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重慶的新年習俗

重慶的新年習俗

重慶節日習俗介紹

相比國內其他地區,千百年來形成的重慶人的民俗大同小異,拜年、十五看花燈、清明節祭祖、中秋賞月、掛酒、趕廟會、坐轎子、放風箏。但由於重慶有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熱情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

心靈手巧的土家族在舞蹈方面有著非凡的天賦。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土家族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祈禱和節慶活動。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跳起了歡快熱烈的搖擺舞。有壹段時間,我的耳朵裏充滿了鼓聲和音樂,我的眼睛在跳舞。勇敢的苗族人對唱歌情有獨鐘。壹年壹度的“趕秋”是苗族人大展示心聲的傳統節日。青年男女也可以在“秋節”上通過唱歌來表達彼此的感情。

祭祀、祈禱和節日活動

黔江地區的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都有大規模的祭祀、祈禱、慶典活動,期間要用手跳舞。盛會期間,熱鬧非凡。數百名方圓土家族人,男人穿著西蘭卡普,女人穿著華麗的服裝,成群結隊地來到這裏。波堂前張燈結彩,巫師頭戴冠帽,腰系八裙,手拿銅鈴和刀,邊舞邊指揮。三聲炮響,鼓樂齊鳴,頓時歌聲四起,男男女女徹夜載歌載舞。“萬家燈火,萬人空巷,壹曲纏綿。”擺手舞起源於古老的巴渝舞,動作有單擺、雙擺、旋轉擺等。表現禮儀儀式、勞動場景或打鬥動作,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原始氣息震撼人心。

苗族人“追秋”

苗族人擅長唱歌和跳舞。苗族歌曲或高亢激昂,或優雅委婉。人與人不相見的時候,大家可以唱歌,用歌來問候,用歌來敘述,用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宋是苗族人的影子,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感情、溝通感情的大媒人。婚禮上,歌曲更是不可或缺。主持人會給紅娘唱壹首感謝嘉賓和媒體的歌。每個人都會給新婚夫婦唱祝福歌,親朋好友會三天三夜互唱歌曲、二重唱和兒歌。

“趕秋”是苗族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初秋的這壹天,村舍裏的苗族人穿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向秋田。場上鑼鼓喧天,唱著歌,蕩著秋千,爬刀爬梯,舞獅,耍龍燈,跳猴子,唱著歌,好不熱鬧。青年男女用“追秋”尋找戀人,歌手女演員唱出心聲。

此外,苗族節日還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苗族節、羊馬節等。

========================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歷史悠久。“炎黃”始於黃河流域,從於霞開始,先民的傳說開始向南傳播。俞出生在三個地方,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九江、江西和安徽。據大量史料記載,於出生於四川省文山縣廣饒縣鄉,娶江州土山為妻。古絳州就是今天的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後,巴人突飛猛進地步入漢化進程。三千多年來,重慶到處都留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在重慶和湖北的交界處,有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鄉。涪陵周易園是朱成理學的發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唐宋時期中國大量石窟藝術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古人入侵的古戰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遊、郭沫若等。,在這裏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春節看花燈,十五祭祖,中秋賞月,掛酒,趕廟會,坐轎子,放風箏等。,涵蓋了婚喪嫁娶,娛樂遊戲,鬼神觀念,祭祀禁忌,季節時令,工商交易等等,都和中國其他地區差不多。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民間藝術、繪畫、手工藝品和群眾節日也能反映出巴渝情俗。

========================

重慶土家族年夜飯

“扣肉”和“倒海椒”必不可少

剛剛進入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星村的農民許正在忙碌著。為了準備這頓年夜飯,壹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可能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扣肉”和“填海椒”。許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的肥而不膩、嫩而爽口,還真得下壹番功夫。“填海椒”就是把糯米粉和調料混合,然後填到挖空的海椒裏,再放在鹹菜缸裏腌半個月。除夕的時候,拿出來放油裏炸壹下再上桌。

許告訴記者,土家族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壹年中難得吃幾次肉,糯米也是難得的東西。所以家家戶戶都把這兩道菜當成年夜飯壹展身手的機會,也是對辛苦壹年的家人的獎勵。

令人驚訝的是,海帶壹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由於過去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困難,醫療條件差,人們經常因缺碘而患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充碘,土家族在年夜飯上放壹條海帶,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族來說確實是壹道美味,不可能經常吃,所以就成了年夜飯的壹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了年夜飯的“舞臺”。

土家族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點壹把柴火。大家會圍坐在壹起,聽老人們講故事,會熬到天亮,取名“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更加依戀故土。對家鄉山水、風土人情的懷念,使他們緊密團結,壹次次戰勝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維系客家人的強大紐帶。在四川的客家人中,客家人的傳統風俗習慣保持了二三百年。

