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清朝皇帝陵寢都有哪些?

清朝皇帝陵寢都有哪些?

清朝 皇 家 陵 寢 詳 表清東陵 位於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順治皇帝的陵寢為中心,依次排開。清朝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的陵墓都在這裏。孝莊文皇後的陵墓位於陵區大紅門之外,是由於它的輩分高於順治皇帝。清東陵還有皇後陵墓3座,妃園寢5座。孝 陵 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寢,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端敬皇後董鄂氏祔葬。孝東陵 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陵寢,位於孝陵東側。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嬪妃。是清朝第壹座皇後陵。景 陵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陵寢,其特殊之處在於立有兩塊聖德神功碑,歌頌康熙生前的功績。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後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祔葬。開創了皇帝陵祔葬皇貴妃的先例。景陵妃園寢 熙皇帝嬪妃墓葬群。位於景陵東側。內葬: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嬪妃和壹位皇子(順懿密妃王氏幼殤之子)。景陵皇貴妃園寢 位於景陵妃園寢的東南,是康熙的兩位皇貴妃:佟佳氏、瓜爾佳氏的園寢。兩位皇貴妃曾在康熙年間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宮中。她們在乾隆年間尚健在。乾隆皇帝為表孝心,尊她們兩位為皇貴太妃,並為其單獨修建園寢。裕 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寢。規模宏大,建築物最為壯觀。陵內祔葬:孝賢純皇後富察氏、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裕陵妃園寢 位於裕陵西側,被貶的皇後納喇氏以及乾隆寵妃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等三十六位嬪妃埋葬在這裏。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嘉慶皇帝養母慶恭皇貴妃陸氏、壽高92歲的婉貴妃陳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貴妃珂裏葉特氏、維吾爾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等。定 陵 清文宗鹹豐皇帝的陵寢。孝德顯皇後薩克達氏祔葬。定東陵普祥峪 孝貞顯皇後(慈安)的陵寢。位於定陵東側。慈安皇太後鈕祜祿氏曾在同治、光緒年間偕同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駕崩,享年45歲。定東陵普陀峪 孝欽顯皇後(慈禧)的陵寢。位於普祥峪東側。慈禧皇太後在同治、光緒年間垂簾聽政,統治清王朝近半個世紀。她的陵寢在清朝皇後陵中最為壯麗。定陵妃園寢 位於定陵以東的順水峪。鹹豐皇帝的妃園寢。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榮安固倫公主生母)、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玫貴妃徐佳氏(早殤皇二子生母)、雲嬪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嬪埋葬在這裏。惠 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寢。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祔葬。惠陵妃園寢 同治皇帝的四個妃子:淑慎皇貴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獻哲皇貴妃赫舍裏氏、恭肅皇貴妃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後的姑姑)、敦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的墓葬群。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這裏埋葬著清朝的 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以及遜位的宣統皇帝,還有他們的皇後、妃嬪、皇子、公主。西陵周圍還安葬著親王、郡王、貝勒等皇族。泰 陵 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寢。建築的工藝及規格在清西陵均屬上乘。祔葬:孝敬憲皇後那拉氏、敦肅皇貴妃年氏。泰陵妃園寢 雍正皇帝嬪妃:純愨皇貴妃耿氏、齊妃李氏等21人的墓葬群。泰東陵 雍正帝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的陵寢,她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年間封為貴妃。乾隆初,尊封為皇太後,備受尊崇。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歲。泰東陵的建築群工藝精良,在西陵中是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皇後陵。昌 陵 清仁宗嘉慶皇帝的陵寢。建築的規格比泰陵還要擴大,建築更為宏偉壯觀。祔葬: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嘉慶帝元配嫡皇後,道光帝生母。昌陵妃園寢 嘉慶帝嬪妃: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恕妃完顏氏、淳嬪董佳氏等十七人的墓葬群。昌西陵 嘉慶帝的第二位皇後-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的陵寢。孝和睿皇後在孝淑睿皇後去世後由貴妃晉封皇貴妃,不久被立為皇後。道光皇帝即位後尊其為皇太後,奉養於壽康宮。地位尊貴,在宮中有壹定影響。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慕 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寢,規制比較簡約,裁撤了壹些主體建築,卻別有特色。祔葬:孝穆成皇後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後佟佳氏、鹹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慕東陵 起初為慕陵妃園寢。因鹹豐帝養母靜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 臨終晉封皇後而改為皇後陵。規制與孝東陵相同:後葬妃祔。孝靜成皇後居中而葬,其寶頂(墳頭)以黃瓦羅圈墻與其它寶頂隔開,羅圈墻外東側的寶頂,安葬妃嬪中地位最高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光緒皇帝的祖母),後面三排寶頂,是彤貴妃舒穆祿氏、皇長子生母和妃納喇氏、恬嬪富察氏等嬪妃的墓葬群。崇 陵 光緒皇帝的陵寢。孝定景皇後葉赫那拉氏祔葬。崇陵妃園寢 光緒皇帝的兩位妃子:溫靖皇貴妃(初封瑾妃)他他拉氏、恪順皇貴妃(初封珍妃,瑾妃的妹妹)的園寢。其中兩座寶頂:東側為溫靖皇貴妃,西側為恪順皇貴妃。恪順皇貴妃初封珍妃,殉難於光緒二十六年的八國聯軍之亂。次年,慈禧太後將其追晉為珍貴妃。初葬於西直門外。宣統年間追封皇貴妃。移葬崇陵妃園寢。

清朝皇帝陵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壹百裏,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壹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

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與歷代帝王陵園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響也較大,在陵寢發展史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富裕清東陵、清西陵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是祖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即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壹片紅葉。

陵園四周繞以紅墻,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樓。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壹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禦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淩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壹體,獨具風格。

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壹條壹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鬥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臺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壹通。碑樓後是壹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歷初壹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壹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壹頭,獻果酒、點香燭,焚#,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壹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只、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

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墻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郁、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於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遊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帝陵,是清黃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占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壹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莊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裏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莊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壹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壹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後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範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壹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壹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鹹豐皇帝的定陵。陵園裏壹***葬有壹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壹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墻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壹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壹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壹座,也是最有趣的壹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壹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壹種相互襯托,渾然壹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壹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壹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仿佛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犁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淩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壹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壹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壹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 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裏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壹百二十多公裏,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壹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壹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裏。

陵區內***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辟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壹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辟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裏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壹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壹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裏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壹對、武臣壹對。泰陵石像生采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壹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謚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臺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壹座帝陵,形制別具壹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壹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鹹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壹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仿佛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墻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幹擺灌漿,墻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墻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壹般的韻味。壹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壹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壹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念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壹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壹個大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後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壹空。盜賊為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中國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宮經過整理和修飾,已正式對國內外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