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德建大師的武功厲害嗎?求其資料

德建大師的武功厲害嗎?求其資料

釋德建,法名德建,法號合壹,俗名丁宏本,1963年11月生於黑龍江省克山縣農村。他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壹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禪武醫傳人。 清代末年,壹個叫吳軲輪(法名寂勤)的僧人打出少林寺山門,成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後壹個“打出山門”的人。他把少林禪武學術及部分必不外傳的少林嫡傳武功也帶出了少林地,並從此還俗於民間。釋德建是吳軲輪以下第四代少林禪武醫學術的傳人。 踏入少林寺山門,右轉進入修竹茂密的慈雲堂,德建禪師的僧房就在這古碑林立的幽靜之處。禪師僧衣芒鞋,中等身材,壹口東北話。謙和的語氣,溫婉的態度,慈眉笑目,又不失東北漢子的憨上淳樸。僧房內有首五言絕句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詩由河南省外事僑務辦主任趙國成撰文,書法家周俊傑書丹:“少林有三寶世傳/禪武醫禪為修身本/武為強身技/醫乃濟世術/三寶源合壹/寺僧釋德/深山苦潛心/禪武術求真諦/氣機源法深/立誌弘三寶/增輝耀含沙射影林”。了解德建禪師的人說,這是真實寫照。 答應我遁入空門 我教妳少林功夫 1982年,年僅19歲的丁宏本著對少林武術的摯愛,不遠千裏來到少林,這壹離家就是整整16年。1998年春節,河南電視臺國際部拍了壹部專題紀錄片《年到少林寺?6?1春節的故事》。電視臺記者隨德建回到闊別16年的故鄉給父母拜年。德建禪師說:“少林寺是我的家,黑龍江呢,只算是‘娘家’”。 剛來少林時,德建是“帶藝投師”。他在東北曾跟兩個老師學過武功。在河南,又先後隨楊桂枵、陳景素(女)、全廣興、喬黑保、張慶賀等前輩習練功夫。禪師說:“認識義父張慶賀恩師,是我習武人生的大轉折”。那是1988年,他隨眾人為德祥師立功德碑時,與德禪早年所收的俗家弟子張慶賀相遇。關於這次看似偶然的相識,記者為此又專程到鞏義采訪年逾古稀的張慶賀,老人說:“我已經不動聲色觀察了他好長時間,絕非偶然。”張慶賀收他作義子,並向他提出:“答應我遁入空門做少林弟子,我教妳少林嫡傳的禪武醫真功”。 關於這個條件,德建禪師說:“習武這麽多年,我是第壹次從義父那裏聽聞佛法。現在完全明白,壹個習武的人不如不具備高尚品德是多麽可怕,而佛法教義可成就上乘德性。”原來,張慶賀就是吳軲輪的第三代少林禪武醫傳人。少林傳統醫學沿襲老傳統——直是內傳。少林醫術主要講求氣化療法、竅療法、飲食養生法,突出八個字:吐納、導引、針灸、點穴,流傳下來許多臨床驗證的秘方。張慶賀9歲時,父親病死,臨終遺言,要兒子學醫濟世。苦孩子謹遵父訓,討吃要飯去尋訪名師,終於找到少林寺下院金剛寺的住持淳全禪師——他是少林醫學傳人。學成醫術,淳全禪師告訴不情願學武的張慶賀,要使醫術精湛,必須熟悉人體氣脈經絡的玄奧。他把張慶賀推薦給吳山林先生學習武術,吳山林正是吳軲輪的第二代傳人,也是他的兒子。張慶賀對記者說:“我學武還是為了增進醫術。”張慶賀老人感嘆:“投師難,投名師更難;收徒難,收高徒難,找壹個傳人更是難上加難!”他很欣慰找到了釋德建,把自己平生所學的少林傳統功夫又還給了少林寺。 