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郫縣的歷史古跡

郫縣的歷史古跡

壹、郫縣的遺址遺存

郫縣歷史文化遺跡有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禦井、藍家坡山漢墓等。郫縣郫筒街道有“望從祠”。

歷史遺址有古城遺址、杜鵑城遺址、德源商周遺址、望叢祠、唐昌文廟、安靖鄧家雙鬥桅桿、揚雄墓、嚴君平墓和何武墓等歷史遺跡,是國家的重要文物保護區域。

縣境內遺存大量詩、詞、楹聯、賦、文、碑記等文化遺存,其代表有:唐.李白的詩《宣城還見杜鵑花》,唐.溫庭筠的詞《河瀆神》,宋.張俞的詩《蠶婦》,唐.杜甫和宋.範成大有關吟誦郫筒酒和安德櫻桃村的詩等。賦、文、碑記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有唐.李德裕的《畫桐花鳳扇賦》,宋.張俞的《蜀望叢帝新宿碑記》,宋.侯溥的《漢大司何公廟堂記》、清.張成行的《司馬溫公祠堂記》等。郫縣民間文學藝術資源蘊藏量豐富,民間傳說中有代表性的篇目為《望帝化鵑》、《杜鵑城與合歡樹》、《郫筒酒的傳說》、《神仙豆腐》、《問字亭》、《禦井梅花》、《陽臺柳》、《司馬光在郫降世》等;民間音樂的代表性曲目有《薅秧歌》、《擡料號子》等;民間舞蹈主要是各種燈舞,最具特色的是花園、友愛的百米長龍,唐昌的“二仙燈”等;在民間工藝美術方面,壹級美術師鄧歟的“川西挑花圖案”、原清河鎮教師張躍清的“筍殼雕”,安靖鎮方橋村張天泰的微雕藝術品,都是郫縣較有特色的資源。

二、請教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的歷史沿革

郫縣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處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區10公裏,交通十分便捷,生態環境優美,市政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突出,有銀郫縣之稱。

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裏,轄14個鎮(街道),總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10萬人。郫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壹個縣,郵政編碼611730。

縣人民 *** 駐郫筒鎮。 [編輯本段]郫縣歷史 郫縣古稱郫邑,為古蜀國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縣歷史悠久,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孕育出漢代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又作“楊雄”)、宋代著名詩人張俞,清代名將羅應旒,以及當代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薩守堅,壹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等古今名人。

郫縣地圖近年來,郫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重點,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為核心,壯大財政綜合實力為目標,縣域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後被列入全國鄉村城市化試點縣、國家軟件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國家生態示範區、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中國盆景之鄉等。

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5.5億元,同比增長14.8%,壹、二、三產業比達到12:52:3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增長9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8.76億元,增長33.2%;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增長36.6%;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編輯本段]郫縣介紹 氣候:郫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5℃,最低極端氣溫零下5℃左右。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生態氣候環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處成都"上風上水",工業汙染少,很適宜開展各種旅遊,特別是鄉村度假旅遊的開發潛力大。 地理位置:郫縣位成都市西北近郊,與彭州、新都、金牛、溫江、都江堰等5個縣(市、區)的20個鎮(鄉)接壤。

縣城東至金牛區界13公裏,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裏,南至溫江區界8公裏,北至彭州市界11.6公裏,東北至新都區界12公裏。 行政區劃:目前郫縣下設14個鎮:郫筒鎮、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

歷史建置 郫縣古稱"郫",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設蜀郡,挪作為該郡的屬縣,正式稱為郫縣。這是郫縣建置的開始,建縣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歷史。

縣域在歷史上累有變動。1958年崇寧縣撤銷後,大部分地區並入郫縣。

解放後迄1983年,隸屬溫江地區;1983年起歸屬成都市。 郫縣縣城,秦漢時期設今馬街場口外裏許"古城遺址"處,漢末或六朝時期改遷今址。

郫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有漢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西漢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詩人張俞,五代宋初大畫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將領羅應旒以及新中國誕生後的鐵路工程師藍田,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蕭倫,當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為郫縣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英藉華人韓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縣。

