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三臺尊勝寺在哪兒

三臺尊勝寺在哪兒

三臺尊勝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尊勝寺座落在涪江東岸三臺縣爭勝鄉爭勝壩。爭勝壩交通發達,經綿(陽)三(臺)公路可北上綿陽,南下三臺。綿(陽)遂(寧)高速公路由壩上通過,將為尊勝寺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

尊勝寺相傳由佛教禪宗仰山派傳人始建於南宋。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重建大雄殿。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臨濟派傳人住持僧瑞巖增修藏經樓。清朝乾隆五年(1740),重建伽藍殿。民國十八年(1929),軍閥田頌堯為建修“潼保馬路”籌措工程款項,強征尊勝寺“廟業”良田“六十余畝”,僅“環廟七八畝脊土留作廟有”,尊勝寺從此壹蹶不振。

《民國三臺縣誌》稱,尊勝寺僧瑞巖為清初三臺佛教界“以繼往開來為己任”的傑出高僧,據此可知尊勝寺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和影響。1999年10月,綿陽人民政府公布尊勝寺為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至關聖殿滴水外17米,西至藏經閣滴水到水溝6米,南至大雄定殿滴水外10米,北至大雄寶殿滴水外1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延20米,東至爭勝鄉敬老院操場,西至尊勝寺自種地,南至敬老院外水溝,北至青皮村六組耕地。

尊勝寺現存明清古建築群占地3605m2,建築面積934.255m2。由南而北,其主體建築依次為伽藍殿、大雄殿、藏經樓。

伽藍殿,民間俗稱關聖殿。木結構單檐懸山頂。面闊8柱7間,進深4柱3間,金檁底書“大清乾隆五年仲冬重修”等墨書題記以及“仰山祖師法派”等墨記清晰可辨。“仰山”在江西宜春縣南。唐代高僧慧寂於此創建佛寺。後人立為仰山宗。仰山宗為佛教禪宗南嶽壹系,與臨濟宗同出六祖慧能法脈懷讓、馬祖、百丈門下。伽藍殿金檁所記“仰山宗法派"40字之前20字,與《佛教手冊》所記“偽仰宗法派”20字略有出入,但後20字則不見記載,其所存資料異常珍貴。明間面南,彩塑關聖帝君燃燭夜讀《春秋經》坐像,右側關平捧印、左側周倉持刀侍立。左右梢間,分塑關公坐騎烏騅馬和赤色馬。在左心梢間東北、西北兩隅,面東塑藥王坐像,面兩塑文昌坐像。自從關公被列為-神後,不少佛寺便以關公為前殿主尊,而其名稱,也由天王殿等改稱伽藍殿了。

大雄殿木結構單檐歇山頂,面闊4柱3間,進深4柱3間,正脊安吻獸。中置寶頂。屋面覆灰筒瓦,曲線柔和秀麗,翼角高翹,淩空欲飛。兩山搏脊飾琉璃獸頭。檐口龍紋、蓮紋瓦當、滴水相間。檐下施鬥拱32朵。梁枋多施彩繪。脊檁底皮所存墨書題記“大明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本六月乙醜朔初七日重修”等文字尚可辨識。大雄殿明間,西南彩塑釋加牟尼三身佛坐像。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法身佛稱毗盧遮那佛,居中;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居左;應身佛稱釋迦牟尼佛,居右。大殿東西兩側,配十八羅漢彩像。大殿後側,面北塑-韋馱。大雄寶殿是全縣現存最早的古代木構建築,也是全省保存較好的明代早期建築之壹,是宋元建築到明清建築過渡中的實例,很有研究價值。

藏經樓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5柱,進深4柱,廊道寬3m,建築面積275.97m2。在明間及梢間的檁、梁底皮,均存有大量墨書題記。所存史料,具有多方面研究價值。明間前坡下金檁底皮題記為:“大清康熙二拾八年十月朔七日建修藏經樓,南嶽下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七世凈幅、徒道印、誠、悟、信,徒孫德雲、靈、益,助緣衣延明心古誠”。前坡上金檁題記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加壹級施《藏經》大功德主王暨闔衙眷等。”脊檁底皮題記為:“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太子儲君福壽天長地久!滿朝文武、闔國公卿,常為護位、護佛、-、護僧之祿位。”後坡上金檁題記為:“署理潼川州正堂孟,吏目李,儒學訓導田、徐,署理都督同知管守備事姜,千總薛,把總史、巨。”後坡下金檁題記為:“鎮守陜西西寧、臨潼等處地方,統轄漢、土蕃、回總兵官,左都督加三級李諱題。”

藏經樓是珍藏佛教《大藏經》的殿閣。《大藏經》由經、律、論三藏構成,是釋迦牟尼及其傳人指導弟子修行的理論匯編。漢文《大藏經》北宋開寶年間始刻於成都。尊勝寺所藏《大藏經》為“清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七月中元日潼川王新命敬施”。藏經樓二樓明間,為存放《藏經》之處。千余卷經書,分6櫃存放。50年代,大部經書移交四川省圖書館收藏,少量經書交縣文管所保管。藏經樓是清代三臺鄉賢王新命關註家鄉文化建設的歷史見證。樓閣地處河灘,地下水位較高,柱礎的穩定和立柱的承重、防潮要求較高,故柱礎高大,柱徑加粗,在省內古木建築中很少見。藏經樓歷經三百多年來,梁柱未出現傾斜、下沈,始終保持初建時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