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廣東祠堂導遊詞

廣東祠堂導遊詞

作為壹個不知疲倦的導遊,通常會讓妳寫壹篇導遊詞,就是壹篇說明當地基本情況,介紹當地風土人情的文章。那麽寫導遊詞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廣東祠堂導遊詞,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廣東的祠堂位於祖廟路21號佛山博物館。由祠堂、孔廟、碑碣、展覽館、園林等組成,占地面積1.86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祠堂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經過20余次的改擴建,現存建築主要有萬福臺、淩影牌樓、金香池、鐘鼓樓、三門、錢坫、正殿、清鎮樓等,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

近千年的傳承和積澱,凝聚了珠三角人民祭祀道教水神北地泗水,祈求風調雨順、繁榮昌盛、國家安全的厚望。由此,佛山壹度上升為明清時期中國四大名鎮之首,世界四大聚集地之壹,僅次於首都。靠水賺錢的佛山人,在祠堂裏寫下了27頁輝煌的篇章。

祠堂中軸線上,為獎勵神靈演戲而建的萬福臺,見證了順治十五年以來三百至四百年間,粵劇發源地佛山產生無數名家的輝煌歷程,保存了嶺南戲曲的熱鬧氣氛,輻射了粵劇朝宗、粵劇試臺的影響。用陶、磚、木、石、灰雕固化在祠堂裏的戲曲人物的故事、角色、服飾、招式、造型,為粵劇的尋根留下了大量的實物證據。

祠堂以其獨特的嶺南古建築特色,以及保存完好的冶鑄、繪畫、貼膜、雕塑,反映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當地高超的工藝水平,集古佛山的經濟、文化、宗教、曲藝於壹爐,展示了工商、科舉、民俗、粵劇、武術五大文化主題,凝聚成古佛山的縮影。進入新世紀以來,位於祖廟內的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黃飛鴻人尋根祭祖。葉問堂的開放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詠春拳弟子前往他們的祖籍朝聖。萬福臺粵劇表演、佛山粵劇博物館、國際粵劇收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粵劇尋根之旅。在《林與夜》中,融合了珠三角的古典婚禮和吉祥時期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廟,號稱珠三角所有寺廟之首的“古廟藝術宮”,猶如壹顆明珠,給人以新的韻致。

廣東祠堂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祠堂始建於北宋元豐,至清初逐漸成為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地方特色濃厚的寺廟建築。光緒二十五年,祠堂大修,形成今天的祠堂建築群。佛山祖廟、越城龍牧廟、肇慶、廣州陳嘉廟並稱為嶺南古建築三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祠堂的正殿裏,也有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30種武器的70件,禮儀青銅墻,直徑為1.31 m的巨型銅鏡,大型青銅鼎,青銅鐘和香爐。這些展品反映了明清時期佛山的高超技術。難怪壹些來參觀祠堂的外國朋友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的殿堂”。

祠堂三門北側,有壹座兩層仿清代青磚鐘形建築,是占地5000平方米的黃飛鴻紀念館。進入黃飛鴻紀念館,有展廳和洪飛電影院。在展廳裏,有壹張黃飛鴻的真實照片,這是目前中國僅存的壹張照片。很多遊客到了這裏都要和師傅合影。“十三姨”莫桂蘭的真實照片也在博物館展出。並且做了壹個“包”的復制品,跟電影裏的場景很像。對遊客來說相當令人興奮。紀念館裏有壹個很大的武術表演廳,每天都有武術表演,黃飛鴻人民向遊客展示他們精湛的武術。洪飛電影院不停播放黃飛鴻的電影視頻,拳拳之聲不絕於耳,與武術表演相得益彰,仿佛看到了黃飛鴻當年矯健的身影。據說祠堂的工作人員收集了1000多件黃飛鴻的文物,近百部黃飛鴻電影和黃飛鴻功夫的真人演繹,形成了這座聚集了全球38萬黃飛鴻人尋根祭祖的紀念館。

黃飛鴻的《中國奇跡詞典》只有壹句話,但“黃飛鴻”的主題卻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被演繹得傳奇而神奇,顯示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為了滿足海內外華人的願望,紀念館編纂的《黃飛鴻大事年譜》被刻成石碑,放在館內供人解讀。是祠堂的光環哺育了黃飛鴻,黃飛鴻的民族氣節和傳奇經歷為祠堂增添了榮耀。在紀念館的左側,有壹個每天壹次的南方舞獅表演。隊員們在鐵柱和木樁上閃光,向遊客展示高超的嶺南獅子藝術。據說這支舞獅隊是由黃飛鴻後裔組成的,每年還會在華僑聚集的地方演出幾次。大概是出於對黃飛鴻的敬仰,或者是對舞獅藝術的崇拜,當舞獅者擺出壹個“定格”時,遊客們就把錢大張著往“獅子”的嘴裏塞。

青石鋪路,房檐拱起,聲音縈繞,曲徑通幽的回廊,祠堂,內涵如此豐富,無論用多少,深沈華麗的詞語來形容她,都只是可惜。只有親身經歷和感受…才能體會到美。

佛山祖廟位於佛山市祖廟路鬧市區。這是壹座供奉信奉道教的北田璇皇帝的寺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元明兩代更名為淩影寺。自宋元以來,這裏壹直是佛山各宗祠公開討論的場所,成為姓氏之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慣稱之為祠堂。