[編輯本段]主要文物古跡 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因壹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成名)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禦井、藍家坡山漢墓等。

郫縣郫筒鎮有“望從祠”,其名為紀念古屬國的望帝和從帝。望帝即望帝杜宇,從帝即開明,又稱鱉靈。

李商隱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所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特產 郫縣盛產享譽餐飲界的調料:郫縣豆瓣 韭黃、韭菜 郫縣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縣最著名的特產,是烹調川菜的必備調料,在晚飯界被譽為“川菜之魂”。

特別是郫縣豆瓣烹制的“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魚香茄子”等,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被公認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縣花:杜鵑花 杜鵑花又稱映山紅,為杜鵑花科半常綠或落葉灌木。

葉上長有細毛。春季開花,花冠呈漏鬥形,顏色以各種紅色為主,因野生杜鵑花在山崗石縫中都有生長,尤其是開花季節漫山遍野,非常壯美。

杜鵑花品種很多,我國約有600種,是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植物。 縣鳥:杜鵑鳥 杜宇的稱謂則來自壹個美麗而憂傷的傳說。

揚雄《蜀王本紀》:“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稱望帝。”鱉靈,原住長江邊,是壹鱉精修練而成,每天夜裏他都要同出於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會。

他聽說西海水災泛濫,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國,望帝杜宇任用鱉靈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國來找鱉靈。

那壹天,正好望帝出獵,在山野間邂逅朱利,見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納入宮中為。

三、郫縣的歷史.

建制沿革: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壹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為郫縣建置之始。清《壹統誌》和嘉慶《四川通誌》有:“杜宇名蒲卑,都於此,因以名邑。秦滅蜀國而縣名不改。”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宮自涪城攻拔新繁、郫縣,與吳漢會於成都。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壹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縣,不久自稱益州牧,治郫縣。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義軍趙廣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廣漢,不久自廣漢至郫,連營數百,巴東太守周籍之等進軍攻郫,克之。追敗之於廣漢。

南朝梁天監初年(公元502年),鄧元起攻劉季連於成都,留輜重於郫,劉季連部將李奉伯間道襲郫,陷之,鄧元起舍郫徑圍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縣並入郫縣。北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壹部分。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並入郫縣。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隋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並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都安縣舊址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復稱溫江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寧縣並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寧縣並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

1950年後,郫縣屬溫江專區。

1958年,撤銷崇寧縣,主體並入郫縣,其他部分並入彭縣、灌縣。

1968年,郫縣屬溫江地區。

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郫縣改屬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行政區域和 *** 駐地不變。

2017年1月22日,郫都區正式掛牌成立。

四、郫縣的來歷

郫縣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壹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後即以郫邑作為蜀郡的屬縣,稱郫縣,此為郫縣建置之始。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

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壹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並入郫縣。

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於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並入郫縣。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並入郫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復稱溫江縣。

後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壹部分,今屬彭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並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並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1]

1950年後屬溫江專區,1968年屬溫江地區,1983年改屬成都市。

2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1996年,郫縣面積437.5平方千米,人口44.1萬,轄13鎮3鄉:紅光鎮、郫筒鎮、犀浦鎮、安靖鎮、花園鎮、安德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德源鎮、合作鎮、新民場鎮、唐昌鎮、團結鎮、友愛鄉、紅興鄉、清河鄉。縣 *** 駐郫筒鎮。(261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

1999年,郫縣轄14個鎮、5個鄉:郫筒鎮、安靖鎮、紅光鎮、合作鎮、唐昌鎮、安德鎮、團結鎮、犀浦鎮、花園鎮、德源鎮、新勝鎮、新民場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唐元鄉、古城鄉、清河鄉、友愛鄉、紅興鄉。

