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道教的發源地在哪裏?

道教的發源地在哪裏?

鶴鳴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是壹座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部大邑縣西北12km的何銘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m,北鄰青城山(約?30公裏),南鄰峨眉山(約120公裏),西鄰五重山(約10公裏),直抵川西平原,約?70公裏。因山形似鶴、山中藏石鶴、山中鶴而得名,是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壹。另外,鶴鳴山作為門派名稱出現在遊戲中。

何銘風光(21張照片)何銘又名“胡明”,是邛崍山東麓青城山的南支峰,距著名道教勝地青城山石天洞僅30公裏。這裏山勢雄偉,樹木蔥郁,雙溪環繞,形似展翅飛翔的仙鶴;景區內松柏成林,郁郁蔥蔥,山川溪流,泠然之聲。它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

據有關史料記載,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天師在東漢皇帝舜帝漢安元年(126 ~ 144)在大邑縣鶴鳴山倡導正義壹盟(俗稱五米豆道,又稱石天道)之道,以老黎姿二為盟主,以《道德經》為指引,鶴鳴山是世界公認的中國道教發源地和世界道教朝聖地。被稱為“道教仙都”、“道教祖庭”。

在張道陵創立這個宗教之前,何銘壹直是陌生人修行的地方。相傳先秦的廣(馬)和西漢的周逸山都是跨鶴而升的。歷代許多著名道士都在此修行。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摶(伊稀)、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行。壹些皇帝也去何銘祭祖。例如,明朝嘉靖皇帝指定何銘山為五大聖地之壹,用於舉行全國祈禱天堂和永生的活動。明朝開國皇帝朱迪親筆寫下聖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禮,歡迎張三豐來何銘。後來,吳伯禮在何銘山腳下建了應縣亭。、杜光庭、文、陸遊、楊等名人都曾來此憑吊。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傳教時,正巧當地瘟疫肆虐,百姓滿目瘡痍。為了救人於水火,石天將自創的仙丹和具有道家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融合在壹起,研制出強身健體的神秘草藥配方。

張天師把藥泡在酒裏,送給人們,瘟疫就消除了。病後,人民感到更輕松、更健康,他們的精神比以前更強。因為藥入酒,酒攜藥,藥促酒勁,使酒醇香、甘甜、爽口、美妙。人民感激石天拯救人民的好心,稱贊這種藥酒為“妙芹神酒”,這就是今天著名的妙芹藥酒。

鶴鳴山山高而美,鶴形齊全。紅巖山是鶴尾顯示的畫面,下面的關子山是鶴尾,被太陽遮擋,被林氣遮擋。略名大平山,頂平,為鶴背。整座山就是壹只鶴的身體,山上有很多洞穴,深不可測。大邑縣誌:“山有二十四洞,應是二十四。每天氣開壹個洞,其余的都堵了。”《廣於吉》雲:“有七十二分,應為七十二分。若洞中有石鶴,神仙出。”它指的是這些洞穴。大平山的最高點,俗稱老關頂,面積很廣,山腳下有壹條狹窄的平壩,是鶴的脖子。石峰在平壩前鶴立雞群,是仙鶴之巔。太清宮在上面,為老子服務,就是過去上面的清宮,也叫鶴鳴關。兩側懸崖,巖下東西流,形似城,古稱天成。太清宮下臺階到文昌宮,再到三官殿,就是鶴嘴。在三官廟前的東西溪流交匯處,有壹塊紅色的石頭屹立在河中央,名曰“鶴含丹書”。天柱峰左邊有壹座奇峰,右邊有壹座劉閑峰,左右有兩座山峰,就像壹只鶴的肩膀。從周圍的兩座山峰蔓延,各蜿蜒十余裏,石骨增多,肋骨神秘,成為鶴的翅膀。每當雨過天晴,仰望何銘山真如仙鶴,伸頸引泉,展翅墜地,壹座座高聳的摩天大樓,郁郁蔥蔥,催人奮進,張開了眉毛,靈山更是秀氣,名不虛傳

明嘉靖應天巡撫眉山張靜嫻註修何銘觀觀臺:“何銘山因其高低起伏,形似仙鶴而得名。”《大邑縣誌》載張申武等文:“城北有山,名鶴。它有身、頸、頭、翅、口,形似飛鶴,故名。”

鶴鳴山人文景觀(14件)2006年8月25日,在第二屆中國道教文化節會場,成都韋恩集團董事長薛永新表示,韋恩集團和大邑縣政府都在鶴鳴山開發“道教聖城”。該規劃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的根本“道”,將五千年的學術體系和道教體系形象化、立體化、規範化,以道教自然、關愛生命、崇尚和諧的理念,將鶴鳴山打造成全球道教信徒的朝聖之地。?鶴鳴山最早的建築,即石天祠堂,是漢安學者張玲所建。經過擴建和裝修,到民國時期,尚慶、石天、紫陽、應縣、文昌等寺廟已有數百座,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通過各方努力,鶴鳴山道觀於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87年被批準為道教開放點。何銘山道觀現有占地面積65畝,在當地政府的資助和海內外信眾的捐助下,修復了紫陽觀和鬥姆觀,新建了迎仙閣、雁翔觀、三聖宮和石天觀。

