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澠池簡介

澠池簡介

澠池是壹個古老的池名。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中寫道:“洛水北有熊耳山,山間有潭,世稱澠池。《北宋樂史·太平玉環記》載:“澠池,故城之名,在秦趙之地”。”南宋蔡慎《龔宇筆記》說:“哞,為‘魚’,亦為水蟲(即金蛙,亦稱土鴨)。城西有壹池,註水而生,因名澠池。“澠池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乃池,是洛都的邊城。西漢稱蓬池,三國稱魏稱澠池,辛莽稱山亭,唐代稱天池,晉代稱韶州,金明稱澠池、澠池。名字不壹樣,封面互為基礎。

至於澠池在哪裏,眾說紛紜。《水經註》說:“洛水北有熊耳山...山中有池,水往東南流,水側有池,世稱澠池。"但卷十六中說:"今谷水出陽谷,東出馬頭谷,東北流經澠池河。“以上記載雖出自同壹本書,但從兩種學說來看,澠池不屬於同壹個地方。熊耳山位於澠池縣(今陜西縣西李村鄉)西南。在山腳下的西麗村旁邊有壹處水源,在水鏡被稱為西毒水。這水向東南流經益陽,進入洛河。而山谷水則發源於澠池縣洗馬頭山谷的陽谷(陜西縣端巖、張村附近)。這個水在東北流入建水,貫穿整個澠池東西,然後在漯河通過新安註射向東流。從澠池縣的地貌來看,北有韶山,南有小山,南北兩山貫穿整個東西,形成了南北高中間低的狹長川地。這條河在水鏡被稱為澠池河。顧名思義,四川有澠池,故名。在澠池縣,仍有天池、大池、大池窪、小池窪、希迪等地名。從這些帶“池”字的地名來看,這裏在古代曾是壹片低窪的沼澤。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河何處,《太平宇宙》說:“澠池,古池之名,在秦與趙相遇之地。”《愚公註》說:“城西有壹潭。”第二個說,第壹個說古蟑螂的方位在城西;另壹方面,具體地點是聯盟會召開的地點。至於之地,世稱:“巨力城”(因對秦、趙均有利而得名)。據唐代李繼孚《元和郡圖》,“南至郡二百步,東至秦、趙二城,謂皆利城。東城在縣城的西邊,西城在縣城的西邊。昔秦與趙在澠池相遇。”據澠池縣誌記載:“縣城西十余裏有壹村名諸城,即古城。”諸城村有兩個站點,東城和西城。東城:趙誠;西城說:秦城。在遺址中經常發現戰國時期的瓦片和其他建築材料。其城址附近有魯班(今南班)、池底、聯盟臺等古地名。因此,古澠池之地應在今澠池縣以西的希迪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標為北緯111° 33 '至112° 01 ',北緯34° 36 '至35° 05 '。義馬市東鄰新安縣,西接陜縣,南接洛寧、宜陽縣,北依黃河與垣曲、夏縣、平陸縣隔江相望。東西寬43.5公裏,南北長52.8公裏,總面積1421平方公裏。縣城距省會鄭州170km,距Xi安300km。

澠池縣轄城關、郝穎、張村、紅陽、天池5個鎮,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矽石、耐火粘土等30多種礦產資源,13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我國鐵路裏程86公裏,其中隴海鐵路42.6公裏,公路1,579.8公裏,其中國道310 32.6公裏。每個村莊都有汽車,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國道310和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延國防公路縱貫南北。北部有白浪黃河索道橋、南村等12渡船與津南溝通。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根據該縣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活動。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最早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澠池仰韶村發現的。從秦朝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留下了很多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開始有黨中央的活動。澠池曾經建過八路軍駐地,辦過豫西公學,還有上官子平起義(“豫西事變”的主體),馬跑泉事件。縣城三次解放,許多革命先烈長眠於此,境內留下許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到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多處。其中,國家級遺址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6處省級遺址:寺溝遺址、呂四遺址、布召寨遺址、程風義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駐地;市級遺址5處:盟臺、劉氏宗祠、黃河水位碑、遺址、丈八石佛寺;其余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柏寒、白浪索道橋、淮漂流水上工程、墓、黛玉、麗錦風情園等。除了八路軍澠池軍事駐地,還有劉少奇故居、中央豫西特委幹部擴大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小孤山戰役紀念館、馬跑泉事件紀念館等革命遺址,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觀,為南村開辟黃河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澠池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竣工。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羅、王安石、司馬光、魏、歐陽修、蘇軾、蘇轍,近代的張、、姚等名人,都在澠池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澠池民族歷史上也有不少傑出人物:宋朝抗金的民族英雄張貴;明代大理學者曹端、張新民:當代人包括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如光。