1990年,丁宏本遵義父殷殷囑咐,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釋素喜祥師為師父,披剃出家。素喜禪師為其取法名:釋德建。隨後,他又受了比丘“三壇大戒”,成為壹句持戒嚴謹的禪僧。 德建禪師把記者帶到吳山林大師的功德碑前,在這裏,他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前輩祖師傳奇般的曲折故事。 清代末年,世事動蕩,佛門凈地也不清凈。吳軲輪作為少林嫡傳內功的壹代傳人、禪武醫文化的傳承者,因不願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以致遭到壹些人的妒忌和迫害。為使少林寺珍貴的嫡傳內功精華和禪武醫文化得以留存,吳軲輪年邁的師父決定讓弟子打出少林寺山門。臨行前,師父諄諄告誡吳軲輪:少林真功夫,千金難買,壹定好好護持、代代相傳。用老祥師的原話講,就是:“千萬不能斷了少林的根恒。”老人壹再叮嚀: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壹定要把這少林瑰寶歸還少林。打出少林寺山門的那年,吳軲輪禪師整整40歲。他並沒有走遠,而是在少林寺附近的農村隱居下來。他遵循師父的教誨,夢想著有朝壹日把他所承襲的壹切早日歸還少林。他把自己的功夫連同夢想都傳給了兒子吳山林。吳山林大師壯年時,應少林寺監院釋貞緒禪師的邀請,攜長子吳乾友赴少林重振武技,把功夫傳授給釋貞緒、釋德禪、釋德根、釋行章等四十余名僧眾。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邁蒼蒼的吳山林老人唯恐他所傳授的那些僧眾“多已年高,恐不相續,尤慮其有怠而無功、學而不力、習不在心,罔午其法者——”<摘自張慶賀所撰的吳山林大師功德碑碑文>,壯誌重萌,不顧年高,他再壹次援手授徒,除了嚴授次子吳友德、外孫喬黑保外,他還把功夫傳給了張慶賀等年輕壹代。其中,他最滿意的弟子是張慶賀。他把張慶賀視為少林的禪武醫傳人。因為,在他以往所教的弟子中,很少禪武醫功夫全面發展並有深刻的領悟的,他們大多只選擇了武或醫,而禪這個屬於高深文化藝術領域的東西能觸及其皮毛者更是鳳毛麟角,況且它還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心相印的微妙功夫。張慶賀自幼隨釋淳全禪師學醫習禪,淳全的師父寂煥與寂勤(吳軲輪)是同壹師門。吳山林大師於1927年農歷二月十四日以97歲高齡無疾而終。就在老人逝世前的二月初四,他還與張慶賀約定:“二月十九廟會,咱回寺院交差。”老人想在少林寺傳統廟會的這壹天,攜弟子張慶賀向少林寺當時的當家僧人釋行正、釋德禪交待:他已經把少林真功傳給了張慶賀。誰料想,老人竟在約好的前壹日撒手西去。臨終前,他反復叮嚀張慶賀,“少林真功,罕有無二,萬石難買,要持練莫輟,莫忘這是少林根恒……”他囑咐張慶賀,壹定要把少林的功夫還給少林寺,要把它永遠傳續下去。 張慶賀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出家為僧,為了實現師父的夢想,他索性從老家鞏義搬到少林地附近的農村租住,他想從寺院裏的僧人中尋覓合適的傳人,但壹直未能如願。直到數年後,他發現了丁宏本,並向對方提出了那個苛刻的要求,他終於圓了三代祖師的夢想。

