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

羅1,3姜文2羅廣連3周3 4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重慶,400067 2。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5300053。重慶工商大學旅遊學院,400067 4。中國環境管理學院,秦皇島,066004)。

以重慶市1996 ~ 2005數據為基礎,從耕地和建設用地變化及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角度,探討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表明,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和初級生產總值與耕地面積變化負相關,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和建設用地面積正相關。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性極其顯著。同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只是歷史上某壹時期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表征之壹,是土地利用集約化和節約化的壹種度量。

關鍵詞:經濟發展;土地使用;耦合關系;重慶

土地利用變化是當今經濟社會中最活躍、最普遍的現象,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和熱點問題[1]。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本質上是不斷分配各種土地用途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的發展趨勢[2 ~ 5]。土地利用的變化反映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過程,區域經濟的發展要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支撐。土地利用類型和結構的差異影響和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6]。土地的相對稀缺性、不可移動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資源是土地、勞動力、資本三要素中“最小的組成要素”,但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應”的辯證關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應該是經濟發展的首要考慮。

重慶直轄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為了保護生存環境,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找到土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實踐表明,經濟發展是壹個長期的結構演進過程,不僅體現在社會產出(GDP)的不斷增長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還體現在自然物質的投入方向和利用結構的不斷變化[9 ~ 10]。分析了重慶市耕地和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探討了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以期為土地管理者和決策者在發展經濟和保護土地的過程中提供參考。

1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

1.1重慶經濟結構變化

近年來,重慶經濟增長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消費市場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貢獻逐步增強。據統計,2005年,重慶全年GDP突破3000億元,達到3069.438+0億元,同比增長65.438+065.438+0.5%。其中,第壹產業463.4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125832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654.38+0347.36億元,增長654.38+02.3%。產業結構連續三次調整優化,從直轄前的24.2∶ 41.8∶ 34.0,到2005年的15.1∶41.0∶43.9[11 ~ 15]。

圖1重慶市三次產業經濟結構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總趨勢是:第壹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下降,近年來下降速度減緩;第二產業比重總體穩步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2-2005年,重慶三次產業增長不穩定,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出經濟運行中壹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比如重慶工業波動較大,投資增速回落,經濟增速相應放緩。

1.2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其結構變化

1.2.1土地利用現狀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為822.69×104 hm2。截至2005年底,重慶市農用地總面積為694.54×10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42%,主要為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分別占27.50%、39.79%和65438。建設用地56.91×104 hm2,占全市總用地面積的6.92%,以居住和工業用地為主,占全市總建設用地的82.90%;未利用地71.28×104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66%,主要為未利用地[13](表1)。

表1重慶市2005年土地利用情況單位:×104 hm2

1.2.2土地利用變化

土地利用變化用不同土地類型的土地面積相對於1996的幅度表示,即土地利用變化=[(PIT-PI0)/PI0]×100%;其中,Pit為某年第I個地類的面積(hm2),Pi0為第I個地類的面積(hm2)1996。

圖2 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從1996年到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主要體現在建設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變化上,表現為建設用地面積逐年增加,而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積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從直轄前的48.0364×104 hm2增加到56.938+0×2005 hm2。農用地主要體現在內部結構的調整,表現為略有凈增加但無明顯變化。

1.3重慶市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變化

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凈增加8.87×104 hm2,居住區、獨立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的增加略大於交通用地(圖3)。

圖3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1996-2005年期間,重慶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土地,居住區和工礦用地增加了44239hm2,增幅為10.35%。交通用地增加17555hm2,增幅55.93%;水利設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長95.74%。重慶市建設用地以相對均衡的速度增加,2003年和2004年增加幅度較大,主要是重慶城市化進程加快、三峽庫區淹沒和移民安置用地的影響。重慶市建設用地增加的主要來源是農用地,其次是未利用地。2005年,居住區、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增速下降。

2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2.1重慶耕地與經濟發展

耕地變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GDP和各行業產值上。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地區生產總值和第壹產業產值呈正相關關系(圖4)。

圖4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GDP和第壹產業產值的相關分析。

圖4顯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重慶市耕地面積在減少。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減少了30×104 hm2,耕地減少主要集中在2001到2004年。2003-2004年,由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三峽移民建設,造成了大面積耕地減少,特別是三峽庫區淹沒和移民搬遷占用了大量耕地[10]。同時,重慶市農業產值前期略有下降,2000年以後繼續增加,特別是2003-2004年期間,農業產值增加了62.84億元,比65.438+0.996增加了365.438+0.34%。雖然耕地面積在減少,但農業產值在增加,這也反映出重慶市近年來由於農業結構內部調整,耕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耕地大量流失是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普遍問題,這說明經濟發展是耕地數量變化的最重要驅動力之壹[14]。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GDP與耕地面積變化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9745 (0.9745 > R9,0.01 = 0.735),變化模型為y =-52.69x+14823 (y為地區)。另壹方面,這種耦合關系也說明,耕地面積的減少是現有發展模式下的經濟驅動所致。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初級生產總值和產值與耕地面積的變化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9356 (0.9356 > R9,0.01 = 0.735),變化模型為y =-5.2055 x+1608.5608888866

2.2重慶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變化

建設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標誌。隨著城市化全面快速增長,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將成為區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驅動力[15]。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工業發展和城市擴張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支撐。重慶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需求也很大。