作者:壹天壹碗面2006-2-23 15:28回復此發言刪除。

-

2回復:澠池歷史

懷子懷戀澠池

哪裏的生活都是什麽樣的?它應該像在雪中飛行壹樣。

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飛駕駛著那個復雜的東西。

老僧已死,成了新塔,壞墻沒理由看老題。

不知道過去是不是很坎坷,漫漫長路都是人。

給…作註解

①子遊: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子遊。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此詩是為紀念蘇轍“淮澠池寄子盼弟”而作。

2老和尚:就是要閑著。

(3)據蘇轍原詩,寫道:“昔日子瞻應舉之,過蘇仙縣寺屋,請老僧奉閑壁。”

4驢:瘸驢。蘇軾註:“去年馬死於二嶺(按山,澠池以西),騎驢至澠池。”

做出贊賞的評論

做出贊賞的評論

做出贊賞的評論

蘇詩的基調是鄉愁,因為他19歲就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因為是中考狀元,沒有上任)。嘉祐元年,他和哥哥石隨父進京趕考,路過此地,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他在詩中寫道:“妳做過縣官嗎?老和尚家的墻題。”他覺得這些經歷充滿了意外。如果和澠池沒有緣分,為什麽總是和它聯系在壹起?如果我們與澠池有緣,為什麽不能多停留壹會兒呢?這是蘇轍詩歌中的情感。從這些感受中,蘇軾對人生作了進壹步的評論。這是這首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人生是不確定的,而且整個人生都充滿了未知,就像鴻雁在飛行中偶爾會停在雪地上,留下痕跡,但當洪飛下雪時,壹切都不復存在了。那麽,有沒有壹種力量主導著這種行為呢?如果生命是由無數個坐標點組成的,那麽這些坐標點有什麽規律可循嗎?年輕的蘇軾表達了這樣的對人生的疑惑和遺憾。但是,生活是不可知的,不代表生活就是目的;過去雖然消失了,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就拿在山路上騎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不就是壹種經歷,壹種體驗,壹種人生的財富嗎?所以,雖然人生無常,但也不要放棄努力;雖然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找。其實,不經歷壹些磨難,怎麽能考上進士,實現自己的抱負呢?這就是蘇軾:不僅鉆研生活細節,而且充滿樂觀,他的整個人生觀都在這裏得到了縮影式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雪泥紅爪”也被後人作為成語廣為傳誦。但在寫作手法上,也是頗有特色的。紀昀曾評價說:“前四句單行入法,唐人守舊;而意境才是東坡的本色。”所謂“唐人古風”,壹般指的是崔豪的黃鶴樓:“古有黃鶴載聖人上天,今無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 "作為七律,三四句應該是對立的,但這是壹條直線,並不講究。蘇軾的那句“論泥”也可以看作是對仗,但意思直白,也有承傳的關系,所以是“單向入法”。“意境奔放”的意思是,不僅字面上優雅,文筆上氣勢磅礴,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功行。這才是蘇軾的“本色”。

註釋: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其然:知其然。蹩腳,蹩腳。

這首詩簡要分析就是詩人對過去的懷念。用“雪泥和爪子”來形容人們無意中留下的痕跡,就像洪飛在雪地上踩出爪印壹樣。比如老和尚的新塔,爛墻,都是爛泥上的爪印,感嘆人生無常,但過去的坎坷經歷依然留在人們的記憶裏,心裏的爪印不可磨滅。全詩比喻新穎,手法巧妙,表現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有壹次,蘇軾和弟弟蘇轍(子遊)路過池塘,馬死在了路上。他們騎著驢去了澠池的壹個和尚廟,在廟墻上寫詩。後來,子遊寫了壹首詩《澠池懷古》。東坡故地重遊,收了整顆心的老和尚已經死了。廟裏給老和尚建了個新塔,東坡兄弟寫詩的廟墻也破了!我再也看不到那首舊詩了。東坡寫這首詩,百感交集,感覺人生如飛。