德建禪師說,他非常慶幸自己能在這樣壹個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在少林寺內傳承少林的禪武醫精華。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每當他遇到疑難和因惑自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壹切,要把它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他告訴記者:與他同時得到少林武術真傳的還有吳山林的曾孫吳南方,他是少林俗家弟子,自幼隨其二爺吳友德學武,深得家傳,後來又隨張慶賀學習。 吃草的山僧

為了潛心深悟所學,德建自1992年以來,經常到少林寺的下院三皇寨小住。那裏海拔高達1300多米,附近還有4公裏的無人區,它地處少室山南麓,距少林寺8公裏,是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壹處險景。在三皇寨壹制高點絕壁之側,有個10米見方的山洞,德建為命名“龍陽洞”,這就是他常閉關靜修的地方。洞有內有佛龕、佛像、禪床、禪座等陳設。洞內墻壁上懸掛著中醫常用的人體脈絡穴位圖表。最引人註目的是佛龕兩側的壹副對聯,上聯是“萬法皆空歸性海”,下聯為“壹塵不染正禪心”。而洞前的絕壁之畔,正是他習練武功的場所。

山洞對面的峭壁常有蟒蛇禽獸出沒,德建親手種植的藥草花木也常被壹群群調皮的小松鼠來啃食。 山洞的壹側還壁立著壹尊天然而成的石佛,帽子衣褶、耳目口鼻清晰可辨。這些年,德建壹直過著幾乎隱居的生活,他熟悉這裏的壹草壹木,他喜歡這裏簡單的人際關系。野鳥、樹木、花草和山石是他最親密的伴侶,他認為,這裏才是他真正意義的家。說真的,即使在白天、記者也不敢壹人呆在這洞內,而德建禪師經常日夜在這裏修煉。

 

