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為什麽日本茶道會持續這麽久?中國茶道很少說?

為什麽日本茶道會持續這麽久?中國茶道很少說?

中國人喝茶,從來都是——好茶,不求道。

最近幾篇關於“恩施尤魯”的文章陸續推送,有熟人邀請我去看茶道。據說他們來自日本,高端產品令人難以置信。我擺擺手說:“俗人不講風雅。”放棄吧。

“道”字在天道、人道、地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壹個很高的詞。這個詞代表了萬物的終極規律和真理,所以不像日本的“茶道”和“劍道”,中國人很難把壹種技能發揮到極致,稱之為“道”。壹直以來,中國茶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們祖先喝茶的心路歷程古代是入藥,夏商周是當菜吃。直到兩漢時期才賦予它文化的概念,賦予它日常飲用的功能。三國兩晉時期,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像酒壹樣,茶成了兩種平等的飲料。宋代以來就有“茶無異於米鹽”的說法,元曲中也經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茶壹直是中國人的日常用品,沒有那麽多器皿要求和動作規範。記得有幸了解日本茶道,發現手持工具的高度是有嚴格規定的,讓我覺得有點目瞪口呆。這種儀式化的過程真的不是中國人的茶文化。我想在我渴的時候喝茶,而且我也沒那麽忙,心情也不錯,所以我願意坐下來給自己泡壹壺茶,慢慢泡,慢慢喝。這是壹種安靜舒適的狀態。沒人陪的時候壹個人喝,有空的時候想幹嘛就幹嘛,有人陪的時候壹起喝,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沒什麽可聊的時候就靜靜的喝茶。如果非要談道,中國人的茶道壹定是植根於生活的,這才是正道。

品茶並評價它的味道和質量

當然妳也可以說日本從唐宋時期就把茶文化帶回了自己的國家,並發揚光大。但就當時留下的文字記載來看,茶文化不僅僅是泡茶時的壹種姿態和用開水倒茶時的簡單儀式。比如,在茶文化壹度盛行的宋代,不乏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宋徽宗和趙霽寫了《大觀茶經》,蔡襄寫了《茶記》,黃茹寫了《品茶記》。壹些文人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鬥茶之風在宋代極為興盛。

國王茶風暴

鬥茶——即競品茶的優劣,又稱鬥茶、鬥茶。始於唐代,盛於宋代。這是古代富人和遊手好閑的人的壹出高雅戲。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趣味性和挑戰性。

說到宋代的茶藝,就不得不說有壹個皇帝,宋徽宗。這位號稱“萬事皆可為,獨不能為君耳”的皇帝,擅長茶藝,曾多次為屬下點茶。蔡京《太清樓宴》記載,他“照管西閣,親自調茶,賜左右”。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鄭、宣和年間,還大量制作、供應玉清青雲、瑞雲祥龍、等名優貢茶給北苑。

宋徽宗趙霽

宋徽宗、趙霽和宋神宗的第十壹個兒子,宋朝的第八個皇帝,在他統治的初期相當開明。被蔡京等大臣誘導後,政局壹落千丈。在位25年後,他被抓獲並遭受酷刑,死時54歲。他自創書法字體,被後人稱為“瘦金體”。他愛畫花鳥,自己成了“庭院風格”。他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和全才。

選錯專業,入錯行,是壹件很悲哀的事情。這壹點,宋徽宗壹定也有同感。趙霽是書畫大師。他本該是北大文學系的教授,卻稀裏糊塗當了皇帝。讓青年藝術家治國,註定要治國。

選錯專業,入錯行。

然而,陰郁的表現卻顯示了其他方面。宋徽宗對中國的茶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寫出了中國茶書的經典之壹《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也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流行的“鬥茶”活動。

宋徽宗和趙霽論大觀茶

宋徽宗趙霽的“文慧地圖”記載了“鬥茶”活動。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先出,最適合鬥茶。古人爭茶,或十幾個人,或五六個人,多為壹些名流雅士,還有店家,鄰居們也爭相觀看,像今天看壹場球賽壹樣熱鬧。鬥茶內容包括:湯色茶壹桶,水痕兩桶;舉茶相關的故事,背詩做茶鬥;而且最重要的是茶和茶的味道。

古代鬥茶流程圖

古代鬥茶場景

茶白Xi

茶百戲和茶百戲在唐代開始出現。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茶歌》中描述:“驟雨入鼎以松,白雲開滿花。”又名粉茶、水丹青、湯溪、茶戲等。,是壹種古老的茶道,能使茶湯的脈絡形成物體。其特點是只用茶和水,不用其他原料,在茶湯中表現文字和圖像。

宋徽宗不僅著有《大觀茶論》論述茶葉的訂購和分配,而且親自設宴款待大臣沏茶。在宋代,“文清”有三寶,所以喝茶和寫歌詞是很麻煩的。陸遊、李清照、楊萬裏、蘇軾都喜歡分茶,留下了許多描寫分茶的詩詞。陸遊在《臨安春雨第壹夜》中描寫分茶的情景:“短紙斜作草,清窗細分茶。”《清·路易·余明茶百戲》載:“茶盛於唐代。近段時間還有人用湯運刀,用巧妙的手法把湯脈做成物件。動物,昆蟲,魚類,花卉和植物都很精致,風景如畫。但是過壹會兒,它就會消失。這茶的變化也叫茶。“點茶需要‘打’,也就是用工具把茶湯打得均勻細沫。宋人爭茶,就看這泡的顏色,純白為上,青白為下,灰為下。分茶是“點茶”技巧的升級版,即不僅要使茶湯表面起泡沫,還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精致如畫”。與日本茶道不同的是,即使有如此精湛的分茶技藝,宋人在整個宋代並沒有追求器皿的美觀和精致。”小石寒春葉初嘗,新紫泥泛春華”,多美!就用“紫泥”二字寫出建盞的風格。遺憾的是,自元代以來,分茶逐漸衰落,清代以來也沒有詳細的文獻記載。

張士卿墓茶圖

壁畫中的點茶圖

古代文人分茶圖

現代茶百戲於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復原,列入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否與古代相符不得而知。

武夷山現代茶百戲

鬥茶始於唐代,盛於宋代。以當時的蒸制茶技術為基礎,由此衍生的茶文化在日本廣為流傳,成為日本技術之壹。但由於炒綠茶技術的成熟,我們逐漸失去了以蒸綠茶為主的鬥茶繁榮。如今只剩下少數幾種恩施尤魯茶,還保留著唐宋時期遺留下來的制茶工藝。相比之下,就尷尬了。但是,即使古人技藝高超,對於中國人來說,不管是不是爭茶,喝茶最終還是要落在口感上。現在只有看起來像壹杯茶的正式飲茶,但似乎是多余的。

恩施雨露茶

正因為好學難求,難免陷入附庸風雅。但如果妳只是喜歡喝茶,那就喝茶吧。泡清湯的時候,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喝在肚子裏會壹樣舒服。也許是因為旅途的漫長,我壹直帶著古人的真意,簡單而認真,但茶不過是茶,不會搶奪妳的生命,也不會給妳更多。

在我看來,侃侃講茶道的人只是想賣給妳茶;

中國人總是喝好茶。

此貼為“楚笛集”原創。更多精彩請關註“楚笛收藏”官方微信~

文|小李

圖&編輯|親愛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