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浙江北侖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浙江北侖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泰山將軍烽火臺

郭巨位於北侖區東南部,是浙東重要的軍事基地之壹,西依阿育王山,北依群山,南臨東海。明初,千戶人家在這裏建郭和烽火臺石屋。

郭巨泰山將軍烽火臺石屋位於北侖區白峰鎮北郊外的泰山將軍山頂。總泰山又名三塔山,是船山半島東端的最高峰,與舟山群島的朱家尖島隔海相望。登上山頂可以清晰地俯瞰北侖港、梅山港、羅頭水道的雄姿,以及知頭洋面上的點點風帆。

烽火臺石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當時,它是按照郭的說法修建的,被稱為三塔山臺,用於清明祭掃。登臨主站,轄高山、土澤、關山、梅山等五座烽火臺。郭巨泰山將軍烽火臺石屋結構獨特。地基用沙子夯實,石屋就建在上面。橋臺呈梯形,上長7米,下長8米,高3.7米。非常強壯。石屋和山頂壹樣堅硬,上面鋪著壹條條的石頭。石柱與石梁以榫卯結合,築四壁洞石,有南廳、窗洞。目前基本保存完好。

據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設立旗軍(總泰山烽火臺)日夜觀聲、煙火,相見,盼獨處,故設總臺。明朝中葉起,戚繼光領兵抗日。當地人民英雄的抗日、抗英、抗法等反侵略戰爭就是從這裏點燃的。泰山將軍中的烽火臺石屋,是人民大無畏英雄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因為這個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和挖掘利用價值。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白鳳鎮每年都自發組織* * *黨員、* *團員和中小學生到將軍山烽火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近代郭巨人民被日本鬼子轟炸殺害的歷史事實,學習革命前輩們百折不撓、頑強抗敵的精神。

1994 165438+10月23日,北侖區人民政府發文宣布泰山烽火臺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郭巨泰山烽火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沙溪遺址

沙溪遺址位於北侖區柴橋沙溪村北,穿山至白峰公路以南,佘山以東,海拔19米。1987,佘山附近場地西北側仍為高地,與佘山東坡綿延。後來由於磚瓦廠不斷取土燒窯,高地逐漸被夷平,遺址上部的商周文化層完全消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也遭到嚴重破壞。現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

通過兩次發掘,發現沙溪遺址不是壹個普通的堆積遺址,而是壹個特殊的大型人工遺址,暫稱為“多層灰面”遺址。

“多層灰面”場地的結構可表述為:以灰面為介質,分成許多由北(西)向南(東)傾斜的土層。場地的地平線關系不僅是垂直疊加,也是水平擴展。由於挖掘區域有限,現場的確切標高無法確定。已知信息為“多層灰面”遺址厚1.4m以上(上部已破壞),層數10以上,面積2000m2以上。

“多層灰面”遺址堆積的原因是堆了壹層純土,稍微整平,然後在表面撒上草木灰、紅燒土、碎陶,或者就地焚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形成了北高南低的趨勢(這可能與遺址西北的坡度有關)。在發掘的過程中,層間介質都在說草木灰,還有陶塊、紅燒土塊、動物骨頭等。,但堆土本身差別很小,都接近當年的生土。

比“多層灰面”遺址更早的文化遺存極其單薄,主要有幾個灰坑。其中壹個是橡子儲存坑;橡子是壹種精制食品。從幾個灰坑出土的陶片分析,與堆放在上面的“灰面”遺址屬於同壹時期。

“多層灰面”網站的性質只能從地平線媒體的內涵來推測和分析。草木灰、紅燒粘土、陶塊都與火有關。另外界面上還有很多動物和魚的骨頭,應該是肉的殘骸。由此可以判斷,網站搭建的每壹個界面都對應著壹個宗教活動,壹個儀式。而這個儀式必然與遺址的功能有關。遺址是否靠近大海,是否還是“火”和“水火相遇”,遺址是否反映了原始沿海居民敬畏大海的宗教心態,還有待進壹步考證。

文物以陶器為主,石器很少。陶器分為砂、細泥、粗泥陶等,其中有壹部分是砂,粗泥陶因受熱不足呈“碳包”狀態,說明陶瓷坯體中混有有機物。陶器種類包括鼎、壺、罐、盤、豆、碗、釜等。其中,帶鰭的壺形鼎和帶竹節的黑陶豆是各種文化的典型器皿。繩紋水壺和水壺支子也具有河姆渡的文化特色。陶器的最大部分是壹種粗粘土紅陶,其特點是小口,主要類型是短中心的圓罐,以及繩紋壺,鼎和直口壺。這部分陶器具有地域特征,與舟山群島馬嶴遺址相似,是浙江沿海地區新的考古類型。齊家山營地

金雞山往南走,越過峽谷中的沙蟹嶺,就是齊家。齊家山山高不到50米,靜靜地躺在大地上,四面周松柏環繞,環境幽雅寧靜。過去這裏曾是清軍的重要駐地,現在是絕佳的旅遊景點。