三皇寨上還有兩個自幼在此躬耕修行的比丘尼——85歲的釋永月和76歲的釋永蓮禪師,她們是少林寺第三十三代弟子,是行正禪師的門徒。她們至今仍是農禪結合,勤苦勞作,頗有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壹日不作,壹日不食”的禪門遺風。德建禪師贊嘆她們“堪為比丘尼典範”。因為德建所推崇的禪是“生活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說話辦事、起心動念無不是“禪”,關鍵看妳如何用心體悟。 德建說,他對趙樸初先生的幾句話深有感觸: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心。樸先生前對少林寺題詩中有句:“是禪不是拳”。德建認為,少林功夫不僅僅是流於形式上的表演,施拳弄棒,練得四肢發達,最重要的是還是內在的修養證悟。禪武密不可分,它是少林歷代大師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高超的藝術,要用心領悟,任何急功近利的念頭和行為都會使少林瑰寶失去光澤。他崇尚“天下為公”,要發揚少林的優良宗風,造福於人類社會。“但要度人先需自度,自我的覺悟修養不完善,談何利及他人?”德建說,傳說禪宗達摩初祖在少林面壁九年靜修,他不是讓我們都像了那樣去面壁,而是留壹份精神和意誌給人以啟迪,讓人們生活得更趨幸福完美。 德建禪師愛說自己是壹個“孤獨的禪者”、“吃草的山僧”,因為“禪機在於自悟”,思悟需要“孤獨”,要真正“消化”所學,並把它發揚光大,傳給少林後人,這是他的神聖使命。在少林寺這樣壹個名勝旅遊區,呆在寺內太“享福”,上山“吃草”,接觸大自然,不時會觸動他的靈感,心有所悟。他說:“少林寺是繁華的家,三皇寨是清凈的家。”很顯然,率真質樸的德建更喜愛山居的生活,這幽靜的山谷也是他習練武功的絕好所在。 說到“吃”,在常人看來,他的飲食是超低水平、近乎“自虐”的飲食,但德建卻自得其樂。他說,他業個持戒的僧人,在中國所有的寺院都是壹樣的食素,少林僧人自不例外,也必須是僧裝、素食、獨身。清淡的飲食對他的靜心禪修及習武練功都很有幫助。每當人們問起他的飲食“缺乏營養怎麽辦”時,他總是以笑聲來回答,他那滿面的紅光及炯炯有神的雙目在無聲的解釋著這樣的“難道”。德建認為,厚味對人是壹種傷害。他的菜肴裏面只需要壹點鹽和素油足矣。他不但自己喜歡簡單清淡的飲食,他也常常告誡他人的朋友們,要多吃蔬菜水果、五谷雜糧,這樣對健康有益。 對於人們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德建深感痛心疾首。早在2001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拍攝了上、中、下三集紀錄片《德建》,並在“體育人間”欄目播出。記得在這部影片的結尾,談到“保護野生動物”等話題,德建說了這麽壹段話:“——它們本來活得挺好的,為什麽要殺死它們?為什麽要——要它們的命,吃它們的肉!它們死了,應該把它們埋起來,然後,它們也是很好的肥料,能長出很好的莊稼。”從某種意義上說,德建是壹個野生動物保護者,他最喜歡白居易的壹首詩:“莫道群生性命微,壹般骨頭壹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他認為,人們要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周圍的壹切朋友,包括野生動物。 行萬裏路 讀壹卷書 德建禪師說,近年來,歐美壹些國家不斷來探求禪武奧義及少林養生之道,他幾天前才送走兩位德國學者。意大利等國還來拍過壹些以“禪”命名的紀錄片。法國壹家機構曾經要用高薪聘請他去巴黎講授少林武術;日本人也誠邀他到日本講學、主持寺院,他都壹壹拒絕了。他說自己作為壹名僧人,不適合參加任何商業活及團體,他離不開中國,離不開少林寺。去年以來,國內的香港佛教界人士想讓德建去香港,出任壹家寺院的方丈。對方誠意段殷殷,德建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推辭了,他說,他的心在中原,在少林…… 東南亞,尤其日本、韓國對禪武的熱衷更是由來已久。1998年11月,德建禪師隨河南省政府有關部門應邀到日本切磋交流少林武術,他把少林寺傳統稀有的武功向日本“少林聯盟”展示,從而打消了日本禪武學界對少林傳統武術的壹些疑問,並更進壹步加深了對少林傳統文化的了解。隨後,日方又兩次到少林寺交流探討並拍了兩部紀錄片。德建禪師隨緣走訪了許多國家,作為壹個中國人,壹個少林弟子,他感到自豪和責任的重大,他永遠無悔當初的選擇。 少林寺壹名僧人對記者說:“像德建師父這樣的為人處世不多見,能成就壹番事業,就是不太適合當今的經濟社會。”德建給人看病不要錢,教徒弟不要錢。曾經有許多的海內外人士要送給他金錢、轎車、宗教地位,他都沒有接受。他認為自己是壹名正在學習的僧人,物質方面,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即可,對禪武醫文化藝術的追求和證悟才是沒有止境的。在自我完善的間隙,伸出壹只善良的手為有緣人解除病痛,為社會做些事情,使他感到踏實。他相信助人會有快樂,善良才能助人。佛教講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說大慈大悲是佛菩薩的境界,他作為壹個凡夫俗子,所能擁有和相信的只有善良。 德建禪師說,禪本自然,不可解,不可說,不立文字,不離文字,不枉造文字,即所謂“教外別傳,以心印心。”行住坐臥,說話辦事,日常生活中的每壹件事無不飽含禪機。禪機即是氣機,心要順,氣要和,心平氣和去辦每壹件事,過好每壹天。清靜身心,無欲則剛,就會得自在得解脫。古語雲:“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德建禪師認為: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讀好“壹卷書”足矣!眼前腳下,無不是道,要珍惜眼下的分分秒秒。說話,要說出壹種境界,做事,要做得圓滿周詳。當妳從這日常生活中的壹言壹事中體悟到什麽,那個字,不要說出來,“禪不可說,壹說即破。”德建有幾句口頭禪,比如像“眼前腳下”、“壹切隨緣了”、“無常變化,變化無常”等等。佛教裏的凈土宗註重“西方極樂世界”,而德建禪師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裏?在眼前,在腳下!眼前腳下的每壹步都決定著人生的方向,眼前這壹只腳邁出去,就是人生選擇的積累,就是天堂地獄的分界。就他本人來講,他既然選擇了少林的禪武醫,他就明白眼前腳下的每壹步路該怎麽走。為此,他註定要舍棄常人所夢寐以求的許多許多……。他說,他要窮其壹生去研讀少林禪武醫這部大書,他永遠是壹名處於學習狀態的僧人,因為學無止境。 采訪就經結束了,遺憾的是,連續幾日的采訪竟始終不曾親眼見到德建禪師的“拳腳功夫”,連拍張武打照片的要求也被拒絕,因為“那樣太假”。德建對此的解釋是:“機緣未到,到時擋都擋不住。”況且佛門有戒規,釋迦牟尼說過:顯示神通異能者非吾弟子,要求門徒隨緣而行。德建禪師送記者八個字“眼前腳下”,“靜心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