圖5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GDP和非農增加值的相關分析。

從圖5可以看出,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和非農增加值的變化趨勢與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趨勢高度正相關。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建設用地規模迅速擴大。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到0.9881,達到非常顯著水平(0.9881 > R9,0.01 = 0.735),其關系模型為y = 211.165438+。說明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耦合關系。建設用地面積增加1×104 hm2,地區生產總值增加211.11億元,相當於渝中區壹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另壹方面,地區生產總值每增加65438+億元,建設用地面積需要達到50hm2。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為0.9886,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0.9886 >r9,0.01 = 0.735),其關系模型為y = 179.3x-7777.8 (y為非農增加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說明非農產業的發展與建設用地有關。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大。

2.3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的關系

重慶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是推動重慶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之壹。直轄後,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76%,2005年達到2006.32億元,比2004年增加396.39億元,增長24.6%。社會固定投資的驅動力逐年增強,表現在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增加(圖6)。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關系。

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促進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圖6顯示了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的關系。兩者相關系數為0.9864,達到非常顯著水平(0.9864 >r9,0.01 = 0.735),關系模型為y = 0.0051 x+47.286(。x是固定資產投資)。從關系模型看,固定資源投資每增加1億元,需要增加建設用地51 hm2。按照這個需求模型,重慶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00億元,需要建設用地10×1.04 hm2。另壹方面,建設用地的增加必然是建設項目的實施,必然帶來更大的投資。同時也說明,土地利用必須符合節約集約利用的要求,才能保證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單純依靠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來促進經濟發展,必然帶來區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有賴於重慶市項目建設條件的落實,項目建設用地需求的保障對投資的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還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及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差異的影響。

2.4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結構演變

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運用部門間相關分析方法,驗證了重慶市1996 ~ 2005年期間經濟結構演變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橫坐標上的經濟結構演變以第壹產業比重為1,計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再將三次產業相加,形成經濟結構。縱軸上,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是以1的農業生產用地規模為基礎,經過二、三產業計算後,作為壹個整體進行綜合[9]。

結果表明,重慶市經濟結構演變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關系模型為Y = 0.0041x+1.0516(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變),相關系數為0.8953,達到非常顯著水平(0.8953 > R9,0.05 = 0.75)。如果剔除2004年和2005年兩個突變數據,在1996 ~ 2003年期間,經濟結構演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系數高達0.9757,說明重慶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經濟結構變化在0.01水平上顯著,存在較高的依賴性,工業化、城市化和非農生產快速擴張。作為壹種關鍵的自然因素,土地資源的投入可以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圖7所示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之間關系的趨勢波動很大。

圖7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

3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分析

3.1經濟增長是重慶市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宏觀驅動因素。

重慶市耕地面積的減少與經濟發展的增長基本同步。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初級產值與耕地面積變化呈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745和-0.9356),地區生產總值和耕地面積為Y =-52.69X+14823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耕地面積)。區域經濟發展必然會占用耕地,即重慶市耕地面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減少的現象。

3.2建設用地與重慶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的耦合關系。

從1996到2005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和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81和0.9886,耦合關系模型為y = 211.1x-9082。顯示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壹個重要因素是增長。58666.868666666666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到0.9864,重慶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大。

3.3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之間存在耦合關系。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性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0.9864 >r9,0.01 = 0.735),其耦合關系模型為y = y=0.0051 x+47.286 (y y為建設用地面積,x為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促進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與水平差異的影響。

3.4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結構呈現耦合關系

重慶市經濟結構演變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耦合模型為Y = 0.0041x+1.0516(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變)。從1996到2003年,經濟結構演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系數極其顯著且為正。重慶市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高度相關,土地的投入對重慶市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4.關於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思考

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大多是利用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數據和經濟發展指標來分析的,這些數據都是歷史數據。因此,在分析區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時,我們基本上得到了歷史上某壹階段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它代表了歷史上這壹階段土地利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也反映了某壹歷史階段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經濟增長帶來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建設用地的增量可能會大大低於以前。因此,區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也反映了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和區域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特征。

參考

【1】劉長順,齊石。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方法探討--以20世紀80年代西吉縣土地利用變化為例。水土保持學報. 2002,16 (5): 60 ~ 66

[2]劉彥隨,陳百鳴。中國可持續發展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 324 ~ 328。

蔡雲龍。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研究:尋求壹種新的綜合方法[J].地理研究,2001,20 (6): 645 ~ 652

[4]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 (1): 81 ~ 87。

周鐵鈞,趙廷寧,孫保平,等。寧夏鹽池縣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水土保持學報. 2006,20(1):135 ~ 138。

[6]王·。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的相關性分析[J].區域研究與發展,2006,25 (3): 81 ~ 84

[7]薛嘉基。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張穎。區域土地資源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J].區域研究與發展,2004,23 (6): 93 ~ 97。

[9],陳,。區域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轉換——以長江幹流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 (1): 3 ~ 8。

自然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增長[A].(InSpenglerJ.J.ed)。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未來資源公司[C].華盛頓,1961

[11]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1997 ~ 2005)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2]信息管理協調小組。2005年重慶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EB/OL]。[EB/OL]。/images/fmt3.asp?c 1 = tjfx _ c & C2 = tjkx & C3 = cqt jkx & C4 = & f = CBF _ 4182 . htm,2006-4-12

[13]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2005年土地利用變化分析報告[EB/OL]。[EB/OL]。/download/2005td.doc

[14]楊貴山。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區域經濟發展——近50年長江三角洲耕地數量變化研究的啟示[J].地理學報,2004,10: 41 ~ 46

[15]甘紅,劉彥隨,王靜,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類型轉換的驅動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學報,2004,18(4):113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