹聽音樂會行為準則的文章。題目是《當妳去聽音樂會》。這只是壹個可怕的笑話。我還沒寫。現在想想這些規則可能有點繁瑣,但是很重要。天天說這個可能有點誇張,有點煩。看看我們在演唱會上的行為,聽聽我們壹些文化人對此的看法。我真的覺得有必要每年每個月都講壹講。

首先,不出門要小心。如果妳要去聽古典音樂會和歌劇,妳應該註意妳的服裝。即使在夏天,許多傳統的西方男人也穿西裝打領帶,即使後來天氣變熱,他們也把西裝套在胳膊上。不用說,女士們通常會穿禮服,這是壹種儀式,也是她們炫耀高端昂貴的衣服或獨特的創意和品味的機會。當然,如果妳看的是山水歌劇《阿依達》,或者是上海體育場午門廣場的演唱會,也可以讓衣服多樣化。許多年輕人和孩子穿運動鞋。

然後,壹定要早點出門,因為最忌諱的就是演唱會遲到。只要指揮出來站在指揮臺上,觀眾就要安靜。但是我們這裏經常有很多聲音,手機呼機來來去去。1996年5月底,是薩巴爾帶來了費城交響樂團。第壹天,他在人民大會堂表演。他出櫃後,很多觀眾依然如故。他站在講臺上,幾次轉頭看著喧鬧的觀眾,有壹次幹脆離開了講臺。樂隊指揮要和觀眾壹起“指揮”,這樣開演唱會就太有中國特色了。當指揮舉起指揮棒時,遲到的觀眾會站在門口,等到第壹樂章或第壹首曲子結束後才入場。這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有音樂會的規則。這就是我們在機票上要求的。但是,人民大會堂管理部門似乎至今沒有告訴其男女守夜人這壹規定。他們讓所有後來者都進來,我也看到他們熱情地為後來者指點江山,扶老攜幼,服務到位,讓過道裏川流不息。

當然,很多年前的歌劇,開頭並沒有這麽安靜,所以有了序曲。鐘老師的小兒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說“中國歌劇的開場鑼鼓和意大利歌劇的序曲有著同樣的早期作用,就是壓制觀眾嘈雜的聲音,提醒戲劇開始……”。現在大家在交流中已經形成了壹個良好的、被接受的習慣:聽眾在音樂中要安靜。據說在深圳有壹場演奏者和散客之間的“戰鬥”:那天,小提琴獨奏家呂思清更認真。只要下面有手機和BB機響,他就放下小提琴,不彈了。他站在那裏看著觀眾。等全場安靜下來,他架起小提琴,從頭拉起!這壹幕太戲劇化了。

那麽問題來了:動作之間的間隔不應該鼓掌。在我看來,這個規則是很難實現的,在這裏忽略或者踐踏它是最可以理解的。因為現在來聽音樂會的人大多對音樂不是那麽熟悉,只要音樂戛然而止,人們以為音樂結束了,他們就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反應,主動給表演者鼓掌。其實遵循這個規律的必要條件並不是音樂水準有多高,也不需要對舞臺上表演的作品有很好的想法。只要妳有壹點壹般的修養,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知道壹般不應該在動作之間鼓掌——只要在別人知道該做什麽的背後鼓掌就好。

如果說動作之間不需要鼓掌是音樂常識的話,表演過程中不應該有說話和手機、傳呼機的聲音是常識,根本不需要在黨員中培養。有時候甚至更好。那天郎朗和費城交響樂團在臺上領著我們,我後面遲到的兩三個男女居然為了要不要先請已經占了座位的“觀眾”吵起來了!

