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壹本名著後,大家心中壹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麽能落下!妳想好怎麽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後感1

 讀罷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麽,卻又難以言狀,只認為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繚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僻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感動、哀傷、沈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壹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累贅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認為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壹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投合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壹車壹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浮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余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終究余秋雨老師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國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壹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余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恬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緒萬千。從中國走向世界,留下無數足跡,見證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贊,驚嘆羅馬軍隊不朽的戰歌,看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情的大火吞噬了整個世界。在旅行的最後,他終於領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文化”。

 第壹次讀這本書的人現在都上了年紀,舊版本已經成為中國三代家庭***同討論的話題。時間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裏磨礪,這是壹種極其溫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萬千淒涼,如壹場夢。能寫這樣壹本書的作家必須是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恢復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嚴。在復旦大學空蕩蕩的外文圖書館裏,壹盞燈,壹支筆,壹個飽經滄桑的年輕人,***同編寫了頗具影響力的名著《世界戲劇學》,至今仍是該學科唯壹權威的教科書。

 他也是壹個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辭去壹切行政職務,獨自壹人遊覽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跡,對當代世界產生了新的思考。

 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術機構曾多次將他譽為“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於高位的文學巨匠”。如果要問我崇拜的作家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只是壹本普通的旅遊書嗎?當然不是。這是余秋雨先生在參觀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遺跡時所記錄下來的隨筆,是壹本感人的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通過對世界各地文化遺跡的思考,他寫出了現代人與當今世界的糾纏,“保存”還是“埋葬”?誰想把自己的過去像亞特蘭蒂斯壹樣沈入大海?

 生命很長,如何計算它的長短?

 雖然他很擔心,就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然他很掛念家人掛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是多麽重要。

文化苦旅讀後感3

 這依然是壹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註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裏,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壹番文章,頗為贊賞,並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聖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於在對山水的膜拜式誇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麽壹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幹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壹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裏,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妳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壹“苦”字,什麽叫做惺惺作態?什麽又是矯情?看罷。

文化苦旅讀後感4

 因為我仰望余秋雨。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著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壹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著壹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沈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後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壹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沈甸甸的文化,將沈埋於山水間的歷史,執著成壹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裏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著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著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著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余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渺的洞庭湖神秘而廣大……幾千年的沈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余秋雨,就像順著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余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余秋雨,就像與壹位隱士談話,裊裊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沈重。

 讀余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天寒夜夢臺風來,落霜墻角陰心間。這種歷史風格,不囂張也不冷清,壹切都在無聲之中淡漠,在看似平靜中淒涼。伴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我愈書行。不知天壹閣,妳是否安好。

 文化的命運交錯,妳曾記得有壹個叫範欽的年輕書生,將妳充實,將妳覆滿筆墨清香。那壹刻,妳便有了生命,壹種來自靈魂深處生命的氣息,跳躍不息。也許,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吧,穿越千古而不朽,用看似無情的文字告訴妳人世間無數的恩恩怨怨和靈韻成章。縱然世間的壹切氣息都隨風飄散了,但文字依然可以永留於世,終可傳千古。

 但水火無情,脆弱的文明,被風卷殘雲,支離破碎,散落壹地,正如余秋雨老師在書中那如泣如訴的呼喚:“上天,可憐可憐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吧!”

 妳只是單壹的,迷離的望著遠方,似乎在等著,等妳的主人,等妳那些丟失的記憶和沿襲上百年的痕跡。壹切的壹切,妳都默默記著,似乎那時的妳,才是真正的妳,才是最美的妳。壹代文化良知在被喚醒,思考著妳存在的真諦。

 而妳,似乎在哭泣。

 天壹閣!