2004年9月8日,撤銷紅興、新勝、兩河口、清河4個鎮。將原紅興鎮的長樂、石佛、濂溪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郫筒鎮;郫筒鎮 *** 駐南大街。將原紅興鎮的白雲、長生、漢姜、護國、濟陽、寇家壩、宋家林、漁塘坎8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紅光鎮;紅光鎮 *** 駐成灌路。將原新勝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唐昌鎮;唐昌鎮 *** 駐南二環路。將原兩路口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安德鎮;安德鎮 *** 駐望樂村。將原清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友愛鎮;友愛鎮 *** 駐政通巷。將合作鎮的回龍、青龍、勝利3個村及新華村的3、4、6社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德源鎮;德源鎮 *** 駐禹廟街。將紅光、犀浦、郫筒、德源4個鎮的部分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合作鎮;合作鎮 *** 駐安阜村。

2004年,郫縣總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112人/平方千米。轄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安靖、紅光、友愛、唐元、古城合作、新民場、德源、團結、花園、三道堰15個鎮,***有36個社區、261個行政村。[2]

區劃詳情

郫縣地圖

郫縣地圖

縣分為14個鎮街:郫筒街道、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3]

五、請教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的歷史沿革

郫縣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處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區10公裏,交通十分便捷,生態環境優美,市政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突出,有銀郫縣之稱。

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裏,轄14個鎮(街道),總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10萬人。郫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壹個縣,郵政編碼611730。

縣人民 *** 駐郫筒鎮。 [編輯本段]郫縣歷史 郫縣古稱郫邑,為古蜀國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縣歷史悠久,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孕育出漢代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又作“楊雄”)、宋代著名詩人張俞,清代名將羅應旒,以及當代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薩守堅,壹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等古今名人。

郫縣地圖近年來,郫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重點,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為核心,壯大財政綜合實力為目標,縣域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後被列入全國鄉村城市化試點縣、國家軟件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國家生態示範區、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中國盆景之鄉等。

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5.5億元,同比增長14.8%,壹、二、三產業比達到12:52:3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增長9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8.76億元,增長33.2%;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增長36.6%;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編輯本段]郫縣介紹 氣候:郫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5℃,最低極端氣溫零下5℃左右。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生態氣候環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處成都"上風上水",工業汙染少,很適宜開展各種旅遊,特別是鄉村度假旅遊的開發潛力大。 地理位置:郫縣位成都市西北近郊,與彭州、新都、金牛、溫江、都江堰等5個縣(市、區)的20個鎮(鄉)接壤。

縣城東至金牛區界13公裏,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裏,南至溫江區界8公裏,北至彭州市界11.6公裏,東北至新都區界12公裏。 行政區劃:目前郫縣下設14個鎮:郫筒鎮、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

歷史建置 郫縣古稱"郫",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設蜀郡,挪作為該郡的屬縣,正式稱為郫縣。這是郫縣建置的開始,建縣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歷史。

縣域在歷史上累有變動。1958年崇寧縣撤銷後,大部分地區並入郫縣。

解放後迄1983年,隸屬溫江地區;1983年起歸屬成都市。 郫縣縣城,秦漢時期設今馬街場口外裏許"古城遺址"處,漢末或六朝時期改遷今址。

郫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有漢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西漢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詩人張俞,五代宋初大畫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將領羅應旒以及新中國誕生後的鐵路工程師藍田,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蕭倫,當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為郫縣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英藉華人韓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縣。

[編輯本段]主要文物古跡 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因壹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成名)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禦井、藍家坡山漢墓等。

郫縣郫筒鎮有“望從祠”,其名為紀念古屬國的望帝和從帝。望帝即望帝杜宇,從帝即開明,又稱鱉靈。

李商隱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所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特產 郫縣盛產享譽餐飲界的調料:郫縣豆瓣 韭黃、韭菜 郫縣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縣最著名的特產,是烹調川菜的必備調料,在晚飯界被譽為“川菜之魂”。