最後,節目中指定的歌曲唱完之後,可以為額外的表演鼓掌,回報。這是對樂隊演奏水平的評價和鼓勵,也可能是對我們自己未竟事業的滿足。更廣義地說,這是我們和音樂人之間的對話,是社交活動的常規儀式。掌聲是規則,但額外的表演不是規則。當指揮不願意或不高興時,他們也可以不演奏。就我聽過的演唱會來說,唐慕海不喜歡加演。剛才提到費城交響樂團1996在人民大會堂演出,薩巴爾·施沒有演出。不是因為妳生氣,是不是如果妳在聽壹場歌劇,壹場壹個人或者幾個人的演唱會,鼓掌和回敬是遊戲的默契規則。前兩天吳門三男高中演唱會,因為前面的觀眾不太熱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贈票的觀眾多,專家和真正的愛好者少——三位歌手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甚至連節目中註明的曲目都差點掉了。據該報報道,中國歌曲最初是準備。大概是因為沒人加油,他們也放棄了。

下面這篇文章是關於欣賞音樂的禮儀。

==================================

我們如何看待文化習俗的差異?

如果壹時做不好這些規則怎麽辦?

當然有些現實,我們這裏的觀眾有壹些中國特色。音樂素養不是很高,平時賺錢的人也不守時。他們花錢開演唱會為什麽要守時?相對於平時的餐廳,公共場所的聚會,喧鬧的噪音,我們進了音樂廳已經很克制了,已經慌了手腳。還要求我們關掉手機和傳呼機,還要求我們在音樂停止時不能隨便鼓掌。我怎麽知道哪個是樂章之間的音程,哪個是歌曲的結尾?

有些不合理,是物質現實決定的,和文化素養關系不大。人民大會堂足夠大,可以容納200人.如果在北京音樂廳演出,就得坐幾百人。如果按照主辦方的方法收取三大男高音的出場費,那麽門票價格豈不是要賣到$10000?然後音樂將回歸貴族。我們這些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什麽時候才能聽到?但在人民大會堂,數萬人入場是壹件大事,守時是壹件難事。演出中途,壹萬個人中有壹兩個人要隨時接手機BB,所以其他觀眾必須“聽蛐蛐”。

但這不是我們的借口。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從主辦方的角度來說,不要讓薩巴爾已經開始敲鑼了,這裏還在賣票。我被告知要遲到。既然天安門廣場的聖地已經開放了壹個停車場,讓所有的車都停在裏面吧。不要讓後來的車再變成無頭蒼蠅,開著車繞著大會堂轉圈。如果他這樣做,他肯定會遲到。觀眾對演唱會沒有常識,主辦方是知道的。遲到者必須等到壹個樂章結束或第壹首曲子才可以入場,門票上也引用了這樣的要求。但主辦方就是不肯跟他們的守門人說清楚,這才讓他們把已故的老先生老奶奶們領的到處都是。

從觀眾來說,首先不是關於我們的音樂素養。只要去聽音樂會,即使沒聽過德沃夏克的音樂,他也壹直知道,在音樂會上吵架是壹種席卷全球的姿態。如果妳遲到了三五分鐘,那是因為交通堵塞。但是音樂會開始已經半個多小時了,我們還在那裏找座位。我們還能稱之為遲到嗎?習慣的培養有壹個過程。從1979年小澤征爾帶著波士頓交響樂團去北京紅塔禮堂演出開始,我們聽交響樂已經20多年了。20多年了,北京的觀眾整體上還是那麽不守規矩。我們的學習太慢了。我覺得這不是因為我們傻,因為很多其他的事情已經很多次證明了北京人沒那麽傻,賺大錢,貪汙,發展高科技。五講四美三愛,我們的學習創意絕對夠用。是帕瓦羅蒂。我們已經聽了十多年了。我有時候在想,從1987在天橋劇場的演出,到2001的午門廣場,不知道帕瓦羅蒂會不會擔心:北京人的進步太慢了,聽不了歌劇,也不會這樣表現。其實這裏首先不是音樂修養的問題,是常識的問題,是妳是否願意遵守規則的問題。現在的手機都有震動功能。如果真的是需要隨時緊急召見討論國家大事的中央領導,放個震動塊也沒問題。我覺得還是要看組織者和參與者有沒有遵守規則的欲望,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尊重別人的觀念。