 歷史的辛酸,伴著淚水,在妳空蕩的閣樓中盤旋。時光不能永恒,這裏寫滿了屈辱抗爭,這裏寫滿了悲哀華殤。這裏終是憑借穿越上百年的風骨靈韻得以留存。且問妳存在的憑據是什麽,也許妳存在的憑據就在歷史長河中,就在那些不知去向的書籍中,就在範家人世世代代充滿希望的目光中。輕輕腳步,踏上妳飽經風霜的樓梯,不知道妳,天壹閣,是否會想起那個叫範欽的書生呢?

 任思緒在風雨中恣意飛揚吧!也許這才是妳今生的解脫。

 因為妳早已經忘卻,那歷史中沈澱的憂傷。

文化苦旅讀後感6

 看了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壹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壹條萬裏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誌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了長城。也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壹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壹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跟驚嘆作者描寫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麽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於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余秋雨先生認為寫書“是壹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為壹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松瀟灑之感,並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沈浸江南小鎮“大隱隱於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壹眾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隱居聖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從近乎機械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松無比、讓人卸下壹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沈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壹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壹千多年的生命。”在這裏,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著實不少,卻不能壹壹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讀後感8

 “烏臺詩案”是中國文化史上毫無疑問的恥辱,壹場由最淺薄的妒忌心編織的鬧劇,卻險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偉大的詩人,蘇東坡。

 被抓的時候,他幾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壹群小人在這位大詩人尚還悠然自得之際,無比牽強地在他的詩文中挑挑揀揀,臆測出壹篇“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的對政府的譏諷,自此輿論在朝廷中大肆蔓延,這盆臟水,也終於潑到了木秀於林的蘇東坡頭上,將原本處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他,壹把拉進了汙濁的泥沼。

 泥沼中的蘇東坡,睜著壹雙茫然的眼睛,聽壹群小人將他的詩文狠狠地錯捏,最後完全變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湧來、將他淹沒。這位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詩人面對這邪惡、低賤、粗暴的語言和行為系統,笨拙得說不出話來。

 直到他經受不住這日復壹日、通宵達旦的連續逼供,直到泥沼的汙濁滯塞了他的胸口,蘇東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汙泥,澆到他的詩文上去。“於是,他以前的詩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說自己不被朝廷重視;詩中有‘小人’字樣,是在譏刺當朝大人。”這樣的黑白顛倒,讓我看了,都覺得寒心。壹段無比瑰麗的文明,就這樣在骯臟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顏色。

 幸好還有良知,幸好還有仗義,幸好那些敢於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牽連的人向皇帝進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壹息的大詩人。也幸得如此,否則這壹步之差,會讓整個文化歷史全盤改易,如今的我們,也不可能閱讀到這麽多蘇東坡的筆觸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借著電話視頻壹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壹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壹句:我想妳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壹面四處求人奔波,壹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復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壹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劄,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醜,***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妳想過嗎,如果有壹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為小人物的我們該怎麽辦?

 我自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壹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壹嘆,想了壹番辦法,卻“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裏,大哭壹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後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壹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裏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仿徨,迷茫著。緊接著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壹個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壹個多麽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麽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裏,但是在我們出國旅遊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壹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壹樣,最能體現壹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裏的壹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壹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托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文化苦旅》是壹個文化的祭奠,也是壹次心靈的叩問。文章讀來有壹種讓人嘆息的滄桑也有壹種細膩的溫情,我想這中感受源於作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壹篇篇散文中包含著作者的這個中國悠久的文化的感慨和嘆息,人歷史自然交融在壹起,有壹種吞吐千年的歷史厚重感。

 在書的第第二節道士塔中寫道壹個姓王的道士粉刷了莫高窟的雕像,將中國的文物讓外國人壹件件壹車車的用錢財珠寶換走了: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壹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壹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壹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的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中國敦煌石窟的珍貴文物壹件件的少掉,而王圓箓卻毫不心疼。當代的文官也將這些文物拿來送人。這讓我十分痛惜中國千百年留下的文物竟被這樣的送出去了。他們這些賣國賊,真想將他們五馬分屍。他們是千古罪人,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人而恥辱。以前的政府可真是腐敗啊!別人販賣中國文物他們不管也就算了,他們自己也拿來送人真是可恥啊。

