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永平(雲南所轄的壹個縣)有壹個完整的詳細信息收集。

永平(雲南所轄的壹個縣)有壹個完整的詳細信息收集。

永平位於東經99° 17′~ 99° 56′,北緯25° 03′~ 25° 45′。它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部。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博南縣。

中文名:永平地理位置: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經度:99° 17′~ 99° 56′東經:25° 03′~ 25° 45′北緯,地理位置,自然概況,建制沿革,風景名勝,雲南寶臺山,博南古道,永平積虹橋,地理位置。永平位於東經99° 17′~ 99° 56′,北緯25° 03′~ 25° 45′。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與漾濞、巍山接壤,南接昌寧,西接保山,北接雲龍,轄博南鎮、龍門鄉、楊珊鎮、常傑鄉。其中北鬥、廠街、水榭都是彜族鄉,彜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以上。縣* * *位於博南鎮,東距昆明400公裏,西距大理72公裏,西距保山74公裏。位於昆明-萬鼎和大理-保山的中間,320國道和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自然剖面地形地貌獨特,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永平的山又高又深,山川縱橫交錯。比較大的山是博南山和雲臺山。最高點是青龍山,海拔2933米;最低點,浴霸平潭,海拔1130m;縣城中心海拔1620米。縣內主要河流印江自西北向東南穿縣而過,順英河以東有雲臺山,印江、瀾滄江以西有博南山,形成了“三江兩山”、山、河、谷、壩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由於海拔差異極大,“立體氣候”的特征十分突出,素有“壹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之稱。全縣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時,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6438+0毫米..這家機構歷史悠久。東漢皇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縣,名博南縣,隸屬永昌縣。至元十壹年(公元1274年),永平改名為東漢武帝“永平”。1950 1永平被分配到滇西北行政督察辦公室和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 165438+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永平歸其管轄至今。永平是壹個多山的民族縣。在全縣總面積中,山地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壩占6.2%。2005年底,全縣實際擁有耕地22.9萬畝,人均1.57畝。永平有22個民族,包括漢族、彜族、回族、白族、苗族和傈僳族。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654.38+074.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65.438+0人,其中少數民族6.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9.6%,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公元前4世紀,壹隊隊商隊從壹座座雄偉壯麗的山峰上穿梭而過,跨過洶湧澎湃的瀾滄江,踏上了壹條通往西亞各國的“毒路”——西南絲綢之路。“韓德光,左開不客;越南金蘭的杜博南;渡瀾滄江,為他人”。歷史上這座名山叫“博南山”,山周圍的面積是2884平方公裏,也就是永平。永平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發掘的廣信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永平建立較早,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縣。據《後漢書·西南傳》“永平十二年,哀牢王劉茂遣其子為氏,憲宗以其地設哀牢、博南二郡,割益州郡西壹校尉所領六郡,組成永昌郡。”是永平建縣的開始。“渤南”這個詞是中國壹座山的名字。因為博南山雄偉壯觀,綿延數百裏,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博南縣因山得名,屬永昌縣管轄。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系不變。唐武德七年(624),廢郡設州,雲南* * *設七州。永平歸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沒辦法查到具體位置。唐中期,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將盛翔郡設在漢代的博南郡,屬永昌節度。宋朝大理國時期,永昌被廢,代之以永昌府。永平仍被稱為盛翔縣,屬永昌府管轄。元憲宗七年(1257),忽必烈滅大理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名千戶所,隸屬大理萬戶府。元朝至正十年(1273),取消萬戶、千戶設置,由省壹級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置。至元十壹年(公元1274年),以東漢武帝“永平”為名,改稱永平,屬永昌郡管轄。據《永平縣誌》記載,“永平”二字有兩種含義:壹是元代為紀念建縣功績,以東漢皇帝永平之名命名博南縣。第二,元朝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選擇了“永平”這個縣名,寓意社會“長治久安”。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昌府改為金牙衛,二十三年(1390)改為金牙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1456),公司撤銷,設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巴鎮改名永昌軍民府,後取消“軍民”二字,改稱為永昌府。明代永昌府雖幾經更名,但永平與永昌府的隸屬關系始終未變。此外,明代由於戰後軍民糧食的需要,在雲南實行墾荒制度,開展大規模的墾荒活動,設置衛生、禦防、研究等機構。永平建立帝國政府,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因為帝國政府的弊端,廢除了,合並了郡縣。