迎仙閣

應縣亭兩側,有聯題:“人橋同心,環視壹山鶴,草木遮四面雙劍鱗”。迎仙閣是三層閣樓,三樓供奉老先生,二樓供奉靈師,壹樓供奉青龍和白虎。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在勸服春竹王入道觀失敗後,出於對張道陵不朽功業的仰慕,來到何銘古天洞煉丹。明朝皇帝有崇尚道教的傳統,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就是其中之壹。永樂五年,聽說張三豐在蜀國何銘出家,立即派禮部尚書胡到山迎接。張三豐避而不談。絕望中,胡穎不得不苦苦等待,直到她被安葬在何銘山。朱迪沒有失去信心。幾年後的初春,朱迪親筆寫了壹道聖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禮,請他繼續在蜀中歡迎張三豐。然而,吳伯禮也沒有見到他,所以他不得不在何銘山下建了壹座應縣亭,以便有壹天能見到他。後來隱居已久的張三豐在南巖崖上留下了壹首詩:“誰能找到三豐隱士,九石雲崖越來越深”。

燕翔館

項燕廟兩側古樹參天,碑文眾多,有《祠堂碑》、《何銘仙蹤碑》、《張錄三國誌碑》、《漢中華陽國誌碑》、《漢代張玲畫像碑》、《八仙碑》、《觀音碑》等。國內外壹些信眾和道教學者也在此立碑,如日本海外學術研究團1998訪問的大邑山碑、羅的香港山碑等。

豆撈寺

豆撈廟供奉地老、王老,左側供奉日月。

三聖寺

由香港洞佛教道教協會大師劉捐贈的三聖宮,高18米,兩層飛檐鬥拱,柱廊相間,琉璃彩繪,十分雄偉。堂內供奉著道教始祖、道德神尊、春陽皇帝呂洞賓、太極創始人張三豐,兩側由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李宇航題寫:“九界何銘,中國方士皆會瞻仰,龍騰三界顯大地慈。”寺外有壹棵張三豐栽的柏樹,三米多長,近千年樹齡。

天時店

為當地的李耀恒捐款修建。石天殿正中有壹平題“道正盛世”,兩旁則鏈接為“巍巍彩像莊嚴如經日,陰何銘山仙境猶盛世”。殿中央懸掛著“萬法宗壇”的橫幅,兩側懸掛著“張天師大佛,始於元朝”的橫幅。石天坐在壹個怔怔的位置上,穿著壹件繪有陰陽圖的袈裟,頭上戴著壹件紅色的金道,左手拿著陽平杜摯的印章,右手打著壹個結。王昌和馬武,帶著劍和符咒,站在兩邊。

上清宮

上清宮又稱老君殿,位於天柱峰之巔。有兩個大廳,前和後,其中老君的雕像。後廳是婁婧,門上的匾寫著“鶴鳴花”。北宋大邑文學家、畫家、攝影家文同曾遊清宮,有“大邑縣何銘寺,名曰張天師何銘寺,其東北有上清宮”之詩。

文昌宮

鶴鳴山主宮內,宮前有東、西沙門,內有兩殿供文昌帝塑像。宮殿旁邊有壹座花園和壹座鶴亭。這座宮殿俯瞰著雙劍河。東沙門外有應縣橋,西沙門外有宋憲橋。壹進宮門,就有很多石碑,碑文,對聯。

轉子坨

現在叫海豹堰。宋、扶著山下的壹塊石頭,在石頭上刻了壹個篆字,說:“龜和鶴住在壹起”,現在他們掉進了水裏。陳波的字圖顯示,周振人福有子的南號,被周世宗送給白雲先生,宋太宗送給Xi劍先生,隱居華山,安眠不醒。

鶴鳴雙劍頭龍泉

天柱峰下有東西兩條小溪,有大溶洞相連。東溪水漲,西溪能見濁水;西溪漲水時,東溪可見濁水,稱為龍池。又有雲:龍泉地區龍泉寺的寺院後面,有壹對水井,壹口通向東溪,壹口通向西溪。如果壹條小溪上漲,相連的井就會變得渾濁,所以人們說何銘的兩條小溪穿過龍泉。它是大邑八景之壹。

天鼓洞

天鼓洞天鼓洞位於大平山老鸛山頂西側的冷家巖上。主洞從入口到窄口總長度約200米。洞穴區域的高度和寬度各不相同,從幾十到幾十英尺高到幾英尺寬。又矮又窄的地方的人需要匍匐前進。主洞兩側有三清、三關、平仙、君仙等幾個小洞,都與主洞相通。三清洞內有壹石屏,高約二尺,寬約三尺。表面有微型奶花,黃色白色。當妳用石頭砸它時,它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八音屏。狹窄的口可以用來進入,還有壹條地下河,在那裏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河上有壹座褐色的幹橋。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發地下河水灌溉土地,狹窄的口被炮壘的巖石堵住。主洞內有壹條狹長的暗谷,長約20米。左右巖壁和頂部有石漿凝結而成的石花。有壹座倒掛的石鐘,高約50米,底部寬10米。鐘旁有幾尊石漿凝結而成的雕像,依次站立,但頭部被打掉,仍有殘存的石塔和石漿凝結而成的石獸。洞外有壹座原廟,壹層壹底,高於洞口供六神。東漢張道陵、五代杜光庭、明初張三豐居住在何銘時,曾在此洞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