 《文化苦旅》讓我了解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讓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國人是那麽腐敗,我為現在的中國人而自豪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壹個世紀,使我能與妳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壹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壹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淒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壹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沈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致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發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壹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裏長城到洞庭壹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壹二個有悟性的文人壹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壹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壹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壹杯茗茶,讀壹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壹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壹篇文章都帶給我壹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壹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壹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壹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壹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麽呢?是壹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往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往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壹個廢墟壹般的存在,也是壹種美,另類的壹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壹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壹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壹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蹣跚在祖國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橋流水,他千裏行走,風塵作伴,用有限的光陰去探索古老的回響。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存在的意義,未曾了解過那些隱藏在背後深沈厚重的歷史。懵懂無知的我只能跟隨著余秋雨亦步亦趨的推開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時光的長流中溯源而上,在歷史風塵中探索尋找,去探索我們未曾到達的彼岸,去追尋我們已經遺忘的過去。

 這趟旅行是壹場苦旅,但也是壹場洗禮。

 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遺忘歷史的感嘆,旅行的意義在於對現在、對未來的思考,對文化的繼承,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人與人悲歡離合也好,千裏***嬋娟也罷,再大豐功偉績,再強的不世之功,終究要被歷史的風沙掩蓋,創造的歷史終究會再變成歷史,留給後人的只有記載於書籍上的文字和壹座座古老的建築。我們所要做的是對沈埋在歷史中文化的繼承,是對先人的智慧與經驗的汲取,傳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讀《文化苦旅》,品百味人生。在壹場場對歷史的追尋對文化的思考中,我也隨著余秋雨壹同,壹點點抹去心中浮躁,回歸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對歷史探尋的意義就在於此:返璞歸真,追尋歷史的過程也是對自己深壹步的探索,讓自己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摒棄現實紛紛擾擾的浮躁,去思考、去追尋人生的使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

 我的初心是什麽呢?合上書卷我自問到。作為壹名中鐵電氣化局京滬高鐵維管人,保障京滬高鐵供電安全是我的使命,讓人民能享受到高鐵速度帶來的品質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走壹程路,品壹段史。初心不變,使命不改。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天地如此之大,卻容不下幾個詩人嗎詩人是什麽是壹個個自我的生命,還是藍天綠水間飛翔的那只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這使者沒有翅膀,卻化為了詩人,揚起褪色的兩袖,在這天地間遺恨又遺恨。

 漫漫長路。誰走的不艱辛,我們這樣走是為了什麽,當我們房間的燈越來越亮,我們船開的越來越快,耳邊MP3越來越響亮。我們又怎樣才能回到那個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長河上,劃出山水的船只。那個有滿腔詩情的詩人和耳邊不停吱吱喳喳呼喚希望的鳥雀。

 我知道壹切都無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們依然揚著頭迎接那無法永遠的承諾。生命對我們只是壹次長途,而我們可愛的詩人呀,不安分的搖著船槳,走在我們前面,用他們的生命接受著壹個世界的殘缺,用長途苦旅,孕育壹個民族的精神。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著,我們還有什麽資格,苦吟這世界太小,無法盛下我們的憂傷呢。我們是活得太過慎重,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文化苦旅三峽讀書筆記 們也該被不知名的東西驚嚇壹下,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了。

 壹句"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讓我們朝那淒涼的歷史與文化斜瞟壹眼。當我問妳有何收獲時,妳的回答是什麽呢是壹次撕心裂肺的吶喊還是兩行清淚垂掛壹個夜晚。這句詩是壹個不安分的開始,還是完整的結束,壹切只是為了刺醒我們民族的精神。

 妳來我往,波濤來了又去了,天地濕了又凈了。那個靜靜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經的那個船只頭上,問妳"無數次的開始與結束,我厭了,我的故鄉在哪裏"只聽那壹聲溫柔的回答"故鄉就就在妳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