齊家山,古稱“齊家山”,是這裏七山之末。浙江提督李歐陽為了抵禦法軍入侵,鼓勵手下將士要像戚繼光的戚家軍壹樣驍勇善戰,將“戚家山”改為“戚家山”。

祁家山曾經雜草叢生,但情況極其危險。前面有金雞山作為屏障,後面是廣闊的平原和丘陵,可以從側面窺視山海的情況,既隱蔽又安全。戰爭爆發時,迅速伏擊,及時調動士兵,是得天獨厚的地方。李歐陽看到,戰鬥開始前,他親自指揮士兵在山頂平整土地,開辟道路,鑿石頭。用了近半年的時間,1000多名戰士把山頂挖得像個大平地,比足球場還大。鑿好的巖石被就地利用,圍繞山頂建起了數十座兵營和壁壘。據初步計算,城墻(營)南北長150米,東西寬50米,周長400余米,高2-2.5米,寬1米。城墻上每隔幾米就有了望孔和炮眼。妳看營地,可以看到植被覆蓋,近距離看像銅墻鐵壁。基地內有3000多平方米的訓練場。

營地南北兩側有兩個營門,各有壹條小路,直通駐紮的各營。中法戰爭期間,小崗村的愛國人士施樂夫人看到這兩條小路崎嶇、狹窄、陡峭,士兵行走不便。她自願修建兩條平坦的石板路。

如今,坐落在齊家山山腳下的齊家山賓館加強了周邊環境的建設,齊家山的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服務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山腳下,建築如山峰,寬闊的道路如蛇行。為了保護這個海防遺跡,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花錢在南營雷正門修了壹條翻下山的石階路。入口處建有青石牌樓,上書“齊家山”四個字。改造後的齊家山環境更加優美,海防遺址顯得莊嚴肅穆。紅原堡

宏遠炮臺是北侖區現存最大的炮臺,位於邕江南岸的歷山上,是邕江入海口的屏障。驪山高30余米,巨大的混凝土炮臺和鋼筋混凝土炮臺融為壹體,極為壯觀。

踩在幹凈寬敞的石床上,就可以直奔山頂炮臺。建於中法戰爭後的光緒十三年(1887),炮臺由寧紹臺路薛福成創建,杜修建。它是壹座環山的雙環半圓形炮臺,視角線達到180度,邕江河口外幾公裏的水域都在其範圍內。電池由石灰、黃泥、碎石和糯米汁制成。它以壹堆巨大的青石為基礎,有“剛柔並濟”的效果。配備兩門10英寸口徑炮尾炮,重量20噸。20歲的八寸鋼炮,後膛,射程5公裏以上,俗稱“槍王”。山頂上還有五個營房和壹個彈藥庫。宏遠堡的修建歷時兩年多,* * *花了75000多兩銀子。

中法戰爭鎮海戰役期間,甬江口的第壹道防線是招寶山的威遠堡和小港的鎮遠堡。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和火炮射程的擴大,第壹道防線已經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看甬江口的形勢和地理位置,薛福成把第壹道防線推進了兩公裏,在歷山建立了第壹道防線,把招寶山的防禦陣地作為第二道防線。薛福成為此題詞稱《宏遠堡銘》。碑文末尾寫道:“驪山地勢海濱突出,三面受敵。按照甬江口前面的路,有可能照顧到所有的站臺。今此新炮(指克虜伯炮)東臨角門口,西有虎踞山中,使敵船不敢泊於內海洋;如果妳努力練習,妳就能很好地使用它,雖然盔甲可以被打破。恐怕聽說過西方國家辦堡壘,月份不同,年份不同,小優勢不怕靈活。修訂極精,研究不定。因此,在措施上沒有什麽損失。我願與杜軍(指杜)及後來者各立壹分,且不說勝者已盡,故自為之。”可惜雕刻精美的碑文碑下有壹只烏龜,卻因為修建氣象臺而找不到了。

抗日戰爭時期,歷山加築防禦工事,采用現代最新技術,又建造了壹座巨大的水泥鋼鐵堡壘。1932年夏天,德軍總軍事顧問福采爾來到甬江口要塞考察,認為Kasayama的宏遠要塞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軍事需要。規劃了新堡,利用原紅原堡的城墻作為防護墻碉堡,並在原堡中心修建了直徑14米、高3米的盆式堡。電池內置360度旋轉軌道,讓電池發揮更大的作用。有4挺高射機槍和20毫米高射炮。

從1937抗戰開始到1940的四年間,日軍多次對紅原堡進行空中轟炸,我炮臺對日軍空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6月7日1939,6架日軍飛機飛至甬江口附近,在上空盤旋數圈,突然向紅原堡俯沖,企圖偷襲。高射炮手早就警覺了,跟著炮瞄,對著第壹架日軍飛機發射了8發爆炸彈。濃濃的黑煙從日機尾部冒出,落在甬江口離岸邊約800米的海面上。跳傘後,飛行員被我駐軍士兵包圍,舉槍自殺。

歷山下的鎮遠堡建於光緒六年(1880),由杜監造,長40余米,壁厚2米。它是由“三個粘土”制成的,有五支槍和十壹個營房。剛建的時候要6000多兩銀子。中法鎮海戰役期間,法軍彈性兵力損失不少。由於采取了有效的防禦措施,這座堡壘完好無損。宏遠堡建成後,平臺作為備用,只留幾門小炮守衛。雖然現在車站損毀嚴重,但基本形狀還在,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