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春節的傳統特色菜有哪些?

春節的傳統特色菜有哪些?

餃子

餃子是北方年夜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餃子與餃子諧音,意為“年輕時交朋友”。另外,餃子看起來像元寶。春節吃餃子意味著“生財之道”。人們還會在餃子裏包硬幣,所以吃這種餃子的人在新的壹年裏會有好運。

餃子煮面

河南很多地方會在大年初壹早上吃餃子煮面條,叫做“金線穿金錠”。除夕夜,交子煮食,撈食,稱為“撈金元寶”。

年糕

早期,蘇州人在過年的時候做年糕紀念伍子胥。後來逐漸風靡全國,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的芋頭年糕和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年糕的諧音“年糕”是春節的必備食品,寄托了人們對“年糕”的期待。

面條

福建壹些地區在大年初壹的早上要吃面條(大多是面條),意思是“很長壹段時間”。

春節的食物講究寓意好,當然少不了魚。它通常是餐桌上的最後壹道菜。在壹些地方,這道菜基本上就留下來了,意思是“壹年以上”。有些地方在選擇年夜飯的魚時也很有講究。鰱魚多壹年,鯽魚鯉魚旺,三文魚多富貴。

餛飩

在江蘇靖江,無論是待客、過節還是辦喜事,都壹定要吃餛飩。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開始切菜包餛飩,正月三十到十五吃。“餛飩是酒,越吃越有味道”,寄托了靖江人對新壹年的美好祝願。

湯圓

在四川的元旦,我們早餐應該吃餃子。在這壹天,餃子被稱為“元寶”,吃餃子被稱為“德元寶”,這意味著團圓,完美和甜蜜。揚州人大年初壹要吃四喜湯圓,寓意萬事如意,闔家團圓。上海人在新年的第壹天早餐也吃湯圓,這意味著他們吃飽了,富有了,有力量了。

雞肉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過年壹定要吃粵港雞。雞聽起來和吉差不多,是吉祥如意,壹生好運的意思。湖北人過年要喝雞湯,象征著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寓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

煮熟的糯米搗成糊狀

湖南湘西土家族素有“二八,打粑粑”之稱。臘月二十,土家族總要做糯米糕,客家人也有過節吃糕的習慣。

粽子

廣西的壯族有在春節吃粽子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莊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者買粽子,初壹初二客人都要吃粽子。

生菜;萵苣

廣東人也在新年吃萵筍,與財富生成諧音,寓意來年繁榮富強。

荷包蛋

在春節的習俗中,壹些地方有吃送雞蛋的傳統,在飯桌上也是必不可少的,被稱為“團圓蛋”。大年初壹早上吃荷包蛋,先把蛋黃吃了,意味著新的壹年將會財源廣進。

富居

福聚是福建的特產。在壹些地區,春節期間要展示和吃福聚。唐菊與“吉”諧音,意為“福”、“吉”,寓意吉祥如意,招財進寶。

八珍米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的必備食品,象征著團圓、吉祥、平安。

太平巖

福州年夜飯中不可或缺的壹道菜是太平燕,也被稱為扁肉燕。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朋好友聚會,必吃太平燕。所以有句話叫“無所不能,無所不能”。

隔夜飯

在福建閩南的除夕,要煮壹鍋米飯放在餐桌上,而且總是放在正月初壹,也叫“年飯”,意為“壹年有余”。

擴展數據: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也叫農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的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年、放鞭炮、拜年等。

中國有句民間諺語,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祝願來年好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從古代年初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演變而來的。雖然中國古代有過新年的習俗,但那時候不叫春節。在古代,春節曾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被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壹年的開始。

相傳年獸怕紅,怕火,怕爆炸,在大年初壹出沒。因此,在大年初壹,人們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看新年,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