客家人非常重視農歷新年。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在糧倉和家禽家畜圈上貼吉祥字,以示來年豐收。有條件的客家鄉鎮,1-2月要打花燈舞。燈籠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是客家人在原居地流傳下來的彩燈習俗。

此外,還會有大型慶典——舞龍,可分為七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上川龍。其中,上川龍最具特色。上川龍是清初由江西移民劉帶到川西的。劉人每年都要紮龍舞龍,慶祝新年,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體型巨大,氣勢磅礴。由30至50人操作跳舞,水龍頭重30至50公斤。它玩龍很有技巧,有很多方法。

========================

重慶趕年的習俗

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示巴日”。

波浪活動中的土家族人,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族祖先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帶有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人非常崇拜祖先,把祭祖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族、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彭、石地彭、白、李、馬、蔡、田六姓為三月三;酉水鎮龍頭村田姓,四月八;李姓在克達、灘、酉水等鄉是七月初壹。

過年後要在祠堂裏舉行祭祖儀式,先給當地國王,再給家族的祖先。祠堂裏,鞭炮齊鳴,鐵鍬轟鳴,號角齊鳴,“嗬嗬”陣陣。它的盛況是其他節日無法比擬的,後來逐漸改為家庭祭祀。祭祀土王的,有彭公、田和項老關;還有對冉宣威、田宣威、楊宣威、馬的祭祀。在祭祀自己的祖先中,楊姓祭祀楊載嗣,李姓祭祀“田”字第三祖,還有壹部分是彭、謝等八王。

祭祀結束後,我巡視村落,走親訪友,用歌聲招待客人,真的持續了三五天。

趕上過年:土家族壹般比漢族早壹兩天過春節,有的早六七天,稱為“趕上過年”。“趕上過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族而異。以酉陽縣為例;彭姓在老寨鄉,臘月過了“趕上年”;彭姓在後溪鄉,臘月過了“趕上過年”;大祥、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趕過年”的方式也不完全壹樣。科大、沙灘鄉李姓在過年的時候,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止點油燈,只能點蠟燭,通宵不滅。當壹些彭姓已經在“趕過年”的時候,男人早上還要做飯。飯做好了,祭祖了,就叫婦孺起床。晚飯後,全家人出去玩。土家族通常用鍋碗瓢盆做飯。飯後“他們把肉切成塊,加調料,煮壹層肉”,蘿蔔之類的。“年夜飯”做好了,就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點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先人功德,祈求保佑。

新的壹年,首先要給果樹、犁頭、牛棚、豬圈、雞舍餵食,給野雞、磨子、鋤頭貼“壓歲錢”,使莊稼興旺,牲畜興旺,瓜果興旺,財源茂盛。

========================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夜,中國人的後代仍然非常重視與家人壹起熬夜,聚在壹起喝酒,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壹個習俗。第壹聲雞叫後,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首先,他們為家裏的長輩慶祝新年生日,然後他們拜訪親戚朋友,互相祝賀。此時的中國大地,處處閃耀著光芒。從初壹到十五,人們沈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壹夜連兩年,五班分兩天。”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圍著火爐聊天,辭舊迎新,這是中國的普遍習俗。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現在是晚上,山裏禁止放鞭炮,外面聽得見聲音。在老百姓的房子裏,圍著爐子坐著,大丹睡不著。”後來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守歲》詩:“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中國人還習慣在除夕夜守歲,在外面放鞭炮,在室內圍坐在火爐旁或者看電視,談笑風生。

========================

重慶所有的少數民族都還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習俗。居住在黔江區的土家族有傳統的節日和民俗活動,如慶祝新年,唱儺戲,手舞足蹈和跳燈籠。過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日子,擺手舞是由祭祀演變而來的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秀山土家族人自發組成花燈隊。人們提著燈籠,繞著村子走,敲鑼打鼓,接受新年的祝福。秀山花燈曲“* * *楊壽丹”享譽海內外。

幹秋節是重慶、貴州、湖南交界地區的苗族節日。每年“立秋”這壹天,苗族人都會邀請朋友相伴,全家盛裝出門,在秋田裏歡聚。場上鑼鼓喧天,歌聲纏綿。在舞臺上蕩秋千、爬梯子、舞獅、打龍燈、唱歌,令人目不暇接。每年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是南川苗族的“踩山節”。男舞笙女唱,青年男女用吹笙互相談歌找伴。每逢節日,各民族都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此外,還有羊馬節、火星節、哭嫁、跳喪等民族習俗和活動。豐富多彩的民俗已成為重慶重要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