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元末燒毀,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經過20余次的改擴建,最終形成了規模宏大、制作精美、民族風格獨特、地方特色濃郁的古建築群。祠堂由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的萬福臺、淩影牌樓、金香池、鐘鼓樓、三門、錢坫、正殿、清鎮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位於祠堂最南端的萬福臺,是壹個專門用於粵劇表演的大舞臺。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所有在國外演出的劇團都會回到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按照慣例,新劇團的首場演出必須在祠堂的萬福臺舉行。這樓是歇山滾棚的屋頂,桌子三開間寬。前後舞臺由金漆木雕隔斷隔開,隔斷兩側設有門,供演員進出。隔板中間上部雕有福祿壽三星;下部刻有戲曲故事《曹操銅雀臺夜宴圖》場景。左右各雕壹龍壹虎兩羅漢。這些金漆木雕精雕細琢,技藝精湛,筆法粗獷。

萬福臺對面是淩影牌樓,建於明代景泰二年(1451)。牌樓北側是金香池。池中有壹雕龜蛇,是北帝的象征。金香池兩側有鐘鼓樓、崇敬門、斷素門。兩扇門旁的墻上裝飾著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陶塑最為引人註目。在陶塑的東側,十壹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面帶微笑,手持寶鏡,象征著太陽神;西側的陶塑是壹個美麗的女子,婀娜多姿,手中拿著壹面寶鏡,象征著月神。

金鄉在正北方。三門建於明代景泰初年(1450),是祠堂的正門。建築精美,屋檐自東向西裝飾金漆木雕風格,雕刻內容均為民間故事。屋頂上有陶瓷人物,瓦的脊橫跨整個屋頂。陶瓷人像的高度約為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字符組成,帶有“文”字樣。這種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陶瓷人物瓦脊使建築更加高大、壯觀、宏偉。

過了三道門,就到了前廳,有香亭。該廟供奉道教所尊崇的神靈雕像。特別值得關註的是殿內的金漆木雕陳方像,是祠堂內重要的陳方。雕像的正面分為兩層,上層雕刻有“李元霸龍符居”的場景。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為精彩。照片中的暗指粵劇演員李,他在鴉片戰爭後加入了反清義軍。在許多雕刻人物的手中,高舉著寫有“李”字的旗幟,實際上暗示著李加入了起義軍。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稱為“紅毛鬼”。所以“伏龍駒”比喻馴服“紅發鬼”。特別神奇的是,這個古裝劇的畫面,居然夾雜了幾個戴著帽子,穿著燕尾服的外國人。他們要麽被打倒在地,要麽跪地求饒,滿身醜陋。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仇恨。據說這件精美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光的壹個假花圈用壹年時間制作而成的。

錢坫北面是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的正殿,是祠堂中世紀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建築,當地舉行祠堂活動的地方。大殿中央是壹尊北方皇帝的銅像,重約2。五噸。這座北帝雕像端坐在神龕裏,眼神慈祥,長長的胡須在胸前飄了五圈,衣冠華貴,赤著雙腳。銅像的頭燈、西面和手腳都是鍍金的,整個雕像是金色的,是佛山古代工匠高超鑄造技術的體現。

正殿北側的清鎮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這是祠堂建築群中最新的建築,有第二層。相傳這裏曾經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於佛山十景之壹。登上清鎮樓可以將祠堂和佛山盡收眼底。

今天的祠堂是佛山博物館所在地,大門東西向,穿過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院落,進入端硯門,就可以置身於祠堂古寺之中。中外遊客熙熙攘攘,這座民間工藝的殿堂壹直煥發著青春的光彩。

廣東祠堂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重建於明洪武年間(1372),逐漸成為清初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地方特色濃厚的寺廟建築。光緒二十五年(1899),祠堂大修,形成今天的祠堂建築群。禪城祖廟、越城龍牧廟、肇慶、廣州陳嘉廟並稱為嶺南古建築三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祠堂的正殿裏,也有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30種武器的70件,禮儀青銅墻,直徑為1.31 m的巨型銅鏡,大型青銅鼎,青銅鐘和香爐。鐵器包括大鐵鼎、鐵鼎、鐵畫等。還有石碑,明清的石獸,唐代貞觀二年的棋字“禪城”銘文,石碑旁的復制品。重建的瓷磚屋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築構件、大型鐵武士像、鐵鑄獸、鐵炮等。這些展品反映了明清時期禪城的高超技術。難怪壹些來參觀祠堂的外國朋友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的殿堂”。

南北中軸線由萬福臺、淩影牌樓、金香池、鐘鼓樓、三門、錢坫正殿、清鎮樓等建築組成。其整體布局規整莊重,疏密有致。禪城是廣東木雕的重要產地之壹,以紅木雕刻為主,有的還成了金箔金漆木雕。佛山木雕刀法工整。

最難能可貴的是,祠堂的建築裝飾大量使用了陶塑、木雕、磚雕、灰塑等。兩側是以戲劇故事為主題的雕塑。東廊的“郭子儀生辰”建於明朝鄭德十六年(1521)。

從建築的角度來看,祠堂是壹組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建築藝術高超,裝飾技術精湛。南北中軸線由萬福臺組成。淩影牌坊金香池。鐘鼓樓。三門。前廳和正廳。清鎮樓等建築。其整體布局規整莊重,疏密有序,亭臺樓閣的設置嚴格遵守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原則。藏與露的巧妙辯證法,讓遊客感到其內部空間微妙、內斂、復雜、神秘,進而產生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