特別是郫縣豆瓣烹制的“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魚香茄子”等,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被公認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縣花:杜鵑花 杜鵑花又稱映山紅,為杜鵑花科半常綠或落葉灌木。

葉上長有細毛。春季開花,花冠呈漏鬥形,顏色以各種紅色為主,因野生杜鵑花在山崗石縫中都有生長,尤其是開花季節漫山遍野,非常壯美。

杜鵑花品種很多,我國約有600種,是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植物。 縣鳥:杜鵑鳥 杜宇的稱謂則來自壹個美麗而憂傷的傳說。

揚雄《蜀王本紀》:“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稱望帝。”鱉靈,原住長江邊,是壹鱉精修練而成,每天夜裏他都要同出於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會。

他聽說西海水災泛濫,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國,望帝杜宇任用鱉靈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國來找鱉靈。

那壹天,正好望帝出獵,在山野間邂逅朱利,見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納。

六、成都的歷史古跡

成都是壹座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的城市,同時也是壹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來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永陵(王建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的有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宮、孟知祥墓、朱悅廉墓、僖王陵、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彭大將軍紀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橋烈士墓。其它各具特色的公園,有以引種壹百多種竹子、被稱作“竹的公園”――望江樓;裝飾、布置各式盆景的百花潭;山青水秀的人工湖――百工堰;年年舉辦“燈會”“花會”的文化公園;以飼養和繁殖大熊貓著名的成都動物園、以錦江綠化帶為背景的濱江公園和以“人和水”為主題的活水公園。這些分布在市區和城郊的遊覽參觀點各具特色、涉獵面廣,人們在此遊覽之余不僅可以欣賞到眾多美景,而且可以增長知識和情趣,耳目為之壹新。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黃河與長江***同哺育 著這片風光奇絕的土地。從神秘幽美的九寨溝,到碧波萬頃的竹海;從風清月白的大寧河,到那跑馬溜溜的群山;樂山大佛做不到的治水業績,李冰父子早己做到了;古人慨嘆的六龍回日之高標,已被西昌發射的航天衛星越過。到處是絢麗的自然風光,到處是淳美的風土人情……

自古詩人多入蜀。地靈人傑的巴蜀大地又是文化之邦。李太白從這裏杖劍遠行;杜工部在此地望月懷鄉;陳子昂、蘇東坡、陸放翁、張大千怕如燦爛的明星,輝耀著這片浪漫的大地。劉皇叔白帝托孤;諸葛亮六出岐山;唐玄宗劍閣聞鈴;多少忠臣怨主,幾許盛衰悲歡,都留在這裏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字之間,留給了風雨樓臺、暮鼓晨鐘……當然,到成都旅遊別忘了品嘗這裏的小吃。

作為我國歷史名城之壹,成都的歷史猶如它的自然地貌壹樣有起有落。

從2300年前蜀王遷都於此,漫漫千載,星移鬥轉,成都有過“五大都會”、“揚壹益二”的輝煌,也有過“十室九空”、“鬥米數十金”的淒涼。然而,它千古不徙,遭歷劫而不衰,從容地吐納萬物,化育生機,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晉代詩人左思曾由衷地禮贊“既崇且麗、實號成都”。不論是中國“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都無限深情地謳歌過這座風姿獨具的城市。

成都,這座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寧又繁榮,既有很深的文化積澱,又有很強的商業意識的城市,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作為中國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都已經形成機械、電子、醫藥、冶金、化工、棉紡、食品等門類的工業體系;農業則是中國重要的糧油和農副產品基地;商業已成為中國西南商品、物資的重要集散中心;交通、通信亦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樞紐。

成都自古就是壹座具有開放性格的城市。遠在北方開辟“絲綢之路”的紀元前,成都人就已經入雲南,經緬甸,到印度,至中亞,轉歐洲,即史稱的所謂“南絲之路”,譜寫了對外開放的歷史篇章。今天的成都,秉承祖先氣度恢宏、兼容並包的傳統,正意氣風發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