作者:壹天壹碗面2006-2-23 15:30回復此發言刪除。

-

3回復:澠池歷史

澠池智匯

公元前282年,秦派大將取趙的建(今山西離石縣)、齊(今山西祁縣)。次年,秦出兵攻下趙的石城(今河南省樸縣西南);又過了壹年,我們又攻打趙,兩國開戰。趙損失了兩萬多兵力,但是的攻勢也停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二十年),秦為了集中力量攻楚,想與趙媾和,於是派使者去見趙,約他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見面,培養相互友誼。趙王害怕,想不去了。廉頗將軍和大夫藺相如商量,認為趙王不肯去不好。他勸趙王去:“秦王不去,就顯得趙國力小膽小。還不如去。”趙王聽從了廉、林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趙王去了。

廉頗率軍送趙王到邊境,兩人分道揚鑣。他對趙王說:“這次去澠池途中的來回路程,加上開會的時間,估計前後不超過三十天。為防不測,如果過了這個日期,本王還沒有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此斷絕秦國扣留本王,威脅趙國的念頭。”王召同意了。廉頗也在邊境部署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作者:壹天壹碗面2006-2-23 16:05回復此發言刪除。

-

4回復:澠池歷史

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修建宮殿、陵墓以及長城、赤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抗擊匈奴和南越,大大增加了百姓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定了嚴刑峻法,讓人輕易觸犯刑法。秦二世繼位後,被賦予了更多的好處,為自己辯護,使用更加苛刻,致使天下疲憊,百姓深受其害。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壹批被派往漁陽(今北京密雲)的貧農向祁縣(今安徽宿縣)大澤鄉行進,遇到連日大雨,道路受阻,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按照秦律的規定,這種延宕是應該斬的。在這種情況下,陳勝和光武這兩個鎮守中風的大隊長暗中商量,現在逃跑就是死,起來造反也只有死。為什麽不做壹些絕望的事情呢?於是,他們用“腹中飽魚”和“火燒狐貍”的戰術,發動守備起義,殺死在押軍官,提出“大楚興,陳”的口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光武為氏,以秦始皇長子傅肅、楚將軍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起義軍迅速攻占祁縣(今安徽省宿縣南),隨後西進,攻占秦朝重鎮陳(今河南淮陽)。此時,起義軍有六七百輛戰車,壹千多騎兵和數萬步兵。起義軍在陳建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被選為國王。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反秦鬥爭的高潮,全國農民紛紛殺龍官,以響應陳勝。陳勝以陳為中心,兵分幾路,向四面八方進軍,擴大革命政權的影響。光武率領主力西進,準備取鹹陽,被堵在戰略重鎮滎陽,與秦軍相持不下,陳勝派周聞的軍隊直驅關中,到了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起義軍戰車數千,士卒數十萬。周文君壹路過關斬將,很快攻占了會稽(今陜西臨潼東),並逼近秦都鹹陽。秦二世非常震驚。他很快赦免了數十萬在驪山建墓的罪犯,並匆忙組建了壹支由少府張寒率領的軍隊,反擊農民軍。由於孤身壹人,缺乏訓練和戰鬥經驗,周文君在幾經痛苦的鬥爭和連續的挫折後被迫退出函谷關。在最後的澠池之戰中,他再次失敗,周聞自殺。秦朝的將軍張寒向東推進,迫使圍困滎陽的光武和他的農民軍投降。光武因長時間不能進攻滎陽而被天倉部殺死。接著,田蒼率軍西進攻打張寒。敖倉之戰,田倉大敗而亡。張寒解除叛軍對滎陽的圍困後,全力撲向起義中心。陳勝親自率軍出戰,可惜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退守下城(今安徽蒙城西北)父親處,被漢奸莊佳所殺。陳勝和光武領導的起義持續了六個月,最後失敗了。但卻沈重打擊了秦朝腐朽的統治,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此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軍不斷反秦,最終推翻了秦朝。光武起義在陳勝身上表現出的革命主動性和英雄主義鼓舞了千千成千上萬的農民在後世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