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堂路”制,永平屬西路。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成立雲南軍,廢除清政府、部、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西路為雲南西路,次年改稱騰越路。民國十八年(1929)廢除廳制,實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隨後脫離永昌府,直屬於省管轄。民國二十壹年(1932)雲南省共設12個府巡察區,二十三年(1934)又分為16個巡察區,二十七年(1938)改為行政督察署。民國三十壹年(1942),在保山設立第十二巡撫公署,永平再次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十二月九日,雲南發生和平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1949年2月28日,經廣西、雲南、貴州黨委批準,永平由保山調至大理地區。1950 1、永平調任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 165438+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轄永平。1958 10,雲龍、永平兩縣合並,稱為永平。1961年3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景區雲南寶臺山位於永平縣西南部,昌寧、漾濞、巍山三縣交界處,總面積9584公頃。原生態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種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優美,以古老、神奇、壯觀的滇西風光著稱。境內最高海拔2913m,最低海拔1150m。垂直氣候變化明顯,森林植被具有滇南向滇西北過渡的顯著特征,保存了壹批珍稀物種,是省內珍稀物種基因庫。區內植被覆蓋率96.68%,各類植物1001種,其中蕨類植物22科41屬90種,種子植物134科443屬911種,還有第四次冰期遺留下來的蘭科、蘭科植物。森林中經常出現金錢豹、金絲猴、山驢、黑熊、綠孔雀、錦雞、鳳雞等珍禽異獸。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國家壹、二級保護範圍的野生動物就有30多種。廣金寺是該地區的壹處明代古建築群,建於崇禎元年(1628)。它建築古樸宏偉,雕刻精美,構思巧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被譽為“滇西勝景”。寺內有許多珍貴的文獻、經書和藝術珍品,對研究雲南佛教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崇禎十二年(1639),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遊覽寶臺山廣金寺,對臺風和寺內亭臺樓閣作了詳盡精辟的記述,並作出“我在省時已聞此山之繁華”的高評。1994年3月,省人民* * *確定寶臺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準將寶臺山建立為“雲南寶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寶臺山的遊客主要來自保山及周邊其他縣市的香客、機關團體、學校教師、學生和農民。它的黃金旅遊期是每年的冬春(即春節)到春夏之交。這期間氣候溫和,山裏的木蓮、山茶、杜鵑花等花卉盛開。迎博南古道的笑臉“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對外交流的古道之壹,博南古道是其中最重要的壹條。開通於漢元豐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時稱為“滇緬永昌路”。從大理向西,經順英橋進入永平,經黃連鋪、角溝山、北鬥鋪、宋萬安、天津鋪、杉杉哨鋪、梅花鋪、寶峰寺進入永平縣城,經曲洞桃園鋪、十字坡、小花橋、大華橋、博南山、楊珊街、馮明橋、江頂寺。永平古稱博南(以博南山命名),所以這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習慣把從華南經祥雲、大理、永平、保山、德宏通往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古道稱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境內綿延100多公裏,是壹段相對完整的路段。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沈澱,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壹是文物多,研究價值高。如北鬥鋪、宋萬寺、天津鋪、曲洞清真寺、萬馬曹劌、花橋古驛站、元代古美、碑、博南山碑、寺遺址、明代古茶、古鎮、西山古寺、馮明古橋、江頂寺門樓、霞浦客棧遺址、普滿橋馬跡遺址、季虹橋遺址、瀾滄江畔。二是寺廟多,安堂多。永平有大小寺廟118,其中古道沿線的寺廟歷史悠久,香火旺盛,遊人眾多,梵音不絕,如宋萬寺、玉皇觀、華僑趙普寺、楊珊郭勇寺、西山寺等。第三,自然景觀著名而獨特。比如有寫西天的美譽的大尖山、西山晚菜和永平小武、有谷中明珠美譽的大尖塘、有宋萬仙境美譽的宋萬等。第四,永平民族眾多,有漢族、彜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各民族的民族節日、民族服飾、民俗風情千差萬別,這也是博南古道旅遊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平集虹橋位於保山市永平、平坡鄉沿東鄉境內的瀾滄江上。它是我省現存最早的南絲綢之路博南古道上的擺渡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鐵索橋之壹。在石渡口,已建成竹索吊橋,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重建鐵索吊橋。如今的鐵索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光緒年間重修。該橋長115米,寬3.8米,凈高56.2米。由18鏈條組成,其中兩條為左右扶手,其余為底,上面鋪兩層木板。橋的兩邊建有半圓形的橋墩,鏈條的兩端鉚接在橋兩邊的橋臺上。西岸是懸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非常危險。橋的兩端有亭臺樓閣。橋南巖壁上鐫刻著“西南第壹橋”、“怪石穿崖”、“天堡”、“站在萬仞城墻上”、“滄水飛虹”、“鎖鑰江南”等銘文。紀虹橋被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譽為“西之咽喉,已到了千年不可改的地步”,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