當然還有壹種方式,就是單純發展中國特色。什麽是溫柔敦厚,什麽樣的溫柔鄉,只要妳來我往,就會化作西北風,變成黃土高坡上的沙塵暴。只要交響樂在中國演出,只要妳覺得演得好,妳就鼓掌,演出之間妳愛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離開會場就去賣瓜子。手機和BBs響幾聲又怎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大家都很忙。規則不是人定的。有什麽意義?但是想到這個想法,我真的想不出來。有些小事看似不可理喻,但小道理背後還是大道理。舉個例子,說到這場音樂會,如果我們從主辦方到觀眾都認為應該以我為主,發展壹場具有北京特色的交響音樂會,那麽妳至少應該提前跟別人說清楚,來我們這裏開音樂會是這麽壹回事,妳喜不喜歡。我擔心如果我跟人說清楚了,就算出場費高,也不會有多少人來。我也擔心人家要為自己的外表多付出三四點。因為人們會說去那裏演出是戰場藝術團,要邊打邊演。

另壹種方法是,只要妳做壹首交響樂,就遵循現有的儀式。如果要蹺二郎腿,磕瓜子,滿地飛毛巾,我們就直接去恢復老劇場。唱得好就給它壹個好聽的,把妳的膽怯表現出來,及時叫個忙。很好玩,很編程,很感性。但如果要演奏交響樂,就要遵循公認的慣例,不要隨意和國內的慣例結合起來。

這裏的頭是壹種自律的心態。有時候,規則很繁瑣,但既然在玩這個遊戲,就應該遵守。其實我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曾經明白這個道理。人們跳房子,攻擊城市,玩捉迷藏。如果我再做壹盤,他們就不帶我玩了。妳要是整天吹牛說我要打超極限,人家就不跟妳玩什麽遊戲了。

只有用守紀律的態度,才能崇尚藝術。附庸風雅其實是個好建議。不知道是音樂結束了還是樂章結束了。不要以我為中心,不要隨意跟從別人,等別人知道該怎麽做再跟進。這時候慢三秒也沒啥丟人的。

領導者應該開個好頭。

我這裏說的不是領導重視,壹抓就不放松。我的意思是,領導者不應該領導壹個壞頭。當然,帶領大家走向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中場休息,合唱已經開始了。這時,壹群領導來晚了。其中壹位好像是以聽古典音樂出名的吳怡女士。開場前不要來,中場休息時不要來,不能不來。妳得等到幕間休息結束,人們開始表演。我不懷疑領導有很高的音樂素養,但似乎缺乏壹種平民心態,入鄉隨俗,禮貌相待的心態,遵守規則的心態。有這種心態的領導人,不會輕易和別人談入關,所以我覺得他會多談幾輪。當然也可能是領導下的辦公室負責。那我就更大膽壹點,我可以批評幾句:妳級別太低了,安排領導活動,讓領導在人民和世界面前為難妳。妳該怎麽辦?

為什麽會想到談領導力?因為我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聽演唱會的順序是北京最慢的。按道理,這裏的音樂表演和領導很多,人民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其他地方低。除了演出場地大等物質因素,我覺得人的因素是第壹位的。這裏有很多牛氣的人,敢於藐視同樣的規則,喜歡找特立獨行的感覺,也有很多有小國文化沙文主義的男人。或多或少與官本位文化有關。免費票多,外行人多。我親眼看到壹排座位都是壹個辦公室或者壹個家庭。這樣的觀眾在表演的時候容易在身邊,也容易感受到聽廳的感覺。半路抽簽最多的也是這些地區。有意思的是,贈票都是前排座位,所以來訪的樂團第壹次看到了這些觀眾的表演。七年後,北京將舉辦奧運會,建高樓。我們只有錢和民工指日可待。但是,我們以什麽樣的精神迎接客人,有沒有壹顆遵守規則的平常心,有沒有壹點做事情、講規則的意思,這都不是用錢可以立刻堆砌起來的。

還是那句話,去什麽山,唱什麽歌,在鄉下,入鄉隨俗。如果我們是去聽搖滾的話,當然不需要那麽在意。我想強調壹下,我很喜歡聽交響樂,但我還是聽不出交響音樂和歌劇比搖滾更嚴肅、更高雅。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出兩人的聽眾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麽不同。我只想說,棋是棋的規則,圍棋是圍棋的規則。不要迷惑。

(郝建電影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